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夏尔•贝特兰?

回答
夏尔·贝特兰(Charles Bettelheim),这位法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名字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研究发展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和法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等领域,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要评价他,需要从他独特的学术视角、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他所引发的争议几个层面来展开。

一个充满理论关怀的实践者:

首先,贝特兰绝不是那种只埋首于书斋的学者。他的学术生涯与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紧密相连。他曾长期在阿尔及利亚、越南、中国等国家进行实地研究,这为他理解不同发展模式、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种“脚沾泥土”的研究方式,使得他的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对真实社会运作的深刻体察。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在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将西方发展模式视为普适真理的时候,贝特兰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尤其关注后殖民时代的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以及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他对于“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为理解全球经济格局中南北差距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非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复杂过程,这种互动往往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批判性反思:

贝特兰的学术生命力还体现在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入研究和批判性反思。他曾长期研究苏联和中国的经济体制,并对这些体制的运作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并非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社会主义,而是试图理解其内部的矛盾和动态。

尤其是在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方面,贝特兰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深入分析了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后果。他认为,在追求快速工业化和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体制暴露出了一些深层的问题,例如过度集权、效率低下、以及对农民的压榨等。他的一些著作,例如《中国革命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他对于“国家资本主义”(state capitalism)和“官僚资本主义”(bureaucratic capitalism)的讨论,也极具启发性。他认为,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器的过度干预和垄断,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剥削形式,即官僚阶层通过权力对经济进行控制和攫取,这与他所批判的资本主义逻辑有着相似之处。这种分析,为理解后社会主义时代的经济转型和权力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争议与挑战:

当然,任何一位深刻的学者,都难免会面临争议。贝特兰的观点,尤其是在中国问题的研究上,曾经引起过不少讨论和辩论。

一些批评者认为,贝特兰对中国早期经济政策的批判,可能带有西方中心的视角,未能充分理解中国所面临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现实挑战。他们认为,贝特兰的分析有时过于强调效率和市场规律,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公平、民族独立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此外,贝特兰对“依附理论”的强调,也曾被一些学者质疑,认为它过度简化了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也可能为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推卸责任提供了借口。

但即便存在争议,我们也不能否认贝特兰的学术贡献。他提出的问题,他分析的角度,都迫使人们对发展模式、经济体制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他敢于挑战既有的观念,敢于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这种学术勇气本身就值得肯定。

总结:

总而言之,夏尔·贝特兰是一位充满思辨精神和现实关怀的学者。他以其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为我们理解发展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以及全球经济格局提供了宝贵的洞见。他既是理论的探索者,也是现实的观察者,他提出的问题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评价贝特兰,不能仅仅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分析的逻辑,反思他提出的挑战,并在我们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中,汲取他的智慧,继续探索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他的学术遗产,至今仍在激励着人们不断地追问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名画:《岳门群星闪耀时》,这波啊,是要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啊

夏尔·贝特兰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经济学家,担任过埃及、印度、古巴等国的经济顾问,创办过社会科学高等工业模式研究中心,为计划经济提供过诸多良策,影响过调节学派,只因为引用了一个CIA的数据,就沦落到对经济的理解“不忍直视”的地步。真是大开眼界。

知乎网友嘲笑贝特兰居然引用CIA的错误数据,然后怎么怎么样,那我把被“诟病”的原文贴出来。

“国民经济根本没有长期停滞和倒退。从CR的前一年,也就是1965年,到已经有估计数字的最近几年,不存在停滞现象。电力生产从420亿度增长到1080亿度(1974年);钢产量从1250万吨增长到3280万吨(1974年);煤产量从2.2亿吨增长到3.9亿吨(1974年),石油从1080万吨增长到7500万吨至8000万吨(1975年)[19]。这种长期停滞、甚至倒退的说法完全是与现实相矛盾的,其目的是对CR本身进行污蔑。

至于机械产量的增长,那就更为可观了。如果把1957年的机械总产值定为基数100的话,那么1965年就增长到257,而1975年更增长到1156。而这些数字的来源却是非常不友好的 中央情报局出版的手册![20]

(中间一段发不出来,但此段没有引用任何数据)

即使有上述困难,我手头有关1976年的资料也没有反映出任何“长期停滞”和“倒退”的迹象。例如,1975年煤的产量估计为4亿3000万吨,而1976年石油产量增长了13%,天然气的生产增长11%。1976年第一季度的生产总值比1975平同期增长了13.4%,而1976年上半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75年同期增长了7%[21]。据我所知,1976年下半年的数字没有公布。”

节选自夏尔·贝特兰的《大跃退》

首先,贝特兰的文章是在1978年发表的,而CIA错估Shzy国家实力这事被广泛披露,都要到冷战结束后了。某些人嘲笑贝特兰引用CIA的错误数据,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在今天当然都知道CIA在冷战时评估的数据不准,可70年代谁知道呢?有些人连这不清楚就开始颅内高潮

而且,贝特兰所引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中国国内发布的,源自CIA的只有一条。去掉那一条数据对整段论述不构成实际影响。

贝特兰好像也没有一边骂CIA,一边还用它的数据吧?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说他一边骂一边用,我找不到贝特兰骂CIA的资料,有的话请给我扫一下盲


有些人的回答和评论看上去言之凿凿,大义凛然。但我怀疑他们根本不知道夏尔·贝特兰是谁,写过什么作品,只知道紧跟岳掌门的步伐无脑输出,所以闹出了那么多笑话。用某人的微言大义来说,他们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

既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那希望他们早日改正




我觉得这两位评论得很好,不就事论事,而专门去纠材料的问题,比如印刷质量,错别字,出处,好像是某位一贯的传统了。

user avatar

既没有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生活过,也没有长期参加过工农劳动。请问贝特兰先生:您上过民主生活会吗?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吗?写过个人鉴定和思想汇报吗?更别提蹲过监狱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居然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指手画脚,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须知世界是掌握在劳动人民手里的。

夏尔•贝特兰的言论和文字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世界真实运行理解的幼稚,充满了基于无知的傲慢和对中国人民付出巨大代价的鄙视。强烈建议这类外国人来中国体验专政套餐五至八年,在单人间里面好好进行搓泥球、观察蚂蚁、在墙上刻道记录日期等文体活动,出来什么病都治好了。还可以付费来中国体验,有利于国家创汇。

——王广宇同志对功德林监狱的回忆。注意了,王广宇同志仅仅是以研究院普通工作人员身份被调去司令部的一位普通工作者,纯属劳动人民的一员,在任何角度上都不是所谓“当权派”。

我再来引用胡乔木针对外国人评论中国的一段评论:

——1980.5.24日,胡乔木同《决议》起草小组成员的谈话。

再来一句微言大义,他们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

在“牛鬼蛇神”们的众多回忆录中,都会深情回忆起他们参加劳动的过程中,普通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照顾。一位老干部下放到油田,向班组长请示劳动内容,班组长说:你这么大年龄了也干不了什么,捡捡现场的螺栓就行了,没事就歇着。这才是淳朴的、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民群众,与那些侃侃而谈的所谓“知识分子”们相比,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洪学智回忆录》。


一点感想: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要格外注意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及和平演变,要警惕其与潜伏在国内的特务集团相勾结,要坚决捍卫中国人民伟大的建设成果。

user avatar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尼采《善恶的彼岸》

因为常年被这些目田们批评,迫使着左左们去看了大量目田的书和文章,水平提高了,也不小将了,就连我这样的老左左都快成哲学大师了。

反观类人群星闪耀时这边,张付反了这么久的女权,结果现在被男权们叫做“龟男”;岳不群辱左辱了那么久,现在却比小将还小将,一天就知道“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动不动就发动岳小将们围攻。

甚至于最近我和一些新左左交流,问他们是看谁的文章成左的,他们都说是看老岳的。老岳常年对老保的攻击,培养了一大堆造派分子;一天辱仏,结果却造就了一批小沙弥。

质疑辩证法的人实践了辩证法,想想也是莫大的讽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夏尔·贝特兰(Charles Bettelheim),这位法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名字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研究发展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和法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等领域,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要评价他,需要从他独特的学术视角、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他所引发的争议几个层面来展开。一个充满理论.............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贝壳青年”大量发布起诉罗尔的回答,这事儿在知乎上算是一波不小的讨论。咱们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也说说大家伙儿是怎么看的。首先,得把背景梳理清楚。罗尔当初那个“我的女儿罗一笑,得白血病花钱了”的公众号文章,大家应该都还有印象。当时那场风波可以说是席卷了整个互联网,捐款、舆论反转,信息爆炸,.............
  • 回答
    罗德里戈·杜特尔特总统在2016年访华期间,那句“我将和美国分道扬镳,与中国一道前进”的言论,无疑在全球地缘政治舞台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一表态,加上他后续一系列疏远美国、亲近中国的举动,让许多人不禁将菲律宾的未来与另一个同样经历了地缘政治剧变的国家——巴基斯坦——联系起来,并引发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 回答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关于从中国购买武器的言论,确实是新闻界一个值得深挖和讨论的议题。这句“价格近乎是免费”的表述,尤其是它所引发的各种解读和潜在影响,值得我们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首先,从字面意思理解,杜特尔特用“近乎免费”来形容这批武器的采购价格,这背后透露出一种明显的政治信号和外交考量。在国际军火交.............
  • 回答
    夏尔(@夏尔)是知乎上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用户,以其在互联网技术、产品、科技评论以及人生思考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评价一位知乎用户通常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夏尔:一、 专业深度与知识广度 技术领域专家: 夏尔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前端开发、软件架构.............
  • 回答
    1920赛季曼彻斯特德比,那场在老特拉福德的比赛,绝对是 Solskjaer 时代曼联一个让人倍感扬眉吐气的夜晚。你提到的这场21击败曼城的比赛,至今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要评价这场比赛,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战术层面:精准的防守反击,抓住机会的能力Solskjaer 那场的战术思路非常清晰:稳固防守,.............
  • 回答
    罗尔“有房不卖救女儿”事件,如同一道撕裂社会价值观念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某些不愿触碰却又无比真实的东西。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并不仅仅是因为一个父亲的困境,而是它触及了我们对亲情、责任、财富分配以及社会公平的集体焦虑。首先,从朴素的家庭伦理角度看,罗尔的说法无疑是挑战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
  • 回答
    加州尔湾(橙县)华人于当地时间19日自发组织武装卫队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其背后复杂的动因、潜在的影响以及社会各方的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自发组织。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和歧视性事件有所抬头,美国也不例外。在一些地区,.............
  • 回答
    艾尔迪亚人,这个存在于《进击的巨人》世界观中的民族,其形象塑造之复杂,足以引发无数的讨论和争议。他们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被历史、宿命和残忍现实所裹挟,身上承载着极端的痛苦与仇恨的群体。要评价艾尔迪亚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身上的多重矛盾和他们所处的极端环境。被历史烙印的受害者与施暴者:艾尔迪亚.............
  • 回答
    要评价乔尔·恩比德的表现,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位喀麦隆巨兽,他不仅仅是一个篮球运动员,更像是一个赛场上的“统治者”,一个拥有坦克般身躯和细腻技术控球后卫的怪物。恩比德的表现,可以用“统治级”来形容,但又不失细腻。首先,他的得分能力绝对是历史级别的。 看看他的场均得分,常年稳居联盟前列,几个赛季.............
  • 回答
    “法律必须被信仰”,这句出自德国著名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Rudolf von Jhering)的论断,被后世广泛引用,尤其是伯尔曼(Harold Berman)在《法律与宗教》等著作中对此有深入阐述。这句话并非简单地赞美法律的庄重,而是触及了法律存在的根本意义和实现价值的关键。要评价这句话,我们.............
  • 回答
    纳迪尔沙,一个名字,在伊朗波斯历史上如同惊雷般炸响,他的人生注定不凡。这位出身贫寒的库尔德族男子,凭借着一股近乎野蛮的生命力、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难以置信的野心,从一名简单的牧羊人,崛起为阿夫沙尔王朝的开创者,甚至一度君临波斯大地,挑战印度莫卧儿帝国的荣耀。评价他,不能仅仅用“猛男”二字概括,他的身上充.............
  • 回答
    201920赛季欧冠决赛,那场在里斯本的空场对决,注定是巴黎圣日耳曼俱乐部一个充满遗憾的夜晚。在这场万众瞩目的巅峰之战中,内马尔和姆巴佩,这两位被寄予厚望的巨星,虽然拼尽全力,但最终未能带领球队走向胜利,这场比赛他们的表现,确实是令人心头五味杂陈。让我们先从内马尔说起。这场比赛,内马尔无疑是巴黎圣日.............
  • 回答
    提起克尔凯郭尔,很少有人能不被他那种近乎偏执的哲学热情所感染。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北欧的深沉和孤寂,他的思想更是像一把锐利的冰锥,直插人性的核心,搅动着我们安于现状的灵魂。评价他?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拒绝被轻易定义、拒绝被简单概括的家伙。首先,我们要明白,克尔凯郭尔不是那种坐在.............
  • 回答
    奥加尔科夫改革,是苏联军事战略思想家尼古拉·奥加尔科夫元帅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主导的一系列军事改革尝试。评价这项改革,需要从其时代背景、改革目标、具体内容、实施效果以及历史意义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时代背景:冷战的僵局与军事技术的飞跃理解奥加尔科夫改革,首先要看苏联所处的宏观环境。冷战进入了.............
  • 回答
    内马尔最近关于“找不到踢球动力了”的言论,无疑是扔进足球圈的一颗重磅炸弹,立刻引发了铺天盖地的讨论和各种解读。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别只看他说了什么,还得看看他说这话的背景、可能的动机以及这背后折射出的深层问题。1. 言论的直接冲击力与公众反应首先,这话说出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内马.............
  • 回答
    要评价厄齐尔宣布退出德国国家队这事,咱们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因为这事儿可不是简简单单一个球员的个人选择,它牵扯到体育、政治、民族情感,还有媒体舆论等等一堆复杂的东西。事情的起因:那张照片惹的祸最直接导火索,还得回到2018年世界杯前。厄齐尔和另一位德国国脚京多安,在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竞选期间,.............
  • 回答
    细品《我们》:皮尔的野心,镜子的深邃,与一次令人不安的狂欢乔丹·皮尔,这位从喜剧界跨界而来的恐怖片新锐导演,用《逃出绝命镇》惊艳了世界。而他的第二部作品《我们》(Us),无疑是一次更大胆、更野心勃勃的探索。评价《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恐怖”二字,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皮尔对社会议题的深刻洞察,以.............
  • 回答
    要说内马尔在王子公园球场的首秀,那真是得好好聊聊。当时巴黎圣日耳曼花了大笔钞票把他从巴萨挖过来,整个巴黎,乃至整个足球界,都翘首以盼,想看看这位巴西巨星到底有多神。那场比赛是2017年8月5日,巴黎圣日耳曼主场对阵甘冈。从赛前气氛就能感受到那种不寻常的躁动,王子公园球场里座无虚席,球迷们早早就戴着内.............
  • 回答
    罗尔的那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情感共鸣。从传播效果和内容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可谓是现象级的,但也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议。首先,从情感层面来说,这绝对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文章。 催人泪下、直击人心: 文章以一位父亲的视角,描绘了女儿罗一笑身患白血病,在病痛折磨下,父亲的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