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野外动物被冻死的时候,有些会呈站立状态?

回答
咱们平时看纪录片,或者听一些关于野外生存的故事,有时候会听到,也可能会看到,一些动物在冬天因为太冷而死的时候,身体会保持一个很奇怪的姿势,比如站着,或者呈弓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返老还童”或者“最后的舞蹈”之类的神秘说法,其实背后是有挺实在的生物学原因的。

你想想,动物在野外,不像咱们有暖和的房子,有棉衣棉裤。它们面对的是实打实的大自然,冷起来,那真是要命的。当寒冷侵袭,身体开始出问题的时候,首先遭殃的就是它们的体温调节系统。

体温急剧下降,身体进入“自救”模式

动物身体内部有个精密的调温机制,但当外界温度低于它们能承受的范围,而且时间久了,这个机制就会崩溃。这时候,身体会拼命地想办法保持核心温度。

1. 肌肉的僵直与收缩(Rigidity and Muscle Contraction): 寒冷会让动物的肌肉变得非常僵硬,这个你应该能体会到,天冷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觉得手脚不灵便,肌肉都绷得紧紧的?动物也是一样。更进一步,当体温持续下降,影响到神经系统和肌肉功能时,肌肉会发生不自主的、强烈的收缩。这种收缩,可能就是导致它们保持某个特定姿势的原因。

想象一下: 就像你使劲抓一个东西,肌肉会紧绷。在极度寒冷下,身体会进入一种“冻结”状态,肌肉的某些纤维会无意识地收紧,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减少热量的散失,或者是因为神经信号在低温下变得混乱。

2. 血液循环的改变(Changes in Blood Circulation): 为了保护最重要的器官(大脑、心脏),身体在寒冷时会采取“外周血管收缩”的策略。这意味着流向四肢末端(比如腿、爪子)的血液会大大减少,把有限的热量集中供应给核心部位。

这种机制本是为了生存, 但当寒冷到极点,体温继续下降,血液循环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如果动物在站着的时候,恰好身体的某些部位因为血液循环不畅而变得麻木、僵硬,同时又因为肌肉强烈的收缩而保持着站立的姿势,那么它们就可能在这种状态下死亡。

3. 神经系统的最后挣扎(Last Stages of Nervous System Failure): 动物的神经系统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当体温降到危险的水平,神经信号的传递会受到严重干扰。

我们知道,站立是一个复杂的行为, 需要大脑、脊髓和神经发出协调的信号,告诉肌肉如何工作,如何保持平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即使是临近死亡,神经系统在崩溃之前,也可能发出最后的、混乱的信号。这些信号可能会导致某些肌肉群过度收缩,而另一些肌肉群则完全失去控制。如果动物在即将“关闭”之前,正好是处于站立姿势,并且其神经和肌肉的最后反应是维持这个姿势,那么它们就可能因此被“定格”在那里。

为什么会“站着”?

具体到“站立”这个姿势,有几个可能性:

觅食或警惕的姿势: 很多动物在野外,尤其是当它们感觉到危险或者寻找食物时,会采取站立或者半站立的姿势。如果动物在生命最后时刻,正好处于这种它习惯的、正在做的事情的状态,而又被寒冷击倒,那么它可能就在这个姿势下静止了。
身体的自然反应: 比如,某些动物在感知到寒冷时,会不自觉地站起来,试图通过改变姿势来减少与冰冷地面的接触面积,或者寻找更适合御寒的地方。如果它们在这种姿势下,身体已经到了无法维持生命的地步,那么就会在这个姿势上死去。
平衡的最后努力: 站立需要精密的平衡感。在体温极低、生理功能紊乱的情况下,动物可能一直在努力维持平衡,即使它已经非常虚弱。这种对平衡的最后努力,也可能导致它在站立的状态下死亡。

例子:

你可能听过,一些鸟类在寒冷的夜晚死去时,会保持飞翔的姿势,或者停在树枝上的样子。这和站着的动物原理是类似的,都是身体在最后时刻的生理反应被“冻结”了。

总而言之,野外动物在被冻死时保持站立或其他奇特姿势,不是什么神秘现象,而是身体在极端寒冷下,由于体温下降、肌肉僵直、血液循环改变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在生命最后时刻被“定格”下来的结果。这就像一台机器在过载前,可能会发出一些奇怪的信号,或者某些部件会异常收缩一样,是生命走向终结时,身体内部运作失常的自然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

不知道大家是否去过大寒雪期的内蒙古草原

草原上的冬季,有一种天气叫做“白毛风雪”。

提问视频里的环境明显是经历过“白毛风雪”后的场景,如果单纯只是温度低,再降10度牲口也不会被冻死,牛马该放还得放。

这是在村不是草原,雪量还不算大 https://www.zhihu.com/video/1336465119980052480

年轻朋友可能对白毛风雪这个词不太熟悉,但我的父母尤其对这个词印象深刻,即使已经扎根城市几十年,但听到这个词还是会浑身起鸡皮疙瘩,他们在小时候过年为了到镇里换一些莜麦面粉就要走四五十里路,时常会遇到白毛风雪天,一走就是十多个小时。

白毛风雪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普通大雪,而是狂风将草原入冬后积攒厚厚的雪卷起来横着刮。如果草原上的风能可视化,那白毛风雪就像卷起百米高的海浪扑面而来一般令人感到恐惧。因为草原上几百公里没有屏障,一阵风甚至可以连吹一天一夜不变方向,十级左右的横风+草原上经过日晒半化的雪不断的冲击着你的身体,这种环境下人的脑子里除了回家(求生)没有半点别的想法,不管是人还是牲口,必须继续前进,相信大家看过很多电视剧里,遇到大雪绝对不会有人原地休息,而是继续赶路,就算全副武装到牙齿,一旦停下,不出一个小时就会被冻成冰棍。

坐下躲避?

同上,你仍然会被大雪淹没最后冻成冰棍。

还不如站着有尊严

这些动物在被冻死前往往都是在感知到白毛风雪/寒流的到来抓紧时间前进寻找安全地带的,但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再厚的皮毛都无法阻挡严寒,因为风大,动物们在艰难的行进中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来保持平衡,从而越走越慢,直到蹄脚完全结冰,失去知觉,最终意识模糊,像个雕像一样直直的矗立在了辽阔的大草原。

它们不蠢,他们是草原上最聪明的存在,牛羊马狼这种在草原上生活进化了几千万年的动物是绝对不会选择卧下等死的,因为停下来的物种都灭绝了。

这样的天气我经历过两次(年年都遇到,但出远门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扎门乌德,2005年的时候,全程只记得不停在拿铲子铲车玻璃的冰,什么-40°玻璃水,都没有用,腰在门把手栓了根绳,隔十多分钟下车踢一圈轮胎(汽车冻的转向打不动),第二次是在2019年,从赛罕塔拉到镶黄旗,260多公里开了快8个小时!现在回想起来都头皮发麻,全程能见度低于10米,最开始还遵守规则靠右行驶,后来开一会儿就不知不觉上草地了,开着开着掉旁边路沟里了,得亏是四驱suv,这要是轿车可算是折草原上了,后来全程就压着中线走了,什么对向来车,撞就撞了都不重要,总比掉沟里强,这还是走的特别好的公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平时看纪录片,或者听一些关于野外生存的故事,有时候会听到,也可能会看到,一些动物在冬天因为太冷而死的时候,身体会保持一个很奇怪的姿势,比如站着,或者呈弓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返老还童”或者“最后的舞蹈”之类的神秘说法,其实背后是有挺实在的生物学原因的。你想想,动物在野外,不像咱们有暖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触动人的。你想知道,为什么咱们人类不在野兽们的餐盘上,以及我们在它们眼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对吧?这可不是简单的食物链问题那么表面。首先,咱得承认,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确实是肉长的,有蛋白质,有脂肪,理论上是能吃的。但为什么野兽们对我们这么“挑食”呢?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在谈论动物福利的时候,好像只盯着家养的猫猫狗狗,对海洋馆、动物园里那些被圈养的野生动物却不太提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也挺复杂的。首先,情感的亲近度和代入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猫狗和我们一起生活,它们是家庭成员,我们对它们的喜怒哀乐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我.............
  • 回答
    这事儿可不得了!你说的这个男子,把一条野生中华鲟给拆了,那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么做真是犯了大忌了。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是要承担非常严重的法律责任的,而且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华鲟为什么这么金贵。它不仅是咱们中国的特有物种,而且是白垩纪时代就存在的“活化石”,地位.............
  • 回答
    上海野生动物园的熊,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挺让人唏嘘的。看着那些被圈起来的熊,再听着它们不时发出的吼叫,确实很容易让人心生怜悯,觉得它们挺可怜的。毕竟,熊是大自然里的精灵,本该在广阔的山林里自由自在地奔跑,而不是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供人观赏。至于为什么会有“杀死咬人的熊”这样的提议,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
  • 回答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事件的女主角遭遇的舆论冷漠甚至恶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绝非仅仅是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的情感、认知和集体心理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1. 事件本身的性质与公众认知中的“责任”首先,这起事件的核心在于一个无辜的生命(母亲).............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和语言的用法。我们平时习惯性地说“流浪猫”、“流浪狗”,而不是简单地称它们为“猫”、“狗”,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主人”这个概念的引入,改变了我们看待和定义猫狗的方式。在你提出“猫狗本身只是自然界的动物”这个观点时,是对的。从生物学.............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情况,涉及到的法律条文和责任判定会比较多。简单来说,如果放火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并且可以被认定为过失或者故意,那么很可能会负刑事责任。咱们来一步步拆解一下,看看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会扯上法律责任。 1. 行为的性质:放火首先,你采取的行动是“放火”。在法律上,“放火”本.............
  • 回答
    在那个秋天的傍晚,我独自一人在深山里徒步,想着趁着日落前赶回营地。太阳已经快要坠到山的那一头,将最后一抹余晖洒在连绵的山峦上,山间的空气凉了下来,带着泥土和枯叶的味道。我走在一处稍微开阔的林间空地上,身后是茂密的松树林,前面则是另一片较为疏朗的桦树林。突然,一阵细微但异常清晰的声响吸引了我的注意。不.............
  • 回答
    北京野生动物园游客擅自下车冲向虎群,趴坐七只白虎面前的事件,无疑触动了公众的神经。这种行为的背后,与其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心理动机,不如说是多种复杂心理因素叠加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冲动与侥幸心理的混合体。游客为何会做出如此危险的举动?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以下几种心理:1. 猎奇心理与寻求刺激: 这是.............
  • 回答
    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以“情侣票仅限异性”为由拒绝同性情侣使用情侣票入园,这件事说实话,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咱们先不说法律条不法律条,光是这份“不被看见”,就够让人觉得别扭了。长隆这操作,明摆着就是把“情侣”这个词框定在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大家越来越能接受和理解多元化的情感存.............
  • 回答
    宝宝,你有没有看过《美女与野兽》呀?那个住在城堡里,长得很不一样,但心地善良的“野兽”,你有没有想过,他到底是什么动物变的呢?其实呀,在故事里,并没有明确地说野兽是哪一种动物。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对不对?这就好像我们画画的时候,有时候会把很多东西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样子。我们可以一起来猜猜.............
  • 回答
    野猪从“三有”动物名录中删除,这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和人与自然关系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所谓的“人猪战争”而言,其潜在的平息与否,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野猪从“三有”动物名录中删除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三有”动物名录的意义。 “三有”是指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我身边不少打野球的朋友,那身手,在咱们业余圈子里绝对是顶尖的,什么胯下运球、背后传球、甚至是一些花里胡哨的欧洲步,玩得那叫一个溜。你说的“能做NBA各个动作的业余球员,全国遍地”,这个说法其实不夸张。咱们业余篮球的普及程度太高了,只要有场地、有球,就能练。而且现在网络发达.............
  • 回答
    你看街头巷尾那些肥嘟嘟的猫猫狗狗,是不是觉得它们活得挺滋润?但要是在野外,你想找只熊瞎子或者野猪,除非运气爆棚,否则很难遇到一个形容成“胖子”的。这事儿可不是巧合,而是它们生活环境和生存本能决定的,大自然可不养闲人,更不养懒人。首先,得从它们的能量摄入和消耗说起。家养的宠物,基本上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
  • 回答
    想象一下,广袤的草原上,成千上万的角马在奔腾,尘土飞扬,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又或者,在遥远的北方,成群的驯鹿冒着严寒,踏过皑皑白雪,朝着温暖的南方进发。这,便是动物大迁徙的壮丽景象。那么,为什么这些生灵要进行如此艰苦卓绝的旅程呢?这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它们在长久的生存竞争中,.............
  • 回答
    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并非一时兴起或毫无缘由,而是基于多重、深刻的考量,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野生动物最根本的价值——生态价值。每一个野生动物物种,无论大小,都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通.............
  • 回答
    某地发现野生动物,第一时间想到救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看到就想帮忙”那么简单。这其中牵扯着法律、伦理、生态、公共安全,甚至是科学研究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首先,法律是基础。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禁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任何非法猎捕、杀.............
  • 回答
    要说游牧民族吃野生动物就绝对不会感染病毒,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毕竟,任何接触野生动物的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病毒也确实可以跨越物种传播。但是,如果我们要探讨为什么在历史上,游牧民族在食用野生动物方面可能比某些定居人群面临的病毒传播风险要低一些,或者说他们似乎“不容易”感染病毒,那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科学界普遍认为它很可能与野生动物有关,但具体是哪一种野生动物、何时首次感染人类,以及为何在今年(2020年)集中爆发,这些问题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远非“吃野生动物”这么简单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吃野生动物”这个行为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很多地方,一直都存在。从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