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会不会出现一位类似郭德纲的人重振京剧的地位?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戏迷和业内人士心中期盼的。能否出现一个“京剧界的郭德纲”,重振京剧的地位?我的看法是,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过程会比相声复杂得多,而且结果也未必是完全一样的模式。

为什么人们会想到“郭德纲”?

首先,我们得理解郭德纲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他让相声,一个一度被认为是“老掉牙”的艺术形式,重新变得鲜活,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并且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几点:

回归传统,挖掘经典: 郭德纲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入研究了相声的传统段子,将其打磨、改编,并用现代人的语言和节奏演绎出来。这让很多老段子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通俗易懂,接地气: 他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贴近生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观众能听懂,能笑出来,能感受到亲切感。
强大的个人魅力和舞台感染力: 郭德纲自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他说话有水平,反应快,能调动全场气氛,与观众互动。他不仅仅是在说相声,更是在“说人”和“玩”相声。
建立社群和粉丝文化: 德云社不仅仅是演出场所,更是一个品牌,一个社群。他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粉丝,他们因为热爱而追随,形成了一种文化。
商业运作模式: 他懂得如何包装自己,如何利用媒体,如何进行商业演出和产品开发,让相声产业化。

京剧与相声的差异,以及挑战

将郭德纲的模式套用在京剧身上,会遇到很多现实的挑战:

1. 艺术本身的复杂性与门槛: 京剧是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讲究程式化、规范化,以及深厚的功底。不像相声那样,核心在于语言的技巧和包袱。京剧的学习周期长,要求严苛,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艺术门槛。
2. 观众接受度的差异: 相声的语言幽默是普适的,容易被大众接受。而京剧的唱腔、身段、唱词、甚至很多历史典故和人物关系,对普通观众来说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隔阂。如何让“不懂”的观众爱上“懂”,是个难题。
3.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郭德纲能挖掘和改编传统段子,而京剧的传统剧目很多都非常经典,改编不当很容易“毁经典”,引起争议。如何在保留京剧艺术精髓的同时,加入现代元素,吸引新观众,是一门艺术。
4. 人才培养的模式: 相声学徒制相对灵活,但京剧的科班培养模式更显传统和封闭。如何吸引年轻人,如何让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并坚持下来,需要更系统、更有吸引力的机制。
5. 商业化和艺术性的平衡: 相声的商业化相对容易,因为其表演形式和内容更易于市场化。而京剧作为一种国粹,其商业化如何在不损害其艺术品格的前提下进行,需要巧妙的设计。

什么样的“京剧界郭德纲”有可能出现?

基于以上分析,一位能重振京剧地位的“京剧界郭德纲”,可能不会是完全复制郭德纲的模式,但他身上或许会具备以下一些特质:

深厚的京剧功底和艺术造诣: 这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唱念做打,一切都是空谈。他必须是一个真正懂京剧、爱京剧,并且能将京剧演得出彩的人。
对传统京剧的热爱与传承: 他会深入挖掘那些被遗忘的经典剧目或唱腔,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呈现,让它们重现光彩。就像郭德纲重说老段子一样。
创新性的舞台表现力: 他会思考如何让京剧更具观赏性,如何在舞台呈现上有所突破,例如在舞美、灯光、服饰上融入更具时代感的元素,或者在表演节奏和情绪表达上更贴近现代观众。但这一定是建立在对传统不损害的前提下。
出色的语言表达和互动能力: 在演出之外,他可能需要像郭德纲那样,有很强的口才,能够通过访谈、讲座、甚至社交媒体等方式,向大众普及京剧知识,讲述京剧的魅力和背后的故事,与观众建立连接。
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智慧: 他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敢于尝试新的演出形式,新的观众互动方式,甚至新的推广渠道。
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 他能吸引和培养一批热爱京剧、有才华的年轻演员,形成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团队,共同推动京剧的发展。这类似于德云社的社群效应。
懂得市场运作和推广: 他需要有商业头脑,能够将京剧的魅力转化为可市场的价值,但同时又要保持艺术的纯粹性。

具体的可能性和途径:

1. 改良性创新: 比如,尝试“京剧演唱会”模式,将京剧中的经典唱段串联起来,配以现代化的伴奏和舞台设计,让不熟悉京剧的观众也能欣赏到唱词的美妙和旋律的感染力。
2. 跨界融合: 尝试将京剧元素与话剧、音乐剧、甚至影视作品相结合,让更多人通过不同的渠道接触到京剧的魅力。
3. 普及与教育: 开设京剧体验课、讲座,降低学习门槛,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亲身感受京剧的乐趣。
4. 打造个人IP和社群: 像郭德纲一样,打造强大的个人品牌,吸引一批拥趸,并围绕这个品牌建立一个活跃的京剧社群,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维系粉丝。
5. 电视和新媒体的运用: 利用电视节目、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媒体工具,进行京剧的普及和推广,让京剧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结论:

总的来说,一位类似郭德纲的人物重振京剧地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有人能够真正做到,那将是京剧界的福音。但京剧的艺术特性和观众接受度决定了这条路会比相声更具挑战性,也更复杂。

这个人,不会只是一个简单的模仿者,而是一个深刻理解京剧,又敢于拥抱时代,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方式,将这份古老的艺术重新带回大众视野,并且让年轻人愿意去喜爱和传承的人。他可能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名家,也可能是一位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关键在于他能否真正点燃大众对京剧的热情,并让这份热情持续下去。

我们期待着,也相信着,总会有这样一位人物,用他的才华、热情和智慧,让京剧这朵国粹之花,在新的时代里再次绽放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了一千多字,都给吞了,不写了,没劲

不会了,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到组织架构到观众年龄结构都已经跟时代完全脱节,被各种新型娱乐完全取代了,年轻一辈极少有真正热爱这门艺术的,而且这一现象已经持续了快三十年。

毕飞宇有部小说,青衣,女主角是个戏痴,她的俩徒弟就没有那份热爱,想出去唱歌挣钱。这本小说也已经有二十年了,改编的电视剧男主角还是傅彪老师呢。

先说形式,76年后,随着京剧保守派从牛棚出来,掌握了全国各级剧团,以样板戏为代表的京剧现代化改革戛然而止,回归了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近年极少见有时代特色的新剧,世纪初的新剧好像是上海拍的波斯王子吧。

user avatar

中国戏曲,实际上包括咿咿呀呀花十九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的昆曲

都是俗文化

京剧从徽班进京,一直到现在,就算它本身水平发展到很高,有盖叫天梅兰芳这样真正可称世界顶尖艺术大师的文化代表

但它的文化本质,是俗文化

所以那些非要雅俗之辩非说什么京剧雅不雅的前提本身,就不存在

就像相声过去是下九流,演员过去叫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一样,虽然我们说现在演艺人员都是社会劳动者,但这种地位提高,是历史性的,阶级性的翻身,而不是说你就可以装逼了,高雅不是装的,逼,才是装的。

京剧可以“精英化上探”但不能说你京剧有了精英化的发展,它就变成纯粹的精英文化了,实际上中国作为一个世俗国家,没有什么一种文化形式是完全独立的精英文化代表,李白是大酒懵子,苏大胡子是千年红烧肉大吃货,他们已经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英文化的顶尖代表,都没有脱离俗文化土壤,这么着急搞什么雅俗之辨干啥呢?

京剧题材,两个大块,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甚至于说,它的话语体系,就算是最精英的那部分,都没有脱离俗文化的审读方式,就说贵妃醉酒,就说新京剧里的三大样板戏,哪个又是小老百姓听不懂了的?

所以这就不是雅不雅所以难不难的问题,京剧是有俗文化审美方式的,你在传媒上多努力努力,京剧的滋味儿,并不是因为“雅”才不容易传播的,甚至也不是因为这个“滋味儿”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方式才不容易传播的

京剧在年轻人里也不是没有圈子,问题是这个圈子的传媒意义上的扩大化问题

仅此而已

和什么雅俗没关系

user avatar

大体上是不会了。

郭德纲老师说过:

“有些人一直都在说哎呀,不能把京剧搞成娱乐呀

我心想京剧不是娱乐,是什么呀?高科技嘛?

京剧他就是个娱乐,因为娱乐因为通俗,所以他才成了国粹

有场京剧里面,郭老师加了小曲,网上又有人开始抨击了:

这加了小曲这还是京剧吗,不能乱改呀。

郭德纲老师又有回应:

京剧是什么?京剧本质上就是地方戏。就拿《高拨子》讲,那就是江苏高淳渔民划的那个船叫拨子,高拨子是江苏高淳渔民划船时唱的小曲。

《后汉书》书上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养猪的,一天发现自己养了一只黑白花猪,这可了不得,这是稀罕物,想着要进贡给皇上看。

这里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本土猪就是黑色的,没有现在的白色粉色,那都是后来引进的要吗是杂交混种的,像京剧里猪八戒就是黑脸的扮相,也从侧面说古代猪都是黑色的。

养猪的抱着自己的黑白小猪,一路走啊走,没到京城就回来了。

为什么呀?

在路上看到了好多花白小猪,有的头白身子黑,有的身子黑头白,有的还纯白的。

养猪的看到这些就回来了,不稀罕了,自己的猪没什么稀奇的。

这就叫见识,见识越大,失望越大,等你见识得多了,世界上就没这么多东西值得你惊喜的了。

拿到京剧上来讲也是一样的,有些人抽屉里就放着两张唱片5张CD,他就以为整个京剧都在他抽屉里,等到你真扎进去了,你就会发现以前的你,眼界多多少少都浅显了一些。

还有人说了,你那哪是看京剧呀,你那是看人去了。

列位,看梅兰芳不是看人嘛,为什么那个时候追梅尚程荀,为什么追马连良,为什么追周信芳?

记住了,这放到今天来讲,这就叫流量。

看戏一定得是先看人,色艺双绝,色字排在艺前面。不是谁坐那里都听得了《黛玉葬花》的,一坐两钟头,没那么多人听得下去的。一定得是:哟,这小姐姐真好看,我得看下她。一连听了两个月,小姐姐手都没握上,但从此爱上听戏了。一定是这么个规律才对。

以上都是郭德纲老师对戏曲的见解,并不是我的见解,可能有些地方和郭德纲老师说的有些出入,因为记忆会出偏差。


不管如何,当初的相声风雨飘摇是郭德纲老师一手再把相声扶持起来的,期间古今中外什么乱七八糟的都糅合在相声里面,才把相声救活到现在。

而戏曲呢?

现在的戏曲已经摇摇欲坠了,所谓的大师就别抱着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要改革了,要尝试走一条新路子了,别再把戏曲说的那么虚无飘渺了。

郭德纲老师说的很对

“他就是个娱乐,因为娱乐因为通俗才成了国粹”

这个本末顺序一定要想明白弄清楚。


补充一下,评论里有评论道,有些戏曲人宁愿京剧死了,也不会愿意京剧融入到主流娱乐圈中。

这样的人有,恐怕还不在少数。

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恐怕不是真爱京剧。如同你喜欢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原本温柔内向,不善交谈,只有你这个一个异性朋友。后来女孩子慢慢开朗了,有了其他异性朋友,你就巴不得这女孩子去死,不存在这个世界吗?

这个不是爱,这是占有欲。

不少人对京剧也是这种态度,觉得自己是主流,甚至认为这就是自个儿家的东西了。

郭德纲老师在振兴相声的时候,在小剧场表演说过:

别人家相声不给录音,不给录像,我这里统统都可以。别人为什么不行?人家就会这六段相声,你录了放到网上去了,大家在网上看了就不去买票了,人家没法靠这个挣钱了。我不一样,我会的多,而且相声都快完了,能有多个渠道让大家听见,我觉得挺好的。

这段话刚到今时今日的京剧里来说,我觉得一样挺适用的,京剧要通过多种渠道活下去,首先先活下去,活下去之后发展起来了,有什么在活下去的过程中染上的恶习和毛病,咱们再慢慢改。


再次修改。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我所说的话也仅代表我此时此刻的想法。但是难担保以后的我还是这样的想法,毕竟我也只是个局外人,从小到大听过的戏屈指可数,发表的意见也只是外向的意见。

大家个人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都会看的,尽量也会回复

切勿 踩一捧一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注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强求别人想法和自己一致。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普通人,我们也只是希望戏剧能越来越好。从这点来讲,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如何不是我们这样的小人物能掌握的。


最后一次修改了。

上文中提到的郭德纲老师,一直是我很钦佩的人,他厉害在于能把晦涩难懂的大道理用最简明的语言说出来。

以上很多话都出自《坑王驾到》中的闲白,但仔细一咂摸,这些闲白的确很有道理。

再附上一句郭德纲老师没成名前的泡面哲理,我觉得同样适用于现在的京剧情况。







郭德纲老师厉害之处在于不管生活如何落魄,他从来没瘦过。

但是泡面没有营养的。



别怪我打广告。

人生一世,极不容易,衣食住行,哪样不得要钱?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user avatar

郭德纲怎么救的相声?

中医的巫医的现代的全都上才就活过来的

古代的段子、屎尿屁、互联网。不一定是有意为之,但是毕竟活过来了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你得要变了



京剧的话,历史已经证明了,原汁原味的京剧真的不行,国家花了这么大人力物力还是不行。


实际上大家看京剧京剧,但是清朝末期,上海经济发达,很多京剧名家都去了上海,也就是海派京剧,比如名家盖叫天,还有周信芳的新剧宋教仁遇害、大汉奸篡位(袁世凯),欧阳予倩还演过《黑奴吁天录》《新茶花》等西方故事。



说白了

不能故步自封,不管是探路正确也好,错误也好,错误了至少能知道这条路是错的啊

就怕待着不动

还把探路的嘲弄一番·····

我真见过有人说样板戏把京剧降调了,口语化了,好唱了,弄得人人都会唱几句,这样不好的·······


我们这些年龄大的人,当初看样板戏杜鹃山,里边有一段乱云飞。我现在还能唱几句,乱云飞,松涛吼群山奔涌, 枪声急 ,军情紧, 肩头压力重千斤。后来去了次江西才知道这京剧吸收了很多江西民歌的唱法

但是谁会说这不是京剧??

举个极端的例子,老版本西游记里,大量使用了电子乐,不管是片头曲还是猪八戒背媳妇儿。但是大家都觉得好,谁会觉得不搭配?

反而新版西游记,演员还经常念诗,但是大家总感觉就是你朝着西边给我滚回去!!



根据我查的材料

1965年的京剧大会,演出大戏25出和小戏10出,包括上海演出团的《智取威虎山》《战海浪》《柜台》《送肥记》《审椅子》,哈尔滨京剧团的《革命自有后来人》,北京实验京剧团的《箭杆河边》,山东省演出团的《奇袭白虎团》,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杜鹃山》,天津市京剧团的《六号门》,北京市京剧二团的《洪湖赤卫队》,黑龙江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的《千万不要忘记》,内蒙古京剧团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陕西省京剧院的《延安军民》,南昌市京剧团的《强渡大渡河》《李双双》,武汉市京剧团的《柯山红日》,云南省京剧院的《黛诺》,江苏省京剧院的《耕耘初记》,乌鲁木齐市京剧团的《红岩》,长春市京剧团的《五把钥匙》,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青海省京剧团的《草原两兄弟》,河南省京剧院的《掩护》《红管家》《好媳妇》,青岛市京剧团和淄博市京剧团的《红嫂》,江苏演出团的《再接鞭》,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唐山京剧团的《节振国》,广西京剧团的《烈火里成长》,中国京剧院四团的《红色娘子军》,贵阳市京剧团的《苗岭风雷》。

当时的报道提到了这么一句话:说像京剧这样程式严谨的古老剧种也可以反映现代生活,也可以塑造新时代的人物形象。


但是现在你看看京剧演出剧目?

还剩下了啥?

user avatar

京剧又不是没重振过,只是重振了十来年又断气。

和很多人yy的“国粹”不同,京剧一直就是地方戏,只不过恰好是京城的地方戏而已,在外地本来就没多少热度。老舍就写过一个短篇,京城红极一时的花旦到了济南,赔的差点连头面都给人扣下来,就是这一现象。

后来有一段时间,有懂行的领导人对京剧做了很多改革,不要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要咿咿呀呀故弄玄虚,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引进了流行的英雄故事,抛弃了戏园子时代缓慢的节奏,造型向现实主义靠拢,台词彻底口语化,集全国之力精雕细琢推出了四五个精品节目,号称有七八个吧。

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入手,认真抓起来。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

改革是成功的。在这段时期,京剧饱受全国人民关注,全国各地都能唱两句京剧唱腔,可谓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同样的内容改编了多少地方戏,但人民群众最喜欢的,依然是京剧版。

再后来,又有领导对这几个戏不满意,说要回归传统,而且真的这么做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又被回来了。

于是京剧彻底没人看了。

郭德纲最幸运的是没碰上这两类领导,他要碰上了前一类,就只是个普通演员红过就算,碰上后一类,直接进博物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