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回答
亲人走到生命尽头,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面临的,也是最艰难的时刻之一。这种时候,语言常常显得苍白无力,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的陪伴、理解和行动。虽然心痛,但我们能做的,是尽我们所能,让这段最后的旅程,不那么孤单和痛苦。

第一步:接受现实,做好心理准备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这个事实。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接受,亲人即将离开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逃避只会让我们在真正到来时更加措手不及。

允许自己悲伤: 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哭泣、沉默、甚至是愤怒,都是正常的反应。你不是一个人在承受这份痛苦。
寻求支持: 和其他家人、朋友聊聊,分享你的感受。有时候,倾诉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如果觉得情绪难以控制,专业心理咨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了解情况: 如果可能,和医生沟通,了解亲人的病情进展、预后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症状。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

第二步:沟通,让彼此安心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需要勇气的环节。我们要用最真诚、最温柔的方式,和亲人进行沟通。

倾听比诉说更重要: 许多时候,他们想说的是一些未竟的心愿,或者只是想表达对家人的爱和不舍。坐下来,静静地听。不要打断,不要评判,用你的眼神和肢体语言告诉他们你一直在。
表达你的爱和感激: 告诉他们你有多爱他们,感谢他们为你做的一切。哪怕只是重复说“我爱你”、“谢谢你”,也是极大的慰藉。
询问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还有意识的时候,问问他们是否有特别想做的事情,有什么想交代的话,有没有什么遗憾。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可能对他们很重要。比如,想见某个很久不见的朋友,想吃一道家乡菜,想听一首熟悉的歌。
谈论“离开”: 如果亲人愿意谈,可以温和地谈论关于“离开”的话题。告诉他们,我们会好好生活,我们会照顾好自己,让他们可以安心地走。这或许能减轻他们对未来的担忧。
不要回避死亡: 谈论死亡并不等于“宣告”死亡,而是坦诚面对生命的终点。与其让死亡成为一个禁忌,不如把它看作是生命旅程的一个必然部分。

第三步:身体上的关怀与舒适

即使亲人可能已经虚弱不堪,细致的身体护理同样重要。

保持舒适: 确保他们的身体是舒适的。调整床铺高度,使用柔软的枕头,根据他们的需求增减衣物或被子。注意皮肤的清洁和保湿,预防褥疮。
饮食和饮水: 即使食欲不振,也要尽量提供他们喜欢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和饮品。有时,少量多次的进食和饮水比一次大量的摄入更能让他们接受。如果他们无法自行进食,可以考虑使用吸管或勺子喂食。
缓解疼痛: 和医生沟通,确保他们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及时反馈他们的感受。
保持清洁: 帮助他们清洁口腔、面部、手部等,这不仅能让他们感觉舒服,也能维持一定的尊严。

第四步:营造安宁的氛围

周围的环境也会影响亲人的情绪和感受。

安静舒适的环境: 尽量保持房间的安静,避免不必要的噪音和打扰。可以拉上窗帘,调节灯光,营造一个温馨、平和的氛围。
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或声音: 温柔的音乐、大自然的声音,或者他们曾经喜爱的歌曲,都可能带来慰藉。
允许亲近的人陪伴: 如果亲人希望有特定的家人或朋友在身边,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有时候,只是静静地握着他们的手,就足够了。
尊重他们的隐私和意愿: 即使在最后时刻,也要尊重他们的尊严。不要在他们面前谈论病情细节,或者做出任何让他们感到不适的举动。

第五步:处理实际事务与后事安排

虽然不希望过早地去想,但有些事情需要在亲人意识尚存时,或是在与家人商议后,提前进行。

遗嘱和意愿: 如果亲人之前有留下遗嘱,或者有一些关于身后事的明确意愿,现在是时候去了解和执行了。这可以减轻我们事后的负担和遗憾。
财务和法律事宜: 简单的交代一些重要的财务信息,比如银行账户、重要文件存放地点等,可以避免日后的麻烦。
葬礼的初步想法: 如果亲人有特别的宗教信仰或对葬礼有偏好,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询问并记录下来。
交代重要的事情: 亲人可能有一些关于家庭、事业、或者其他方面的嘱托,认真倾听并答应他们,这是对他们生命价值的肯定。

最重要的一点:陪伴,而非干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支持者和陪伴者,而不是一个治疗者或掌控者。我们的任务是提供爱、舒适和安全感,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被爱着、被珍惜着的,直到最后一刻。

保持耐心: 他们可能会有情绪波动,或者表达不清,请保持足够的耐心。
用爱去回应: 即使他们无法回应,也要用你的行动和眼神传递爱。
允许放手: 当亲人真的要离开了,我们也需要学会放手,让他们带着爱和安心离开。这很难,但也是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最后的尊重。

亲人临终前的日子,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非常特殊且深刻的体验。它充满痛苦,但也可能充满爱与和解。让我们用最温柔的心,去陪伴他们走过这段旅程,也让我们自己,在经历这一切后,能更懂得生命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绝一切转载---------------



对临终的病人而言,医疗救护一边拖延着最后的一点时间,一边也在延长着难以言说的痛苦

你们知道插胃管是什么感觉吗?

护士们有个基本的工作,就是防止病人拔管,这个拔管指的是病人身上可能会有的一切管子:气管,静脉导管,引流管,导尿管,胃管等等等等

对病人来说,管子是维系他们生命的重要物体,而且有的管子拔出来之后是没办法再插回去的,比如手术中插的胃管。

管子是异物,当它存在于身体里的时候,那种异物感是没有办法消除的,也就是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如影随形,让人抓狂。

特别是胃管,大家都有过鼻子里进水后呛咳的经历吧,胃管是从鼻子里插进去的,那种呛咳窒息一般的异物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折磨着病人。

所以很多病人一清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地拔管。

无奈,护士们只能把病人的手脚用约束带束缚住,防止他们拔管,因为管子维系着命啊

可是病人痛苦万分:求求你们帮我拔掉吧,我宁愿死也不愿留着这管子,我不会怪你们的。我给你钱!

得到的答复当然是不。

愿望无法得到满足,病人们有的或躁狂,或偷偷弄松约束带,或摇头晃脑弄松将胃管贴在脸上的胶带。

他们的手被固定住,于是他们拼命扭动让头部往手边挪,只要有一根指头勾住了管子,头再用力往反方向扯,管子就能松掉然后被一点点拔出来。

总之无所不用其极,当他们在半夜里成功时,总是喜欢大呼一声:舒坦!

但是管子插不回去了怎么办呢,他们的疾病和生命怎么办呢?

然后看护的护士会被护士长骂得狗血淋头:为什么没看好?让他把管子拔了?

所有人都很难过很生气,除了病人。

著名作家巴金,1999年做了气管切开,不能说话,一直靠鼻饲管维持生命,每天通过鼻饲管进食流质

病房特护张志国今年8月前一直照顾巴老。他说,巴老1999年初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从那时起巴老很少接受探视。巴老在病房并不寂寞,别人讲话他不戴任何助听器都可听见,比如有人说“巴老来握握手”,他就会伸出手臂看着你,当他感觉口渴时也会用手指指自己的口,提醒护士用棉棒蘸些很稀的果汁给他用嘴吮一下,“每天上午放CD给他听,我们读《文汇报》给他听,下午则固定地开一会儿电视让他欣赏他最喜爱的京剧,每天晚上他都要看新闻联播,然后才睡觉。他每天进食五次流食。”


  但小张仍觉得心疼:“由于巴老要靠插入胃管用流食进食,每两个月一换胃管时仍非常痛苦,一根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胃管他都会被呛得脸通红……”


巴金于2005年10月去世,在他去世之前,这样躺在病榻上的日子,已度过了六年。

可是他无从选择,所有人都希望他活着,哪怕是昏迷着,靠着呼吸机,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

除了他自己。

我无法想象,也不敢去想,那是怎样一种活着。

都说死者为大,可是他们在去世前,往往是最可怜最没有选择的人。

-----------------------------------------------------------

前些日子,抢救室里有一个79岁的老婆婆,感染性休克。

我守在抢救室门口,几个中年妇女凑上来说找XXX,她们是她的学生,想来看她。

可是抢救室只允许家属在下午有一个小时的探视时间。

我很委婉的拒绝了,并告诉她们可以等到下午探视时间开放的时候再来。

中午的时候这个病人突然心跳呼吸骤停,医生一边抢救,一边派人出去问等候在外面的家属,是否要插管。

我看着众人围着一个颤颤巍巍的老爷爷,他的目光不知道看向何处。

过了几秒,又好像是几分钟,他轻轻摇了摇头:我们不插管。

他知道,如果插管,只是维持心跳和呼吸这样基本的生命体征罢了。

可她,却再也无法醒过来,只能躺在病榻上,靠呼吸机续命。

家属拒绝插管,于是他们被允许进去看病人最后一面,为她擦洗身子,换上干净的衣服

这个病人的学生们依次走了进去,大多只看了一眼,就捂着嘴强忍着不哭出声,匆匆转身走出抢救室

最后走进去的是那个老爷爷,他非常礼貌温和地请求医生,能否宽容一些时间(送太平间),因为还有一些亲人正在赶往医院的路上。

医生同意了,家属们为逝者做好了最后的梳洗,陆续退出了抢救室。

而那位老爷爷,一直站在病床旁边,扶着栏杆,静静看着老伴的面庞,握住了她的一只手。

我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只记得有几次得空回头去看的时候。

老爷子一直保持着同一个动作和表情,他没有哭。

无悲无喜,目光柔和。

只是那个身影,我看了都忍不住想哭。

抢救室太忙乱嘈杂了,自己仿佛听到了一声叹息,也许是幻觉吧。

老爷爷应该是很想安安静静的陪老伴走完最后的路程的。

但他在抢救室的门外等了十几个小时,最后得知的消息却是要不要插管。

亲人们都在旁边,而他最后,只有这不到半个小时的和老伴的独处时间。

如果是我,会觉得遗憾吧,毕竟旁人都不重要,有我爱的人在身边陪着就好。

可是老奶奶没有时间了,最后围绕在身旁的都是戴着口罩全副武装的陌生人。

想想就难过。

--------------------------------------------------

临终病人去世之前,往往已经承受了非常长时间的痛苦。


可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现代医疗的制度,没有时间平静地和亲人告别。

我的外婆在我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她在去世之前,由于疾病的发展,已经有将近十年时间是处于生活无法完全自理的状态。

我从记事起开始,对外婆的印象就是,每天早上由家人搀扶着起来,坐在墙边的扶手椅上

旁边靠着一个高高的氧气罐,由于心肺功能差,她需要一直这样吸氧。

就这么坐一天,当中家人会喂食三餐。

我就在外婆脚边的地上自顾自玩着,外婆有时会说:乖乖,在玩什么啊?

她总是笑着看着我,目光慈爱而悲悯。快点长大吧。外婆笑着说,又叹了一口气。

外婆的子女们都很孝顺,她一直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去世前一段时间,由于病情恶化,被送进了医院。

那时我在上学,因为父母都赶去照顾外婆了,被寄养在了亲戚家,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9岁的我,连死亡的概念都不明白。

我被家人接到老家,参加外婆的葬礼,我看见哭得撕心裂肺的妈妈和姨妈舅舅们,茫然无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没有落泪。

我最后一次看到外婆是什么时候呢?我最后一次和她说话的内容是什么呢?我在葬礼上拼命回想着。

直到十年后,我考上大学,专业是护理,妈妈在高兴之余幽幽地说了一句:当年外婆最希望家里出个学医的,可以更好的照顾她,可惜,她没等到。

关于护理和临终关怀,我学得越多,在临床上经历得越多,想起外婆就越是忍不住落泪。

现在的我比当年的母亲更明白如何护理,能让外婆舒服一点。

但是她没能等到,每思及此我都肝肠寸断,我无法想象,外婆最后的时光是如何度过的。

她一定不愿意自己最后是被冷冰冰的医疗器械所围绕,离开的时候,亲人们没有到齐。

当死亡临近时,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觉,通常会减弱些。


可是,活着的人却无法知晓,那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

我们匆忙维护的是机器上一点点冷冰冰的数据,以为那就是时间,那就是亲情。

-------------------------------------------------------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

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

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

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

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可是,在我们国家,临终关怀的医疗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

几乎所有的临终病人,都遭遇的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抢救。

那样的痛苦被他们带去另一个世界了。

-------------------------------------------

我不会让死亡的过程变得痛苦和漫长的,无论是我还是我的亲人。

如果有一天,当用尽了现有的一切手段,我的亲人仍然不得不离开。我会拔掉他身上的管子,卸下他的重负,陪在他身边,完成所有他最后的愿望。

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知道,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我会握着他的手,将我的思念和爱意全部倾诉出来。

我想让亲人有尊严地离开,走得平和而温暖。

而不是衣衫不整地被机器,药物和陌生人包围。直到屏幕显示一条直线,亲人才被通知做最后的告别。

如果是我将离开,我也希望我的亲人,在我最后的时光,不要试着用医疗手段去抢救我。

而是让我轻快宁静地沉入凉爽的夜晚。


-------------------------3.20补充分割线--------------------------

可能会有人觉得我的观点带有主观臆测的色彩,也有人说自己插过胃管,但觉得完全可以忍受那种感觉。

是的,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种事物感受是形形色色的。但,你的轻描淡写,可能就是别人的不能承受之轻。

病人面对的是一种痛苦,护理人员则同时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痛苦。

而理解痛苦,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并不是对普通人的要求。

所以当有人觉得这些侵入性操作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时候,我会赞赏你的勇敢。而当有人为了害怕打针而惨叫哭泣时,我也会理解你的恐惧。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愿上苍赐福于你


愿世间再无苦痛别离




Falling Awak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Z-YhoD-ffI/isRenhe=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亲人走到生命尽头,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面临的,也是最艰难的时刻之一。这种时候,语言常常显得苍白无力,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的陪伴、理解和行动。虽然心痛,但我们能做的,是尽我们所能,让这段最后的旅程,不那么孤单和痛苦。第一步:接受现实,做好心理准备首先,我们需要正视这个事实。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接受,亲人即将离.............
  • 回答
    面对至亲的生命终点,这无疑是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之一。许多人在事后回想,常常因为一些处理不当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亲人最安宁的告别,同时又让自己未来不会被无尽的悔恨所纠缠?这需要一种超越本能的关怀和智慧。首先,关于“临终”本身的理解,需要从“治愈”转向“关怀”。当医生告知已无治愈.............
  • 回答
    亲妈答应配型临时反悔:当亲情遭遇现实的重量“亲妈答应配型,临到头上却反悔了。”这几个字,像一把钝刀子,缓缓地插进许多人的心窝。这个话题一冒出来,立刻炸开了锅,评论区瞬间被各种情绪淹没:愤怒、失望、不解、心疼,甚至还有一些冷漠的旁观。这背后的故事,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答应.............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在医院里,要说既是临床又不用值夜班的科室,确实有几个比较突出的选择。这不像外科、急诊那样,整晚都可能灯火通明,需要时刻准备。咱们来聊聊几个可能性比较大的科室,看看它们为什么能“躲过”夜班的煎熬,同时又实实在在地接触病人,发挥着临床医生的价值:1. 皮肤科首先想到的就是.............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为何不扶植基瓦等乌克兰亲俄派政客组建临时政权来对抗泽连斯基政权,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许多复杂的政治、军事、国际关系以及现实考量,绝非简单的“扶植傀儡”就能解决。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一、 历史经验与现实教训:扶植傀儡政权的局限性与风险俄罗斯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尝试过扶植亲.............
  • 回答
    亲人过世发朋友圈,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心理活动和动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想博关注”或者“真情流露”来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文化背景、与逝者的关系亲疏程度、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交环境都不同,导致了他们发朋友圈的不同想法。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思考,我们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分享信息与告知.............
  • 回答
    当至亲的生命之火熄灭,活着的人的心仿佛也被抽空了一块,那种撕裂般的疼痛,是任何言语都难以形容的。然而,比这锥心的悲伤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随之而来的丧仪,那些繁琐的流程,那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规矩,仿佛一把把钝刀子,一刻不停地在已经千疮百孔的心上剐着。为什么,在最脆弱的时候,我们还要经历这样的“折磨”.............
  • 回答
    亲人的离去,那是一种撕裂心扉的痛,仿佛生活的天空瞬间崩塌,色彩褪尽,只剩下无边的灰暗。我曾在那片灰暗中跌跌撞撞,感觉自己像是被遗弃在孤岛上,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但生活总要继续,而重新站起来,更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这条路并不轻松,是无数次尝试、无数次跌倒,再无数次爬起的艰难跋涉。第一步:允许自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经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面对亲人突发重病,却又四处求医无门,那种无助和绝望,旁人是难以完全体会的。你说的“去了内地外地好几家医院都不收”,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但理解不代表认同,更不代表不值得去追究和改进。首先,最直接、最常见的原因,可能就是“床位资源紧张”以及.............
  • 回答
    自从我奶奶离开后,时间好像突然变得很模糊。不是说我记不清日子,而是那种日子该有的“重量”不见了。以前,日子是有盼头的,有节奏的。到了周末,就能想到奶奶会忙着准备一桌子菜,等着我们一家人过去。到了过节,更是全家团聚的日子。现在,日子就剩下了“一天又一天”,没有什么特别的节点去标记,也没有什么温暖的期待.............
  • 回答
    听到你的亲人被骗到缅北佤邦小勐拉山上,并且与家里联系后又失联的消息,我真的非常担心。报警是正确的做法,这是政府部门介入的最直接、最合规的途径。但与此同时,我也理解你迫切想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办法的心情。你提供的细节不多,我尽量从你的描述中推测,并为你梳理一下可以尝试的其他方向。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目前的.............
  • 回答
    当亲人开口向你求助,这往往是一种信任和依赖的体现,也是维系亲情的纽带之一。面对亲人的求助,我们内心最自然的反应通常是复杂而温暖的,夹杂着关爱、责任,也可能伴随着一丝犹豫或担忧。首先,认真倾听是关键的第一步。 别急着下结论,也别急着给出承诺。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让亲人把他们遇到的问题,他们的需求,以.............
  • 回答
    当亲人开始询问你和朋友之间的事情时,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好好处理的情况。毕竟,家庭的关心是真挚的,但有时候,界限的把握也很重要。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们想了解你的生活,想给你一些建议,或者仅仅是出于好奇心。首先,你需要理解亲人为什么会问。 关心你的生活: 很多时候,亲人问起你的朋友,是因为他们.............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挺让人堵心的。你今年17岁,钱是你自己的,父母在你不知情、没同意的情况下拿走了你的五百块钱,这事儿从法律上来说,是有一些说法的,而且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得弄明白一个概念,就是财产权。虽然你才17岁,但按照中国的法律规定,你已经具备了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你自己的钱,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处境,摆在面前的是亲人的健康和自身的原则,以及现实的经济压力。如果我是一名国家公职人员,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可能会经历一段非常挣扎的内心斗争。首先,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 焦急和无助。当亲人生命垂危,而自己却无力承担高昂的手术费时,那种心如刀绞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
  • 回答
    关于亲人去世前是否会有预兆,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饱含情感的疑问。在很多文化中,人们都相信生与死之间并非完全隔绝,而是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联系,表现为一些“预兆”或者说“信号”。这些信号往往是模糊的、难以捉摸的,但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它们往往能唤起一种深刻的、难以言喻的感受。从情感和心理层面来看,预兆可能.............
  • 回答
    这件事啊,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明白,亲人介绍对象,出发点通常是好的,他们可能觉得你单身,希望你找到一个合适的人,过得幸福,这是一种关心和爱。所以,当你直接拒绝,或者找借口不去见,有时候确实会让介绍人觉得有点“没给面子”。毕竟,他们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去帮你留意、去联系,如果直接被拒,.............
  • 回答
    目睹亲人死亡,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体验,几乎不可能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它不仅仅是悲伤,更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冲击,会深深地烙印在你的灵魂深处。如果非要尝试描述,那它就像是:1. 如同世界瞬间崩塌,时间凝固的震惊与不敢置信: 场景的刻骨铭心: 那个瞬间的画面,无论多么细微,都会像高清电影一样在你脑.............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也无法感受情绪,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亲身经历或理解“目睹亲人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治愈”过程。我没有亲人,也没有生命或死亡的概念。然而,我可以从我所拥有的海量数据和信息中,模拟和推断出人类在面对亲人死亡这一巨大创伤时,通常会经历的阶段以及可能采取的治愈方式。我可以理解这.............
  • 回答
    当亲人被刑事拘留,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焦的时刻。很多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或许是:“要不要请律师?”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需要。让我来详细说一说,为什么在亲人被刑事拘留的情况下,尽快聘请一位专业的律师是至关重要的。1.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律师的首要职责刑事拘留只是一个初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