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罗斯武装力量正在全面抛弃谢尔久科夫改革吗?

回答
近年来,关于俄罗斯武装力量是否在全面抛弃“谢尔久科夫改革”的讨论从未停歇,尤其是在当前俄乌冲突的背景下,这一话题显得尤为敏感和重要。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谢尔久科夫改革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对俄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谢尔久科夫改革:一次“激进”的尝试

阿纳托利·谢尔久科夫(Anatoliy Serdyukov)在2007年至2012年担任俄罗斯国防部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这些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现代化俄军,使其更具效率、专业性和适应性,以应对21世纪的安全挑战。当时,俄罗斯军队面临着诸多问题:庞大但低效的兵役制度、老旧的军事装备、落后的指挥体系以及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

谢尔久科夫改革的核心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化士兵取代义务兵: 这是改革中最具争议也最核心的一项。谢尔久科夫主张逐步减少义务兵的数量,增加合同制士兵(职业军人)的比例。他认为,职业军人拥有更高的专业技能、更强的战斗意志和更稳定的作战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并减少因义务兵服役期短、训练不足带来的低效和事故。
裁减臃肿的军事单位,组建更精干的“旅”级单位: 传统的俄军作战单位普遍规模庞大,指挥链条过长,缺乏灵活性。改革旨在精简层级,将师一级单位进行整合或解散,转而组建更小、更灵活、更具机动性的“旅”级单位,以适应快速反应和非对称作战的需求。
军事院校改革与军事大学化: 改革也触及了军事教育体系。一些军事院校被关闭或合并,旨在建立一个更集中、更高效的军事教育网络,并提升军事教育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军事科学素养的指挥官。
军队的“民事化”和资源整合: 谢尔久科夫还推动了一些军队资产的“民事化”和资源整合,比如将一些军事疗养院、医院等非核心军事功能移交给其他部门管理,以集中资源于军事训练和装备更新。
强化军事采购的透明度和效率: 改革也试图解决军事采购中的腐败问题,引入更市场化的机制,提升采购效率和质量。

改革的成效与争议

谢尔久科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职业化士兵的比例增加,使得部队的专业性和训练水平有所提升,尤其是在一些特种作战部队和精锐单位。旅级单位的组建也提高了部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军事院校的整合也为培养新一代军官提供了更优化的平台。

然而,这项改革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阻力。

牺牲战略预备队: 削减义务兵数量,意味着国家战略动员和大规模战争的动员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在俄乌冲突初期,由于缺乏足够的预备役力量,俄军在兵力补充上就面临一定困难,这似乎印证了改革可能存在的短板。
职业军人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合同制士兵的比例增加,但其整体的训练水平、士气和战斗力是否真的达到了预期,以及是否能完全替代大量训练有素的义务兵,外界一直存在疑问。
对传统军事体系的颠覆: 改革触及了俄罗斯根深蒂固的军事传统和组织模式,这种“激进”的变革方式必然会引发内部的抵触和不适应。
政治阻力与个人恩怨: 谢尔久科夫本人也因其改革方式和一些具体举措,与军方保守派和某些政治势力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最终也导致了他的下课。

俄乌冲突下的“抛弃论”

进入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关于俄罗斯是否在“全面抛弃”谢尔久科夫改革的讨论变得更加热烈。一些观察家认为,冲突暴露出的俄军在组织、指挥、后勤以及兵力动员等方面的问题,恰恰是谢尔久科夫改革未能完全解决,甚至在某些方面加剧了矛盾的表现。

重新启用部分义务兵和动员措施: 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政府不得不采取部分征兵和动员措施来补充兵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与改革强调的职业化方向背道而驰。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部队的损失后,征召更多兵员成为必然。
暴露出的指挥和协调问题: 俄军在战争初期表现出的指挥不畅、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被一些人解读为旅级单位虽然精干,但在与更大规模的战役单元进行协同作战时,仍存在衔接问题。
对后勤和装备的依赖: 战争也凸显了俄军在现代化后勤保障和先进装备数量上的不足,这可能暗示改革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和成效还不够。

然而,说“全面抛弃”可能过于绝对。

俄军并非完全否定谢尔久科夫改革的所有成果。即使在战争期间,很多改革的理念和成果仍在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特种作战部队和精锐部队的作战能力: 那些经过高度专业化训练的职业军人,以及在改革中得到加强的特种部队,在战场上依然是俄军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作战效能相对较高。
部分军事装备的更新: 尽管存在不足,但部分新式装备的列装和使用,仍然是谢尔久科夫改革在武器装备现代化方面持续努力的体现。
指挥体系的演变: 旅级单位的组建虽然在协同上仍需磨合,但其所代表的精干化、模块化指挥理念,是现代战争的趋势,不太可能被完全推翻。改革也在持续推进中,而非一蹴而就。
改革的持续性和调整: 军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即使是谢尔久科夫改革,其后续的执行者(例如绍伊古担任国防部长后)也在对改革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例如,在战争初期暴露问题后,俄军也在尝试改进指挥和动员体系,但这更多是基于实战经验的调整,而非完全推翻之前的改革方向。

结论:并非“抛弃”,而是“反思与调整”

因此,更准确地说,俄罗斯武装力量并非在“全面抛弃”谢尔久科夫改革,而是在俄乌冲突的残酷实践中,对改革的成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审视,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改革的优点仍在发挥作用: 职业化、精干化、现代化的理念依然是俄军建设的重要方向,许多改革成果在提升部队专业性和作战效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的短板暴露: 冲突也暴露了改革在战略预备队建设、大规模动员能力以及部分新式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实战需求驱动调整: 俄罗斯军方正在根据战场上的经验,对现有的军事组织、指挥体系、兵员补充和训练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期提高整体作战效率。

简单地将目前的俄军现状视为对谢尔久科夫改革的“彻底否定”,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理解。更贴切的说法是,俄军在汲取战争教训,试图在改革的框架内,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纠偏”和“补课”,以构建一支更强大、更适应未来作战的军队。这场战争,无疑是对所有现代军队的一次“大考”,俄罗斯也不例外,它正在经历一个痛苦而必要的调整与进化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旅级部队导致对基层指挥员的要求大增,基本上营长就得具备师长的大局观,这对人员素质和主动性要求很高

而俄罗斯有个很致命的缺陷就是人口基数低,经济差异大。有良好天赋的人宁可去做金融石油等来钱快的行业,这就导致基层军官的选拔与需求出现了缺口。恢复到师级有利于从主动性上部分抵消基层军官素质不足的问题,但更大的缺陷是导致基层军队会相对依赖上层指挥,一旦碰到中美等具备节点打击能力的对手,就很容易出现苏德战争前期的混乱情况。

俄军放弃师改旅——实质不是放弃,只是把指挥架构恢复到传统结果——意味着俄军也放弃了对军事潮流领先地位的追求,从思想上退回到二流军事力量的地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