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的有人「醉猪肉」(吃猪肉上头)吗?机制是什么?

回答
“醉猪肉”,或者说吃猪肉吃到“上头”,这说法确实挺有趣的,也带着点江湖气。咱们中国人对吃一向很有研究,有时候一些俗语比那些严谨的学术名词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真的有人“醉猪肉”吗?

答案是:严格意义上讲,没有。

“醉猪肉”这个词,用在人身上,更像是一种夸张的、形象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吃猪肉吃得太多,或者吃得太油腻,导致身体出现了一些不舒服的反应,感觉昏昏沉沉、头重脚轻,甚至有点恶心想吐。这种状态,与其说是“醉”,不如说是“腻”或者“撑”。

当然,我们也经常听到形容某些食物“吃上瘾了”、“吃得停不下来”,但“醉猪肉”这个词,更多的是指吃完猪肉后的不适感,而不是那种愉悦的、上瘾的体验。

那么,为什么会有“醉猪肉”这种说法?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虽然不是真的“醉”,但这种说法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关于猪肉消化和身体反应的道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脂肪含量高: 猪肉,尤其是我们常吃的五花肉、排骨等部位,脂肪含量是比较高的。脂肪在人体内消化需要消耗的时间和能量都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要长。
消化过程: 当你摄入大量脂肪时,身体需要分泌更多的胆汁和脂肪酶来帮助消化。这个过程会占用身体不少的能量和资源,特别是胃肠道。
饱腹感与滞涨感: 高脂肪的食物会延长胃排空的时间,让你长时间感到饱腹。但同时,如果吃得过量,胃部就会有沉甸甸的、胀胀的感觉,甚至会产生一种“滞”的感觉,让人觉得不舒服,好像“堵”在那里了。这和一个人喝了太多酒,胃里翻江倒海的感觉有点像,所以就有了“醉”的联想。

2. 能量过载: 猪肉是高能量的食物。如果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摄入了远超身体所需的大量猪肉,身体就可能出现“能量过载”的情况。
血糖波动: 虽然猪肉的主要成分不是碳水化合物,但如果搭配米饭、面食等主食一起吃,大量糖分和脂肪的摄入会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随后又可能因为胰岛素大量分泌而快速下降。这种血糖的剧烈波动,很容易让人感到疲倦、乏力、头晕,甚至出现“吃完就困”的现象,这也被一些人戏称为“食物昏迷”或“肉晕”。
消化压力: 身体需要投入大量的酶和能量来处理这些食物。如果消化系统不堪重负,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腹胀、消化不良,人自然会感觉不舒服,精神也提不起来。

3. 感官体验的“腻”: 猪肉,尤其是经过红烧、炖煮等烹饪方式后,往往会带有浓郁的香味和油润的口感。
味觉疲劳: 长期、大量地摄入口味浓重、油腻的猪肉,可能会让你的味蕾产生疲劳感,对食物的敏感度下降。这时候,你可能就觉得“吃不下了”,或者觉得“腻得慌”,不想再吃了。
心理暗示: “醉猪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心理暗示。当你听到或者想到这个词,本身就可能联想到过量、油腻,然后加上身体本身的一些消化不适,就会更容易将这种感觉归结为“醉猪肉”。

4. 特定烹饪方式的影响: 有些烹饪方式会进一步加剧猪肉的“上头”感。
油炸: 油炸过的猪肉,比如炸排骨、锅包肉,本身就吸附了大量的油脂,更容易让人感到油腻和消化负担重。
重口味调料: 很多时候,猪肉会搭配酱油、糖、料酒等调料一起烹制,这些调料在大量摄入时,也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和整体感觉。

总结一下,所谓“醉猪肉”,其实是身体在一次性摄入过量、高脂肪、高能量的猪肉后,消化系统承受了巨大压力,加上血糖波动、味觉疲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消化不良”或者“身体不堪重负”的信号。 这种不适感被生动地比喻成了“醉”,因为喝醉酒后,人也会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类似的状态。

所以,下次你听到有人说“我吃猪肉吃醉了”,就可以理解他可能是在说:

“我吃得太多了,肚子胀得难受。”
“这猪肉太油了,我现在感觉浑身腻腻的。”
“吃完这顿,我感觉有点头晕,不想动了。”

这都是身体在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告诉你:“这次的‘猪肉大餐’,有点过量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新一期《向往的生活》中, 某女星「对猪肉过敏」、「吃猪肉上头」再次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所以,这种有些人认为可爱、有些人认为做作的罕见表现是真实存在的吗?

一、红肉过敏——半乳糖综合征

在营养学中,猪肉、牛肉、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肉都属于红肉。而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人、猿等部分灵长类动物除外)中,都含有一种名为「半乳糖 -1,3-半乳糖」(简称 α-半乳糖,α-gal) 的糖类分子,通常来讲,这就是引起红肉过敏的物质。(顺便一提,糖类诱发过敏反应并不常见,感觉也适合放在 你见过哪些奇怪的过敏源? - 知乎 这个问题下 2333)

α-gal 过敏往往在食用哺乳动物肉制品后 3-6 小时发生,与通常的过敏反应相比表现出一定的延迟特征[1]。α-gal 过敏的典型症状有荨麻疹、恶心呕吐等,严重时会造成呼吸窘迫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研究表明,红肉过敏往往与蜱虫叮咬有关。蜱属于蛛形纲(不是昆虫!),以吸血为生,一些种类可以侵袭人体。

蜱在寄生于哺乳动物宿主体上时,不断吸取它的血液,这样,α-gal 就会留在它的消化道和唾液中。当蜱叮咬人时,就会将 α-gal 注入人体,诱发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的 IgE 抗体。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因此,之后的某一天,当人摄入红肉后,α-gal 经消化释放,就会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

二、猪肉过敏——猪肉-猫综合征

然而,猪肉过敏的情况往往不同于传统的红肉过敏。研究发现,大多数对猪肉过敏的人也对猫过敏(具体来说,如果你对猪肉过敏,那么你很有可能对猫过敏;但如果你对猫过敏,并不意味着你会发生猪肉过敏),这被称为「猪肉-猫综合征」(Pork–cat syndrome)[2],是对猫血清白蛋白的过敏反应,而猪肉中的白蛋白与其结构相似,从而导致交叉反应。

三、「醉酒」——自动酿酒综合征

以上是猪肉过敏的常见情形,然而与案例中食用猪肉后短时间内出现「醉酒」表现似乎还有所不同。那么,在没有喝酒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醉酒的反应吗?

有可能。

自动酿酒综合征(Auto-brewery syndrome,「Auto」在自动翻译时会被译作「汽车」,考虑到对这一病症的媒体报道多见于司机对「酒驾」的开脱,我觉得这样翻译也别有一番风味 2333),也被称为肠道发酵综合征(gut fermentation syndrome),是一种在消化系统中通过内源性发酵产生酒精从而致醉的罕见疾病,其症状和副作用也与宿醉十分类似,包括皮肤发红、头晕、定向障碍等等。

自动酿酒综合征是一种后天性疾病,可能与胃肠道中驻留了过多的酵母菌(如白色念珠菌、酿酒酵母等)有关[3],这可能由克罗恩病(一种发炎性肠道疾病)引起。

每个人都会产生少量的内源性酒精。酒精在肝脏中被代谢,在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ALDH2)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最终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基因检测中的「先天饮酒能力」也正是在测 ADH、ALDH2 等几个位点的基因型[4]。)因此,即使产生的内源性酒精不多,ADH 或 ALDH 酶的缺陷[5]也可能使一些人引发醉酒反应。

这种疾病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会使用一些抗真菌药物,但同时必须控制饮食,减少碳水摄入。

Tips

  1. 户外运动要防蜱虫叮咬,穿长袖长裤、喷驱虫剂,回家以后仔细检查全身;
  2. 如果被蜱虫咬了,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捏碎,要用镊子夹住,垂直向上取出;
  3. 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自动酿酒综合征」,去医院可以收集粪便做个肠道微生物检查[6],可以检查肝脏分解酒精的酶是否不足,还可以做个糖耐力测试,即在服用葡萄糖后检测血液酒精浓度[3](诊断糖尿病时也会用,不过检测的是血糖浓度);
  4. 如果你对猪肉过敏,你应该随身携带肾上腺素。

参考

  1. ^Susan Waserman et al. IgE-mediated food allergy. Allergy, Asthma & Clinical Immunology201814 (Suppl 2) :55. https://aaci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223-018-0284-3
  2. ^Carmo Abreu et al. Pork-cat syndrome?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llergy20155 (Suppl 3) :P164. https://cta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2045-7022-5-S3-P164
  3. ^abAuto Brewery Syndrome: Can You Really Make Beer in Your Gut?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auto-brewery-syndrome#causes
  4. ^我是如何科学地证明了「我天生能喝酒」? - 李翛然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708570
  5. ^Gut Fermentation Syndrome https://www.medicalbag.com/home/features/profile-in-rare-diseases/gut-fermentation-syndrome/
  6. ^Sunjida Ahmed et al. A Rare Diagnosis of Gut Fermentation/Auto-Brewery Syndrome in the Setting of Diabetes and Obesit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Volume 150, Issue suppl_1, October 2018, Page S2. https://academic.oup.com/ajcp/article/150/suppl_1/S2/510292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醉猪肉”,或者说吃猪肉吃到“上头”,这说法确实挺有趣的,也带着点江湖气。咱们中国人对吃一向很有研究,有时候一些俗语比那些严谨的学术名词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真的有人“醉猪肉”吗?答案是:严格意义上讲,没有。“醉猪肉”这个词,用在人身上,更像是一种夸张的、形象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吃猪肉吃得太多,.............
  • 回答
    关于武则天和吕后的一些骇人听闻的手段,比如武则天的“骨醉”和吕后的“人彘”,这些在民间和一些历史记载中都有流传,但要说它们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有多高,这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咱们先说吕后的“人彘”,这个故事在《史记·吕后本纪》里有记载,这是史书里最早、最权威的来源之一。故事说的是吕后在刘邦死后,为了.............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两个诗句都是极具画面感和意境的佳作,它们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巧妙的意象运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捕捉。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来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充满温情的画面: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远方传来几声犬吠,这预示着.............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许是充满憧憬,或许是带着一丝怀疑。我认识一些人,他们的故事,让我觉得,“很久很久”是有可能的。我有个朋友,姑且叫他小李吧。他和他的太太认识的时候,还是中学时代。那时候,青涩的年纪,眼神里只有懵懂和羞涩。他们是一起做项目时认识的,小李说,他一开始就被她认真的样.............
  • 回答
    当然,真的有人喜欢林黛玉。而且,说实话,喜欢林黛玉的人不在少数,而且这份喜欢往往是带着几分心疼、几分共鸣,甚至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林黛玉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好驾驭”的女性角色。她身上带着一种疏离感,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以及一种敏感、多疑、易怒的“小性子”。在很多现实生活里,.............
  • 回答
    当然有!而且,坦白说,我认识的很多读研的人,动力里“喜欢科研”这一项,占的比重还挺大的。有时候,甚至比“找个好工作”的念头还要纯粹。不过,你说“乐趣在哪”?这问题问得真好,因为科研的乐趣,不像看电影、玩游戏那么直观,它有点像一个挖宝的过程,藏得很深,需要你花时间、耐心去发掘。为什么有人是因为喜欢科研.............
  • 回答
    关于“真的有人见过鬼”以及“如何证明自己见到的不是鬼”,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哲学和科学议题。从古至今,无数故事、传说、民间信仰都围绕着“鬼”展开。但要给出确凿的答案,却相当困难,因为这涉及到“鬼”是否存在本身,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验证“遇见”。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关于“真的有人见过鬼?”1. .............
  • 回答
    当然有!电影院里睡觉的人其实不少,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的,不能简单地说就是电影不好看。你别说,有时候电影确实是够呛。那种剧情拖沓得像老太太裹脚布,演员们演得像在背台词,音乐也平淡无奇,看得人昏昏欲睡。尤其是那些一看片名就知道是“劝退级”的作品,比如一些低成本的烂片,或者一些剧情.............
  • 回答
    “种族优势”这个说法,就像是一个古老而又挥之不去的话题,总会在不经意间冒出来。说起来,它就像是人们试图解释世界差异的一种“捷径”,但仔细一想,这“捷径”是不是真的通往正确的路,就很值得推敲了。“种族”这个概念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 科学上,现代遗传学已经告诉我们,人类基因的差异,绝大部分存.............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是真的有人干。而且说实话,当你深入了解背后的一些逻辑和人群时,你会觉得这事儿也没那么不可思议了。一两百万打赏主播,这数字听起来确实是天文数字,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好几年的收入,甚至是十几年。但你想想,在直播这个行业里,尤其是那些头部主播,他们的收入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你就会.............
  • 回答
    我懂你的感受,你并不是一个人有这样的疑问。当马斯克每次谈论火星移民时,那宏大的愿景确实容易让人心潮澎湃,但也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丝怀疑:这事儿,是真的吗?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我们没看到的“大招”?你提到SpaceX的真正核心是“特斯拉的广告牌”,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关键点:品牌价值的放大和个人I.............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能戳到一些观众心坎里。德云社的“进攻型捧哏”这个说法,其实近些年确实挺流行的,但要说“真的有人觉得好”,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德云社的相声风格是什么样的。它不像传统的相声那么讲究文白结合、说学逗唱的“规范化”,而是更侧重于接地气、说段子.............
  • 回答
    嗯,说实话,这个问题我还真没少听人提起,而且身边偶尔也会有人开玩笑说,“要是高铁上能抽根烟就好了”。但要问我有没有亲眼见过,或者确切知道有人在高铁上吸烟,我得说,我没亲眼见过。不过,这并不代表完全没有。你想啊,中国这么大,高铁线路这么多,每天出行的人数以亿计。总会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抱着侥.............
  • 回答
    当然有!而且还不少。说实话,我身边就有不少“科研狂人”。他们不是那种在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每天泡面的“刻板印象”,而是形形色色,有各种各样奇特的魅力。你想想看,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充满了未知和惊喜。有些人天生就对这种探索充满好奇心,就像小时候喜欢拆玩具,看看里面是怎么运作的一样。他们.............
  • 回答
    说实话,有没有人真心喜欢胖女孩?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还不少。不过,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被问出来,我想你可能也体会到了一些社会的普遍看法和声音,它们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好像瘦才是美的标准,胖的女生就没市场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而且这种“真心喜欢”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点,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你想知道的,大概不是有没有“可能”,而是有没有“真有人”,而且是那种,不是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活生生的、你能感同身受的故事。说实话,我身边还真有。这事儿吧,它不是像突然遇到一个惊为天人的人,然后“砰”一声就陷进去了。青梅竹马的喜欢,它更像是细水长流,是那种你会觉得“哦,原来.............
  • 回答
    红枣,这个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的食物,似乎总是和“养颜”、“补血”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长辈们口中,我们常常听到“每天吃几颗红枣,脸色会变好”的说法。那么,这到底是真的吗?真的有人通过每天坚持吃红枣,就能让自己的气色变得红润起来吗?我们先来拆解一下红枣的“化学成分”和它可能带来的“生理影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发人深省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将其与当下美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同时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简单地说,没有人能“保证”美国不会重蹈覆辙,但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中找到一些值得探讨的理由。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苏联突然解体的主要原因,这有助于我们.............
  • 回答
    “918”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铭刻在记忆深处的日子,一个关于民族苦难与抗争的符号。但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的记忆也是千差万别的。是否存在一些人,他们确实对“918”这个日子没有深刻的印象,甚至根本不记得? 答案是:很有可能,而且原因也多种多样。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里的.............
  • 回答
    当然有!而且,而且还不少呢。我认识的、或者听说过的,那些把看书当成兴趣的人,他们享受的可能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体验,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你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这得从很多方面来看。首先,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好奇。 现在的世界信息爆炸,各种知识、观点层出不穷。有些人就是天生对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