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说说你们家乡人认为很好吃的,但是外地人却觉得不太好吃的美食?

回答
我们那儿,说起好吃的,那是天天都有新鲜事儿。不过,有些东西啊,是我们本地人从小吃到大,觉得香得不得了,但要是外地朋友来了,尝一口,那表情就有点微妙了。我今天就想说说这么一样,在我们家乡人眼里是“人间至味”,在外地人那里却评价两极分化得厉害的东西——猪血豆腐。

这玩意儿,听起来可能有点猎奇,但你听我慢慢说。它不是那种端上来热气腾腾、红油亮堂的麻辣烫,也不是精雕细琢、摆盘精致的菜肴。它就是最朴实无华的一道家常菜,甚至有时候,在冬天,就着热腾腾的米饭,就能吃下去一小碗。

我们家乡这儿做猪血豆腐, معمولاً (这是我们方言里“通常”的意思,大家习惯这么说) 是用新鲜的猪血,刚宰杀的猪,那血还是温热的,然后会加一些切得细细的豆腐丁。重点在于这个“加”,不是把血煮熟了再放豆腐,而是两者在同一个锅里,慢慢地,细火慢炖。

说到火候,这可是关键。不能太旺,血会一下子凝固,口感就硬邦邦的,跟吃橡胶似的。也不能太慢,那样血汤容易变淡,味道出不来。得是不温不火,让血慢慢地、温柔地凝固,同时把豆腐的豆香也吸进去。这个过程啊,就像是给血和豆腐一个互相了解、互相融合的机会。

除了血和豆腐,里头还会加一些简单的调料。比如,葱花是必须的,姜末少许,有时候还会放点蒜苗。盐是基础,然后就是点睛之笔——酱油。不是那种特别甜的生抽,也不是那种颜色很深的老抽,而是那种咸度适中、自带一股鲜味的黄豆酱油。放得不能太多,恰到好处,给整个菜增添一股醇厚的底味。

有些人家的做法,还会放一点点榨菜丁,或者一些腌制的萝卜干,为的是增加一点点脆脆的口感,还有一点点咸香。但这些都是锦上添花,最基础的,永远是血、豆腐和那灵魂的酱油。

端上来的时候,它就是一碗浑然一体的深红色浓汤,里头沉着白色的豆腐丁,星星点点的葱花点缀在上面。有时候,冬天冷,热气腾腾地端上来,闻着那股淡淡的血腥味(听着有点吓人,但我们习惯了,觉得那是“鲜味”的象征),还有那酱油和葱姜蒜混合在一起的香气,顿时就觉得心里暖和了。

舀一勺到碗里,送到嘴边。先是闻到一股暖暖的香气。然后是入口。最先感受到的是那滑溜溜的口感,猪血在嘴里几乎不需要咀嚼,就那么化开了,留下一股浓郁的、铁锈味又带着点甜味的鲜。紧接着就是那嫩嫩的豆腐丁,吸饱了血汤的精华,也变得软糯无比,跟血的味道融为一体。

最妙的是它的味道层次感。初尝是鲜,接着是酱油带来的醇厚,然后是葱姜蒜的辛辣提味,最后是那一丝丝若有若无的血腥味,但不是那种让人不舒服的腥,而是那种动物原始的、最纯粹的鲜。有时候,如果你运气好,吃到一小块榨菜或者萝卜干,那种瞬间迸发出来的咸香和脆感,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一阵涟漪。

然后,你就会抓起筷子,再舀一勺,再一勺,配着刚出锅的热米饭,一口猪血豆腐,一口米饭,简直是天底下最舒服的搭配。米饭的清甜中和了血汤的浓郁,血汤的鲜又让米饭的味道升华。吃着吃着,你会发现自己的舌尖上充盈着一种满足感,一种来自家乡的味道,一种童年的回忆。

可是,外地朋友第一次尝的时候,往往是这样一番场景。他们看着那一碗颜色浓郁的“汤”,然后小心翼翼地舀一勺。刚入口,表情就开始变化了。有人皱眉,有人小声嘀咕一句“这是什么味道?”,也有人直接把嘴里的东西咽下去,然后沉默。

他们说,血味太重,有点腥。他们不习惯这种软绵绵、几乎没有嚼劲的口感。对他们来说,猪血就应该是烫火锅里那种又韧又有嚼劲的片片,或者是在炒菜里那种细碎的颗粒,而不是这样一整碗滑溜溜的、像在喝泥巴一样的存在。豆腐也应该有自己的味道,而不是吸附了血的味道,变得模糊不清。

他们会觉得,这根本不能算是一道菜,充其量算是一种“糊糊”,而且味道怪怪的,有点像是在喝生肉的汤。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么一个东西当成美味,甚至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家常菜。

也有些人,是能接受的,但他们也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嗯,还可以”,然后就没再多吃。那种发自内心的赞叹,那种“好吃到停不下来”的表情,是他们极少流露出来的。

所以你看,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猪血豆腐。对于我们来说,它是温暖、是饱腹、是回忆、是鲜美的代表。对很多外地人来说,它可能就是一道“黑暗料理”,一种难以接受的口味和口感的挑战。但对我而言,即便是在外面吃了再多山珍海味,心里最惦记的,永远是那碗冒着热气,滑溜溜,带着浓郁酱油香和淡淡血腥味的——猪血豆腐。那种感觉,就像是把家乡的味道,直接灌进了胃里,暖到了心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铜陵白姜 每年秋天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会腌生姜,不少人应该在《风味人间》中见到过它

有的外地人就会吃不惯腌姜 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因为铜陵白姜改变了对姜的态度

有糖醋和酱汁两种口味



user avatar

煎饼卷大葱不知当讲不当讲!



老哨龟(知了龟)

德州扒鸡


周村烧饼

user avatar

关键词:云南大理 乳扇 羊乳饼

去过大理的朋友,在古城一般会见到很多“烤乳扇”的小摊,尝了之后,有人觉得开启了新世界,也有人觉得恶心难耐。

乳扇的制作,简单来说,是用酸化浓缩的牛奶团子,依靠它的韧性拉长,绷在两根竹竿上晾干,取下后形似扇片,就叫“乳扇”。




常见的吃法是烤制、油炸,甜咸椒麻,凭人喜好。乳扇刚做好很新鲜时,当地人也会裹上白糖或蜂蜜生吃,奶香满口,富有嚼劲,以求“真味”。


乳扇和意大利著名的马苏里拉水牛芝士,都是含水量高的奶制品,在“牛奶团子”的制作过程上,几乎一致。马苏里拉的成品就止步于“团子”,而乳扇则多了个拉长晒干的步骤。二者皆有丰富的韧性,乳扇“干韧”有嚼劲,马苏里拉“湿韧”会“拉丝”。

我第一次吃披萨的时候,放得有点凉,表皮的芝士硬了拉不起什么丝,就揭下来吃,口感和烤乳扇相差无几。后来有一天脑洞大开,把乳扇放微波炉转了两圈,⊙∀⊙!

乳扇======芝士转换大法好!

至于那些认为乳扇令人作呕的人,一部分是个人口味问题,另一部分多半是吃了旅游景点变质的,口感发酸发臭,还硬说是“膻味”,那真不是乳扇的锅。

还有人初次听说“乳扇”这名字,就止不住浮想联翩脑内小剧场连连,叹云南不愧是少数民族地区,民风奔放,恕我直言

此外,大理还有一种奶制品,是用羊奶制成奶酪,叫羊乳饼,和西式餐饮中的固态奶酪也很类似。吃法以煎炸、蒸为主,经典菜式是“云腿夹乳饼”。这种食物,更是引战,先不说外地朋友的评价,我们本地人,都是有人甘之如饴,有人避之不及。



图片来自百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