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荐大力金刚掌的《茅山后裔》系列。
盗墓类的网络小说早就泛滥了,称得上精品的寥寥无几,即使名气大如《盗墓笔记》,后期也是烂尾。唯独《茅山后裔》,我觉得真是不错。
其优点有三:
1、结构较为紧凑,不刻意挖坑,不拖沓。经典的前四部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毫无遗憾。
2、人物设定与斗法体系较严谨,不开挂,不神棍。很多小说/动漫/影视作品的问题就是扯到后期越来越神棍,恨不得插上翅膀就成仙。那这样还有什么意思?《茅山后裔》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创了一套基于阴阳怨煞的斗法体系,并自始至终按照这套游戏规则来解释剧情。
3、作者笔力很好。场景描写生动,语言自然而不做作,幽默元素恰到好处。很有林正英电影的感觉。
朋友,我向您推荐这部被低估的《茅山后裔》!
是时候祭出这张书单了——
《悟空传》今何在
《亵渎》烟雨江南
《佛本是道》梦入神机
《斗破苍穹》天蚕土豆
《盗墓笔记》南派三叔
《回到明朝当王爷》月关
《侯卫东官场笔记》小桥老树
《步步惊心》桐华
《后宫·甄嬛传》流潋紫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辛夷坞
《将夜》猫腻
《不死》妖舟
这份书单来自《网络文学经典解读》。这本书是我们网文论坛近年来的成果之一。
其中,本书对猫腻和妖舟两位大神进行了作家论解读,分别作为“最文青”“最具经典性”作家代表与“女性向”作家代表被收入目录。在这里,将他们各自的一部作品放入这份书单中。
(打个广告,这本书2016年出版啦)
---------------------------------------这里是只想看书单可以跳过的分界线----------------------------------------
题主的问题问得有意思,“哪些网络小说可以称为‘神作’?”。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看看,当我们在说网络小说神作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当然,它首先是好看的,但也不能只是一朝一夕的好看。
如果我们站得远一点,从“网络文学”这个命名出发,不难发现“网络+小说”的组合分别指向它两个不同的特性:网络性与文学性,前者指涉着我们身处的巨大媒介变革,后者勾连着文学绵延不绝的经典脉络。在这个交叉地带,我们理性讨论一本网络小说能否成为“神作”,也许可以借助这两把尺子来判断。
那么,什么样的网络小说可以被称为“经典”?这里的“经典”又是如何产生的?。在《经典解读》的序言中,邵燕君老师这样讲述“网络性”与“经典性”的关系:
1. 网络时代经典的认证者不再是任何权威机构,而是大众粉丝。不再有一条神秘的经典之河恰好从每一部经典之作中穿过——任何时代的大众经典都是时代共同推动的,群策群力地“集体创作出来的”。
2. 经典的追认也是在当下进行的,没有“追认”一说(一如我们正在回答的这个问题),并且是否被传承本身就是确认一部作品是否经典的重要指标之一。
网文圈内,如果一部作品不但走红后很快引来众多跟风者,几年后还被后来居上的大神们借鉴、改装、升级换代,往往会被成为“经典”。而他们反复致敬的前辈大师之作,会被认为是传世经典。
3. 所有的传世经典都曾经是当代经典——网络性放大了人们经常忽视的经典的“当下性”,经典的超越性在于它穿透了那个孕育它的时代而不是超离了那个时代,正是对本时代的满盈状态使其获得了超越的力量。
接着,邵老师从“经典性”、“网络性”、网络文学的“类型性”三重视野出发,概括网络类型经典的“经典性”特征——
其典范性和超越性表现在,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负载了本时代最丰富饱满的显示信息,并将之熔铸进一种最有表现力的网络类型文形式之中;
其传承性表现在,是该类型文此前写作技巧的集大成者,代表本时代的巅峰水准,在该类型文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独创性表现在,在充分实现该类型文的类型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显著作家个性的文学风格,广泛吸收其他类型文以及类型文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要素,对该类型文的发展进行创造性更新。
在这个基础上,论坛推出了这份书单,包括12部作品与两位作者,尽可能覆盖网文早期类型和近些年兴起的重要类型。对于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接下来的日子会当勤劳的搬运工把它们搬来知乎,现在则可移步微博@北大网络文学论坛 或关注我们公众号媒后台(meihoutai)阅读。
传送门: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24430069178152&mod=zwenzhang
-----------------------------------------这里是《悟空传》的分割线---------------------------------------------------
以《悟空传》为例。
以下内容节选自《网络文学经典解读》首篇《西游:青春的羁绊——以今何在<悟空传>为例》
《悟空传》:网络时代的“公路小说”
“西游果然只是一个骗局。没有人能打败孙悟空。能打败孙悟空的只有他自己。所以要战胜孙悟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怀疑他自己,否认他自己,把过去的一切当成罪孽,把当年的自己看成敌人,一心只要解脱,一心只要正果。然而,在神的字典里,所谓解脱,不过就是死亡。所谓正果,不过就是幻灭。所谓成佛,不过就是放弃所有的爱与理想,变成一座没有灵魂的塑像。
毫无疑问,这是《悟空传》最悲情也最动人的段落之一,借由孙悟空的内心独白,今何在从根本上取消了“西游”的合法性,质疑了“成佛”的正面价值——明知骗局,何必西游?当“成佛”沦为“理想”的反义词,当“西游”沦为自甘平庸与自我放逐,孙悟空为何不能像从前一样奋起反抗呢?他为什么毫无行动力?困住其无边法力的“紧箍咒”究竟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对秩序的服膺与忍受(而非反抗),才是《悟空传》的真正命题。对此,今何给出的解释是“失忆”,即由于失去“大闹天宫”的前世记忆,孙悟空便忘记了自己是谁,所以才会驯服得像一条狗。可正如《大话西游》一样,这种“前世今生”的叙事策略不过是为了延宕那个脚踏七色云彩、现出悟空真身的高潮戏时刻,而所谓“失忆”也不过是一种“选择性遗忘”,是精神分析意义上的“压抑”。对于“大闹天宫”,孙悟空无法想起,也不愿想起,因为“抵抗”的逻辑在当今世界已然不再可能。《悟空传》对抵抗性记忆的放逐,正是它与现实达成和解的前提,只有忘记“大闹天宫”,才能安心“西天取经”。《悟空传》完美诠释了齐泽克的“启蒙的绝境”:“人们很清楚那个虚假性,知道意识形态下面掩藏着特定的利益,但他拒不与之断绝关系。”当整个社会文化走向犬儒,民众不爱真理,只爱“鸡汤”;他们不要悲观的清醒,只要温暖的慰藉。如果十年前的今何在仍纠结于要不要抵抗,那么十年后的他早已放弃抵抗。在2011年《悟空传》“完美纪念版”的序言中,今何在以“在路上”为题,用人生导师的“过来人”口吻如此劝慰读者:
“我心目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虚无了,就同归来处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个归宿,你没办法造反,没办法回头,那怎么办呢?你只有在这条路上,尽量走得精彩一些,走得抬头挺胸一些,多经历一些,多想一些,多看一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最后,你能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十年后,今何在将“西游”阐释为“道路”,这实在意味深长。这段“肺腑之言”至少包含两种意思:其一是时间的维度,即人生必将虚无,理想终将逝去,故“西游”的基调一定是悲观的;其二是空间的维度,即“在路上”的真义不在终点,而在道路本身,不求结果,只问过程,于是“西游”又被裹上了一层糖衣。今何在用所谓的“在路上”提醒读者:与其在“小时代”中渴求“大人物”,不如在“大悲观”中保持“小乐观”。这种化“大悲观”为“小乐观”的鸡汤逻辑,不仅是对“在路上”这一能指意涵的混淆,更是对1960年代历史文化语境的降维表述。在此,我们有必要把“在路上”视作一种“话语”,并对其进行知识谱系考察,因为任何话语的形成都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解析其历史嬗变,才能洞见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变革。“在路上”首先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路上》(1957)描绘了战后美国青年浑浑噩噩的精神空虚,它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其核心文化症候是自由与反叛,是对一切秩序、规范的彻底拒绝。同时,“在路上”又联系着诞生于二战后、鼎盛于1960年代的一种美国电影类型,即“公路片”,尤以《邦妮和克莱德》(1967)与《逍遥骑士》(1969)为代表。“公路片”以汽车或摩托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旨在用路途来表达人生感悟,主角往往因生活挫败而展开一段自我放逐的心路历程,其文化底色依然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青年的反秩序诉求。
然而,随着1960年代的终结,“在路上”逐渐被置换为“公路”。“公路”作为一种话语变体,将“在路上”原始语境中的“抵抗”改写为“治愈”。于是,青年人“开车上路”的动机不再是反叛,而是疲惫,他们只是渴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借以暂时摆脱沉闷无聊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而在做好心灵按摩之后,他们终将回归家庭。这种转变首先表现在美国“公路片”,以《雨人》(1988)为标志,那条“反叛之路”正式被改写为心灵救赎的“回归之路”。事实上,自尼克松之后,美国历任总统都在试图修复保守主义的中产阶级家庭观,以防1960年代幽灵的复归。因为在这个保守主义政治时期,1960年代遗留的反秩序诉求与抵抗精神代表了某种具有破坏力的东西,它是民族经济复兴的阻力。
可见,“公路”的治愈功能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稳步上行、都市中产阶级崛起等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公路”直至新世纪才真正成为中国文艺生态的关键词。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都市中产阶层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之下纷纷“逃离北上广”,治愈系公路片也随之成为极具市场号召力的电影类型,如《无人区》(2013)、《心花路放》(2014)、《后会无期》(2014)等,都十分典型地呈现出“公路”这一话语在当下中国社会文化中的能动性。尤其是《后会无期》,韩寒选择“公路片”作为自己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恐怕绝非偶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后会无期》是网络西游故事的精神之子,因为它真正遗传了自《悟空传》以降的中国青春文化的“公路病”。在2014年7月24日的微博中,韩寒写道:“《后会无期》就像一场各取所需却各自失去的西游记,很多遗憾只能遗憾,有些错过不是过错。”至此,以“公路”为话语系统,古典名著《西游记》及其当代改写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文本序列,它们彼此交叠,构成了中国当代青春文化的一组剪影。从《大话西游》到《悟空传》,再到《后会无期》,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书写着青春成长,并且塑造了同一种青年形象:叛逆的皈依者。以叛逆的姿态上路,并最终被社会收编,这一青年形象谱系是索解《悟空传》之精神遗产的关键所在。
------------------------------------------这里是可以接着看书单的分界线--------------------------------------------
在此之外,论坛也会推出网络小说年度优秀作品。下面是2016年榜推出的作品:
男频:
传送门: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67186279898761
愤怒的香蕉《赘婿》,起点中文网
知秋《十州风云志》,起点中文网
三天两觉《惊悚乐园》,起点中文网
睡觉会变白《文艺时代》,起点中文网
匂宫出夢《花与剑与法兰西》,起点中文网
风卷红旗《永不解密》 , 铁血网
卧牛真人《修真四万年》,起点中文网
饥饿2006《无限道武者路》,起点中文网
徐公子胜治《太上章》,起点中文网
烽火戏诸侯《雪中悍刀行》,纵横中文网
女频:
传送门: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66444760451193
吱吱《慕南枝》,起点女生网
梦溪石《千秋》,晋江文学城
徐徐图之《袁先生总是不开心》,晋江文学城
霜华月明《我们微笑着说》,云起书院
Twentine《打火机与公主裙》,晋江文学城
须尾俱全《末日乐园》,起点女生网
琅俨《我有四个巨星前任》,晋江文学城
水千澈《重生之国民男神》,潇湘书院
拉棉花糖的兔子《天庭出版集团》,晋江文学城
priest《有匪》,晋江文学城
-----------------------------------------------这里是闲情的分界线----------------------------------------------------
近日,我们注意到在知乎提问《哪些网络小说可以称为“神作”?》中,有一则高票回答,整理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史并遴选出一批网文经典名作。本着学习交流的目的,我们“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中的《中国网络文学大事记(1987—2015)》(以下简称《大事记》)编撰团队进行了仔细研读,却意外发现其中包含了大量《大事记》中的研究成果。该《大事记》的纸质版作为论坛主持人邵燕君老师专著《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附录已于2015年1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网络版自2016年4月起在新创刊的中国首个网络文学研究电子期刊《网络新观察》(上海作家协会主办,陈村主编)上连载,至今仍在连载中,并增补了2016年内容。
针对此事,我们也进行了小范围的交流,起初觉得不宜深究,便搁置下来。直到昨天,我们发现有一些热心网友好意提醒该贴作者李东煜先生,并向他出示了我们发表在《网文新观察》公众号上的《大事记》原文。然而,李东煜先生在他的(已经被删除)帖子中辩称(附图)“做网文历史这个东西不是某个人的专利,龙空很多人也在做,也有很多网文历史的帖子”。
李东煜先生在原帖中的回复截图
该帖被其他网站无授权转载后,李东煜先生声称帖子内容为其本人原创
这种模糊重点、贬低原创性学术研究的说法触及到了我们的底限。我们必须在此郑重申明,本论坛的《大事记》项目绝非针对现有网络资料的简单汇编,而是经过多方采访并与诸位网文元老、网站创始人反复沟通核对的成果(有大量录音和邮件往来为证),很多信息更是独家披露的一手史料(例如晋江文学城草创时期的资料,就是网站站长冰心女士2015年3月31日做客我们课堂时提供的)。难以想象李东煜先生是从何种渠道大批量地、密集地获得与本论坛研究成果重合度如此之高的资料的。
《大事记》项目凝聚着数十位论坛成员尤其是《大事记》编撰团队成员的心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网文历史的研究,当然难以避免对前人成果的引用,我们的《大事记》在出版时,在片尾开出了长长的鸣谢名单,一一列出参考过的包括龙空网友在内的研究者各种成果,郑重致谢致敬。前人凭着一腔热情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他们的精华帖在网上被到处转发,经常不被提名。他们不像我们有纸版书可以出示,因为难辨,所以不辩。但这一切,都不能构成后人可以直接拿来,甚至声称“原创”的理由。
《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中对前人成果的鸣谢致辞
我们就此事与李东煜先生进行了沟通,李东煜先生起初承认了错误,并撰写了一份道歉信。经过论坛成员研究表决,我们决定原谅他的行为,并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
然而我们却发现,李东煜先生实际发布的道歉信,却并未使用此前提交给我们的版本,反而继续模糊重点,将我们的诉求“给出合法引用来源”曲解为“不准引用”,并绝口不提自己的侵权和抄袭行为。无奈之下,我们只得再次与李东煜先生商榷,几经交涉之后,终于在其知乎专栏及微信公众号中,发布了令双方都表示认可的版本。
李东煜道歉声明第一次发布截图:回避“抄袭”,只谈“侵权”,并辅以“挨打要立正”等修辞
李东煜道歉声明第一次发布截图:谎称我团队研究成果“不能被引用”,回避自己的并非引用而是抄袭的事实。
李东煜道歉声明第,二次发布截图:经我们抗议后,仍旧保留“挨打要立正”等修辞。
我们并非为了争一字一句之利,也从不曾想过伤害李东煜先生研究网文的热情,只是将心比心,整个事件之中,我们也有自己不能妥协的理由。
在最初那则高票回答中,曾有知乎网友评论道:“我的天哪,你怎么做到的?”
对此,李东煜先生的回复是:“因为热爱,哈哈。”
碰巧的是,我们这个小小的研究团队,也正是由数十位看着网文长大,热爱着网文的中文系学子们组成的。《大事记》编撰团队在定稿那一晚彻夜奋战的身影,至今犹在目前,于我们而言都是珍贵的回忆。
“因为热爱,哈哈。”
这是我们每个看网文长大的孩子都想骄傲地说出口的话,而论坛里的每个成员,无一不是抱着赤子之心用行动践行着“热爱”二字。正因为自己热爱,才应该更尊重别人爱的成果。所谓“学术规范”,在这里并不是什么学院教条,而是基本的道德规矩。
审校年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想到的重点,都由映萱师姐一一记下,通读后再逐一核对。
从下午五点直至凌晨三点,我们仍精力充沛,因为,我们热爱
因李东煜先生表示,他的专栏需要发表有关网文历史方面的文章。经商定,他将于7日之后再发。从今天起,我们将连续7日发布《网络文学大事记(1987—2016)》,希望以后若有引用借鉴者注明来源。
传送门: 1987-2016中国网络文学大事年表(一) - 知乎专栏
传送门: 1987-2016中国网络文学大事年表(二) - 知乎专栏
(持续更新中)
让有爱的研究者们共同打造一个有理+有礼的网络文学研究环境。
北大网络文学论坛
2017年4月7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