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轴心国为何没能控制直布罗陀海峡?

回答
二战爆发之初,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确实对控制地中海以及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关键节点——直布罗陀海峡,抱有极大的野心。然而,一系列复杂因素使得轴心国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将这片重要的战略水道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关键环节。

首先,我们得明白直布罗陀海峡的地理位置有多么重要。它狭窄的水道,一边是西班牙的直布罗陀(Gibraltar),另一边则是摩洛哥的琼塔角(Point Cires)。这条海峡是连接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和相对平静的地中海的唯一天然通道。对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意大利来说,它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英国海军的兵力调动,尤其是在地中海的部署,都依赖于此。如果轴心国能封锁海峡,那么英国在地中海的舰队将面临被围困的危险,这对于大英帝国而言将是灾难性的。

那么,为什么德国和意大利没能做到呢?原因有很多,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一、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直布罗陀本身就是一个极具防御价值的地点。它是一块巨大的、几乎垂直的岩石,上面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包括隧道、炮台和观景点。英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控制了直布罗陀,并将其打造成了一座几乎坚不可摧的要塞。想要从海上或陆地攻克这样的防御工事,需要付出极其巨大的代价。

同时,海峡的水文条件也相当复杂。海峡的平均宽度仅有约14.3公里,最窄处更是只有约13公里。这里受潮汐和海风影响,洋流复杂,对于大规模海军行动而言并非易事。轴心国要在此发起登陆作战,需要克服巨大的航海和天气挑战。

二、英国强大的海军力量和防御部署: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并且在直布罗陀长期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存在。直布罗陀本身就是皇家海军在地中海的重要基地。英国在那里驻扎了相当数量的舰艇和兵力,足以应对任何来自轴心国的直接军事威胁。

当意大利在1940年加入战争后,英国在地中海的皇家海军一度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在海上力量数量上。然而,英国海军的战术素养、训练水平和装备质量仍然是世界一流的。他们能够利用直布罗陀的地理优势,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反击。

三、西班牙的立场和战略考量:

西班牙在二战中的地位十分微妙。虽然佛朗哥政权在意识形态上与轴心国接近,并且确实向德国提供了一些援助,但西班牙在内战后国力衰弱,经济凋敝,且对再次卷入大规模战争有着强烈的恐惧。

佛朗哥清楚地知道,如果他允许轴心国通过西班牙领土攻击直布罗陀,那么英国很可能会报复,甚至可能登陆西班牙本土。西班牙的海岸线漫长,军队实力不足以防御多个方向的入侵。因此,佛朗哥政府一直采取一种“不介入”的谨慎立场。尽管他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有过会晤,也表达过合作的意愿,但在关键时刻,他拒绝了德国借道西班牙对直布罗陀发动陆地攻击的请求,也未能提供足够的军事支持。这种“不合作”的态度,虽然并非直接的军事对抗,却有效地阻止了轴心国从陆地对直布罗陀实施大规模协同作战。

四、德国海军的局限性:

虽然德国潜艇(U艇)在地中海制造了不少麻烦,并成功击沉了许多盟军舰艇,但德国海军在水面舰艇方面,尤其是航空母舰和大型战列舰的数量和质量上,与英国海军存在显著差距。德国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在地中海与英国海军进行大规模的、决定性的海战。

此外,德国的军事战略重点始终放在东线战场对抗苏联。尽管德国空军(Luftwaffe)在地中海地区给予了意大利海军一定的支援,并成功攻击了盟军舰艇和基地,但仅凭空军的力量,不足以完全封锁直布罗陀海峡,或者压制住英国海军的优势。

五、意大利海军的不足和战略失误:

意大利皇家海军(Marina Militare)在地中海确实拥有可观的力量,但它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例如,他们的战术思想相对保守,情报收集和通讯系统存在短板,海军航空兵的支援也相对有限。更重要的是,意大利海军未能有效利用其优势,并在多次与英国海军的交战中遭受损失,这削弱了其在地中海的作战能力。

六、盟军在北非的行动和战略部署:

随着战争的进展,盟军在北非的军事行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1942年,盟军发起了“火炬行动”(Operation Torch),成功登陆北非,将轴心国势力从该地区驱逐出去。这一行动不仅确保了北非沿岸的控制权,也进一步巩固了盟军在地中海的地位,并彻底断绝了轴心国通过西班牙控制直布罗陀的可能性。盟军能够利用北非作为基地,从南部对轴心国在中地中海的活动施加压力。

总结一下轴心国未能控制直布罗陀海峡的原因:

英国坚固的防御和强大的海军存在是首要的威慑力量。
西班牙的审慎和拒绝合作限制了轴心国的陆地进攻选择。
德国海军自身力量的不足使其无法挑战英国在地中海的主导地位。
意大利海军的战术和战略失误未能发挥其潜在优势。
盟军在北非的军事成功最终消除了任何来自南部的威胁,并强化了对海峡的控制。

简单来说,控制直布罗陀海峡需要一个集体的、协同的、能够压倒英国海军的军事力量,并且需要西班牙的积极配合。轴心国在这几个方面都未能满足条件,使得这个重要的战略目标最终未能实现。这场围绕直布罗陀的博弈,是地理、军事实力、外交斡旋和战略选择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问题是否改过。

在军事上攻占直布罗陀,可行的办法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借到西班牙从陆地攻占。因为直布罗陀本身不适合登陆战和空降作战。

直布罗陀地区70%的面积是直布罗陀巨岩,从山顶上脚一滑可以一直滚到山脚摔死人的那种,很明显不适合空降,剩下的30%里,军事基地占去了20%多,剩余的不到10%的面积是民居。所以空降在技术上就不可能了。

登陆战的可用海滩只有挨着军事基地的那一小块海滩,打着打着很可能登陆艇规避一下岸炮就跑到西班牙海域去了,这里还没考虑如此狭小面积的海滩简直就是天然的屠宰场。

所以唯一可行的选项就是走西班牙了。

问题是,德国人要是能借到西班牙,希特勒也就不会说“宁可拔牙也不想和他(佛朗哥)打交道”了,至于西班牙为啥不同意,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很多时候,很多问题稍微看看狗狗地球就能自己想通。

user avatar

连马耳他都打不下来,还想打直布罗陀···你乎问题的质量哦。

朋友们老觉得自己比凯塞林高明。


问题里这段话有几个地方有问题:

1,认为西班牙会允许德军取道进攻是对西班牙政策的误判

2,如果没有陆上通路,“控制”直布罗陀是极为困难的。直布罗陀和马耳他这样的要塞是极其难以“攻克”的,包括了陆军守备队,工事,极佳的地形,重炮覆盖——一个非常典型的岛屿攻防的例子是克里特是在盟军失误丢掉机场后才被占领,而另一个要塞攻防的例子是新加坡要塞,日军快速占领了弹药和粮食储备以迫使守军无法固守,最终成功占领。反之,在增援未被完全阻断的环境下,日军未能占领英帕尔。类似的,绝对优势的德军在梅塔克萨斯防线损失惨重。诺曼底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两只海军超过一年的时间策划,准备,实施。坦白来讲,德意舰队无力组织一次像样的登陆战。

从西西里出发到直布罗陀,在有组织护航的环境下需要五到六天时间。如果5艘航母,2艘战列舰在内的50余艘装备了AUSDIC,预警雷达的盟军舰队无法保住十几艘商船尽数抵达马耳他;德意舰队又如何保证能在潜艇,飞机和水面舰队的骚扰下送去足够的商船队抵达直布罗陀呢?

3,假设一次大胆地海上攻势占领了直布罗陀。

从邦角到直布罗陀的航线会成为盟军舰队狂欢的盛宴。

挪威战役证明,“即便是第一批登陆部队奇迹般地击溃了敌军,舰队也很难在优势敌军的报复下撤离。

4,即便是控制直布罗陀,也不意味着水面舰队无法突破。

弩炮行动的余波里,法军轻巡洋舰突破过包括声望号在内的直布罗陀封锁。在基座行动中,英军则顶着德意接近八百架飞机连续一周的轰炸抵达马耳他。在海峡突破中,德军舰队成功地躲过了MTB的打击穿过海峡。

这些都证明,在WWII的技术条件下,只要水面舰队有足够的实力,经验和决心,突破海空封锁并非不可能。

5,地中海战争的本质是一次盟军的“攻势”——从最底线而言,封锁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撤离一切地中海内的舰艇,对盟军的补给线路没有影响。之所以要派遣舰队进入地中海,之所以要保住马耳他,是为了主动干扰轴心国对北非的补给,而非反之。

早在39年,地中海就短暂地实行过护航制度,到了意大利开战前,狭海已经被完全封锁。盟军在埃及,埃塞尔比亚,马达加斯加的补给完全不经过地中海。地中海的最大意义是配合苏伊士运河方便舰队调度(本土-印度洋)。

在最差的情况下,彻底封锁直布罗陀和运河,撤离马耳他,对盟军的补给线并无影响,意大利海军反而是笼中囚鸟,再无对手。

6,一次缩小规模的火炬行动仍然可以夺取西地中海的南岸。

可以“修复机场,假设火炮,空投布雷”,比区区直布罗陀可利用的空间大得多。


“就算西班牙支持你,我照样可以收拾法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爆发之初,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确实对控制地中海以及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关键节点——直布罗陀海峡,抱有极大的野心。然而,一系列复杂因素使得轴心国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将这片重要的战略水道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关键环节。首先,我们得明白直布罗陀海峡的地理位置有多么重要。它狭.............
  • 回答
    二战欧洲战场上,主流观点将轴心国定义为“邪恶”,将同盟国定义为“正义”,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历史事实、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核心动机、行为表现以及最终的战争结局和影响。首先,我们来看轴心国的“邪恶”之处。核心在于其极端民族主义、.............
  • 回答
    保时捷博士与坦克歼击车(Jagdpanzer)的历史,特别是它在二战时期与轴心国的联系,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家汽车制造商的过去,更是关于技术、战争以及责任的交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斐迪南·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博士及其公司确实在二战期间为纳粹德.............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大城市遭受的毁灭性轰炸与意大利大城市相对完好的状况,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以及两国在战争中的不同角色等多重原因。简单地说,这并非偶然,而是盟军战略选择和意大利自身地位变化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意大利虽然是轴心国的一员,但它在战争中的主动性和对盟军造成的威胁程度,与.............
  • 回答
    关于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角色及其后续的反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与德国的情况相比,意大利的“反思”似乎不那么显眼,也少为人知。这种差异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意大利自身的历史、政治环境以及战后的国际格局。首先,我们得理解意大利在二战中的定位。意大利并非像纳粹德国那样,是挑起战争的主要.............
  • 回答
    想一想,如果老大哥当年一脚踏进了轴心国的营垒,这局势可就真变成了一锅煮不清、搅不明的浓汤。说它是第二个意大利?我觉着吧,这个说法也太小瞧了苏联的体量和那股子狠劲。不过,要说它不会当“猪队友”,那也是言过其实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苏联加入轴心国,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反.............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轨迹扭转,让二战中的日本和美国调换阵营,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并非简单的国家身份互换,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地缘政治和军事思想的重塑。下面,我将试图细致地描绘出这番诡异情景下的战争图景,力求写出有血有肉的分析,而非生硬的逻辑堆砌。序幕:一个错位的世界首先,我.............
  • 回答
    二战期间,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在战争中确实面临诸多挑战,但整体上其翻盘机会极低,主要受制于以下关键因素: 一、德国:东线与西线的双重困境1. 资源与战略失误 东线战争: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后,陷入苏德战场的泥潭。尽管初期取得局部胜利(如莫斯科保卫战),但苏军的顽强抵抗和苏联的工.............
  • 回答
    关于“二战轴心国走向胜利的战略:日本海军远征英国”这个假设性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难度极高的设想,因为其背后的挑战和阻碍是压倒性的。但如果抛开现实的制约,从战略层面上进行推演,我们可以勾勒出这样一个可能的蓝图,并尝试将其描述得更具“人间烟火气”,仿佛是一位深思.............
  • 回答
    要想讲述二战轴心国胜利需要哪些因素,我们得从历史的宏观走向和微观细节入手,把那些看似偶然但实则环环相扣的节点给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这不是什么“AI模板”式的分析,而是要走进那个时代,去揣摩那些决策者的想法,感受那些战场上的呼吸和心跳。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战略机遇的抓住”。战争的走.............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立场确实比较复杂,看起来似乎是“帮助”了中国,但这种“帮助”并非出于对中国抗战的支持,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以德国自身利益为核心的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德关系。在那段时期,德国正经历着一战战败后的屈辱和经济困境。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和经济都施加了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也引发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讨论。如果二战的轴心国是美国、中国和苏联,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结果也难以简单断定是轴心国胜利还是失败。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轴心国的本质与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白二战时期轴心国(德、日、意)的本质和它们的目标。它们的.............
  • 回答
    假设,仅仅是假设,二战的轴心国如果不是我们历史中所熟知的德意日,而是由苏联和德国组成,整个世界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复杂性和影响程度远超任何单一的联盟组合。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强强联合,更是一场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的巨大碰撞与融合。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种联盟的 可能性 和 基础。在真.............
  • 回答
    二战初期,法西斯轴心国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侵略性,尤其是在欧洲战场,德国的闪电战让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迅速陷落。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轴心国胜利的可能性,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并且要避免任何形式的“洗白”或对历史悲剧的轻视。理解这个问题,并非为了推崇任何一方的意识形态,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战争.............
  • 回答
    二战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导致轴心国最终走向覆灭的战略失误,至今仍是军事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失误并非单一事件,而是环环相扣,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将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以及日本一步步推向了深渊。如果要细数这些致命的错误,我想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展开:一、过早、过于激进的扩张,缺乏审慎的.............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与我们所知的历史截然不同,一个由英美德苏日这几个主要国家组成的“轴心国”联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绝对会是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颠覆性的世界图景。这不仅仅是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更是整个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类思想的重塑。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个“轴心国”的构成。英美德苏.............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轴心国情报、谍战水平普遍低于同盟国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诸多历史事实。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视角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细细梳理其中的缘由。一、 基础体制的差异:集权与分权,效率与失控的博弈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双方在情报体系构建上的根本性差异。 同盟国(以英美苏为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牵扯到太多历史的变量。如果当年日、意两国也能达到德国三成左右的工业、军事和组织水平,那轴心国的胜算确实会大大增加,但要说“赢”,这结论下得还为时过早。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德三水平”到底是个啥概念。德国在二战前后的国力确实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在军事工.............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假设:如果二战期间,沙特阿拉伯选择加入轴心国,这会给当时的世界格局,尤其是中东地区,带来怎样的涟漪?这可不是个小事,背后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沙特阿拉伯当时(1932年建国)的定位。虽然刚刚成立,但它拥有庞大的石油储备,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它.............
  • 回答
    如果二战时期的南斯拉夫选择加入轴心国,那将是一幅截然不同,且极具戏剧性的历史图景。这不仅仅是地图上一个政权的归属变化,更可能在深层次上影响到巴尔干地区的权力格局、战争进程,甚至欧洲整体战后秩序的形成。首先,南斯拉夫王国为何会加入轴心国?在现实的历史中,南斯拉夫王国的政府在1941年3月25日签署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