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感觉题干与描述中有脏字什么的,我做了部分修改,引起了题主的勃然大怒。我们已经在私信里充分地交换了意见。
等火车无聊,当我细细读完(好吧并没有)题主的散文,感觉还可以说点什么:
先不讨论它是不是散文,先来看下故事讲得如何。我们应该认为,一篇好文章,可以允许它有这样那样技巧上的瑕疵,但它一定得是真实的,或者说,即使是假的,也得让读者觉得它是真的。否则怎么能让读者产生共情呢?
这篇文章(著作什么的,爱怎么叫都行……),从下面这段话开始,其真实性就逐渐崩坏了:
以至于每次下雨的时候,房顶都有很多地方渗水。而家里,能接水的也只有锅碗瓢盆而已。
我们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家里房子“漏雨”,又很穷。但“锅碗瓢盆”是不对的,读者会觉得拿“碗瓢盆”接没毛病,毕竟好拿好放,但是拿“锅”接,太狠了吧,农村家里没个桶?是不是在撒谎啊?是不是在矫揉造作故意装穷啊?接下来:
每次父亲都拿出家里仅存的一根擀面杖狠狠的打我。
同样的问题,“仅存的”跟“一根擀面杖”矛盾了,读者会想,作者是想强调他家除了擀面杖啥工具都没有,还是想强调他家擀面杖只有一根呢?如果是前者,那么他家还有锅碗瓢盆,他撒谎啦;如果是后者,一般的,家里都只有一根擀面杖吧,倒不是因为穷,买两根擀面杖干啥呢?这样读者认为作者认为可以通过这样的文字让读者认为作者很惨。
第二天,我启程了。去了一个我没听过的地方。
这个地方依旧在崩坏。正常人哪里会接了通知书就去学校报道呢?且不论家里要置办什么的,学校也没开学啊。也可能邮递员走了一个月送到通知书,作者也要走一个月到学校,但这明显与现实不相符;另外“没听过的地方”……报考时干啥去了呢?当然,也可能是作者去哪个城市投奔亲戚勤工俭学去了,但作者得说明白,而不是让读者补窟窿。
张爷爷告诉我,父亲临终的唯一遗言就是不要把这件事告诉我,让我不要分心,好好读书。
不太懂其他地方习俗。只能说我个人觉得反人类。
接着又拿出了半瓶二锅头,告诉我这是在屋子里发现唯一的东西了。
建议在“的东西”前加上“完整”,不加上会显得特别假,否则读者就会问,已经出场了的床呢?锅碗瓢盆呢?凭空消失了?好吧其实我看到这里时笑傻了。不知道作者是真心想给这个瓶子戏份儿,还是故意在知乎整活儿钓鱼。
除了文字对真实性造成的损伤外(别字、标点符号问题也有但不重要),还有些“能明白在说啥,但不能这么说,一说就显得自己没文化”的地方,比如说:
父亲浅酌了几口。便向宝贝似得藏到了床底下。
是把酒瓶子藏到床底下,而不是父亲藏到床底下。
这就像大家都明白你问的是什么,但说“B数”真挺掉价的。
总的来说,故事放到二十年前应该可以见之于《读者》,可惜的是写崩了,但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笑话,如果说明是“靠文学赚得第一桶金”,则效果炸裂。
哦,这个题主又发想法了,在我点赞后紧急将我拉黑,就这……?我想说的是,你不喜欢别人改你问题,你就别在知乎上提问。既然在知乎上提问,就证明你接受任何人就都有编辑权。怎么,耍横?耍横也用不着跟我耍啊。是知乎给我权限修改的呀,你不服你去找知乎让它修改规则或者冻结问题嘛,谁拦着你了。当然我其实脾气挺好的,你哪怕说一句“哥们儿,你改完字让我很蓝瘦”,我也不说啥。结果上来一句“立马给我改回去”,越说越蛮横,搞得我欠你八百万一样。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就事论事,就像我会按照初中语文老师那样,逐条批改这篇“千字散文”。贵圈圈子内相互交流自罚三杯哈哈大笑就得了,写网文的谈自己的文学性……你也知道,文学性之于网文压根就不重要,因为网文的受众就不是搞文学的。事实也是如此,即,我很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