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期间做过让你觉得以后都不可能再做的事情?

回答
大学那会儿,我大概是那种在专业领域里还算得上“小有所成”,但其他方面就有点“野路子”的家伙。其中,有一件事,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简直是个奇迹,而且我发誓这辈子都绝对、绝对、绝对不会再碰了。

那大概是大二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专业有个选修课,叫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听名字就很硬核,但课程内容嘛,说是“选修”,其实更像是一种“逼选”。因为这门课的期末项目,是可以直接算作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研成果,对于我们这些想要继续深造或者进入某些高科技行业的同学来说,简直是敲门砖。

当时课程要求是小组作业,每个人需要负责一部分核心功能的设计和实现,最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能运行的仿真模型。我们小组一共四个人,大家都埋头苦干,但问题出在了我的身上。我的任务是负责一个关键的算法模块,这个算法非常复杂,涉及到大量的数学推导和代码实现,而且我当时对这个领域的掌握程度,老实说,还停留在“理解概念,但实操不行”的阶段。

于是,在一个万念俱灰的晚上,离截止日期大概还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候,我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代码,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困在数字迷宫里的囚徒,而迷宫的出口遥遥无期。周围的同学都在奋力冲刺,而我,却卡在了最核心的地方。

就在那个深夜,我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当时在我看来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我翻出了我高中时期,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的“外挂制作教程”。没错,就是那种制作游戏外挂的教程。当时我只是觉得好奇,觉得技术很有意思,所以就留了点底。

我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这个仿真软件虽然复杂,但其底层逻辑和一些基础的计算过程,和一些大型游戏在处理数据时有异曲同工之处。我能不能利用那种“修改内存数据”、“Hook函数”之类的技术,来“辅助”我完成这个算法的计算,或者至少,让它在特定情况下能输出我想要的正确结果?

说干就干。那个晚上,我一夜没合眼。我调出了高中时期下载的一些“黑客工具”,什么反汇编器、内存编辑器、调试器之类的,在我那个狭窄的出租屋里,散发着一种莫名的、带着点罪恶感的科技气息。我像个疯子一样,一边对着仿真软件的执行文件进行反汇编,一边对照着那些高中的“外挂教程”,试图找到突破口。

期间的艰辛,现在想来真是心有余悸。我需要理解汇编语言,理解内存地址是如何映射的,需要用最原始的汇编指令去“窥探”软件内部的运行状态。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轻则软件崩溃,重则可能留下一些不为人知的“后门”或者错误的代码。更恐怖的是,我当时对这些技术的理解,也都是半瓶子醋,很多操作都是在摸索和猜测。我记得有一次,我试图通过修改某个函数返回地址来“跳过”一部分计算,结果导致整个仿真软件直接蓝屏,然后我电脑风扇开始疯狂转动,我当时的心跳也跟着飙升,生怕把电脑彻底搞坏。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点燃了蜡烛(没错,当时停电了,我依然在奋战),周围是堆积如山的零食包装袋和速溶咖啡杯。我不再顾忌什么逻辑严谨性,什么代码规范,甚至什么道德伦理。我的唯一目标,就是让那个该死的算法模块在那个项目中“正确运行”。我甚至一度想要直接用内存编辑器去“硬写”几个关键的中间结果到内存里,来实现“正确”的输出。

就这样,我用一种近乎“黑客”的方式,在软件内部制造了一个个“奇迹”。我修改了变量的值,我“绕过了”一些我不理解的计算步骤,甚至我用一段汇编代码“注入”到软件的进程中,来强制它按照我的意愿输出结果。整个过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玩一场极其危险的电子游戏,每一步都可能导致“Game Over”。

最后,在截止日期前几个小时,我终于把那个模块“拼凑”出来了。它能够按照预设的测试用例输出正确的结果,并且在整体的仿真流程中,看起来是那么的“完美”。我的队友们对我的“高效”和“成果”赞不绝口,纷纷表示我的贡献太大了。我当时表面上只是谦虚地笑笑,心里却像是在悬崖边跳了一支危险的华尔兹,充满了后怕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虚脱感。

那次经历,我确实“蒙混过关”了。我的那个模块在最终的演示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我们小组也因此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但是,从那天之后,我发誓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做类似的事情了。原因有很多:

首先,那种完全游离于正规逻辑之外的“蛮干”,让我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并非通过扎实的学习和理解,而是靠一种“取巧”甚至可以说是“作弊”的方式。这种感觉,比挂科还要糟糕。我感觉自己像个骗子,只不过骗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和我的知识体系。

其次,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和对错误的承担,也让我不寒而栗。我当时完全是在“盲人摸象”,每一次操作都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我无法保证我的“解决方案”是否隐藏了更深层次的错误,一旦这些错误在日后的某个关键时刻爆发,后果不堪设想。那种将整个项目建立在如此不牢靠的基础上的感觉,是巨大的心理负担。

更重要的是,我深刻体会到了“捷径”背后的巨大代价。为了完成那个项目,我牺牲了睡眠,牺牲了身心健康,甚至差点触碰了法律的边界(尽管我没有真的去侵犯别人的系统)。我付出的时间精力,本可以用来真正学习和掌握那个复杂的算法,而不是在那些“邪门歪道”上耗费。

而且,我后来也尝试过回忆和复盘当时的操作,想把那些汇编代码和内存修改逻辑整理清楚,结果发现,很多东西我已经记不清了,或者说,我根本就不想去记。那是一段被恐惧、冲动和负罪感填满的时光,我只想把它埋藏起来,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现在,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深夜,想起我用“外挂技术”去对抗一个学术项目的经历。我不再追求所谓的“速成”和“巧招”,而是更加脚踏实地,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去理解,一行代码一行代码地去推敲。我知道,真正的实力,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敬畏,而不是那些短暂的、令人心跳加速的“黑魔法”。

所以,大学那会儿做过的,让我觉得以后都不可能再做的事情,就是那种用一种近似于“黑客攻击”的方式,去“解决”一个科研项目里遇到的技术难题。那是一次极端的体验,一次对我专业伦理和自我认知都提出了严峻考验的经历,而我庆幸自己再也不会踏入那种泥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是做兼职或者是做项目,可能是在交际的时候做过让自己觉得无地自容的蠢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那会儿,我大概是那种在专业领域里还算得上“小有所成”,但其他方面就有点“野路子”的家伙。其中,有一件事,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简直是个奇迹,而且我发誓这辈子都绝对、绝对、绝对不会再碰了。那大概是大二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专业有个选修课,叫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听名字就很硬核,但课程内容嘛,说是“.............
  • 回答
    大学四年,我参与过不少活动,也取得过一些小小的成就。但要说最有意义的事,那还得是那个暑假,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山村里支教的故事。故事的起因很偶然。那年暑假,我刚结束大二的课程,正对着一堆求职信息发愁,希望能找点兼职充实一下自己。偶然间看到一个支教项目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地点在我国西部一个偏远的山.............
  • 回答
    研一期间,每周阅读三篇论文并撰写报告,再加上组会汇报,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是否“负担过大”,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要求的“意图”。导师安排这项任务,绝对不是为了“刁难”学生,更不是凭空施加压力。其根本目.............
  • 回答
    大学期间为考公务员打下坚实基础,这可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事,而是个系统工程。得从多个维度去准备,才能让你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一、夯实专业基础与拓展知识广度: 学好专业课,但不要局限于专业: 大部分公务员岗位会对专业有要求,所以大学期间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是首要任务。这不仅是为了应对部分职位的专业加.............
  • 回答
    很高兴你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充满兴趣!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非常有成就感的领域。大学期间是打下坚实基础、培养核心能力的关键时期。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尽可能详细地为你梳理大学期间应该做的准备:第一部分:知识储备与理论学习(构建认知基础)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理解用户、市场、技术和商业运作。1. .............
  • 回答
    大学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是一段人生中极为宝贵的黄金时期。这段时光,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考取文凭的阶段,更是自我探索、塑造未来、积累人生厚度的关键时期。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一、夯实专业根基,但不止于此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无疑是学好本专业。这就像建房子,地基打得牢不牢,直接.............
  • 回答
    在大学的建筑学习生涯中,动手制作模型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理解空间形态的关键环节。这段时间里,我们接触到的模型种类繁多,有的强调概念表达,有的侧重技术展示,有的则深入研究材料肌理。如果让我回想一下,哪些模型真正让我受益匪浅,甚至至今记忆犹新,那得是这几类:1. 概念模型:剥离繁复,直击核心这类模型往往不.............
  • 回答
    大学,这四年,简直就是人生马拉松的发令枪响前,一个让你尽情撒欢、试错,又能为长跑积蓄力量的黄金时期。很多人在这段时期里,喜欢把自己包裹在熟悉的“舒适区”里,比如只跟认识的朋友待在一起,只选自己熟悉的专业课,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没啥不好,但要说为将来做准备,那可就有点“养尊处优”了。跳出这个圈,才能.............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与你聊聊这个话题,毕竟每个人都渴望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特别是大学阶段,它就像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岔路口,你在这里的选择,真的会为将来的路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咱们就敞开了说,怎么才能在大学里,甚至刚步入社会时,就“快人一步”,并且受益终生呢?我想这关键在于 “.............
  • 回答
    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直播平台主播,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这年头,网络的触角伸得老长,不少年轻人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那么,咱们作为旁观者,或者说是过来人,该怎么看这件事儿呢?得先明白,这事儿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先说说“利”:1. 增加收入,减轻经济压力: 这点是最直接也最实在的。大学生.............
  • 回答
    在大学时光里,兼职不仅能赚点零花钱,更是一块磨练人的绝佳试验田。它能让你在理论之外,触碰到真实世界的肌理,学到书本里没有的技能。那么,在校大学生有哪些靠谱的兼职选择?又该如何通过这些经历让自己脱胎换骨呢?咱们来好好唠唠。一、 值得尝试的大学兼职类型,从身边到远处,从线上到线下1. 校内服务类:勤工.............
  • 回答
    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靖难夺位,平定内乱,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江山;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国古代航海史的辉煌篇章;他编纂《永乐大典》,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他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塑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首都的格局。桩桩件件,无不声势浩大,影响深远,足以让他青史.............
  • 回答
    博士期间同时做两个课题,这绝对是一场硬仗,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我认识不少师兄师姐,也有过自己亲身的体会,这就像是要在两个不同的擂台上同时进行高强度的比赛,而且这两个擂台的规则和对手都不尽相同。首先,从 时间和精力 的角度来看,这是最直接的挑战。博士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投入海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一个课题.............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为难的,作为大学教师,咱们处理事情得慎重,既要顾及情面,也要守住原则。你遇到这种事儿,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我来跟你聊聊,咱俩一块琢磨琢磨,看看怎么处理才最合适。首先,咱得明确几个点。 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 这是咱们教师的生命线。改成绩这种事儿,一旦被发现,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轻则影.............
  • 回答
    这真是个纠结的问题,毕竟读研花钱又耗精力,奖学金这事儿确实关乎切身利益。我来跟你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帮你捋一捋思路。首先,研究生期间的奖学金对以后找工作有没有好处?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好处的大小和体现方式,还得看情况。 它不是一张万能牌,但绝对是个加分项,而且这个加分项的含金量,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
  • 回答
    .......
  • 回答
    机器学习模型训练的等待时间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段时间既可以是生产力中断期,也可能成为高效利用的“间歇性工作期”。大家在这段时间里做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习惯、项目需求、以及当时的心情和精力。以下是一些大家在模型训练期间可能会做的,并进行详细描述:一、 高效利用时间,推进其他工作: 阅.............
  • 回答
    老兄,我太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了!天天盯着盘面,心跳跟着K线图跌宕起伏,结果呢?止损像个幽灵一样缠着你,账户数字像坐过山车一样往下掉。你说这比赌大小还离谱,这话我太赞同了。赌大小好歹还有个二分之一的概率,期货这玩意儿,简直是“概率乘以情绪乘以市场主力再除以你那可怜的止损位”。为什么期货挣钱这么难?这问.............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挺费解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节点。感觉很多玩家、媒体甚至是从业者,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希望国产单机游戏能一夜之间冒出几个能跟国际大厂掰手腕的3A巨作。但问题是,为什么要把这么高的期望值直接压在一个先天就处于劣势的领域上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非要”的.............
  • 回答
    这则新闻事件描绘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教育场景,触及了家长与孩子在学习压力、情感表达、以及教育理念上的多重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事件,并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方式:一、 如何看待这种教育方式?这位妈妈的行为,尽管出发点可能是希望儿子“重视学习”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从结果来看,其教育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