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男女一起买房或者各买一套将来会不会是主流?

回答
关于“男女合买房/各自购房”:未来居住模式的趋势探讨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发展、观念更新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传统的家庭结构和购房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男女合买房”或者“各自购房”这种既非婚前,也非婚后,而是基于一种新型伙伴关系而产生的购房行为,正逐渐浮现,并引发人们的思考:这是否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居住模式?

一、 为什么会出现“合买房/各自购房”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独立与压力分担: 如今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强的经济独立能力。她们不再仅仅依赖男性来承担购房的重任。同时,高企的房价让许多年轻情侣或伴侣即使双方都有收入,单独购房也显得力不从心。合买房,可以将双方的积蓄和还款能力整合起来,共同应对高昂的购房门槛。
婚姻观念的演变: 传统观念认为,结婚是购房的前置条件,房子往往是“男方”的责任。但现在,许多年轻人对婚姻持更加谨慎、理性的态度。他们可能更看重伴侣关系本身的质量,而非匆忙进入婚姻。在这种情况下,合买房可以视为对未来的一种共同投资和承诺,但并不直接等同于婚姻。
个体空间与生活方式的需求: “各自购房”的模式,则更多地体现了年轻人对个体独立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他们可能出于工作地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希望拥有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同时又愿意在情感和经济上维系伴侣关系。这种模式,更像是“高级版”的租房,但产权归属更清晰,且有长期投资的性质。
婚姻风险的考量: 在一些情况下,年轻人也会考虑到婚姻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果选择“各自购房”,一旦关系破裂,财产分割相对简单,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纠纷。而“合买房”则更需要明确的产权划分和详细的协议,以规避未来的不确定性。
家庭支持的多样化: 过去,购房多依赖双方家庭的共同出资。现在,虽然家庭支持依然重要,但年轻人自身的努力和规划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自主性促使他们以更灵活的方式来解决居住问题。

二、 “合买房”的模式与考量

“合买房”并非简单的“共同署名”,其背后涉及到更复杂的考量:

产权比例的界定: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是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还是双方各占一半?如果一方父母出资较多,如何体现?
还款责任的划分: 贷款的共同申请和还款,如何界定各自的还款额度?如果一方收入波动,另一方是否需要承担更多?
房屋的支配权与收益分配: 房子的居住权归谁?出租收益如何分配?未来出售房产的决定权和收益分配原则又是什么?
协议的严谨性: 鉴于未来可能的不确定性,一份详细、严谨的共有协议是必不可少的。这份协议需要涵盖出资、贷款、装修、维修、出售、继承等方方面面,甚至需要考虑到分手、离婚等极端情况的处理方式。

三、 “各自购房”的模式与考量

“各自购房”虽然看似简单,但作为伴侣共同生活,也并非没有挑战:

居住安排: 如果两人分别购房,那么他们如何共同生活?是其中一人搬到另一人那里,还是继续保持“分居”状态,仅仅在情感上维系?
生活成本的叠加: 两人各自拥有房产,意味着各自需要承担房产的持有成本,包括物业费、可能的房贷、维修费用等。这可能会增加双方的生活压力。
情感维系的挑战: 长期来看,缺乏共同的居住空间和生活场景,是否会对伴侣关系的情感连接产生影响?

四、 未来是否会成为主流?

关于“男女合买房”或“各自购房”是否会成为主流,目前来看,可能性很大,但并非绝对。

“合买房”更可能成为一种“重要补充”或“特定群体的主流”。 随着房价的持续高企,以及年轻人对稳定居住的需求,这种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成果的模式,将越来越受到有稳定伴侣关系且有共同购房意愿的年轻人的青睐。它提供了一种在不进入婚姻前提下,稳固双方关系并实现居住目标的解决方案。
“各自购房”则可能成为一种“小众但有代表性的生活选择”。 它更多地满足了对个人空间极致追求,以及对传统婚姻模式不认同的特定人群。这种模式的普及程度,可能不如“合买房”广泛,但其存在的意义不容忽视。

影响其普及程度的因素:

1. 宏观经济环境: 房价的走向、贷款政策、税收政策等都会直接影响年轻人的购房能力和意愿。
2. 社会观念的接受度: 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对这种非传统购房模式的接受度会越来越高。
3. 法律法规的完善: 未来可能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框架来规范非婚伴侣的共同财产分割和居住权等问题。
4. 婚姻制度的变迁: 如果婚姻制度本身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社会对婚姻的定义更加多元化,那么这种新型的居住模式自然会更加顺理成章。

结论:

“男女合买房”和“各自购房”,代表了当代年轻人面对高房价、多元化生活选择时,所探索出的更加理性、独立和务实的居住解决方案。它们并非要取代传统的“婚后男方购房”或“婚后共同购房”模式,而是作为一种有力的补充和延伸,为不同需求、不同关系状态的年轻群体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尤其是在经济压力和对伴侣关系审慎考量的双重驱动下,“合买房”作为一种稳固伴侣关系、实现共同居住目标的“前置性”或“平行性”的经济合作,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甚至在新一代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居住模式。 而“各自购房”,则会作为一种更侧重个体独立性的选择,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个角落,但其象征意义不亚于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探索。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形式的“非传统”家庭和居住安排,而“男女合买房”和“各自购房”,正是这些变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缩影。这不仅是关于房子,更是关于人们如何定义关系、如何规划生活、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的深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不会,因为买不起;将来更不会,因为房价将来会长期下跌,无人问津

user avatar

今年大概是4月份左右吧,我去办理车位产权的手续,在签约中心遇到一对夫妻。这对夫妻也是来办理车位的。由于办理车位需要出示房产证,于是我也看了下他们。我一看,好家伙!两本房产证!一人一套啊!有钱有钱。


于是我跟那个男的说:你们两套都买这个小区啊。

那个男的说,不是,是同一套房。

我说:一套房有两本房产证?

女的说:一套房同时写两个人的名字,就有两本房产证了。

我说:原来如此,我以为写两人名字也只有一本房产证。


然后我就进入拉家常模式,闲聊一些有的没的,房价之类的废话。看着他们两个,对这种状态也挺满意的。聊到首付,他们说是连首付都一起出的,房贷也一起还。至于是不是完全平分我就没细问,其实也没有必要问,因为看着他们的神态都是很放松悠然自得的,看不出你计较我,我计较你的气氛。


这种情况我不知道到底是多还是少,我只知道等着男方出首付买房子的那些,要么是回老家了,要么仍然在租房。对此我只想说一句:你还在想着如何可以不付首付,不用还贷,还想着房产证加自己名字的时候,别人早就合伙买房一起还房贷进入生活的新阶段了。这也不证明什么,只证明他们融入了一座新的城市,而你没有。

user avatar

各位,这个故事大致就是这样了。我写的随便看看就行了,但是一定要把评论都看一遍。评论区真的精彩!我可能偶然写出了知乎历史上评论区最男女对立的回答之一?(这也不是什么好事…而且我不会取匿了)

以及,好像新婚姻法真的规定婚后买房,即使男方买房、也是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男方出资算赠予啊!我也不是很懂,你们看看这个。



—————分割线————

以下为原答案。

我老公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平静之下刀光剑影,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真人真事,不是小说段子。我听的时候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代入感太强了。我也写出来看看大家的看法。

他的好基友有个下属,单纯可爱的小姑娘,外地人,毕业两三年,父母家境一般,比较朴实低调,在老家做着普通工作。她和本地的男友谈了一年。谈婚论嫁时,男方父母说自己家里条件好、负责买房,让女孩不用操心。而且他们非常慷慨地说领证之后再买,男方家出钱,写两个人的名字,成为天然的夫妻共同财产。

这样看上去是不是没任何问题?男方家里条件不错,本地另有两三套房、好几个商铺,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正常也会觉得,女孩反正婚后有房住、自己也没投钱,风险不大,而且男生表现的一直很优质,对她也很上心、很关心,于是他们就领证了。

没几天,男方妈妈果然带着几个自家亲朋好友,喊女孩一起去买房,看的是大户型,总价七八百万。就在要签字办手续刷卡的最后一刻,男方妈妈拿出来一张欠条,对女孩子说,你把这张三百万的欠条签了,我马上刷卡。没关系的,都是一家人,我不会跟你要这笔钱的。

我老公说到这里的时候,停顿了一下,问我,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办。我当时心里一寒,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女生虽然没有出钱,但站在了极其不利的博弈位置。

我说,要是我,我肯定不签,开什么玩笑。结个婚欠他家三百万?

我老公说,女生也不签。于是,男生妈妈说,一旦买了房,你就自动拥有了一半房产,一半的价值可不止三百万。这个欠条只是确认一下公平。

我说,那一开始是他们说要买房的呀,又不是女生要求的,这是他们offer的结婚条件啊!我老公说,女孩也这么说。男方妈妈说,是啊,所以我们要买房,也不会问你要这笔钱的。

我说,如果是我,反正我不签,你们也得买,不然岂不是骗婚?我老公说,男方妈妈说,你嫁给我儿子,难道是为了半套房?你什么都没出,我们骗你什么了。如果你不签,我们就不买了,我儿子将来就回家住了,当然你可以一起住在我们家呀,我们房子多。

我问,那这个男生自己怎么说?!我老公说,这个男生重复着他妈妈的意思,说只是签一个欠条、体现公平而已,毕竟她没出钱、却是共同财产。不会让她还钱的,这张欠条没有什么影响。而且,这男孩只是家里有钱,自己也没钱,在亲戚公司上班,也没上几年,没啥存款。开着他爸爸给的豪车,每个月省钱加油都费劲。他本人在买房上也说不上什么话。

我说,那个女孩就没有闹,现场把桌子掀了?我老公说,男孩的妈妈一开始就说了,你就因为没免费得到半套房,就气成这样?而且,是他们找的中介,现场都是男方的亲朋好友、也确实是男方买房,女生就来一个人,怎么闹?如果动手打人,男方家里报警,女生下手狠了,说不定还要行政拘留。而且这个事儿传出去,很多人都会以男方妈妈的理由而幸灾乐祸:不就是没靠结婚得到房呗。

我说,那就只能离婚了。我老公说,这就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小姑娘,在25岁前就拥有了一次离婚记录的全过程。这个离婚记录,和过程中造成的精神损失,对女孩子将来的择偶和人生会带来什么影响,是无法衡量的。

我真的听了久久不能平静。这里面最细思极恐的点在于,这女孩是被骗的,但她很难和别人描述出被骗的内容。男方家庭自始至终都没有让女孩出钱,这钱对他们来说不是大问题。他们的沟通甚至是全程带着微笑的,没有暴力,没有争吵,每一步都是让女孩自己选择。他们赌女孩不会离婚,说不定她头脑一热就签了欠条、从此就吃定她;如果她没签,也不用买这个承诺好的房子了,将来不分开单住、住在男方父母家,过日子听谁的、可想而知。而如果女孩最终决定吃下来巨大的损失而离婚了,他们也不会失去什么。

这个过程,以女孩走进中介为起点,你们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我仔仔细细想了好几次,都没有。我能想到的所有的方法,都得建立在还没领证的基础上。关键,那个涉世未深的外地小姑娘刚结婚,沉浸在新婚以及和家人一起买房的喜悦里。在男方家人众目睽睽之下,婆婆掏出来巨额欠条的那一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每次带入去想,都是一身冷汗。

唏嘘不已。

以上。

—————分割线—————

解释几个点,

1、有人说我编故事,我真不是编的,我从我老公那儿听的,我老公听他基友说的,这女孩是这个基友的下属。(不过大家不要气坏了,捋一下人物关系,这女孩嫁的是第三个人,不是我老公的基友,基友和她只是上下级关系……不要误伤……)因为我不认识这个女孩,理论上我也不能100%保证真实,但我想象不出,我老公或者他基友或者这个女孩,有什么动机编出这么个故事?而且我听到的版本,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包括这男孩在哪里工作,男方家里是做什么生意的,房产和商铺大概是哪些,女方家的工作,两人的学校和大概的恋爱经历等等。反正我是信了。但是我不能为了可信度,把这些别人的私事的细节公之于众,因此进行了一些概括总结和推测,所以写下来的版本没有细节。

2、这个听来的故事对我后劲儿很大,我时不时地就会去想一想,如果我是那个女孩,如果其他一切都没有变、我走进了那个中介,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打击到全程微笑着的、胜券在握的男方妈妈。

在中介买房的时候,男方和女孩是结婚了的。至于为什么没有婚前买房,因为男方妈妈一直说,法律上房子得婚后买才算共同财产,婚前买只能算男孩个人的。然后,根据最新婚姻法,好像是只要男女双方婚后买房,无论谁出的钱、哪怕父母出资,也算是共同财产?(这里不确定,需要专业人士解释)

3、在事实层面,有一个点我不清楚:男方妈妈本来是准备付全款,还是怎么说?我问我老公,他拒绝去问基友,说他基友也不可能再去问这个女孩,女孩已经离婚了,并且已经在自我疗伤,他再去主动追问当时的细节,怕是脑子有大病。我觉得有道理……

4、这是一个特别少有的、评论数比点赞数多的回答。评论区里吵翻天了。看到有律师朋友的留言,再多说两句。

我觉得这个故事里最细思恐极的点,并不是男方妈妈真的要坑女孩300万、或者坑到了300万。很多人说,男方妈妈想法不对,即使签了、法院也不会这么判。但是本来也没人说法院真的会这么判啊!又怎样呢,他妈妈又不是社区普法员、又不是法官,她没动机向女孩客观公正详细地解释法条啊,只要讲一点法律要素,现场营造出那个氛围、她就达到目的了啊!用部分的事实来误导女孩,本来就是她的目的啊。

虽然这300万是想象中的、不存在的,但是压迫感是真的,恶心是真的。我觉得很难确定这字签了有什么后果,毕竟我们都没见过那张欠条,男方妈妈也没买房。后来女方离婚了。

细思恐极的点,恰恰是男方妈妈的作法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你们明白我的点吗?就一个人可以面带微笑、胜券在握地做一件出尔反尔的事情,给另一个人带来巨大的压迫感。当那个人一退到底、损失巨大的时候,也无法讲清楚自己是怎么受害的。而无论她怎么选择,算计者本人几乎都能全身而退。男方妈妈只要淡定地说一点,女孩不签就不买房就完事儿了,理由是婚后财产算女孩一半。有的评论说,让男方妈妈打300万给自己,人家对这个说法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嗤之以鼻,仍旧重复一遍自己的条件,你又能怎样?

5、你说这女孩结婚的时候,一点都没考虑男方的家境吗?我觉得未必。男方的妈妈说要婚后男方负责买房、算产权各半的时候,女孩一点也没想着拿一半吗?她肯定也想了。她这么想有错吗,我觉得有瑕疵,但是也是人之常情。

但正是这点,让男方的妈妈找到了可乘之机、找到了完全控制局面的办法。即使当场离婚,女孩子也是25岁就闪婚闪离;如果不签,男方妈妈表示就不买了;而如果不买,或者签订出资比例证明,那也和原本男方承诺的、女方期待的(或者可以说是结婚条件)完全不符了。还是吃亏啊。

想到女孩为了一点有瑕疵但还算合理的物质期望,遇到真正的算计,被“彬彬有礼”地逼迫到这个地步,就让旁观的人,觉得格外心凉。

6、很多人说应该婚前谈好。我觉得,婚前也很难谈,你们听我捋一捋。

如果女孩婚前对男孩妈妈说,我不要你们买,我就要婚前共同出资、产权各半。按照女方家的财力,我估计最多出80万现金,男方加80万,那只能买迷你的房子,此时男方拒绝也很合理,男方妈妈很可能说,傻孩子,阿姨婚后买这套房本来就是送你们的,如果你不想我送,我不送就是了。我家哪套不比你们能买的大多了?买了又不能住,为啥要求我买呢?

但是对于女方来说,这80万虽然完全不够,但已经要家里父母砸锅卖铁、倾其所有了。在男方很有钱、且明确表示不需要的情况下,这女孩有什么理由,让家里老人砸锅卖铁、非给自己凑这么多现金,买个超小房子呢?

如果是双方付首付,双方还贷,买个能合理自住的房子,我估计每个月房贷要将近一万。女孩进入社会不久,男孩更是没钱、上面说了,养他的豪车都费劲。那这钱对生活水平影响太大了,肯定过得鸡飞狗跳,可能还得月月跟男方妈妈拿钱。还不是被拿捏的死死的?这还有个征信问题,一还就得三十年。男孩本人都不一定同意、毕竟他从未承受过什么压力。还是那句话,在男方明确表示房子他们来买、且婚前态度特别好的情况下,女孩为什么会有动机非要这么干呢?

以上为补充。

—————分割线—————

再补充一点。

6、我非常不同意女生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主动动起手来。甚至连语言上也要非常注意。这个社会常识一定要有,一定要听我一句劝。

这不是打得过打不过的问题。按照男方妈妈全程淡定、微笑、稳操胜券的感觉看,她一定非常擅长处理这类问题、非常擅长规避自己的责任。我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开始歇斯底里,很有可能,全场男方亲友继续用有技巧的语言激怒你,从而使你脑子一热,真的动起手来。你自己一个人还好,如果你叫上你的爸爸或者哥哥,他们肯定更加忍不住。男方一根手指头都不会碰你,也绝对不会骂你,就是全程面带微笑。而如果你们真的造成男方的伤痕,被全场男方亲友这么多人取证,是有可能被拘留的啊!毕竟你们确实单方面又打又辱骂了啊,而他们,既没打你、也没骂你啊!别弄到最后,女孩子25岁闪婚闪离,还有案底,就真的气抖冷了。

—————答主补充完毕————

看到这儿的朋友,一定要看评论!

这条的评论区,简直是当前社会婚嫁态度大集成……不仅要看评论,还要看评论里的评论,洋洋洒洒有四五千层,我觉得这可能是知乎历史上最性别对立的评论区之一了…我之前就知道对立,但没想到这么对立……

user avatar

未来的主流是,谁也买不起房。

一起租不好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