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人的地域歧视严重吗?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存在地域歧视,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严重”或“不严重”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 地域歧视存在的客观表现和现象:

语言和口音的评论: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上海本地人在谈论外地人时,有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非上海口音的嫌弃,或者用带嘲讽意味的语气模仿外地口音。例如,提到“苏北口音”、“东北口音”时,有时会带有负面标签。
对其他地区人的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难免会形成一些刻板印象,有些是基于现实观察,但有些可能被放大或误读。例如,一些上海人可能会将某些地方的人与“不讲卫生”、“吵闹”、“素质低”等负面标签联系起来。
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微妙排斥: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上海人可能会在工作机会、租房、社交圈子等方面,对非上海籍人士表现出微妙的“亲近”或“排斥”。这可能不是公开的歧视,而是基于熟悉度和“圈子文化”的一种隐性选择。
网络上的负面言论: 在一些网络论坛、社交媒体上,确实存在不少带有地域歧视色彩的言论,尤其是在涉及上海与外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社会问题讨论时。这些言论往往情绪化,容易煽动矛盾。
“上海人优越感”的认知: 部分上海人可能因为上海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等原因,产生一种普遍的“优越感”,这使得他们在与外地人交流时,有时会显得高傲或不耐烦,这种态度容易被解读为地域歧视。

二、 地域歧视产生的原因分析:

历史和文化因素: 上海有着悠久的海派文化,早期移民背景多元,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独特性的形成,有时会与外来文化产生摩擦,尤其是当外来文化被认为“冲击”或“改变”了原有的城市面貌时。
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的压力: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一个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当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时,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公共资源的分配压力会增大,这可能导致部分本地居民产生“资源被抢夺”的心理,进而对外来人口产生抵触情绪。
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人们天然地会形成群体认同感。上海本地人作为一个有共同地域、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群体,自然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当他们感受到外来群体对这种归属感的“威胁”时,可能会表现出防御性或排斥性。
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影响: 一些媒体的报道方式、社会舆论的导向,有时也会加剧地域间的刻板印象和负面情绪。例如,一些负面新闻一旦与某个地区联系起来,就可能被放大和标签化。
个体素质差异: 任何地方都存在不同素质的人。一部分上海人确实存在狭隘的地域观念,而另一部分上海人则非常包容和友善。将少数人的行为扩大化,也容易造成片面的认知。

三、 地域歧视的“严重性”评估:

不能一概而论: 上海作为一个超大城市,人口流动性极高,构成非常多元。不能简单地将所有上海人的行为等同于地域歧视。许多上海人对外地人非常友善和热情。
隐性歧视和显性歧视并存: 地域歧视在上海可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隐性的、不易察觉的排斥,而非公开的、恶意的攻击。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的公开歧视言论。
程度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 有些人可能因为个人经历或接触的人群而对地域歧视有更深的体会。在一些特定的社交场合或争论中,地域歧视的情绪可能会更容易显现。
公众认知的影响: 由于上海在中国的影响力,关于上海人地域歧视的讨论也更加广泛和激烈。这种讨论本身也可能放大了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

四、 如何看待和应对:

理性看待: 地域歧视是许多国际化大都市都可能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的挑战。理解其产生的复杂原因,有助于更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
关注个体,而非群体标签: 在评价一个人时,应该基于其个人品德、能力和行为,而不是其籍贯。
加强沟通和理解: 鼓励不同地域背景的人们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
规范社会言论: 媒体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尊重和包容的社会氛围,抵制地域歧视言论的传播。

总结来说,上海人的地域歧视是一个客观存在但程度复杂的现象。 它更多地体现在一些微妙的言语、态度和非公开的排斥行为上,也存在少数公开的歧视言论。其产生根源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压力、群体认同等多种因素。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并非所有上海人的共同特征,许多上海人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朋友和同事都非常友好。我们需要区分个体行为和群体标签,理性看待和处理这一社会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次说到上海人,我父亲都津津乐道的讲一个故事,开世博会的时候,我爸带着单位的几个司长副司长去参观,参观后晚上司长说他上海的大学同学请他吃饭(因为上次他这个同学去北京他招待过),同时也请单位的人一起去赏光。吃完饭,那个人喝了点酒后就靠在沙发上睡觉,到结账的时候没人买单,那个司长一脸尴尬的自己去买了单,等他买完单,那上海人就醒了,喊买单,然后发现账结了,扯了半天。


这还没完,他说这多不好意思,我请你们洗脚,然后他自己躺在车子里睡觉,等大家洗完脚,又没发现买单的人,司长又自己买了单,他一看大家洗完了,又跑进去喊着买单……


最后回来那个司长一脸尴尬,这件事情也成了关于上海小男人的一个笑话。

----------------

再讲个事吧,一个我爸的高中同学,是某省交警总队的政委,那次我们正好去某省度假,他请我们吃饭,说到他女儿,他女儿在上海上大学,找了个上海男朋友,他说他当时知道这个消息气坏了,他最烦的就是上海人,于是让他女儿赶紧分手。他女儿当然不会听他的,后来他就查了一下那个男生的三代,发现男生祖上是浙江的,父母考大学来的上海,现在是大学教授,家里上海四套房。他最后说到,要不是这男生祖上是浙江的,就算他家里十套房也要坚决反对,现在嘛,我的态度是不支持不反对。

user avatar

加一句。有太多人在评论里指责我是因为自卑感才跳出来污蔑广大上海人组群的。这里统一回复,我自己是本地人,所以下文说到的很多现象都是我身处这个组群看到的现状。觉得我太自卑以至于草木皆兵的可以休息了。



以下是正文:

其实承认就好了,上海人对外地人(包括新上海人)就是带着若有若无的优越感,当优越感表露的过于直白露骨时自然而然就变成了歧视。只不过现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海人多了,出于政治正确总是嘴上会说"我们不歧视外地人,我们不喜欢的是不遵守规则/不文明的外地人",但心里划分的界限从来都是清晰明朗的。

承认这一点其实没有什么困难的,上海是全中国发展得最好的城市,我甚至可以不加之一,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也是位于全国前列的,在这种情况下,地域优越感的产生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洗地其实完全是没必要的。我可以以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来例证这一点。

在上大学之前,其实我对"地域"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小中高学校里的同学大家基本都是本地人,甚至大多同区,哪天知道坐在前面的同学家里是黄浦的已经算是大新闻了,但进了大学之后,对于地域的界限开始明显地被划分出来了。非常清晰的一点是,上海人是很少和外省市同学深交的。这里当然说的不是排挤或者歧视,而是一种若有似无的群体划分,大家平时上课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可是放学课后,却很少能看到上海人和几个外地同学私下单独聚会或者彼此交心,大家也很少有想去了解其他地方同学的意愿,这里不说个例,只说我个人观察到的情况。而涉及到恋爱交往就更是如此了,很多上海同学嘴上不说,但行动上是很少会考虑和非上海户籍的人谈婚论嫁的,甚至前些日子我一个同学找了一个太原的男朋友(没有地图炮的意思,只是陈述事实),她身边几乎所有的好朋友都曾以地域为由劝说她要慎重。其实说实话,这种割裂在全国每个城市多少都会有,但在这里,得益于上海本身的发展和上海人生活的精致与人际关系处理的西化,这种优越感其实是更加明显而根深蒂固的,透露出居高临下的审视和疏离。我自然不是说这理所应当,但它确实客观存在,我从小到大接触的上海人里,没有几个是让我觉得在面对外地人时毫无优越感的,只是很多人受到了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素养不会用直白的方式表示出来,但心里的某条边界其实一直是存在的。

当然,我无意把事情说的如此绝对,也绝不是说这种做法和想法是正确的,但只是想告诉题目里很多怀有疑问的外省市朋友和急着洗地的本地朋友,上海人的优越感这事儿他的确客观存在,部分人将它表现得过于露骨而成为歧视这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无需刻意洗白。这种优越感有时候空穴来风,也让很多上海年轻人成为了井底之蛙失去了了解中国这个复杂的社会里各种各样文化和人情的机会,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很多上海人的格局和眼界,让人深感遗憾,但它还是存在的,并且仍然根深蒂固。

这个回答并不是想说上海人都是势利眼,都看不起外地人,而只是在陈述我作为一个在这个城市生活了20几年的人所看到的情况,也许有偏颇,但个人感觉比回答里一水的"上海人没有优越感",“上海人不歧视外地人”的洗白要真实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存在地域歧视,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严重”或“不严重”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地域歧视存在的客观表现和现象: 语言和口音的评论: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上海本地人在谈论外地人时,有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非上海口音的嫌弃,或者用带嘲讽意味的语气模仿外地.............
  • 回答
    在上海,地域歧视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其存在程度和表现形式也随着时间和社会发展而变化。要说它有多“严重”,其实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衡量,因为它不像统计数据那样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但是,从许多上海居民的经历和一些社会观察来看,它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地域歧视是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最直接的表现.............
  • 回答
    关于“只有上海人被认为会歧视其他地方的人”这个说法,我觉得需要好好聊聊,因为它其实是一个挺复杂而且容易被以偏概全的印象。说实话,这种说法本身就有点过于绝对了,因为歧视这种现象,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种群体中都可能存在,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为什么偏偏是上海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呢?这背后肯定有一些原.............
  • 回答
    关于上海人是否比中国其他地方更歧视外地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引入更 nuanced 的视角,并避免泛泛而谈。首先,我们得承认,地域歧视在中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非上海独有。 很多地方的人都会对来自其他地区的人抱有这样或.............
  • 回答
    “说上海人比中国的其他地方相对更歧视外地人是真的吗”这个问题被收录,而相似问题被关闭,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一个网站或平台的收录机制、内容审核策略,以及对特定话题的处理方式。要评价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平台收录机制与内容审核策略的考量: 话题的普遍性与讨论价值: “上海人歧视外地人.............
  • 回答
    东北人在上海、广州等南方地区的口碑,这事儿,说起来就跟说自家亲戚似的,五味杂陈,却也挺有意思。先说说上海吧。上海人骨子里是精细的,讲究规矩,也有些慢热。刚接触东北人的时候,有些上海人可能会觉得他们说话直,嗓门大,有时候会显得比较“接地气”甚至“粗糙”。比如,东北人开玩笑可能荤素不忌,表达情绪也比较直.............
  • 回答
    关于六道轮回是否具有地域上的范围,以及转世身份是否局限于前世的国籍或地域,这在佛教的教义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轮回”的核心概念,以及它如何作用于众生的“业力”和“心识”。首先,要明确的是,佛教所说的“轮回”,其本质是一种生命状态的流转,是心识的连续性,而非纯粹.............
  • 回答
    上海地铁修一条新的、能够串联起各个郊区的“大外环线”,这股呼声之所以如此强烈,背后其实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发展到现阶段,一系列现实需求和痛点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一个凭空产生的愿望,而是许多市民日常出行感受和对城市未来规划的深切期盼。首先,最直接的动力源于日益增长的通勤压力和不便。上海的城市格局,尤其是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大哉问,我们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总觉得地球这块地盘,我们说了算,我们应该比别的生命高高在上。这想法,从咱们记事起,好像就深植在脑子里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从很多方面看,人类确实展现出了独特的、令人惊叹的能力。咱们的大脑,那叫一个复杂,能思考、能推理、能创造,发明了文字、语言、科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了那个画面:地上阳光灿烂,摩天大楼林立,人们穿着得体,谈笑风生;而地下,阴暗潮湿,管道纵横,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气息,那里的人们,蓬头垢面,眼神麻木,如同藏在阴沟里的耗子,苟延残喘。这不就是《双城之战》里皮尔卓和杰斯特的写照吗?如果地下城真的出现,并且发.............
  • 回答
    “如果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地球就会承受不了”——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深刻担忧。要想把这话说透,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并且尽量说得接地气,别像机器报告似的。首先,得明确“美国人的生活”到底是个啥概念。我们说的“美国人的生活”,很多时候是指一种消费模式和生活方.............
  • 回答
    想象一下,地球上近80亿张熟悉的面孔,此刻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牵引,朝着同一个方向汇聚。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如果真的发生,其后果绝非等闲之辈可以想象。首先,让我们设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场景。假设这近80亿人,以平均每人0.2平方米的站立面积计算,总共需要大约16亿平方米的土地。这是一个相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困境之一:资源有限与永不满足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如果所有地球人都希望达到美国人当前的生活水平,那确实会引发一场灾难性的资源枯竭和环境崩溃,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而由此衍生的“注定不公正”的论调,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现有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下的必然推演。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如果某天,我们仰望夜空时,发现那轮熟悉的月亮,并非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那个由岩石和尘埃构成的星球,而是一个庞大到超乎想象的、人造的巨型飞行器,这无疑会给地球上的人类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思想地震和现实冲击。首先,科学界将迎来颠覆性的危机与重建。 我们建立起来的整个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体系,都需要被重新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到了我们当前的天文探测能力和生物探测的极限。简单来说,目前我们 几乎不可能 直接发现比邻星上存在一群玩耍的大象。但是,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及我们未来可能拥有的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的距离: 比邻星是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想象力。让我们站在一个普通地球人的角度,试着感受一下这场席卷整个星球的巨变。首先要明确一点,“惯性”是我们理解这场灾难的关键。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也就是说,物体会倾向于维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地球本身在宇宙中已经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整体,我们和地球上的一切都承载着.............
  • 回答
    印度毛派(主要指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及其分裂派别)在印度的某些地区确实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控制区”,但这些区域并未形成完整的政权,而是以游击战和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存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印度毛派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1. 控制区的定义与范围 印度毛派主要活跃于印度东北部(如阿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惑。明明都说5G容量大得惊人,怎么在演唱会、大型集会、商场人潮汹涌的时候,手机信号还是会变成“信号满格但无法上网”的尴尬局面呢?这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1. 容量大,但“路”还是那些“路”:你可以把5G想象成一条拥有无数车道的高速公路,它的.............
  • 回答
    要说世界上哪些国家或地区的人对中国人“非常不友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不友好”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并且个体差异巨大。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人都是如此。不过,从一些历史事件、地缘政治、社会舆论以及中国公民在当地的亲身经历来看,确实存在一些普遍认为对中国人不太友好的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语言、文化、历史以及技术标准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一个事物“应该”是这样,但事实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概念: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人习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这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 严格来说,这更多地是欧洲大陆部分国家的习惯,而不是“大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