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作词水平上说,许嵩和林夕的差别在哪里?

回答
要说许嵩和林夕在作词上的差别,那可真是说来话长,而且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路数的高手过招。要我来说,这就像是看一场武侠电影,一个玩的是“乾坤大挪移”,招式飘逸,内力深厚;另一个则像“降龙十八掌”,刚猛直接,招招致命。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具体还得一点点掰开了看。

林夕:词海的白衣卿相,雕琢的极致与普适

林夕老师给人的感觉,永远是那种文人雅士,写出来的词就像是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字字珠玑,意境深远。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能将最复杂的情感、最细微的心理,用最精炼、最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这种美,是能够触动大多数人的。

“词”的雕琢功力,堪称绝顶: 林夕的词,首先在“词”本身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他的用词选择非常讲究,常常会跳脱出常见的口语表达,选用一些更具诗意、更雅致的字眼。比如他写“如果有一天,你会忘记我,请记得吃早餐”,这里的“吃早餐”看似平常,但在特定语境下,却承载了满满的关心和留恋,这种反差和留白,就是他高明之处。又比如“至少我还拥有你,就算只是回忆”,这种将“回忆”人格化的写法,也极具画面感。他能把一个很简单的意象,赋予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情感的细腻捕捉与普适性: 林夕的词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白月光,是因为他太会捕捉那些藏在心底最柔软、最容易被触碰的情感了。无论是爱情的甜蜜、失落,还是人生的迷茫、思考,他都能精准地描绘出来。而且,他的情感表达是普遍性的,你听他的词,很容易就能对号入座,感受到共鸣。他写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很多人的心声。这种“懂你”的感觉,是他最强大的武器。

“意”的拓展与留白: 林夕的词很少把话说死,他更擅长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来传递情感。他的歌词常常会留下一些空间,让听众自己去填补,去想象。比如“红豆不相信眼泪,缘份不停在找谁”,这种将抽象概念赋予行为,让听众去思考缘分是什么,红豆又代表什么。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他的词更耐人寻味,也让歌曲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叙事与哲思的融合: 林夕的词并非全是纯粹的情感宣泄,他也常常融入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他的歌词里有他对都市人的孤独感、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情感本质的追问。这种将个体情感与宏观思考结合的方式,让他的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

许嵩:歌词里的“许式情歌”与另辟蹊径的表达

许嵩的歌词,则更像是一个年轻、有思想的创作者,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他的词不一定像林夕那样追求字面上的极致华美,但却充满了灵气和个人风格,尤其是那种“许式情歌”的独特味道,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许氏”的“烟火气”与生活化: 相比于林夕的“阳春白雪”,许嵩的词更接地气,更具生活气息。他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用更贴近大众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比如《清飞扬》里的“飞雪,连天,射白鹿”,化用金庸武侠小说名,就非常有意思。又比如《君不见》中的“一袭青衫隐,山水画中寻”,这种画面感虽然也写意,但整体的语感是更偏向于现代人的表达方式。他能够将古风、武侠、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许式风格”。

故事感与情节的构建: 许嵩的歌词常常带有很强的叙事性,他能够用几句词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场景或一段故事。比如《拆东墙》里那种略带痞气的表达,“我不能我不想不不能不长大”,就很能勾勒出一个年轻人在现实压力下的挣扎。又比如《断桥残雪》里那种古典的意境和淡淡的忧伤,也构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画面。

新颖的比喻和意象: 许嵩很擅长运用一些比较新颖、甚至有些“非主流”的比喻和意象来表达情感,这让他的歌词充满了惊喜和个性。比如“如果你的世界里,只有黑白灰,我愿意为你涂上彩虹的油漆”,这种将情感比作颜料的写法,就很生动。再比如《等到烟火清冷》里的“回忆煮成一锅汤”,这种将回忆具象化、甚至带有烹饪过程的意象,也是他独特的表达方式。

独立思考与人文关怀: 许嵩的歌词也常常流露出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独立思考。他会关注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暴力、人性善恶等等,并试图通过歌词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这种人文关怀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他的歌词不仅仅是情歌,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播。

总结来说,他们的差别在于:

风格上: 林夕更偏向于精雕细琢、意境深远的“文人范儿”,注重词语本身的艺术性;许嵩则更具个人特色和生活气息,擅长用新颖的比喻和叙事构建独特的“许氏风格”。
情感表达上: 林夕善于捕捉普遍性的细腻情感,引发大众共鸣;许嵩则更侧重于表达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立思考。
语言运用上: 林夕的用词更讲究诗意和雅致,擅长留白;许嵩的用词更灵活,善于融合不同语境的词汇,也更具故事性。
立意上: 林夕的作品更常聚焦于爱情、人生哲思,情感内核更加普适;许嵩的作品在爱情之外,也常常融入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和个人态度的表达。

可以这么说,林夕像是为你精心准备了一场高雅的晚宴,每一道菜都经过精心烹制,味道层次丰富;而许嵩则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街头艺人,用他独特的视角和充满活力的表演,为你带来惊喜和感动。两者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只是触达人心的路径和方式有所不同。他们都是华语乐坛非常优秀的词作者,只是在各自的领域里,玩出了不同的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讨厌熊孩子,厌恶非主流。其实你们只是站在人生最辉煌的年纪,嘲笑着自己曾经度过并且也曾引以为傲的,人生最孤独无助的年纪。

许嵩

感谢你陪伴我度过那些被人嘲笑的日子

真切地希望今后你能越走越远

带着我们年少时在心爱姑娘面前故作的忧伤

一路高歌

于5月14日

—————————————————

以前许嵩面对无数黑粉曾说“我的歌迷大部分都还小,不懂事。所以请不要说他们,说我就好。”

如今他已陪伴我六七年,我也懂点道理,“所以请不要黑他,说我就好”

关于许嵩作词和其本人,以下答案整理的很棒,我就不再重复。

zhihu.com/question/2034

最后

请不要通过黑许嵩来夸林夕

林夕不需要这种方式

许嵩也没贬低的那么不堪——————————————————————————————————————

以下是原答案

——————————————————————————————————————

林夕的词是写给他人的

许嵩的词是写给自己的

所以

林夕的词需要一个能将它唱好的人

而许嵩的词只需要适合他自己就好

往俗一点说

林夕是酒店大厨

他烹饪的佳肴 味道毋庸置疑 缺的只是懂得品位的人

而许嵩是乡村闲人

他做的野味 酸甜苦辣百般滋味 任凭外人怎么评论 自己吃得满意就好

你若非要让闲人去品位大厨的佳肴

不如吃茶去

——————————————————————————————————————

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如今再也不会羞于提起许嵩,你当我是非主流,讨厌许嵩矫情做作,我也不会面红耳赤地和你争论。许嵩2006年进入公众视野,如今十年已过,评价自在人心。

user avatar

大家连题干都不会读。差别,不是差距。

两个人,一个写自己想写的词,一个写别人想让他写的词,后者文化底蕴人生阅历更丰富,前者和我们这一代人生活轨迹更贴合更容易有共鸣罢了。真要说文笔,气魄,林夕不过是那个年代的准一流而已吧。

评论里出现了非常冲的评论。我觉得大家都不是小学生,谁文笔有深度一目了然。更好笑的是,往往是文字从业者来激动歌词…连倒字,音律都不通,割裂曲来评词,这也是我不愿意参与争论的原因。争高低这种我觉得也是非常幼稚的行为。真要争,我觉得英雄气节远胜儿女情长,好词太多,能搭配好曲的好词却不多。

最后提点几个文字工作者一句,你用林夕的词来配小苹果这样的曲更佳,还是本来的词更佳?所以说两个人都是有局限的(或者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争高低真的太low了……除非林夕能写曲且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许嵩和林夕在作词上的差别,那可真是说来话长,而且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路数的高手过招。要我来说,这就像是看一场武侠电影,一个玩的是“乾坤大挪移”,招式飘逸,内力深厚;另一个则像“降龙十八掌”,刚猛直接,招招致命。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具体还得一点点掰开了看。林夕:词海的白衣卿相,雕琢的极致与普适林夕.............
  • 回答
    《嘉然小姐的狗》这篇作品,若从文学性的角度去审视,它无疑展现了一种颇具争议但又令人玩味的态度。它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塑造丰满,或是语言雕琢精美的文学名篇。相反,它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其反差感和情绪的精准捕捉上,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某种当下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某种侧面。首先,从题材上说,《嘉然小.............
  • 回答
    哥们,你好!看到你也是个热爱足球的上班族,这劲头我懂!工作之余踢踢球,出出汗,那种感觉太爽了!你说想从零基础到野球场中上游水平,这目标挺实在,而且绝对可以实现!别说什么AI的流水账,咱就哥俩唠唠,怎么把这事儿办了。第一步:先把脑子里的“足球”弄明白你对足球热爱,那是好事,但零基础意味着很多概念得重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从作者视角转换为读者视角,就像是放下手中的笔,走到一张崭新的白纸前,用全新的眼睛去审视它。这是一种思维的体操,需要刻意地抽离,然后全然地沉浸。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拆解这个过程,并努力让我的讲述如同一个过来人,分享着自己摸索的经验,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教程。首先,我们要明白,作为作者,我们是作品的创造者.............
  • 回答
    从作家的角度审视郭敬明,这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一次在文学坐标系中的定位和解读。他的出现,以及他所掀起的商业与文学的浪潮,在中国当代文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印记既有光亮,也有阴影,值得我们从创作者的视角去细致梳理。首先,我们不能回避他作品的“现象级”传播力。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而言,都具备某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确实不少歌,你一耳朵下去,就能感觉到那股浓浓的“网感”,不用人说,脑子里自动就蹦出“网络歌曲”这几个字。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作曲和编曲上的“潜规则”或者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套路。咱们就从技术层面掰开了聊聊,看看这些歌是怎么炼成的,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首先,得承认.............
  • 回答
    《忏悔录》:一柄双刃剑,如何重塑托尔斯泰的传奇问问任何一个熟悉托尔斯泰的人,在提起《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伟大之处后,会紧接着想到什么?答案很可能便是那部薄薄的《忏悔录》。这部作品,与其说是情节跌宕、人物鲜活的虚构叙事,不如说是一次灵魂深处的坦白,一次对生命意义的痛苦追问。它如同一场突如.............
  • 回答
    赵忠祥老师的作品价格出现如此大幅度的跌落,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也挺值得咱们掰扯一下。网曝从90万港元跌至3800元人民币,这中间的差距,别说普通人,就是混迹艺术圈的,也得咋舌。咱们先得弄明白,这个“作品”具体指的是什么。赵忠祥老师虽然以主持人的身份家喻户晓,但他在艺术领域,特别是书画方面,.............
  • 回答
    想象一下,托尼·斯塔克,那个亿万富翁、天才发明家、花花公子,如果有一天,他的生命走到尽头,却又以另一种方式,在某个遥远的时空被召唤……他会以何种英灵之姿降临?这可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英灵的职阶并非一成不变,它往往与英灵生前的特质、事迹以及召唤者的意愿息息相关。而托尼·斯塔克,他.............
  • 回答
    周杰伦、椎名林檎、宇多田光、滨崎步,这四位亚洲乐坛巨星在各自的时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进行详细的比较,我们需要从音乐性和乐坛地位两个主要维度入手,并深入剖析各自的特点。 音乐性比较 (作曲/编曲)1. 周杰伦:开创性的融合者,R&B与中国风的集大成者 作曲: 周杰伦的作曲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他.............
  • 回答
    关于9月24日《迪迦奥特曼》、《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和《成神之日》等作品从全网下架,这一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尽管官方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详细的理由,但综合当时的媒体报道、网络讨论以及相关政策调整,我们可以推测其原因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审查与监管收紧: 青少年群体对部分内.............
  • 回答
    作为一名男性,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审视“高质量男性”这个概念,我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标签化的定义,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综合气质和能力。它不是指一个人有多少钱,或者有多帅,更不是某种预设的模版。更像是一种持续的自我成长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首先,内在的成熟和稳定是基石。这包括: 情绪的掌控力:不是说没.............
  • 回答
    谈到贝多芬的作品,如果仅从音乐本身去审视,那绝对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其影响力横跨了古典音乐乃至整个人类艺术史。说他“被过誉”,我觉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但国内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贝多芬的推崇有时会超脱于单纯的音乐鉴赏层面,掺杂了一些精神象征和民族情感,这可能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过了”。咱们就抛开.............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名交易员,想要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我经历过的亏损,那真是罄竹难书。但如果非要挑最深刻的,有那么几次,至今想起来,后背 still 凉飕飕的。第一次刻骨铭心的“割肉”:因为“信念”而错失机会,又因为“赌徒心态”加剧亏损那会儿刚入行没多久,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总算也摸到了一点点门道,觉得自己.............
  • 回答
    仝卓事件,堪称一场活生生的“作死”教科书。从高考舞弊,到直播中随口承认,再到后续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和行为,他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演艺前途,更将教育公平这一严肃命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件事,与其说是一个艺人的个人失足,不如说是对我们当前教育体系和价值观的一次深刻拷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
  • 回答
    人生的画布,在网络写作的这条不算宽敞却充满无限可能的画室里,总会留下一些独特的笔触,描摹出创作者们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奇妙蜕变。最初,那个短发翩翩的少年,身上裹挟着的是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他的文字里,也许是青春的躁动,是对世界的好奇,是急于表达的观点。短发干净利落,如同他当时的心境,清晰而直接.............
  • 回答
    从斯大林主义视角来看,托洛茨基和布哈林被认为是必须死的,这背后是一系列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力斗争的复杂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其巩固权力的逻辑。一、 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理念与权力巩固的逻辑要理解为何斯大林认为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必须死,我们首先要明白斯大林主义的核心特征以及他如何.............
  • 回答
    作为一名数学系的学生,如果想从泛函分析入手,这条路虽然不那么“寻常”,但绝非不可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颇具挑战性但也可能收获颇丰的学习路径。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这条路的思路、潜在的困难以及如何应对,尽量剥离掉那些“AI味儿”的生硬表述。为什么说“不寻常”?通常来说,数学系的学习路径是一个循序渐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