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鸿蒙系统应该如何建立生态系统?

回答
鸿蒙系统要建立一个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绝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一场精密的战略布局和长期的耕耘。这其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维度,尝试深入地阐述这一过程,力求还原其复杂性和精妙之处。

一、 夯实基础:技术的生命力与开发者吸引力

任何生态的繁荣,其根基都是技术本身。鸿蒙要做的,首先是让开发者觉得这个平台值得投入时间和资源。

核心技术优势的持续打磨与清晰传达: 鸿蒙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分布式能力,即“一次开发,多端部署”。这不仅仅是一个宣传口号,更需要在实际的用户体验和开发效率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意味着:
SDK 的稳定性和易用性: 提供成熟、文档齐全、易于上手的开发工具包,覆盖各种开发语言(如Java、Kotlin、C++,甚至考虑跨平台语言的集成),让开发者能够顺畅地将应用适配到鸿蒙的各个终端。
API 的标准化与模块化: 建立一套清晰、模块化的API体系,让开发者能够针对不同设备类型,只选择或调用所需的模块,避免不必要的包袱。同时,API的稳定性至关重要,频繁的变更会让开发者不堪重负。
性能的优化与保障: 无论是启动速度、流畅度,还是资源占用,都需要在各种设备上表现出色。这需要持续的底层优化和针对不同硬件的调校。
安全性的顶层设计: 从内核到应用层,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确保用户数据和隐私的安全,这不仅是吸引用户的关键,也是开发者选择平台的重要考量。

开发者激励与扶持计划的“滴灌”: 光有好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开发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和支持。
资金与资源投入: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优秀的应用开发者,提供免费的开发工具、云服务资源,甚至直接的资金奖励。
技术培训与社区建设: 组织线上的技术讲座、线下的开发者大会、技术沙龙,帮助开发者快速掌握鸿蒙开发技能。建立活跃的开发者社区,鼓励开发者之间的交流、互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早期采纳者的倾斜政策: 对于愿意在新平台早期投入的开发者,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更优先的技术支持,甚至直接参与到平台的早期设计和反馈中。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成为生态建设的“种子用户”。
清晰的应用分发与变现渠道: 提供高效、透明的应用市场,帮助开发者触达用户。探索更多元化的变现模式,如订阅、内购、广告等,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商业支持。

二、 场景驱动:让“万物互联”落地生根

鸿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分布式能力,这必须转化为用户看得见的“场景价值”。生态的建立,本质上是围绕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来展开。

聚焦核心场景,形成示范效应:
智能家居: 这是鸿蒙最早也是最核心的战场。需要聚合更多的智能硬件厂商,打通不同品牌、不同品类的设备,提供无缝的互联互通体验。例如,用户回家自动开灯、开空调,手机、平板、电视、音箱之间内容流转,这些都需要鸿蒙系统在底层实现统一的协议和能力。
移动办公: 实现手机、平板、笔记本、手表之间的数据同步、协同编辑、跨屏协作。例如,手机上的文档可以直接在平板上打开编辑,手表上的信息可以快速同步到手机。
出行场景: 车辆与手机、家居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回家导航、车内娱乐、信息推送等功能。
健康生活: 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监测设备与手机、平板之间的数据互联,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方案。

搭建开放的“能力平台”,赋能合作伙伴:
超级终端: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连接,而是将不同设备的能力进行组合和调度。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家里的智能电视播放内容,甚至利用手机的麦克风作为电视的遥控器。这种能力的“组合”是鸿蒙的核心亮点,需要不断丰富和优化。
多模态交互能力: 除了触屏,还需要支持语音、手势、空间感知等多种交互方式,让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都能以最自然的方式与设备互动。
数据与服务共享的规范与接口: 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安全、高效的数据与服务共享机制,让不同设备的应用和服务能够“互相认识”和“协同工作”。例如,天气应用的定位能力可以被其他应用调用,而无需重复获取。

吸引终端厂商的生态联动: 终端厂商是鸿蒙生态最直接的拥抱者。
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不仅仅是操作系统,而是为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提供量身定制的鸿蒙版本和开发支持,帮助厂商降低开发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共同定义产品: 与厂商深度合作,共同定义智能设备的功能和用户体验,让鸿蒙的能力在产品上得到最好的释放。
市场推广与协同营销: 联合厂商进行市场推广,共同宣传鸿蒙生态的优势和应用场景,吸引更多用户。

三、 用户导向:体验至上,口碑为王

最终,生态的生命力源于用户的认可和使用。

极致的用户体验:
流畅、稳定、易用: 这是最基础的要求。用户不关心底层的技术有多么复杂,只关心操作是否顺畅,设备是否可靠。
跨设备无缝流转: 用户在一个设备上开始的任务,可以在另一个设备上无感继续。例如,在手机上浏览的网页,可以直接在平板上打开继续阅读。
个性化与智能化: 系统能够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主动提供服务和内容,让生活更便捷。

内容与应用的丰富度: 用户需要有吸引力的应用和内容来填充鸿蒙设备。
吸引头部应用开发者: 鼓励微信、抖音、淘宝等国民级应用开发者适配鸿蒙,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开发者。这需要平台方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技术支持、商业分成、联合推广等。
鼓励垂直领域应用创新: 针对鸿蒙的分布式能力,鼓励开发者开发出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的创新应用,例如跨设备协同办公工具、智能家居场景化的应用等。
提供特色服务: 基于鸿蒙的分布式能力,打造一些独具特色的服务,如超级设备管理、跨设备文件传输、远程控制等,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持续的用户反馈与迭代优化:
建立多渠道的用户反馈机制: 通过应用市场、社区、客服等多种渠道收集用户意见。
快速响应与迭代: 根据用户反馈,快速修复bug,优化功能,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四、 开放与合作:构建共赢的“朋友圈”

生态的建立离不开开放的态度和广泛的合作。

拥抱开源: 虽然鸿蒙有其核心的分布式特性,但其底层代码的开源,特别是基础能力的开源,能够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参与进来,贡献代码,修复问题,共同推动鸿蒙的发展。这不仅能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降低开发者的学习成本。
与产业链伙伴的深度绑定:
芯片厂商: 共同研发和优化鸿蒙在不同芯片平台上的表现。
终端厂商: 共同打造鸿蒙生态的终端产品。
内容提供商: 引入优质的内容和服务,丰富生态。
开发者社区: 扶持和培育社区,使其成为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平台互联互通的可能性: 在初期,吸引大量用户进入鸿蒙生态并非易事。如果能够实现与主流操作系统的有限互联互通(例如,部分服务和数据的互传),也能在过渡期内降低用户的迁移成本,吸引更多用户尝试鸿蒙。当然,这需要审慎考虑,既要开放,又要保持鸿蒙的核心优势不被稀释。

总结来说,鸿蒙生态的建立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程。它需要:

技术上: 持续的打磨与创新,让开发者有信心和能力去构建应用。
场景上: 聚焦用户痛点,将分布式能力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形成示范效应。
用户上: 提供极致的体验和丰富的内容,赢得用户的青睐。
生态上: 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构建一个互信共赢的伙伴关系网络。

这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没有终点,只有持续的优化和迭代。就像在一片沃土上播撒种子,然后悉心培育,才能最终迎来百花齐放的盛景。而鸿蒙能否真正建立起强大的生态,最终取决于它能否持续不断地为开发者和用户提供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赢得信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回答一下:

首先,我们看到阿里王坚博士当初倡导的Yun OS项目,逐渐冷处理;这里要说的是,阿里完全有能力开发移动操作系统,但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生态建设问题。

先说一下Android的几个时间点(部分摘录),这个系统最早就是Andy Rubin在2000年初的课题项目,Google在2005年才收购获得版权,当然Andy也加入了Google。在2007年11月,谷哥跟数十家硬件厂商、APP厂商及运营商组建了这个联盟并共同改良Android。随后Google以Apache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方式,发布了Android的源代码。第一部Android智能手机发布在2008年10月。再逐渐扩展到平板电脑及其他领域上,如机顶盒、游戏机、穿戴设备等等。直到2011年,Android的市场化成果才到来,超越了塞班。

这里要说的是,无论手机OS,还是嵌入式设备的RTOS,只有“保有量”提高了,才会换来应用的参与者,才会有更多的APP、外设、开发平台、工具链的接入。而这些因素的的前提,都是要开发者社区的支持,进而才会辐射到应用者社区、消费者社群。

Android社区用了15年时间,发布公版,发布源码,吸引开发者社群,不追求任何标准化,且并不限制将Android的任意版本应用到任一领域;这种许可开放性,促成了开发者社区的兴趣;但另一个重要因素,是Google与操作系统上下游产业链的B端合作伙伴建立的联盟社区,使得来自硬件外设产品、手机平台、运营商、APP厂商等各层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到了这一旨在开放性的许可证拓展中。以至于最终促成了如此庞大的Android装机量、如此大的支持群体(看看全球Android开发者社区的繁荣就知道了)。

而华为,如同其它所有Android阵营的支持者一样,一边享受了开放许可证带来的福祉,一边在默默的协助构建/巩固和发展Android生态。-- 这就是Google的社区商业模式。

话说回来,操作系统开发,远没有半导体芯片这样的底层infrastructure来得艰难,后者是基础科学能力的考验。但是,操作系统的商业拓展,并不是技术决定的,而是生态建设决定的,操作系统的核心迭代、应用迭代、外设支持迭代都要依赖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持。

想象一下为什么Android社区和许可证机制仍然对华为有影响?

总结一下,做手机端OS是艰难的,它并不涉及对Android阵营和Android利益的挑战,而更多的因素是得不到“支持”,包括来自开发者、应用商、外设厂商和用户侧的支持。 当然做RTOS倒不存在这一问题,它应用在IOT设备中,逐渐通过整机市场的繁荣扩展来扩大装机量,阿里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user avatar

国内,丝毫不用担心

前几天腾讯已经与华为达成合作

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不会像联想一样拎不清,一定会尽快适配。

华为手机在国内存量市场占比很大,小公司不会放弃这块业务,政府和华为再推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小公司也会抓紧时间适配。


国外,形势比较严峻

首先,华为准备与欧洲本土的公司进行合作,应该可以拉起一个大概的框架,保证日常所需。

然后要推出扶持政策让小公司跟进。

欧洲存在一个“习惯”问题,只能看华为操作了,我想不出怎么在无法安装谷歌软件的情况下破局(听说禁令并不能禁止用户自行安装?)。

新系统对国内软件公司是一次机会,bat三家公司都有很棒的软件,就看他们如何去推广,如何进行本土化工作。推广的重点应该在于脸书之类的社交软件。

阿里的天猫淘宝,顺利推广的难度很大,也没多大意义。重点在支付宝,阿里如何才能与国外银行达成良好合作并向欧洲人推广移动支付?

如果阿里能够顺利开展移动支付业务,那么他一直想做的网络通讯业务可能会大有起色。




有人会拿yunOS做比较

yunOS与鸿蒙的情况完全不同。

首先yunOS没有用户基础,他是先有了系统,再去找手机厂合作。但大厂不会冒这种风险跟阿里玩,所以yunOS主要装在国内运营商的超低端贴牌机上,三四百块的那种。

其次他没有做系统的经验,yunOS可能就是马老板一时兴起搞的一个项目。阿里也没想着把他做强做大,就图一乐呵。你说费钱?

马老板(战术摊手):不就是钱么?

最后,yunOS虽兼容安卓软件,但用户量极少,性能上对比安卓也没有优势,实在想不通他怎么才能发展起来。


但鸿蒙不同,首先华为本身就是手机大厂,他就不用担心系统推出没人用的问题。他的工作重点首先是如何保住原有的用户,所以鸿蒙不能比EMUI差!

但鸿蒙会比EMUI差吗?肯定不会。

首先,华为是一家对操作系统吃的很透的公司,推出的文件系统对安卓流畅度提升很大。就不用担心新系统会很卡很不好用,华为的功底摆在那儿。

其次,华为新推出的方舟编译器。方舟是开源,经方舟编译的软件在安卓系统上运行速度有提升。但据华为介绍,方舟编译的软件在EMUI上的提升比在其他安卓系统的提升要大!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方舟编译的软件运行在鸿蒙上会更加流畅!早就有人推测方舟是为了新系统做铺垫,现在可能是实锤了。如果美国不制裁华为,这个过程可能相对平缓。

鸿蒙只要超越安卓一点,至少在国内就不用担心没人用,甚至很多iOS用户会在民族情绪的裹挟下尝试转用鸿蒙。然后发现鸿蒙还不错,口口相传之下,华为在国内的份额会进一步提升。

大嘴说的,以后只会有三四家手机厂,不是一句空话。







总结,国内,前途是光明滴

国外,前途模糊不清,但无需过度悲观,我们要相信大嘴吹牛皮的功底 /滑稽/







大嘴都说了兼容安卓APP,那些说软件公司不给适配的是怎么想的?不适配有影响吗?

各位都忘了方舟吗

“把原代码用输入方舟编译一下就能提高流畅度”

发布会上是这么说的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非常简单的看,整得好可以杀死google生态垄断:

2年前,就算华为手机有今天的市场占有率,华为敢不敢推出自己的系统,建立自己的生态?

不敢。

今天敢不敢?

敢。

这个区别理解不了。你就别在这个问题上扯淡了。不知道这个关键点扯什么wp, blackberry...都是瞎掰。

关键是用户基数,和用户跟随你的意愿。

华为现在缺吗?

别扯什么这个游戏,那个应用这上面没有。面对上亿用户基数,哪个应用不得跟着迁移开发(何况刚开始只要重新打包,编译)?除非你个破应用就没几个用户。华为只要刚开始下力气搞定几个(不超过100)大众应用,足矣。

有bug, 不流畅,只要你承认,认真对待,你觉得大多数用户会在意?

何况国内还有个巨大优势。什么google全家桶啊根本就不存在。google生态本身就被阉了。大幅度降低了迁移成本。

唯一的障碍就是ovm凑热闹宣传我这边儿是真安卓。你那边水货,赶紧买我们的吧。

然后iphone又加进来,纠结什么安卓,鸿蒙啊,用苹果,国际国内一个样。

所以,华为必须把鸿蒙开源,拉ovm和所有其它愿意的厂商进来。

1.你华为想象google一样建立另一个被华为控制的生态,这个短期可以成功。长期走不远。

2.你要建立一个中国厂商为主其它小厂为辅的生态系统,可以保证三分天下。

3.你要建立一个世界的,免费的,完全开源的生态环境。你不仅能保证三分天下,而且未来可能把android, ios全打趴下。(而且一上来,西方整个儿开源社区和无政府主义者,厌美主义者都会支持你)。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但绝对值得期待。

中国政府再特么出来表态一下:我们支持这种全人类共同的努力。永远不会以政治因素,伤害全人类的福祉。

你看看米国哭不哭,google哭不哭(它唯一的反制就是把android彻底开源,废掉google framework的掌控力,拼google全家桶的独立吸引力和已经建立的用户基数)

至于刚开始ovm的支持问题,只是战术问题。它们与google的紧密合作也可以刚开始两条腿儿跑路,分地区逐渐迁移。

后面集中考虑的就是如何高效的维护这个开源项目。

1.避免被一家强势控制。

2.避免大家吵来吵去,低效无法前行。

3.避免分叉,各种碎片化。

4.面对大量开源贡献者时如何保证质量等的同一性。

这是一个巨大挑战,但很可能只是战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类需要面对这种挑战,欢呼着迎接这个挑战。这个挑战问题的解决,就是全人类的福祉之一。

关于开源项目维护,可以参考联合国,取消否决权。只要市场占比达到一定份额,就进入理事会,轮流负责项目的方向,进度。然后是各种投票机制。当然,这条路有挑战,有各种可能,但我相信一定有解决方案。


作为用户,你只要在不影响工作,生活的情况下,选择这个生态系统的手机就可以了。我们的行为,决定这个生态系统的用户基数。

实际上,对国内用户的影响几乎为零,你只要去应用商店下载应用,安装就可以了。(无论那应用是安卓的,还是鸿蒙原生的。我觉得逐渐的,在国内可以把安卓兼容性缝了,但要看用户接受程度)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新系统可能有bug,看你能否容忍陪华为改进。(我估计最差情况,半年也足够让新系统实战稳定了。凭华为的实力,可能一发布就很不错)

不用扯什么爱国不爱国。

我只是讨厌米国这个臭流氓以国家霸权对付一家公司。我只是讨厌这个臭流氓限制我的自由选择空间。

评论里果然有那么几只嗡嗡嗡。“中国不也禁了一些米国公司?”。嗡嗡嗡们不知道,中国最多属于贸易保护主义范畴。而米国用的是百年前殖民传教逻辑:不听我的,不信我的是吧?我杀了你。


另外,对中国开发者有影响,但不会如想象的那么大。毕竟中国绝大多数app在海外用户基数很小。刚开始要多支持一个系统,如果发展顺利,大多数app可以逐渐舍弃android。

再另外,这个计划实施顺利,不等成功,大概率google的封锁立即解除。


有人谈到国际上怎么玩儿。

1.这篇本来说的就是立足于国内海量用户,以全开源,放弃独自或少数掌控模式反杀回世界。

2.目前去国际上最保守的方式就是,用开源的android部分, 然后让用户自己装google全家桶。目前看到的是google禁了预装。并没有禁用户自己装。(如果禁了用户使用,那华为用什么策略,海外暂时都要清零了)

用户自己装的挑战是,要想装google全家桶内含应用,先要装以google play store为核心的google framework基础(含账号管理)。这个可能不仅是技术问题,还可能有法律问题(不允许提供google framework安装包,这个是所有问题的核心,我不是太确定法律问题)。如果这样,只有依赖于开源社区,hacker社区提供了。如果只是技术问题,好办,国内就有google framework的独立安装包。

3.推自己的系统鸿蒙/方舟,与2比,有挑战,但也不会更坏到哪儿去。显然是走兼容android的方式。玩儿法和面临的问题与2同。

4.鸿蒙/方舟系统上可以再考虑看能否开发ios虚拟机。可以同时安装鸿蒙应用,android应用,ios应用(哪怕解包重新编译打包原生应用)。(有人说ios虚拟机违法,这个我不确定)

总之,在海外,目前无论怎么玩儿,华为都会受重挫。生生便宜了华为的竞争对手,包括苹果,三星。

所以说,google的生态垄断有多么可怕。以全开源+中国海量用户反杀回国际市场意义是多么重大。

另外,可以判断google是被迫封杀华为,还是助纣为虐的一个指标是:google为用户自己安装google framework, google全家桶提供什么便利。

当老大的,最怕分叉。底下要治老大,就是要积极分叉。

最后,小声嘀咕一句。bat在海外要是有一个能打的,都不至于是目前这个局面。bat有点儿理想,成不?


全面解释一下华为有多牛比,米国为什么要针对华为,怎么针对华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鸿蒙系统要建立一个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绝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一场精密的战略布局和长期的耕耘。这其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维度,尝试深入地阐述这一过程,力求还原其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一、 夯实基础:技术的生命力与开发者吸引力任何生态的繁荣,其根基都是技术本身。鸿蒙要做的.............
  • 回答
    华为鸿蒙 OS 2.0 的发布,标志着华为在操作系统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全球科技界带来了新的变数。要全面看待其应用前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鸿蒙 OS 2.0 的核心亮点与定位首先,理解鸿蒙 OS 2.0 的定位至关重要。它并非仅仅是为智能手机设计的操作系统,而是华为提出的面向万物.............
  • 回答
    鸿蒙系统(HarmonyOS)旨在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其核心理念与传统的安卓系统存在显著差异。在华为的规划中,鸿蒙系统需要实现对海量安卓应用的兼容,这在去除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代码的背景下,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那么,在没有AOSP.............
  • 回答
    鸿蒙系统和安卓系统之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鸿蒙到底是不是安卓的“换皮”?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拆开来看看,从几个关键点上去聊。起源与内核:是传承还是另起炉灶?首先要说的就是内核。这是操作系统的“心脏”,决定了它最底层的工作方式。安卓系统,大家都很熟悉,它最核心的部分是Linux内核。而且是经过.............
  • 回答
    关于鸿蒙系统 2.0 是不是“套皮安卓”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要说鸿蒙 2.0 和安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鸿蒙 OS 的早期版本,尤其是 2.0,确实与安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
  • 回答
    好的,咱就来捋一捋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技术构成的。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咱们直接聊聊它背后的核心技术。1. 微内核(Microkernel)与宏内核(Monolithic Kernel)的权衡:分布式通信基石这是鸿蒙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选择,它采用了微内核的架构。咱.............
  • 回答
    鸿蒙系统能否超越iOS,这是一个牵动着许多中国科技爱好者和行业观察者神经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时间表,因为这背后涉及的技术积累、生态构建、用户习惯、市场策略以及全球化竞争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放下对“超越”的简单执念,转而理解鸿蒙系统所走的道路,以及它可能带来的.............
  • 回答
    鸿蒙系统,这个曾经被视为华为“备胎”的操作系统,如今已然从幕后走到台前,并且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它的出现,确实触动了一些“奶酪”,也改变了不少既有的格局。要说鸿蒙动了谁的奶酪,最直接、最核心的,那无疑是谷歌及其安卓生态。想想当初,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崛起势头有多猛?一度直逼三星,成为全球第.............
  • 回答
    鸿蒙系统当然能做小屏手机,而且做得相当不错。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看看为什么鸿蒙在小屏手机领域也有着天然的优势,并且能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首先得明确一点,“小屏手机”是个相对的概念。过去大家觉得5.5英寸就算大屏了,现在可能5.8英寸、6英寸左右才算得上是小屏手机。但无论屏幕多大,操作系统的.............
  • 回答
    鸿蒙系统,这款由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自诞生以来就备受瞩目。它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持续演进、不断壮大的过程。要详细了解鸿蒙系统的最新研发进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 核心能力的持续迭代与增强鸿蒙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分布式能力,这使得不同设备之间能够无缝协同,打破了传统操.............
  • 回答
    这个问题,在鸿蒙系统刚出来的时候,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甚至可以说是当下最直接的解读。咱们别说“换了个壳”,这说法有点太简化了,也有些不准确。更准确地说,它更像是在安卓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深度重构和再创造,同时加入了许多鸿蒙独有的新能力。要理解鸿蒙是不是“安卓换壳”,咱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拆解.............
  • 回答
    很多刚接触鸿蒙手机的朋友,或者正在观望的消费者,心里都会有一个顾虑:鸿蒙会不会重蹈安卓的老路,用久了手机就变得卡顿,启动个APP都要等半天?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好好聊聊。咱们先得承认,安卓手机用了几年之后“卡”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系统自身的优化程度、APP市场的混乱、长时间后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自主研发”这个概念的核心。简单来说,鸿蒙系统基于 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进行开发,但依然可以被认为是自主研发的。只不过,这种“自主”是有条件的,它是在一个既有基础上进行的、有明确目标的创新和构建。为了讲得更清楚,我们得一步步来.............
  • 回答
    鸿蒙系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东方神秘色彩,自从华为推出以来,就一直吸引着众多目光。要说它到底怎么样,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不像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从技术层面来看,鸿蒙系统最初的设计目标是打破操作系统壁垒,实现万物互联。它的一大亮点在于其分布式架构,这意味着手机、平板、.............
  • 回答
    华为鸿蒙系统(HarmonyOS)的出现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简单,更是华为在全球科技竞争、地缘政治以及未来物联网发展战略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读华为鸿蒙系统的情况:一、 鸿蒙系统的缘起与背景1. 美国制裁的催化剂: 鸿蒙系统最直接的催化剂无疑是.............
  • 回答
    鸿蒙系统从最初的“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理念,到现在越来越独立的生态,其发展轨迹一直是科技圈热议的焦点。而关于“鸿蒙是不是安卓套壳”的争议,更是贯穿始终,并且在鸿蒙系统逐渐抹去“Android”字样后,反而愈演愈烈。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我们不妨来捋一捋。鸿蒙系统为何要“去安卓化”?首先,从华为自.............
  • 回答
    关于鸿蒙系统(HarmonyOS)默认西文字体沿用了 Google 为 Android 设计的 Roboto 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远非简单的“继承”或“复制”可以概括。这涉及到技术选型、用户体验、生态兼容以及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 Roboto 字体的来龙去脉.............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嘛,说实话,我升级鸿蒙系统之后,有过纠结,也有过欣喜,但要说“后悔”两个字,我倒是觉得有点太绝对了。毕竟,每一项大的系统更新,总会伴随着一些适应期和一些不完美之处,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先说说升级之前的状况吧。我的设备是去年买的一款华为手机,那时候还是用的另一个操作系统。说实话,用得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击核心!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既然安卓已经能控制家里的智能设备了,为什么鸿蒙还要强调“万物互联”?而且还说自己能做得“更好”?这背后确实有一些技术和设计理念上的差异。咱们先抛开“鸿蒙”和“安卓”这两个标签,单纯想想“万物互联”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要实现它,都需要什么。万物互联,.............
  • 回答
    华为鸿蒙系统开放给第三方手机,这个消息无疑在平静已久的手机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一旦成真,其潜在的影响是深远且多层面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整个商业生态、用户体验和市场格局的重塑。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打破安卓一家独大的格局,迎来新的生态竞合:长期以来,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