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是被基因控制的吗?

回答
人,究竟是被基因这本“先天指令集”操控的傀儡,还是拥有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这个问题,恐怕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哲学命题之一。要深入探讨,得先把“基因控制”这几个字拆解开来看看。

基因,我们身体的蓝图,但不是全部。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套独特的基因。这套基因像一张精密的建筑蓝图,决定了我们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头发是卷曲还是直的,身高大概会有多少,甚至预设了我们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从这个角度看,基因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子。

打个比方,如果你拿到一本食谱,里面写着“用面粉、鸡蛋、糖和牛奶做出蛋糕”。食谱(基因)规定了蛋糕的“基本构成”,你很难用它做出一个水煮蛋来。同样,基因也为我们的身体设定了“基本框架”和“潜在可能性”。

但,蓝图不等于最终建筑。

然而,即使是最详细的建筑蓝图,也无法完全预知一座房子在建成后的所有细节。房子的最终模样,还会受到施工队的技艺、使用的材料(即使是同一张蓝图,用最好的砖瓦和用劣质材料盖出的房子也不同)、周围环境的影响,甚至住户的使用习惯(是精心打理还是任其荒废)。

人的情况也是如此。基因固然提供了基础,但“我们是谁”,远比基因所能描述的要复杂得多。

环境,那个看不见的“施工队”。

环境,是影响我们成长的另一股强大力量。这里说的环境,涵盖范围非常广:

先天环境: 比如在妈妈肚子里的营养状况、有没有受到有害物质的影响。这些都会在基因表达的早期阶段留下印记。
后天环境:
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童年经历,这些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价值观,甚至是情感模式。
社会文化: 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接受的教育、接触到的信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人际关系: 朋友、伴侣、同事,这些互动关系对我们的情感健康和个人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活方式: 饮食、运动、睡眠、甚至你选择接触什么样的信息,这些日常的决定都在影响着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举个例子,基因可能赋予一个人“运动天赋”的潜质,但如果没有后天的刻苦训练和良好的运动环境,这种天赋可能就永远埋没。反之,即使基因上不那么“占优势”,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科学的训练,也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基因和环境的“互动式”对话。

更重要的是,基因和环境并非是“各自为政”,而是时刻在进行着一场精密的“互动式”对话。这被称为“基因环境相互作用”(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简单来说,就是某些基因的表达,会受到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反过来,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也可能因为个体的基因差异而有所不同。

“易感性”的体现: 比如,有些基因会增加一个人患上某种精神疾病的易感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一定会得病。只有在经历过特定的负面环境(如童年创伤、巨大压力)时,这种易感性才可能被“触发”,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也就是说,基因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则可能“激活”或“抑制”这种可能性。
“环境选择”的可能: 更有趣的是,我们自身的基因,甚至会影响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环境。比如,天生就比较喜欢冒险的人,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充满挑战的职业或生活方式,而这些经历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的基因表达。

“表观遗传学”,基因表达的“开关”。

近些年,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的兴起,更是为这个问题增添了新的维度。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在不改变DNA序列本身的前提下,基因的表达如何被调控。

想想看,基因就像是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而表观遗传学则是在书页上做标记——有些地方被划上重点,有些地方被涂黑,有些地方被折叠。这些标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可以影响基因是“开启”还是“关闭”,以及开启的“程度”。

而这些标记,很多是受到环境因素(如饮食、压力、毒素暴露)的影响而产生的。这意味着,我们后天的经历,可以直接“修改”基因的表达方式,而不需要改变基因本身的“编码”。这就像用荧光笔在书页上做笔记,不会改变书的内容,但会改变我们阅读和理解它的方式。

自由意志,我们是“程序”还是“玩家”?

那么,这一切是否意味着我们没有自由意志?我们只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一个“自动化程序”?

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

“限制”是存在的: 基因和环境确实构成了我们存在的“边界”和“倾向”。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无法改变自己的DNA序列。我们在某些方面的潜能和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
“选择”的空间也存在: 然而,在这些边界之内,我们并非完全被动。我们有能力去学习、去适应、去做出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回应环境的挑战,我们可以选择培养什么样的习惯,我们可以选择去认识和理解自己。

比如,知道自己有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反而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去主动规避可能触发疾病的环境因素。这本身就是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的行为。

而且,人类的意识、反思能力,是我们与其他生命体的重要区别。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可以质疑自己的冲动,可以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便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总结来说:

人不是单纯被基因“控制”的。基因提供了我们存在的“蓝图”和“可能性”,但最终塑造我们的是基因与环境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我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社会文化、生活选择,都在不断地与我们的基因“对话”,影响着基因的表达,最终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样子。

而我们作为个体,虽然受到先天和后天的诸多影响,但依然拥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反思和改变的能力。我们是基因和环境共同雕琢的艺术品,但也同时是为自己的人生添砖加瓦的“建筑师”。我们不是被基因“操纵”的木偶,而是被基因和环境“赋能”的独特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是写一个之前读到的观点,那就是,基因控制人这个结论,其实应该比环境控制更加友好。

因为基因对你来说是更趋向于随机的、唯一的、内禀的;而反过来,环境影响对你来说确是确定的、广泛的、外部的。所以你仔细想想,如果是外部环境的一个变量就一定会导致一个你行为的一个因果,那么自由意志又在哪里?

所以我觉得我读到的那个结论是有道理的,它认为:一个由99%基因+1%环境决定的人,比99%环境和1%基因决定的人,更加具有自由意志。

套用程序的比喻就是,如果一个本身就很强大很有运行确定性的脚本程序,会比一个受到外部输入一个指令就执行一个程序的机械程序,更接近人工智能——外部数据只是在喂养它,而不是操纵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究竟是被基因这本“先天指令集”操控的傀儡,还是拥有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这个问题,恐怕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哲学命题之一。要深入探讨,得先把“基因控制”这几个字拆解开来看看。基因,我们身体的蓝图,但不是全部。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套独特的基因。这套基因像一张精密的建筑蓝图,决定了我们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头.............
  • 回答
    关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Nikki Haley)是否被俄罗斯人恶搞,以及如何看待此事,我们需要区分“真”与“假”,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 关于“恶搞”的真假辨析首先,需要明确“恶搞”的具体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恶搞”是指通过幽默、讽刺甚至欺骗性的方式来戏弄或嘲笑某人,有时是为了达到政治目.............
  • 回答
    确实,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华为的消息可谓是铺天盖地,占据了各大新闻媒体的版面。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频繁看到同一家公司的新闻,确实会产生一种“被捧得太高”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形成,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1. 华为自身的高调姿态与媒体的放大效应首先,华为本身是一家非.............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无数人物的故事在时间的淘洗和解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甚至产生严重的误读。有些人物,生前备受赞誉,死后却饱受非议;有些人物,生前饱受争议,死后却被奉为圭臬;还有些人物,他们的真实动机和行为被后世的偏见和立场所扭曲。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历史上被后世普遍误解的人物,并尝试梳理误解产生的原因.............
  • 回答
    历史长河中,被“逼”出来的英雄,数量之多,故事之曲折,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好莱坞式叙事。他们并非天生就心怀拯救世界的宏愿,更不是因为拥有一套传奇般的装备。很多时候,是命运的洪流,社会的重压,家国的危难,将一个个普通人推到了风口浪尖,逼迫他们做出非凡的选择,最终成就了英雄的名号。谈及“被逼”成为英雄,我们.............
  • 回答
    在《龙珠》的世界里,气功弹作为一种标志性的招式,虽然威力巨大,但直接被气功弹“命中身亡”的例子,仔细回想一下,其实并没有特别明确的。你想想看,主角悟空最常用的就是气功弹,他发动这招的时候,目标往往是被压制,或者在攻击之后还有后续的打击,气功弹更多的是起到一个重创、干扰或者消耗对方体力的作用。比如,早.............
  • 回答
    关于“大多数对日本有敌意的中国人是被舆论引导了吗?”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与其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不如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民族情感、地缘政治、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历史因素的巨大影响力。近代以来,特别是侵华战争这段历史,给中国人.............
  • 回答
    刘邦,一个出身草根,甚至带着点“流氓”习气的男人,在那个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是怎么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又是什么点燃了他那看似不合时宜的野心?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与偶然。早期蛰伏:市井生活的“混”与“算”我们先得把刘邦拉回到他还是“亭长”的时候。那时候,他就是一个十足的“.............
  • 回答
    中国最聪明的一批人是否就是被高考筛选出来的清北学生,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清北学生无疑是中国最优秀、最有潜力的一部分年轻人,但“最聪明”的定义远比高考分数更宽广。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一、 高考作为一种筛选机制: 优势: 客观性.............
  • 回答
    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如何被教育出来的?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也挺令人心痛的问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某个单一环节出了岔子就能解释的。这更像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环境中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感恩是一种情感和一种行为,它需要被引导、被培养。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始.............
  • 回答
    重温《肖申克的救赎》,安迪那样的智慧,那样冷静的头脑,却被卷入冤狱,这确实是影片最令人唏嘘的部分。要详细地说安迪是如何被陷害的,我们得回到那个改变他命运的夜晚,回到那个血腥的现场,以及在那之后如影随形的阴谋。一切的开端,是那个被安迪称之为“她”的女人,他的妻子,以及她那个与她厮混的情夫。安迪是银行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当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上表达爱国情怀时,会遇到一些质疑,认为这是被政府洗脑的结果。这种看法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因素,而美国的情况则可以提供一个有趣的对比视角。首先,我们得承认,爱国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根植于个人对国家、民族、文化.............
  • 回答
    哇,这真是个甜蜜的烦恼!每次听到别人说“你长得真好看”,心里小窃喜一下是正常的,但总不能每次都“谢谢”吧,那样也挺没劲的,而且对方可能会觉得是不是有点“高冷”或者不知道怎么接话。想要让这种夸奖变得轻松又自然,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让你的回应既得体,又能带动气氛。一、 认同对方的善意,但不必全盘接受.............
  • 回答
    雍正皇帝是否“沙雕”?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方式,以及“沙雕”这个词本身所包含的复杂含义。首先,我们要明确,“沙雕”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通常指的是那些行为举止荒唐、不合常理,甚至有点傻气、惹人发笑的人。它带有一种贬义,但又常常夹杂着一丝无可奈何的趣味。那么,把这个词套用.............
  • 回答
    .......
  • 回答
    狼人杀会被剧本杀替代吗?这个问题,在近几年桌游圈里,几乎是绕不过的坎儿。尤其是随着剧本杀的异军突起,很多人都有了这样的疑问,感觉狼人杀的风光似乎不如当年了。但要说完全被替代,那还真不一定,我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先说说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个感觉。剧本杀的火爆,那是真的现象级。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和娱乐.............
  • 回答
    关于街头乞讨的残疾儿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也确实常常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引发“他们是被操控的吗”这样的疑问。要详细地聊聊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剖析,尽量把话说得透彻,也免得听起来像机器人那样冷冰冰的。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操控”这个词,在不同情况下,含义也可能不一样。 有些情况是直.............
  • 回答
    被人冤枉,心里那股滋味,简直比吃了苍蝇还难受。最怕的就是明明自己没做,却被别人咬定不放,那种百口莫辩的滋味,真让人抓狂。怎么样才能让别人相信你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看你遇到的是什么人,以及事情的性质。不过,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能大大提高你被理解的可能性。第一招:冷静,先稳住阵脚我知道,听到.............
  • 回答
    影视剧里,主角们总能在千钧一发之际,精准地感知到自己被狙击枪瞄准了。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剧本和导演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细节,用来营造紧张感和表现人物的敏锐。让我带你好好拆解一下,在银幕上,那些“死神”的凝视是怎么被发现的:1. 光线与视觉的瞬间捕捉(最常见也最直观): 反光点: 这.............
  • 回答
    关于翟天临因为学术不端被处罚这件事,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一些认为他是“被人故意搞了”的声音。这种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事件发生前后一系列情况的观察和推测。首先,从时间点上看,翟天临出事的时间点非常微妙。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多部作品正在播出或即将播出,商业代言也接到手软,可以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