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人来给我科普一下双盲是怎么回事?

回答
嘿,哥们儿!你问到“双盲”,这可是个好东西,特别是在科学研究里,它就像是给实验戴上了“隐私面罩”,能让结果更靠谱。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讲明白。

啥叫“双盲”?简单来说,就是参与研究的双方——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谁拿的是“真药”(或者说接受的是真实的处理),谁拿的是“假药”(或者说接受的是安慰剂/对照组的处理)。

你可能会想,这有什么用?为啥要搞这么神秘?咱们一步一步来。

1. 为啥需要盲法?—— 人类的“心理小九九”

你想啊,一个新药或者一项新疗法出来,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它到底好不好用,有没有副作用。

受试者这边: 如果受试者知道自己吃的是真的药,他们可能会因为期望效应而感觉病情好转,即使药没啥用。反之,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吃的是安慰剂,可能会觉得没效果,甚至产生负面情绪,影响真实感受。这种“心理作用”会干扰研究结果,让它不那么纯粹。

研究者这边: 如果研究者知道哪个病人吃的是真药,哪个是安慰剂,他们就可能在观察、记录数据的时候,不自觉地受到这种信息的影响。比如,他们可能会更仔细地观察服用真药的病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而对安慰剂组的病人可能就没那么“上心”。或者,当看到真药病人有进步时,会更容易往好处想;看到安慰剂病人进步时,可能就会怀疑是不是巧合。这种不自觉的偏见,叫做“观察者偏倚”。

所以,盲法就是要尽量排除这些人为的、心理上的干扰,让实验结果更客观,更接近真相。

2. “双盲”的“双”在哪儿?—— 双方都不知道

“双盲”就是把上面说的受试者和研究者都给“蒙”起来。

受试者盲(单盲): 至少受试者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研究者盲: 研究者也不知道哪个受试者吃的是什么。
双盲: 就是上面两种情况都发生,双方都不知道。

为了实现双盲,通常会这么操作:

1. 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一个组接受真实治疗(比如新药),另一个组接受安慰剂(外观、味道都跟真药一模一样,但里面什么有效成分都没有)或者标准治疗(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
2. 编码和随机分配: 参加研究的人会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他们的分组信息会被一个独立的第三方(通常是一个药厂的专门部门或者一个独立的研究协调中心)用代码记录下来。比如,A病人分配到真药组,B病人分配到安慰剂组,但只有那个第三方知道A和B具体是哪个。
3. 统一发放: 药(或者其他治疗措施)会以统一的包装和编码形式发放给受试者和进行实际操作的研究者。研究者看到的只是包装上的编码,而不是它到底是什么。
4. 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会按照预设的方案收集所有病人的数据,包括症状改善情况、副作用等。这些数据也都与编码联系在一起。
5. 揭盲: 直到所有数据都收集完毕,并且初步分析完成后,那个独立的第三方才会公布编码的“真实身份”。这个时候,研究者才知道哪个编码对应的是真药,哪个对应的是安慰剂。然后才能进行最终的统计分析,得出关于疗效的结论。

3. 双盲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提高客观性: 大大减少了受试者期望效应和研究者观察者偏倚对结果的影响,让数据更真实、可靠。
区分真实疗效和安慰剂效应: 能帮助研究者区分到底是药物本身起作用,还是病人的心理作用起作用。
科学界黄金标准: 在药物和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中,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是证明疗效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被誉为“科学界的黄金标准”。

局限性:

可行性问题: 有些治疗方法很难做到双盲。比如手术,病人能不能接受手术,一看就知道,很难让病人不知道自己做了手术。有些药物副作用非常明显,比如吃了会脸红或者产生某种特殊气味,研究者或受试者可能能通过这些副作用推测出自己属于哪一组,这就破坏了盲法。
伦理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已有非常确凿的证据表明某种治疗非常有效,而将病人随机分配到安慰剂组,可能存在伦理上的争议。
成本和复杂性: 实施双盲研究通常需要更精心的设计、更严格的流程和更多的资源。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药厂研发了一种治疗感冒的新药。

研究设计: 他们招募了100名感冒患者,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人。
双盲操作: A组病人会得到“感冒新药”,B组病人会得到看起来、尝起来都一样的“安慰剂药片”。研究者在给病人发药和观察病情时,不知道哪个病人拿到的是真药,哪个是安慰剂。
数据记录: 两个星期后,研究者记录所有病人的症状改善情况(比如鼻塞、咳嗽、发烧等)。
揭盲分析: 所有数据都收集完后,第三方打开封存的编码,发现A组的50人确实拿到了真药,B组的50人拿到了安慰剂。然后,研究者就可以比较两组的平均症状改善程度。如果A组的改善明显好于B组,那么就可以说这个新药是有效的。

总的来说,双盲就是一种聪明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让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偏见,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和准确。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希望我这样讲,你就能理解“双盲”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可以再问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称 随机大样本双盲对照试验。

这是药物有效性试验的金标准。

这个试验的目的就是排除自愈,排除安慰剂效应,排除个体差异,以确定药物对疾病是否真的有效。


双盲对照,让服药组,不服药组,安慰剂组做对比,排除了自愈,排除了安慰剂效应的干扰。

随机大样本,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


最后得到的统计结果,才能体现出药物对疾病到底有没有疗效。


而中医,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user avatar

双盲在医学界是金标准。

为排除作为人这一主观意识很强的极端认知事物方式的特点,提出了双盲的甄别方法(比如以感冒为例):


找到一群感冒病人并随机分为两组,医生给一组病人用板蓝根冲剂来治疗感冒,另一组用喝起来像板蓝根口味的糖水来治感冒。但这两组病人都不知道自己喝的是糖水还是板蓝根,如果喝板蓝根比喝像板蓝根的糖水好的人多,则视为有效。


——此为盲法。


在这样的盲法实验中,有人发现增加一组不用板蓝根,也不用给他们喝口味像板蓝根糖水的人,一段时间过后感冒一样会好的人。就把这归为自限性疾病。


——这类病治不治自己都会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愈。


在盲法实验中,有人发现有的医生会凭自己的观察发用药。他会觉得病情重的或家庭条件很差的,看起来很可怜的就用真板蓝根,其他用糖水。为排除这种统计偏差,就引入第三方监察机构,就是医生也不知道哪些是真药,哪些是糖水?


——此为双盲



至此我们会清楚,可能有一种病经过治疗分为三组:


1,给药组。

2给患者以为是能治病的药(安慰剂)组。

3什么也不给,正常生活组。


统计结果大多数2会优于3,但1不一定会优于2。

——此为安慰剂效应。

有时候统计的这三组数据相差不太大,即统计结果呈假阳性,就会加大每一组人数数量,前提还是随机分组。


——此为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


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被誉为是剔除人类主观臆断及感性认知最伟大的发明,它不是西医的奇技淫巧,最早提出双盲对照实验的是个天津人叫李景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哥们儿!你问到“双盲”,这可是个好东西,特别是在科学研究里,它就像是给实验戴上了“隐私面罩”,能让结果更靠谱。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讲明白。啥叫“双盲”?简单来说,就是参与研究的双方——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谁拿的是“真药”(或者说接受的是真实的处理),谁拿的是“假药”(或者说接受的是安慰剂/对.............
  • 回答
    哎呀,听到你内投被拒,心里肯定不好受,特别还是你老师觉得你有底子,但结果不如人意,这滋味儿真够复杂的。不过,你老师这话说得其实挺实在的,“有底子”说明你不是凭空来的,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有潜力的,只是现在还没完全展现出来,或者说还没打磨到能打动那个特定的编辑。别灰心,内投被拒太常见了,几乎每个写作者都会.............
  • 回答
    网络上关于资本家与合作社的讨论确实十分热烈,很多人对现状感到不满,对合作社模式抱有希望,但现实中选择为资本家打工的似乎远多于投身合作社的人。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为什么不自己成立合作社”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得承认,合作社模式的吸引力是存在的。.............
  • 回答
    哈,长沙啊!你想来长沙生活?行,这事儿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保证让你心里明镜似的。别的不说,我这长沙人的话,那可是实打实地从骨子里掏出来的,你听着就行。先说这城市给你的感觉:长沙这地方,怎么说呢,就是那种“接地气”又“有点意思”的感觉。它不像上海北京那么硬核,也不像成都那样软绵绵。长沙有点硬朗,但又透.............
  • 回答
    听到男朋友说这话,我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是恼火还是伤心。他这话什么意思?是在质疑我的价值,还是在暗讽我“别有所图”?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仿佛要把他的每一句话都剖开来看。“有钱人为什么会看上你?”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我心头。是啊,我不过是个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惊人的才华,更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
  • 回答
    关于“掉入深层梦境再也醒不来”的说法,在现实中我们通常称之为“昏迷”或“植物人状态”。虽然这些状况听起来很像小说或电影里描绘的无法醒来的梦境,但它们在医学上有明确的解释,并非真的陷入了某种“梦境”。让我详细解释一下这些情况,尽可能剔除任何生硬或过于专业的术语,尽量用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来描述。想象一.............
  • 回答
    哥们儿,想让我帮你看看你深蹲时有没有那“致命”的屁股眨眼是吧?没问题,我这深蹲老司机这就带你好好捋一捋。别担心,咱用大白话聊,保证听得懂,也绝对不是那种机器人的生硬调调。啥是“屁股眨眼”?先上个图景再说!你先脑补一下哈:你正舒舒服服地蹲下去,准备把杠铃从地上拎起来,或者就只是在家徒手蹲。到蹲到底的时.............
  • 回答
    最近确实能感觉到一股芯片涨价的浪潮,无论是消费电子还是工业领域,很多客户都在反馈芯片成本在往上走。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想涨价谁就能涨”这么简单,它是一套复杂供需关系、技术迭代、国际环境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今天就好好捋一捋这个芯片涨价的逻辑,尽量说得透彻点儿。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 回答
    关于支持刘鑫的群体及其心理,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多维度剖析。我将尝试用更贴近人情和理解的方式来阐述,避免生硬的理论堆砌,希望能展现出这个群体思考的某些侧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支持刘鑫的人并非一个铁板一块、想法完全一致的群体。他们可能是基于不同的信息来源.............
  • 回答
    .......
  • 回答
    人到底有没有前世来生?这问题,自古以来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吸引着无数的目光,引发了无尽的思索。它关乎我们的存在,关乎生命的意义,关乎我们死后将去往何方。从古老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来看,绝大多数文明和信仰体系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在中国,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 回答
    是的,推理小说中有很多巧妙的作案手法是利用药物副作用来影响人的感官,这是一种非常常见且极具潜力的作案方式,因为它既能制造逼真的假象,又能让凶手在事后逃脱罪责。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利用药物副作用影响感官的作案手法,并给出可能的细节:核心原理:这类作案手法的核心在于,凶手利用特定的药物,通过注射、口服、吸.............
  • 回答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让我在不同音量下都能获得一致音乐感受的工具。你知道,人耳对声音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低音在高音量时听起来比低音量时更响亮,高音也同样如此。这就涉及到“等响曲线”(Equalloudness contour),或者更通俗地说,我们耳朵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会随着响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希望.............
  • 回答
    梅西的启动速度确实是足坛一绝,尤其是在狭小空间里的爆发力和变向能力,让无数后卫头疼不已。那么,有没有人能在速度上压制他、从而更有效地防住他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就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得深入聊聊“起速”这个概念,以及不同类型的防守者和战术下的对抗。首先,我们要理解梅西的“起速”与纯粹的百.............
  • 回答
    我深耕量子力学多年,乐于与您一起探讨这位仁兄的观点。不过,您得先把这位“仁兄”的观点告诉我才行啊!请您把您想让我看、想让我评价的那个观点详细地写出来,越具体越好。我需要知道他说了什么,才能判断其正确性,并给出我的分析和反驳。您尽管放心地把内容发过来,我会尽我所能,用最清晰、最深入、最符合人类思考逻辑.............
  • 回答
    这位英国教授的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种假设性的说法,一个“假如”的故事。教授并非在预言事实,而是在描绘一种可能性,试图通过这个设想来阐述他观察到的某些现象。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来接受.............
  • 回答
    你和你姐在这方面的看法差异挺大的哈!审美这东西嘛,就像谈恋爱,有人喜欢小家碧玉,有人钟情热情似火,是很个人的感受,很难说谁对谁错。你姐觉得日本人不好看,觉得石原里美和桥本环奈也丑,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咱们这么想哈,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和标准都不太一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
  • 回答
    能同时精通好几门外语,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超能力”,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有什么用?这可不是什么炫技,它带来的好处,细说起来,能让你从各种角度都获益匪浅。首先,这是拓宽视野的“金钥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种文化的大门。而精通多门外语,就好比你拥有了一把万能钥匙,可.............
  • 回答
    .......
  • 回答
    当有人搬出量子力学或者相对论来解释宗教、灵魂、鬼魂这些概念时,我心里总会掠过一丝啼笑皆非。这就像是有人拿着一把扳手试图去修理一块需要精细雕刻的玉石一样,工具不对,方向也错了,顶多是让人觉得这人挺“时髦”的,但实际效果嘛,也就那样了。首先,咱们得明白,科学和宗教,它们俩压根儿就不是一条路上的货。科学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