问题

机器学习中非均衡数据集的处理方法?

回答
机器学习中非均衡数据集的处理方法? 咱们这就好好说道说道,力求把每个点都讲透,顺便也让你我之间,少些机器的痕迹。

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数据往往不是那么“公平”的。最常见的一种不公平,就是非均衡数据集(Imbalanced Datasets)。简单来说,就是数据集中,某一类别的样本数量远远多于另一类(或几类)的样本数量。比如,在金融风控领域,欺诈交易的样本可能只占总交易的微乎其微的一部分,而绝大多数都是正常交易。

为啥非均衡数据集是个问题?因为它会让我们的模型“跑偏”。一个“一视同仁”的模型,面对数量巨大的多数类样本时,很容易学到“简单粗暴”的规则:不管输入什么,预测成多数类就行。这样一来,模型在整体准确率(Accuracy)上可能会表现得非常亮眼,比如99%,听起来很美。但是,对于我们真正关心的少数类,比如欺诈交易,模型的预测能力可能就惨不忍睹了,漏报率(False Negative Rate)会非常高,导致我们错失了很多重要的信号。

所以,怎么才能让模型在面对这种“人多欺负人少”的局面时,也能保持一份公正呢?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实践的招数。我给你梳理一下,咱们从几个大的方向来聊。

一、 数据层面的调整:让数据变得更“公平”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用的一类方法。核心思想是改变原始数据集的分布,让少数类和多数类的样本比例更加接近,从而引导模型去关注那些“弱势群体”。

1. 重采样(Resampling)

重采样是数据层面的“大杀器”,主要有两种方向:

过采样(Oversampling)少数类:
随机过采样(Random Oversampling): 最简单粗暴但也是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复制少数类样本,直到它们的数量与多数类相当。想象一下,少数类里的每个成员都被“复制”了好几份,走到模型面前。
SMOTE (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学究气,但它做的事情非常有意思。SMOTE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生成新的少数类样本。怎么生的呢?它会找到少数类样本中的“近邻”,然后在这两个样本之间的连线上,随机生成一个新的样本。就像少数类里有了“繁殖”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样本。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了纯粹的复制带来的过拟合问题(因为生成的样本虽然是新的,但仍然是基于少数类本身的特征生成的)。SMOTE家族还有很多变种,比如ADASYN(Adaptive Synthetic Sampling)会根据少数类样本的“难易程度”来生成更多样本,对那些更难被学习到的样本倾斜。
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虽然数据增强更多地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被大家熟知(比如对图片进行旋转、翻转、裁剪等),但它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特别是当你的少数类样本本身可以通过一些变换生成新的、有意义的样本时。例如,在文本领域,可以对少数类文本进行同义词替换、句子重组等。

欠采样(Undersampling)多数类:
随机欠采样(Random Undersampling): 把多数类样本“扔掉”一部分,直到它们的数量与少数类相当。这就像是从人多的队伍里随机选走一批人。好处是简单高效,模型训练速度会变快。但缺点也很明显:丢弃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如果多数类本身包含了很多多样化的特征,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模型对多数类本身的理解出现偏差。
Tomek Links: 这个名字也是有点绕。它的思想是找到“不和谐”的多数类样本。具体来说,Tomek Links是指两个不同类别且距离最近的样本对。如果一个少数类样本和一个多数类样本构成Tomek Link,那么通常认为这个多数类样本是“边界噪声”或者离少数类太近了,可能会干扰模型的学习。于是,我们就把这个多数类样本删除掉。
Edited Nearest Neighbors (ENN): 与Tomek Links类似,ENN也是一种基于近邻的欠采样方法。它会检查每个样本的K近邻,如果一个样本的大部分近邻都属于另一个类别,那么就认为这个样本可能是“噪声”或“边界样本”,并将其删除。具体来说,它会删除那些与自己类别不同的近邻占多数的样本,无论它是多数类还是少数类。
NearMiss: 这个方法有点反直觉。NearMiss会选择那些离少数类最近的多数类样本。它有几种变体,比如选择离少数类最近的N个多数类样本,或者选择那些与多数类样本平均距离最近的少数类样本(反过来就是选那些离少数类近的多数类样本)。总之,它的核心思想是保留那些对区分少数类最有用的多数类样本。

什么时候用过采样,什么时候用欠采样?

过采样:通常在数据集比较小,或者少数类样本非常宝贵,我们不想丢失任何信息时使用。但要注意过拟合的风险。
欠采样:在数据集非常大,多数类样本冗余时使用,可以大大加快训练速度。但要小心信息丢失的问题。
组合采样:很多时候,结合使用过采样和欠采样效果更好。比如先用SMOTE生成一些少数类样本,然后再用一种欠采样方法(比如删除一些远离少数类的多数类样本)来平衡。

2. 生成对抗网络(GANs)用于数据生成

这是更高级一点的做法。GANs可以生成非常逼真的合成数据,当然也可以用来生成少数类样本。通过训练一个生成器网络来模仿少数类的分布,然后生成新的、逼真的少数类样本。这种方法在生成高质量合成数据方面有巨大潜力,但训练起来也更复杂,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和调参经验。

二、 算法层面的调整:让模型更“聪明”

在不改变数据本身分布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学习算法或模型结构来适应非均衡性。

1. 调整代价敏感性(CostSensitive Learning)

这是最直接的算法调整方式。在计算损失函数时,给不同类别的错误赋予不同的“代价”。对于非均衡数据集,我们通常会给少数类的错误(比如把少数类预测成多数类,即False Negative)赋予更高的惩罚。

手动调整权重:在很多模型(如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的损失函数中,都有一个`class_weight`或类似的参数。我们可以手动设置这个参数,让少数类样本的权重更高。例如,如果类别A有1000个样本,类别B有10个样本,我们可以设置类别B的权重为100,类别A的权重为1。
自动计算权重:有些库(如scikitlearn中的`compute_class_weight`)可以根据类别比例自动计算出合适的权重。例如,一个常用的方法是根据样本数量的倒数来计算权重,即少数类权重高,多数类权重低。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完整性,不丢失信息。但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代价”组合,这往往需要经验和交叉验证来确定。

2. 使用对非均衡数据更鲁棒的模型

有些模型本身就对非均衡数据有较好的抵抗力,或者其优化目标更适合处理非均衡问题。

基于树的模型:像梯度提升树(如XGBoost, LightGBM, CatBoost)通常对非均衡数据表现不错。这是因为它们在构建树的过程中,会根据样本的“重要性”来划分,并且通常有内置的参数(如`scale_pos_weight`在XGBoost中)来处理类别不平衡。它们能够捕捉到局部的数据模式,即使少数类样本非常稀疏。
集成学习:集成方法(如Bagging, Boosting, Random Forest)通过组合多个弱学习器来形成强学习器。在非均衡数据上,一些集成策略可以更有效地处理不平衡问题。例如,平衡随机森林(Balanced Random Forest)会在构建每棵树时,对多数类进行欠采样,确保每棵树都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数据集上训练。EasyEnsemble和BalanceCascade是专门为处理不均衡数据设计的集成方法,它们通过多次重复欠采样多数类,构建多个子模型,然后进行集成。

3. 调整评估指标(Evaluation Metrics)

正如前面提到的,用Accuracy来评估非均衡数据集的模型,就像是用“盲眼”在评价一个病人是否健康。我们必须选择更适合的评估指标。

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这是理解模型性能的基石。它清晰地展示了真阳性(TP)、真阴性(TN)、假阳性(FP)和假阴性(FN)。
TP (True Positive):少数类样本被正确预测为少数类。
TN (True Negative):多数类样本被正确预测为多数类。
FP (False Positive):多数类样本被错误预测为少数类(第一类错误,Type I error)。
FN (False Negative):少数类样本被错误预测为多数类(第二类错误,Type II error)。
精确率(Precision):$P = frac{TP}{TP + FP}$。关注的是所有被预测为少数类的样本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少数类。对于欺诈检测,高精确率意味着我们标记的“欺诈”确实很可能是欺诈。
召回率(Recall) 或 敏感度(Sensitivity):$R = frac{TP}{TP + FN}$。关注的是所有真正的少数类样本中,有多少被模型成功识别出来了。在欺诈检测中,高召回率意味着我们能抓到更多的欺诈。
F1分数(F1Score):$F1 = 2 imes frac{P imes R}{P + R}$。它是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能够同时考虑两者。
ROC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和 AUC (Area Under the Curve):ROC曲线以假阳性率(FPR)为横轴,$FPR = frac{FP}{FP + TN}$,以真阳性率(TPR,即召回率)为纵轴绘制。AUC则是ROC曲线下的面积,值域为0到1,越接近1表示模型区分能力越强。AUC对类别不平衡的敏感度较低,因此常用于非均衡数据集的评估。
PR曲线 (PrecisionRecall Curve) 和 AP (Average Precision):PR曲线以召回率为横轴,精确率为纵轴绘制。在高度非均衡的数据集上,PR曲线比ROC曲线更能反映模型的性能,尤其是对少数类的识别能力。AP是PR曲线下的面积。

重要提示: 训练模型时,通常使用一个固定的评估指标(比如AUC或F1分数)来指导模型的选择和超参数调优。

4. 调整决策阈值(Adjusting the Decision Threshold)

很多分类模型在输出概率后,会默认使用一个0.5的阈值来划分类别。例如,如果模型预测某个样本属于少数类的概率大于0.5,就将其预测为少数类。但在非均衡数据集上,这个0.5的阈值可能并不理想。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PR曲线或ROC曲线来调整这个决策阈值。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召回率(不漏掉任何一个少数类样本),可以适当降低阈值,使得模型在预测概率稍低时就将其判断为少数类。反之,如果想提高精确率(减少误报),可以适当提高阈值。

找到一个最佳阈值通常需要进行交叉验证,找到在某个特定评估指标(如F1分数或召回率)上表现最好的那个阈值。

三、 模型层面的进阶技巧

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一些更高级的模型或者思想可以用来处理非均衡数据。

1. 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

如果少数类样本的比例极低,并且它们的特征与多数类样本差异很大,那么可以将问题看作是异常检测问题。异常检测算法的目标是识别出那些不符合“正常”模式的数据点。

OneClass SVM:训练一个模型来描述“正常”类(多数类)的边界,任何落在边界之外的样本都被认为是异常(少数类)。
Isolation Forest:它通过随机划分数据来隔离异常点。异常点通常更容易被“孤立”出来。
基于密度的方法(如LOF Local Outlier Factor):计算样本的局部密度,如果一个样本周围的密度远低于其邻居,则被认为是异常。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你需要对“异常”的定义有清晰的理解,并能假设少数类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异常”。

2. 集成模型与特定非均衡处理技术

前面提到了一些集成方法,但还有一些更具体的框架或库,专门用于处理非均衡数据,并且通常是将多种技术进行组合。

imbalancedlearn库:这是Python中一个非常强大的库,它整合了前面提到的绝大多数数据层面和算法层面的处理方法,并提供了方便的API。你可以轻松地使用SMOTE, RandomUnderSampler, TomekLinks, NearMiss, EditedNearestNeighbors等,也可以将它们组合起来。它还有一些预设的集成方法,如`BalancedRandomForestClassifier`。如果你要做非均衡数据处理,强烈推荐使用这个库。
Ensemble类方法:除了前面提到的EasyEnsemble和BalanceCascade,还有一些其他的集成策略,如RUSBoost(Random UnderSampling + AdaBoost)。

总结一下,处理非均衡数据集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少有“一招鲜”的解决方案。通常我们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并根据具体问题和业务目标来选择最合适的策略。

我的建议是:

1. 务必先理解你的数据和业务问题:少数类样本的特性是什么?漏掉少数类样本的代价有多大?误报少数类样本的代价有多大?这将直接影响你选择的评估指标和处理策略。
2. 从简单的开始:先尝试调整`class_weight`,或者使用一些对不平衡数据鲁棒的模型(如XGBoost),然后使用更合适的评估指标(如AUC、F1、PR曲线)进行评估。
3. 数据层面的方法要谨慎:过采样和欠采样都有其利弊。如果选择过采样,注意防止过拟合;如果选择欠采样,注意不要丢失关键信息。SMOTE及其变种通常是比简单过采样更好的选择。
4. 评估指标至关重要:不要被Accuracy误导。选择能够真实反映模型在少数类上性能的指标。
5. 大胆尝试组合:数据层面的方法(如SMOTE)和算法层面的方法(如调整权重)可以结合使用。`imbalancedlearn`库是你的好帮手。
6. 持续的实验和验证:机器学习的实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通过交叉验证,不断尝试不同的方法和参数组合,直到找到最优解。

希望这些详细的介绍能让你对非均衡数据集的处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些“人情味儿”,而不是生硬的AI输出。这就像是在烹饪一道菜,需要了解食材的特性,也需要掌握火候和调味,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毕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也算小小研究过,就来不耻回答一下。。

推荐看一下Haibo He, Edwardo A. Garcia的Learning from Imbalanced Data这篇paper,写的很系统也很清晰。

主要包括四大类方法,1Sampling 2Cost Sensitive Methods 3Kernal-Based Methods and Active Learning Methods 4One-Class Learning or Novelty Detection Methods。

Sampling大类说到底就是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把多的那个组变少,第二种是把少的那个组变多,以达到平衡的结果。一般比较少用第一种,因为那样容易丢失重要信息。对于第二种,又有很多方法,最简单的是oversampling,由于其局限性,又有很多根据已有的数据生成新数据的方法,比如各种变体的synthetic sampling。

第二种思路是基于把多数组猜成少数组和把少数组猜成多数组的cost是不同的这个事实,来修正数据分布(个人理解可以当成采到样的概率)的方法。

另外,kernal类的模型,还可以通过修改核函数来偏移hyperplane,来抵消不平衡数据造成的hyperplane的偏移。

最后一大类没有看过相关paper,不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机器学习中非均衡数据集的处理方法? 咱们这就好好说道说道,力求把每个点都讲透,顺便也让你我之间,少些机器的痕迹。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数据往往不是那么“公平”的。最常见的一种不公平,就是非均衡数据集(Imbalanced Datasets)。简单来说,就是数据集中,某一类别的样本数量远远多于另一类(或.............
  • 回答
    北大法硕(非法学)背景,加上二本本科,想要进入高盛或中信证券这样的顶级投行,坦白说,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的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其中的门道有多深,需要哪些“硬货”才能支撑起这个目标。首先,我们得明确目标是什么。高盛(Goldman Sachs)和中信证券(CITIC Sec.............
  • 回答
    想搭上机器学习这趟快车,但又不是计算机科学出身?别担心,这完全不是天方夜谭!很多非科班出身的朋友,通过一些方法,也能快速上手,甚至在这个领域里做得风生水起。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路径,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和实践。下面我就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一个没有CS基础的人,该如何一步步地“登陆”机器学习的星球。我尽量用.............
  • 回答
    兄弟,我跟你情况差不多,也是双非院校,硕士,也琢磨着能不能搞机器学习。说实话,这个问题之前我琢磨了好久,也找了不少资料,问了不少人,算是有点心得,想跟你掰扯掰扯。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双非小硕完全可以从事机器学习。 别被一些“名校光环”论给吓到了。机器学习这玩意儿,核心还是在于你的能力和理解,而不是学.............
  • 回答
    这句话非常棒,表达了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融合了理智与情感的沉淀。在翻译成英文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构思,力求自然、贴切,并展现出一种真诚的愿望。核心理念拆解: “非常希望” (Very much hope/strongly wish/eagerly look forw.............
  • 回答
    好嘞!咱们先别急,深吸一口气,把那堆账本先放一边,咱们来好好捋一捋这条考厦大法硕(非法学)的路。二本会计跨考,这事儿有没有戏?怎么准备?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二本会计跨考厦大法硕(非法学)的机率有多大?坦白讲,这个机率不高,但绝对不是不可能。咱们得现实一点地说。 挑战在哪里? 基础薄.............
  • 回答
    机器学习领域充满了形式简单却蕴含深刻智慧的创意,这些创意往往能够以出人意料的有效性解决复杂问题。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几个这样的例子: 1. 梯度下降 (Gradient Descent)核心思想: 想象你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目标是找到山谷的最低点。你没有地图,只能感觉到周围地面的倾斜程度(梯度)。最直观.............
  • 回答
    机器学习中的“机器”本身并没有意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分辨”有用的知识和没用的信息。它所做的,是根据预设的算法和训练数据,从中提取模式和规律,并将这些模式和规律转化为能够指导决策或预测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个过程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数据的本质:信号与噪声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
  • 回答
    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个叫做“过拟合”的棘手问题。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训练了一个模型,它在你的训练数据上表现得无懈可击,甚至能记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然而,当你拿到新的、从未见过的数据去测试它时,它的表现却一落千丈,仿佛之前的学习都付诸东流。这就是过拟合在捣鬼。为了对抗这个顽固的敌人,我.............
  • 回答
    PR曲线,也就是精确率召回率曲线(PrecisionRecall Curve),是评估二分类模型性能的重要工具。它描绘了在不同分类阈值下,模型的精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之间的权衡关系。很多人在看到PR曲线的绘制方式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PR曲线一定会过(1, 0)这个点.............
  • 回答
    要想彻底搞懂机器学习中的优化理论,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需要循序渐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个人觉得,要看到这个领域的核心,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且每一步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第一步:数学基础的“基石”别看到“数学”两个字就头大,这块儿是真绕不过去的坎儿。优化理论.............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机器学习里的 Bias、Error 和 Variance 这几个核心概念。别被这些术语吓到,它们其实挺好理解的,而且彼此之间关系密切,理解了它们,对你构建和调优模型大有裨益。想象一下,你正在教一个孩子识别猫。 Bias (偏差): 孩子对猫的“固有看法”Bias,你可以理解为模型(或.............
  • 回答
    机器学习中的“正则化”: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你可能经常听到“正则化”这个词。它就像是解决模型“跑偏”问题的“秘方”,让模型在学习数据时不会过于“死记硬背”,而是能真正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在面对新数据时表现得更好。那么,到底什么是正则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理解“过拟.............
  • 回答
    在多类别分类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情况,那就是各个类别的样本数量并不均衡。有些类别可能有大量的样本,而有些类别可能只有非常少的样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使用标准的 F1 分数来评估模型性能,可能会出现偏差。例如,模型可能在多数类上表现得非常好,但在少数类上表现很差,但整体的 F1 分数仍然很高.............
  • 回答
    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区分一张图片里展示的是手背还是手心,这听起来是个挺直观的问题,但要让机器理解得这么细致,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这不仅仅是看有没有手指,还需要捕捉到更微妙的视觉特征。我们先来想想,人和人在看一张手部图片时,是怎么判断的?直观的判断依据: 手背: 通常我们会看到指关节、手背上的皮肤.............
  • 回答
    在分类机器学习中,当某个标签的样本数量远远多于其他标签时,我们称之为“标签稀疏”或“类别不平衡”。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的数据集中非常普遍,例如欺诈检测(绝大多数交易是正常的,只有极少数是欺诈)、医疗诊断(大部分患者是健康的,只有少数患有某种疾病)或者垃圾邮件过滤(大部分邮件是正常的,只有少数是垃圾邮件.............
  • 回答
    在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在构建模型时,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既能很好地拟合训练数据,又能对未见过的新数据表现出良好泛化能力的模型。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过拟合 (Overfitting)。当一个模型对训练数据“过度”学习,以至于记住了训练数据中的噪声和细节,导致在新的、未见.............
  • 回答
    机器学习中的预测和决策,看似一脉相承,实则各有侧重,界限也并非总是泾渭分明。理解它们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机器学习在实际应用中的角色。预测:洞察未来,量化不确定简单来说,预测就是利用已有的数据,通过训练模型,来推断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未知事物的属性。它关注的是“是什么”和“有多少”。 .............
  • 回答
    2020年,机器学习领域依旧是风起云涌,创新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方向,乍一看光鲜亮丽,实际操作起来却像是钻进了“坑”里,耗费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甚至可能走向死胡同。我来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哪些地方需要留神。1. 过于追求“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一步到位”方法AGI,也就是通用人工智.............
  • 回答
    近几年,机器学习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日益凸显了其在隐私和安全方面存在的严峻挑战。这两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可信赖AI”的核心命题。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是当前机器学习领域最为关键的研究方向之一。 隐私:数据本身的安全与个体尊严的守护在机器学习的语境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