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说到上海人,我父亲都津津乐道的讲一个故事,开世博会的时候,我爸带着单位的几个司长副司长去参观,参观后晚上司长说他上海的大学同学请他吃饭(因为上次他这个同学去北京他招待过),同时也请单位的人一起去赏光。吃完饭,那个人喝了点酒后就靠在沙发上睡觉,到结账的时候没人买单,那个司长一脸尴尬的自己去买了单,等他买完单,那上海人就醒了,喊买单,然后发现账结了,扯了半天。
这还没完,他说这多不好意思,我请你们洗脚,然后他自己躺在车子里睡觉,等大家洗完脚,又没发现买单的人,司长又自己买了单,他一看大家洗完了,又跑进去喊着买单……
最后回来那个司长一脸尴尬,这件事情也成了关于上海小男人的一个笑话。
----------------
再讲个事吧,一个我爸的高中同学,是某省交警总队的政委,那次我们正好去某省度假,他请我们吃饭,说到他女儿,他女儿在上海上大学,找了个上海男朋友,他说他当时知道这个消息气坏了,他最烦的就是上海人,于是让他女儿赶紧分手。他女儿当然不会听他的,后来他就查了一下那个男生的三代,发现男生祖上是浙江的,父母考大学来的上海,现在是大学教授,家里上海四套房。他最后说到,要不是这男生祖上是浙江的,就算他家里十套房也要坚决反对,现在嘛,我的态度是不支持不反对。
加一句。有太多人在评论里指责我是因为自卑感才跳出来污蔑广大上海人组群的。这里统一回复,我自己是本地人,所以下文说到的很多现象都是我身处这个组群看到的现状。觉得我太自卑以至于草木皆兵的可以休息了。
以下是正文:
其实承认就好了,上海人对外地人(包括新上海人)就是带着若有若无的优越感,当优越感表露的过于直白露骨时自然而然就变成了歧视。只不过现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海人多了,出于政治正确总是嘴上会说"我们不歧视外地人,我们不喜欢的是不遵守规则/不文明的外地人",但心里划分的界限从来都是清晰明朗的。
承认这一点其实没有什么困难的,上海是全中国发展得最好的城市,我甚至可以不加之一,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也是位于全国前列的,在这种情况下,地域优越感的产生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洗地其实完全是没必要的。我可以以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来例证这一点。
在上大学之前,其实我对"地域"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小中高学校里的同学大家基本都是本地人,甚至大多同区,哪天知道坐在前面的同学家里是黄浦的已经算是大新闻了,但进了大学之后,对于地域的界限开始明显地被划分出来了。非常清晰的一点是,上海人是很少和外省市同学深交的。这里当然说的不是排挤或者歧视,而是一种若有似无的群体划分,大家平时上课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可是放学课后,却很少能看到上海人和几个外地同学私下单独聚会或者彼此交心,大家也很少有想去了解其他地方同学的意愿,这里不说个例,只说我个人观察到的情况。而涉及到恋爱交往就更是如此了,很多上海同学嘴上不说,但行动上是很少会考虑和非上海户籍的人谈婚论嫁的,甚至前些日子我一个同学找了一个太原的男朋友(没有地图炮的意思,只是陈述事实),她身边几乎所有的好朋友都曾以地域为由劝说她要慎重。其实说实话,这种割裂在全国每个城市多少都会有,但在这里,得益于上海本身的发展和上海人生活的精致与人际关系处理的西化,这种优越感其实是更加明显而根深蒂固的,透露出居高临下的审视和疏离。我自然不是说这理所应当,但它确实客观存在,我从小到大接触的上海人里,没有几个是让我觉得在面对外地人时毫无优越感的,只是很多人受到了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素养不会用直白的方式表示出来,但心里的某条边界其实一直是存在的。
当然,我无意把事情说的如此绝对,也绝不是说这种做法和想法是正确的,但只是想告诉题目里很多怀有疑问的外省市朋友和急着洗地的本地朋友,上海人的优越感这事儿他的确客观存在,部分人将它表现得过于露骨而成为歧视这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无需刻意洗白。这种优越感有时候空穴来风,也让很多上海年轻人成为了井底之蛙失去了了解中国这个复杂的社会里各种各样文化和人情的机会,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很多上海人的格局和眼界,让人深感遗憾,但它还是存在的,并且仍然根深蒂固。
这个回答并不是想说上海人都是势利眼,都看不起外地人,而只是在陈述我作为一个在这个城市生活了20几年的人所看到的情况,也许有偏颇,但个人感觉比回答里一水的"上海人没有优越感",“上海人不歧视外地人”的洗白要真实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