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夏洛特烦恼》在豆瓣上舆论的反转?

回答
《夏洛特烦恼》在豆瓣上经历的舆论反转,绝对是中国电影营销和观众审美变迁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回过头看,这事儿够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刚上映那会儿,豆瓣评分那真是扶摇直上,一路飙到8分以上,甚至一度摸到了8.5。那时候的评论区,那叫一个热闹,赞誉如潮水般涌来。大家普遍觉得这电影“接地气”、“有笑有泪”、“有情怀”,尤其对于很多经历过校园时代的人来说,那份怀旧感简直是戳中了心窝子。

那时候的评价,关键词大概是:

“笑到头掉”: 沈腾、马丽的组合确实有强大的喜剧化学反应,段子密集,包袱不断,很多桥段比如“夏洛的演讲”、“秋雅的婚礼”等都成了当时的流行梗。观众普遍觉得看得开心,释放了压力。
“情怀杀”: 电影里充斥着90年代的流行文化元素,从音乐(模仿小虎队、beyond、周杰伦)、服装、校服,到当时的流行语,都勾起了观众的集体回忆。这种“情怀杀”的效果非常显著,让很多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有深度”、“有思考”: 很多人认为电影不仅是简单的喜剧,还探讨了“珍惜眼前”、“回到现实”的主题,对爱情观、人生观也有一定触及。比如夏洛在梦里得到一切却失去了真爱,让一些观众反思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国产喜剧的希望”: 在当时国产喜剧普遍被诟病“没落”的语境下,《夏洛特烦恼》的成功,被很多人看作是开心麻花这个团队走向大银幕的标志,认为是国产喜剧的一次突破。

然后,事情就有点微妙了。

随着电影的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口碑也逐渐开始出现分化。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往往是一些对电影本身要求更高、或者对喜剧类型有更深理解的观众。这时候,豆瓣评分开始出现下滑,从8分以上,一路向下。

舆论反转的迹象和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滤镜”褪去后的理性审视:
喜剧的重复与套路化: 最初的新鲜感和笑点爆发后,一些观众开始觉得电影的笑点过于依赖沈腾和马丽个人的魅力,以及一些比较接地气但略显粗糙的段子。开心麻花赖以成名的舞台剧风格,在搬到大银幕时,有些人觉得不够精致,有些段子也略显“用力过猛”或者过于依赖观众的个人代入。
剧情的单薄与逻辑漏洞: 一旦剥离了怀旧滤镜和笑声的包裹,电影在剧情结构和逻辑上的一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比如,夏洛穿越回去后的人生轨迹虽然符合“成功人士”的刻板印象,但其过程的推进有时显得有些随意,人物塑造也相对扁平化,尤其是马冬梅这个角色,虽然可爱,但很多人觉得前期她的设定和后期夏洛的“觉醒”之间存在一些脱节。
价值观的争议: 这是导致反转最关键的一点。电影中一些关于“男人出轨”、“婚姻观”的处理方式,引起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夏洛在成名后出轨马丽的梗,虽然在喜剧效果上可能奏效,但一些观众认为这是一种对婚姻不忠的轻描淡写,甚至带有某种“理所当然”的意味。电影试图用“回到过去珍惜眼前”来弥补,但这种弥补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足以消解前面的一些道德疑虑。
“炒作”的质疑: 随着电影的火爆,也有一些声音开始质疑电影的营销策略,认为其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情怀牌”和精准的宣传,而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被夸大了。

2. 观众群体和审美的变化:
“阈值”的提高: 随着国产喜剧电影的不断涌现,观众的“笑点阈值”也在提高。观众开始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搞笑,而是更看重故事的原创性、人物的深度以及情感的真挚。
“口碑效应”与“反口碑”: 电影的初期火爆,自然会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观众。当一部分观众在“跟风”观看后,发现电影并非他们想象中的“神作”,就会产生失望情绪,并可能在网络上表达出来,这又会影响到后续的观众。
“小清新”和“现实主义”的抬头: 在《夏洛特烦恼》火爆前后,也涌现出了一些更偏向生活化、现实主义或者更注重女性视角和情感细腻描写的电影。这些电影往往能在豆瓣上获得更高的初始评价,也代表了一部分观众审美的转移。

总的来说,这场舆论反转,并不是说电影本身质量“突然变差”,而是:

初期的高度赞誉,可能包含了一部分“情怀加成”和“集体狂欢”的成分。
随着时间推移和更多声音的加入,观众回归理性,对电影的优点和缺点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一些在初期被忽略的争议点,在更深入的讨论中被放大。

从最初的“全民爆笑”到后来的“两极分化”,《夏洛特烦恼》在豆瓣的经历,就像一个电影从被极度宠爱到被冷静审视的过程。它依然是一部成功的商业喜剧,也为开心麻花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它也成为了一个警示:观众的口味在变,对内容的要求也在提高,单纯的怀旧和搞笑,在未来可能需要更扎实的内核来支撑。

现在回看,它依然能让很多人会心一笑,但当年的“神作”光环,确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理性讨论和新的作品对比中,逐渐褪去了。这就是电影在豆瓣上,以及在中国观众群体中,舆论自然演变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影片的主旨是要告诉大家珍惜眼前人,夏洛的梦前梦后的所作所为也只是为了搞笑罢了。说什么loser,你怎么就知道他以后没有改变呢。影片不想去表现的细枝末节,却被你抓着不放了。可能是因为打击到了某些人的心里,才会如此针对。你要知道夏洛是在梦里,以这个为前提,就好说多了。他在梦里的一切,本性还是善良的。他可以让冬梅在小树林里被陈凯欺负,他可以让袁华一辈子抬不起头,他可以让王老师永远是个贪财的人,而他却没有,他希望一切是好的,他希望王老师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希望当他唱出曾经的你时,王老师也能想起当初的梦,从此改过自新。他还希望,有一天大春能赢自己,妈妈能真的戒烟,秋雅最后还是能和袁华在一起。

最后,我想说,不管怎样,一部清新明快,没有约炮,没有黄段子,没有过于泛滥的性的喜剧,为什么在给人欢乐之时,还要被一些自以为是的人批评。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这些回答,大部分是15年写的,而现在已经是18年了,我却觉得离《夏洛特烦恼》没有过去那么久,足以说明这是个好电影。


我很讨厌电影中的三观审查。你可以说,电影中塑造的人物他的行为不符合现实,也就是塑造坏了,但是你不可以说,电影中塑造的人物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

之前我在刷豆瓣top250的电影,里面有一个片叫《两小无猜》,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前面的豆瓣文青给它评高分,后面群众涌入后大多刷1星。而我自己也很厌恶这部片,最后过了不到一年,这个《两小无猜》就被排除在top250之外了。


后面群众的评价多半是“两个人爱情打赌伤害无辜的人,作,熊孩子”借此评个低分,但是我觉得重点不是这个。我觉得之前文青和后面群众评分不同的原因恰好是一样的,文青觉得两人为爱情献身一路“你敢不敢”到死是浪漫,后面群众认为两人作来作去干扰别人生活是愚蠢,这都是价值观的审查而已。我觉得这部电影坏就坏在,他没有说服我为什么两个人那么讨厌。


如果你塑造一个坏人,或者一个为爱情伤害无辜、为别人带来麻烦的人,你可以讲道理。你可以说他的人设从小到大经历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想。如果你塑造一个希特勒、汉尼拔,你只要让他们的行为合理,就完成了电影的目的。至于人们喜不喜欢其中的负面角色,以及这些负面角色会不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这不是文艺应该考虑的问题。


很遗憾,我们现在的文艺市场,三观审查太多,而且体制上的审查更多。而体制上的审查一大部分原因,就是群众的三观审查带来的。是由那些人看到不符合心中道德观的角色,跳起来举报,在各种平台上贬低所导致的。你可以不喜欢这个角色,但是你同样可以喜欢这个电影,我觉得这是不矛盾的。你的道德观否定这个人物,但是你觉得人物塑造的合情合理,这也是不矛盾的。很多电影之所以被打低分情有可原,恰恰是好人设做的太差,或者坏人设太垃圾而已。前者如被豆瓣锁定打分的某些主流价值观电影,后者如《自杀小队》那些故意做看起来不坏硬要使坏的蠢蛋。


辩论上有一种方法,叫做“井中投毒”,意思就是你无法驳倒别人,你可以贬低他的三观不正,借此削弱他讲话的影响力。很多人在《夏洛特烦恼》上就是用这种方法——因为这个电影传达的三观“不合我意”,因为我讨厌他,所以很垃圾。


比如,我看到一个高赞(这个高赞首先说讨厌这部电影的价值观)说班上女生只喜欢袁华那样的人,不可能对夏洛喜欢;首先肯定,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批评;但是在我看来,高中生喜欢小混混很正常,特别是一个班那么多人,总有人喜欢某个男生a,也有人喜欢男生b。所以这个答主其实是带着戾气用价值观和固定思维去苛责这部电影的。在我看来,高中的时候马冬梅喜欢夏洛很合理。


然后,这位答主又说现实中“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大春和马冬梅根本不是真正的幸福。但是我们看到,夏洛和马冬梅一开始贫贱夫妻确实是不幸福的,只有后面跟了知足常乐的大春才幸福。现实中可能吗?太可能了,很多人确实就是知足常乐,有些人确实就是爱慕财富,两者家庭幸福不幸福也可以预料。这位答主仍然在用自己的价值观树立一个靶子,认为这部电影不可能,借此说这是意淫。


最后,这位答主开始祭出终极价值观武器,说这部电影是麻醉本来已经贫穷的大众,给人制造幻梦因为有钱确实是万能的,没钱就是低贱,夏洛怎么可能会想回到贫穷呢?这就太可怕了,这个是你的经验,你不能带到电影上去。同时为这位答主点赞的人,我觉得也多半不是欣赏他的评价,而是借此发泄自己的怒气而已。也就是说,点赞的人仅仅只是“价值观欣赏”。

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表达知足常乐的电影。你可以不喜欢夏洛装鸡毛,不喜欢夏洛喜新厌旧两者都体验了后吃着碗里想着锅里,但是你不能否认按照电影的设定,他的人物弧光是丰满的,他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是让人信服的。你可以认为马冬梅不女权,为丈夫做牛做马,最后对吸到身上的丈夫还是恩爱如初。但是马冬梅的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的,现实中会有这样的人吗?我相信很多人相信会有的,相信,就是这个人物立住了。


所以一个电影的关键,是在人物、剧情,以及服化道。如果你能塑造一个正面人物,让他立住,很好;如果你能塑造一个负面人物,让大家觉得现实,他们行为虽然坏但是情有可原,更好;如果你能塑造一个不好不坏的人,那最好。很多垃圾电影,就是好的你立不住,坏的傻啦吧唧,不好不坏的清汤寡水,无聊透顶。


希望评价的时候,电影的归电影,三观的归三观。

user avatar

首先这是部喜剧电影,而且很好笑。

过了几年了,我还是能轻易想起来这部电影里的笑点。

比如在婚礼上一堆人看到老班主任时,老班主任对学生的记忆点是“这学生当年给我送了什么东西”,张扬(经评论提醒,送挂历的是傻春,张扬送的是收音机)说,老师,我家当时给您送了挂历!班主任沉思片刻:害!没事儿!老师不记仇!

比如在教室里的黑板上原本写的是关于交班会费的相关通知,班主任被打之后,黑板上的字改成了“不许殴打老师!”

比如夏洛无意间对马冬梅说了一句“别闹了媳妇儿!”马冬梅一脸娇羞地逃开,然后像女汉子一样踞蹲在教学楼外吮着棒冰,随着夏洛的坠落,棒冰饮料“噗滋”一下全挤到脸上

比如夏洛在晨会时做检讨的时候,被夏洛妈威胁过的校长不时冷不丁地吐槽:“你要感谢学校,感谢国家,感谢你妈,还要感谢教室的楼层不高!”

比如张扬和孟特娇蹲在草丛抽烟,大春傻傻地站着,然后被校长发现时一脸的懊恼,另外俩人尴尬地偷偷溜走

比如夏洛和马冬梅被混混围攻的时候,班主任骑着单车路过,一边下车一边怒呵:“你们在干什么!?”“滚!”然后班主任立马一个蜻蜓点水又上了车离开了......等不久班主任像盖世英雄一样回来打跑了混子们,拿出他的折扇,上面“为人师表”四个大字 事后骑着他的小自行车离开时,压过了一块砖头,整个人顿了一顿,这个镜头可把我乐坏了。

还有夏洛参加小学生歌唱比赛时,冠军演唱的曲目是《我为祖国献石油》

自带bgm的袁华在校园里痛苦嘶喊:不!!!这时一个老师经过,诶,袁华你怎么了?“......这道题我不会做?太难了!!!”

还有袁华在电话亭被恩雅拒绝后落寞瘫坐时,大雪纷飞,阴影中走出来的孟特娇慢慢脱下校服,里面竟然还是一件校服哈哈哈哈哈

还有在过年时,夏洛在电视机里跟那姐合唱《相约98》,电视机前,班主任和客人吹嘘着夏洛是他的学生,孟特娇在厕所里偷偷穿他妹妹的衣服......

还有痛殴周xx

还有最经典的马东什么?马什么梅?

还有叫大春别读书了,多买房。再次见面时,大春骄傲地说:当时房子才半年就涨了500块!我赶紧把房子全卖了,租房住,狠狠赚了一笔!

还有夏洛躺在病床上时,和他妈妈交代后事。本来是一个很伤感的场面,然后他妈妈抹着眼泪说,儿子,你别担心,张扬是一个很好的人.....

夏洛:???

这时张扬一脸奸笑地走出来,还说了一句特别经典的:没事儿!以后咱俩各论各的,我管你叫哥,你管我叫爸!

夏妈妈还张开手拦着夏洛:不许打你张叔叔!!!

........

想起来还是那么好笑。

都过了好几年了,但这些搞笑片段依然是历历在目,作为一部喜剧电影,这还不够成功吗?

当然了,笑点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我喜欢这种隐藏着的包袱,或者说是他很认真地演,而我却笑得很认真的感觉。这种幽默不像是一些恶俗的喜剧电影,笑点和剧情是骨肉分离的,大多是一些愚蠢地扮丑、尴尬的谐音梗和一些泛滥成灾的嘴皮子烂段子,那感觉就是导演拿手指着某处说:看!这是笑点!赶紧笑!


再说到泪点,这部剧最感动我的一个镜头,就是梦中夏洛和大春打街机时,大春无忧无虑地说,夏洛,为了打败你这招我练了好多年了。夏洛,你是不是有心事?说出来!我帮你揍他!.......欸,等等,我先接个电话。

大春,我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给你,你把冬梅还给我好吗?

沉默了片刻,从来没发过火的大春狠狠地一拳打在了他最好、最崇拜的朋友脸上

在滂沱大雨中,大春回家时看到被自己撞坏的摩托车,失声痛哭

.......

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一部电影能让我捧腹大笑,也能让我鼻子泛酸,还能让我在多年后清晰记得电影内的细枝末节,这就足够成为我心中的好电影了。

这部电影当然也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至于豆瓣上说它三观直男癌、恶心、病态,我不知道是观影人真的这么想,还是别有用心,但,关我毛事。

我花了钱去了电影院,看完电影多年之后我依然觉得好看、没亏那就行。我才是对我自己而言最公正真实的影评人。

user avatar

泰坦尼克主角搞别人老婆

肖申克主角越狱

阿凡达主角当人类叛徒

星际穿越主角丢下儿女不管

教父主角是黑社会老大

蝙蝠侠主角破坏城市越法行事

无间道主角杀警察

杀手莱昂主角玩萝莉

辛德勒名单主角只救了那么点人

盗梦空间主角侵犯他人梦境

搏击俱乐部主角宣扬暴力

大话西游搞三角恋杀结拜兄弟玩嫂子

美国往事主角干脆全部是黑社会


这些电影三观正不正?

user avatar

郭:谁说的,相声必须要教育人,谁说的,教育意义,听这段相声要学会什么,听那段就得拦惊马去,不可能的事儿啊,中国京剧院唱一三岔口,看完了受什么教育了,受什么教育了,中国杂技团,耍狗熊的,你看完了受什么教育了,十五个人骑一自行车,你受教育,他违反交规你知道么

张:你这抬杠

郭:非得让相声教育人,非得每段都有教育意义,我不服知道么,让人受教育的形式太多了,放了相声吧,饶了他吧,他也没害任何人,我觉得很好了已经,不用这么苛求

--------------------郭德纲《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


假定这部片子有教育意义,我看完这片子只有一种感觉就是珍惜眼前人,那些看出教人吃软饭歧视女性的思维巨人们你们辛苦了

user avatar


王小波:奸近杀

《廊桥遗梦》上演之前,有几位编辑朋友要我去看,看完给他们写点小文章。现在电影都演过去了,我还没去看。这倒不是故作清高,主要是因为围绕着《廊桥遗梦》有种争论,使我觉得很烦,结果连片子都懒得看了。有些人说,这部小说在宣扬婚外恋,应该批判。还有人说,这部小说恰恰是否定婚外恋的,所以不该批判。于是,《廊桥遗梦》就和“婚外恋”焊在一起了。我要是看了这部电影,也要对婚外恋作一评判,这是我所讨厌的事情。对于《廊桥遗梦》,我有如下基本判断:第一,这是编出来的故事,不是真的。第二,就算是真的,也是美国人的事,和我们没有关系。有些同志会说,不管和我们有没有关系,反正这电影我们看了,就要有个道德评判。这就叫我想起了近二十年前的事:当时巴黎歌剧院来北京演《茶花女》,有些观众说:这个茶花女是个妓女啊!男主角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玛格丽特和阿芒,两个凑起来,正好是一对卖淫嫖娼人员!要是小仲马在世,听了这种评价,一定要气疯。法国的歌唱家知道了这种评论,也会说:我们到这里演出,真是干了件傻事。演一场歌剧是很累的,唱来唱去,底下看见了什么?卖淫嫖娼人员!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几年。我总觉得中国的观众应该有点长进——谁知还是没有长进。


小时候,我有一位小伙伴,见了大公鸡踩蛋,就拣起石头狂追不已,我问他干什么,他说要制止鸡耍流氓。当然,鸡不结婚,搞的全是婚外恋,而且在光天化日之下做事,有伤风化;但鸡毕竟是鸡,它们的行为不足以损害我们——我就是这样劝我的小伙伴。他有另一套说法:虽然它们是鸡,但毕竟是在耍流氓。这位朋友长着鸟形的脸,鼻涕经常流过河,有点缺心眼——当然,不能因为人家缺心眼,就说他讲的话一定不对。不知为什么,傻人道德上的敏感度总是很高,也许这纯属巧合。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在聪明人的范围之内,道德上的敏感度是高些好,还是低些好。


在道德方面,全然没有灵敏度肯定是不行的,这我也承认。但高到我这位朋友的程度也不行:这会闹到鸡犬不宁。他看到男女接吻就要扔石头,而且扔不准,不知道会打到谁,因此在电影院里成为一种公害。他把石头往银幕上扔,对看电影的人很有点威胁。人家知道他有这种毛病,放电影时不让他进;但是石头还会从墙外飞来。你冲出去抓住他,他就发出一阵傻笑。这个例子说明,太古板的人没法欣赏文艺作品,他能干的事只是扰乱别人……


我既不赞成婚外恋,也不赞成卖淫嫖娼,但对这种事情的关切程度总该有个限度,不要闹得和七十年代初抓阶级斗争那样的疯狂。我们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反婚外恋、反通奸,还反对一切男女关系,不管它正当不正当。这是很好的文化传统,但有时也搞得过于疯狂,宋明理学就是例子。理学盛行时,科学不研究、艺术不发展,一门心思都在端正男女关系上,肯定没什么好结果。中国传统的士人,除了有点文化之外,品行和偏僻小山村里二十岁守寡的尖刻老太婆也差不多。我从清朝笔记小说中看到一则纪事,比《廊桥遗梦》短,但也颇有意思。这故事是说,有一位才子,在自己的后花园里散步,走到篱笆边,看到一对蚂蚱在交尾。要是我碰上这种事,连看都不看,因为我小时候见得太多了。但才子很少走出书房,就停下来饶有兴致地观看。忽然从草丛里跳出一个花里胡哨的癞蛤蟆,一口把两个蚂蚱都吃了,才子大惊失色,如梦方醒……这故事到这里就完了。有意思的是作者就此事发了一通感慨,大家可以猜猜他感慨了些什么……


坦白地说,我看书看到这里,掩卷沉思,想要猜出作者要感慨些啥。我在这方面比较鲁钝,什么都没猜出来。但是从《廊桥遗梦》里看到了婚外恋的同志、觉得它应该批判的同志比我要能,多半会猜到:蚂蚱在搞婚外恋,死了活该。这就和谜底相当接近了。作者的感慨是:“奸近杀”啊。由此可以重新解释这个故事:这两只蚂蚱在篱笆底下偷情,是两个堕落分子。而那只黄里透绿,肥硕无比的癞蛤蟆,却是个道德上的义士,看到这桩奸情,就跳过来给他们一点惩诫——把他们吃了。寓意是好的,但有点太过离奇:癞蛤蟆吃蚂蚱,都扯到男女关系上去,未免有点牵强。我总怀疑那只蛤蟆真有这么高尚。它顶多会想:今天真得蜜,一嘴就吃到了两个蚂蚱!至于看到人家交尾,就义愤填膺,扑过去给以惩诫——它不会这么没气量。这是因为,蚂蚱不交尾,就没有小蚂蚱;没有小蚂蚱,癞蛤蟆就会饿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夏洛特烦恼》在豆瓣上经历的舆论反转,绝对是中国电影营销和观众审美变迁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回过头看,这事儿够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刚上映那会儿,豆瓣评分那真是扶摇直上,一路飙到8分以上,甚至一度摸到了8.5。那时候的评论区,那叫一个热闹,赞誉如潮水般涌来。大家普遍觉得这电影“接地气”、“有笑有泪.............
  • 回答
    《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入口可能觉得寻常,但越品越有滋味,勾兑出来的不仅是笑料,还有藏在笑声里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悟。说实话,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被沈腾那张脸就逗乐了。他的表演,总是带着一股子浑然天成的喜剧感,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逗趣,让你想不笑都难。电影开场,那一场.............
  • 回答
    要评价《王者荣耀》夏洛特“永昼”这款皮肤,咱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不能光看脸。这皮肤一出来,在玩家圈里也算是引起了不少讨论,有叫好的,也有觉得差了点意思的。首先,咱得说说这皮肤的整体设计理念和美术风格。 “永昼”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透着一股子神圣、光明、而且还带着点希腊神话那种不朽的意味。结合夏洛.............
  • 回答
    让保尔·马拉之死,以及杀死他的夏洛特·科黛,这两个事件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激起人们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评价这两个人物和事件,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人的思想动机,以及他们行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何评价让保尔·马拉之死?马拉之死,毫无疑问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
  • 回答
    《神探夏洛克》(Sherlock)第三季第三集,即《血字的研究》(His Last Vow),是第三季的收官之作,也是整部剧集中最具争议和讨论度最高的一集之一。它承载了巨大的期望,因为在前两集奠定了相对轻松的基调后,观众期待看到一个回归到《神探夏洛克》早期那种黑暗、紧张、充满智慧的风格,尤其是对于作.............
  • 回答
    《神探夏洛克》第四季第一集,《六个撒切尔夫人》(The Six Thatchers),无疑是这部剧集在播出后引发争议最多的一集之一。它像一面放大镜,将《神探夏洛克》系列所面临的困境和创作者们试图突破的局限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撒切尔夫人”的意象与家庭的解构本集的开篇,就直接抛出了一个看似荒.............
  • 回答
    《神探夏洛克:恐怖新娘》这部圣诞特辑,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封写给《神探夏洛克》早期粉丝的一封情书,同时也是对原著小说的一次大胆而充满诚意的致敬。它没有选择在原有的时间线上推进剧情,而是将观众拉回了维多利亚时代,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决定。刚开始看到这个设定,我其实是有点担忧的。毕竟,《神探夏洛克》.............
  • 回答
    夏威夷弹道导弹警报短信事件是一次极具冲击力的公共事件,它不仅暴露了应急通信系统的脆弱性,更在现代社会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冷战时期核战争威胁的集体记忆。这次事件的评价和影响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 如何评价夏威夷弹道导弹警报短信事件?这次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评价:1. 暴露了应急通信系统的重大漏洞:.............
  • 回答
    夏元鼎的文章《为什么在卖淫事件曝光后,女权组织会集体失声呢》提出一个颇具争议的论点:为何某些卖淫事件被曝光后,部分女权组织似乎对此保持沉默。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论证逻辑、论据支持以及潜在的偏见和局限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可能提出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思路。作者很可能试图通过观察到的现象.............
  • 回答
    评价孙云晓及其《夏令营中的较量》:一场观念的碰撞与反思孙云晓,《夏令营中的较量》的作者,这个名字在中国教育界,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甚至带着一些“争议”的标签。他的那篇广为流传的文章,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讨论,也塑造了很多人.............
  • 回答
    夏尔·贝特兰(Charles Bettelheim),这位法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名字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研究发展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和法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等领域,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要评价他,需要从他独特的学术视角、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他所引发的争议几个层面来展开。一个充满理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夏达控诉姚非拉的那篇长微博。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因为夏达和姚非拉都是国内动漫界非常有影响力的漫画家,尤其是夏达,她的作品风格独特,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她们之间的纠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折射出一些行业内可能存在的现象。首先,从夏达的长微博内容来看,她提出的核心问题主要围.............
  • 回答
    夏之禹的这句“我是男人,我挺杨笠”,在我看来,是一句极具个人立场和勇气的表达,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相声演员的公开支持,更是一场关于性别议题、社会认知和个体表达的讨论缩影。要评价这句话,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其背后的语境、潜在的意涵以及引发的社会反响。首先,我们得看到这句话的语境。 杨笠,作为一位脱口秀演员,凭.............
  • 回答
    《夏日终曲》,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的图书版本,无疑是一部在当代文学中占据特殊位置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更像是一场细腻入微的感官盛宴,一首在意大利夏日阳光下缓缓吟唱的青春挽歌。初读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
  • 回答
    夏完淳,一个在南明末年历史中璀璨却又令人扼腕的名字。提起他,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那个少年将军身上承载的家国情怀与悲壮命运。要评价夏完淳,不能仅仅看他短暂的一生,更要深入探究他身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个人品格,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一代士人心中的坚持与无奈。一、出身名门,少年英才:夏完淳出身于明.............
  • 回答
    夏言,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评价夏言,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如同那个时代的缩影,充满了复杂性与争议。要理解夏言,就得深入那个由皇权至上、党争激烈、士大夫阶层权力欲望膨胀的时代。一、 初露锋芒的寒门士子:夏言出身寒门,靠着自己的才学和努力一步步爬上高位,这本身就值得.............
  • 回答
    夏侯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三国时期,是一个绕不开的显赫家族。要评价它,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不仅是一个军事豪族,更是一个与曹魏政权兴衰紧密相连的政治家族。一、 崛起与曹魏政权的基石:夏侯氏的崛起,与曹操的崛起密不可分。可以说,夏侯氏是曹操能够从一个地方.............
  • 回答
    由夏雨、乔振宇主演的剧版《古董局中局》可以说是2019年的一匹“黑马”,在众多古装探案剧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和好评。要评价这部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剧情改编与还原度: 尊重原著精神: 作为一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作品,剧版《古董局中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核心.............
  • 回答
    康夏卖书事件,说实话,听起来就挺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的。这事儿吧,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折射出的文化生态、商业逻辑,还有人情世故,却挺值得说道说道。简单说,就是康夏,一个在北京经营“愚公移山”书店(后来是“好时光”书店)的文化圈里有点名气的人,做了一件“不太寻常”的事儿。他通过某种方式,把一些书.............
  • 回答
    夏朝的争议:东西方史学视角下的历史鸿沟提及夏朝,在不少中国人心中,它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的千年记忆,是夏商周三代之首,华夏民族的开端。然而,在西方主流史学界,夏朝的“历史地位”却长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它不被广泛地承认为一个确凿的历史时期,其存在依据更多地被归类于传说或早期信史,而非被西方学术界普遍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