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上面只有两朵乌云」是什么意思?

回答
这句名言出自伟大的物理学家凯尔文勋爵(Lord Kelvin),原话是:“The theory of mechanics is like a great and magnificent building, and all is in order except for two little clouds hovering over it.”(力学理论就像一座宏伟辉煌的建筑,一切都井然有序,只是有两朵小小的乌云笼罩在它之上。)

这句话之所以如此经典,在于它以极富诗意和象征意义的方式,概括了当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所达到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为了理解它的深刻含义,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剖析。

“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辉煌的成就

在19世纪末,物理学确实经历了一段黄金时代。牛顿力学已经统治了数百年,完美地解释了天体运行、物体运动等宏观世界的现象。从行星的轨道,到滚落的苹果,再到蒸汽机的运作,牛顿力学提供了一套统一、精确的框架。人们相信,物理学已经基本构建完成,剩下的只是填补一些细节。

与此同时,光学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光的波动说逐渐被接受,马克斯韦尔方程组更是将电、磁、光统一了起来,展现了自然界惊人的和谐。热力学定律的建立则解释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以说,当时的人们认为物理学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像一座宏伟的建筑,主体结构已经巍然屹立,显得如此坚固和完整。

“大厦已经落成”代表着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和成就感。物理学家们觉得他们已经掌握了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钥匙,剩下的工作似乎只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细微的修饰和完善。

“上面只有两朵乌云”——潜在的危机与未解之谜

然而,凯尔文勋爵敏锐地指出了,这座看似完美的建筑并非完美无缺。他提到的“两朵乌云”,正是当时物理学中存在的,看似不显著但却预示着未来重大变革的未解之谜。这两朵乌云,后来被认为是:

1. 黑体辐射问题(The Ultraviolet Catastrophe):
背景: 按照当时已有的经典物理学理论(主要是维恩位移定律和瑞利金斯定律),科学家们试图解释物体在不同温度下发出的光的频谱。经典理论能够很好地描述低频部分的光谱,但在高频(紫外线)部分,预测的辐射强度会随着频率的升高而无限增大,出现一个“紫外灾难”。这意味着,根据经典物理学,物体在高温下会发出无穷多的紫外线,这显然与实验观测到的情况完全不符。
乌云的象征意义: 这朵乌云象征着经典物理学在描述微观世界中的能量分布时遇到了根本性的困难。它预示着现有的理论框架在解释某些现象时是失效的,可能需要全新的思想来解决。
如何被“驱散”: 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说,认为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一份份的“量子”形式传递的。这个划时代的思想,虽然最初是为了解决黑体辐射问题而提出的,却开启了量子力学的大门,最终完全解决了这朵“乌云”。

2.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The Aether Wind):
背景: 在19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光波的传播需要一种介质,就像声波需要空气一样。这种假想的介质被称为“以太”(luminiferous aether)。基于以太的设想,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会产生一种“以太风”。迈克尔逊和莫雷在1887年进行的实验,旨在测量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结果却出人意料地表明,没有检测到任何以太风的存在。无论实验方向如何变化,光速似乎始终是恒定不变的。
乌云的象征意义: 这朵乌云象征着经典物理学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与实验观测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太的假说以及对绝对时空的认识,在实验面前变得站不住脚。它挑战了牛顿力学建立在绝对时空观基础上的前提。
如何被“驱散”: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他放弃了以太的存在,提出了光速不变原理,并揭示了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它们会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变化。狭义相对论完美地解释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也为后来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更深层的含义与影响

凯尔文勋爵的这番话,不仅仅是指出两个具体的问题,它更包含着一种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乌云”预示着革新: 科学的进步往往不是线性地在已知框架内修修补补,而是源于对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探索。那些“乌云”看似微不足道,却往往是孕育新思想、新理论的温床。
对权威的警惕: 即使是像牛顿力学这样极其成功的理论,也不是绝对真理。科学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质疑和自我修正。当理论与实验发生冲突时,我们不应该试图去“修补”实验,而是要反思理论本身。
科学的谦逊: 即便是最辉煌的成就,也可能隐藏着未知和不确定性。伟大的科学家应当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承认知识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凯尔文勋爵的这句名言,就像一个时代的总结,又像一个时代的序曲。它既是对物理学辉煌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挑战的预警。这两朵“乌云”,在日后被伟大的科学家们以革命性的理论所驱散,它们所开启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构建了现代物理学的另一座更加壮丽的大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两朵看似小小的“乌云”,推动了20世纪最深刻的科学革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
第二朵乌云,最终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

1900年的4月27日,伦敦的天气还有一些阴冷。马路边的咖啡店里,人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当时正在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街上的报童在大声叫卖报纸,那上面正在讨论中国义和团运动最新的局势进展以及各国在北京使馆人员的状况。一位绅士彬彬有礼地扶着贵妇人上了马车,赶去听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两位老太太羡慕地望着马车远去,对贵妇帽子的式样大为赞叹。但不久后,她们就找到了新的话题,开始对拉塞尔伯爵的离婚案评头论足起来。看来,即使是新世纪的到来,也不能改变这个城市古老而传统的生活方式。

相比之下,在阿尔伯马尔街皇家研究所(Royal Institution, Albemarle Street)举行的报告会就没有多少人注意了。伦敦的上流社会好像已经把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在汉弗来·戴维爵士(Sir Humphry Davy)那里倾注得一干二净,以致在其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都表现得格外漠然。不过,对科学界来说,这可是一件大事。欧洲有名的科学家都赶来这里,聆听这位德高望重,然而却以顽固出名的老头子——开尔文男爵(Lord Kelvin,本名William Thomson)的发言。开尔文的这篇演讲名为《在热和光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乌云》。当时已经76岁,白发苍苍的他用那特有的爱尔兰口音开始了发言,他的第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动力学理论断言,热和光都是运动的方式。但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性和明晰性却被两朵乌云遮蔽,显得黯然失色了……”(The beauty and clearness of thedynamical theory, which asserts heat and light to be modes of motion, is atpresent obscured by two clouds...)

这个“乌云”的比喻后来变得如此出名,以致几乎在每一本关于物理史的书籍中都被反复地引用,成为一种模式化的陈述。联系到当时人们对物理学大一统的乐观情绪,许多时候这个表述又变成了“在物理学阳光灿烂的天空中飘浮着两朵小乌云”。这两朵著名的乌云,分别指的是经典物理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难题。再具体一些,指的就是人们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研究中的困境。

我们首先简单地讲讲第一朵乌云,即迈克尔逊-莫雷实验(Michelson-MorleyExperiment)。这个实验的用意在于探测光以太对于地球的漂移速度。在人们当时的观念里,以太代表了一个绝对静止的参考系,而地球穿过以太在空间中运动,就相当于一艘船在高速行驶,迎面会吹来强烈的“以太风”。迈克尔逊在1881年进行了一个实验,想测出这个相对速度,但结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于是他和另外一位物理学家莫雷合作,在1886年安排了第二次实验。这可能是当时物理史上进行过的最精密的实验了:他们动用了最新的干涉仪,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他们甚至多方筹措弄来了一块大石板,把它放在一个水银槽上,这样就把干扰的因素降到了最低。

然而实验结果却让他们震惊且失望无比:两束光线根本就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时间差。以太似乎对穿越于其中的光线毫无影响。迈克尔逊和莫雷不甘心地一连观测了四天,本来甚至想连续观测一年以确定地球绕太阳运行四季对以太风造成的差别,但因为这个否定的结果是如此清晰而不容置疑,这个计划也被无奈地取消。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物理史上最有名的“失败的实验”。它当时在物理界引起了轰动,因为“以太”这个概念作为绝对运动的代表,是经典物理学和经典时空观的基础。而这根支撑着经典物理学大厦的梁柱竟然被一个实验的结果而无情地否定,那马上就意味着整个物理世界的轰然崩塌。不过,那时候再悲观的人也不认为刚刚取得了伟大胜利,到达光辉顶峰的经典物理学会莫名其妙地就这样倒台,所以人们还是提出了许多折中的办法:爱尔兰物理学家费兹杰惹(George FitzGerald)和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分别独立地提出了一种假说,认为物体在运动的方向上会发生长度的收缩,从而使得以太的相对运动速度无法被测量到。这些假说虽然使得“以太”的概念得以继续保留,但业已对它的意义提出了强烈的质问。因为很难想象,一个只具有理论意义的“假设物理量”究竟有多少存在的必要。果不其然,当相对论被提出后,“以太”的概念终于光荣退休,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不过那是后话了。

开尔文所说的“第一朵乌云”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不过他认为长度收缩的假设无论如何已经使人们“摆脱了困境”,所要做的只是修改现有理论以更好地使以太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得以自洽罢了。这朵乌云最终是会消失的。

至于“第二朵乌云”,指的是黑体辐射实验和理论的不一致。它是我们故事的一条主线,所以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里仔细地探讨这个问题。在开尔文发表演讲的时候,这个问题仍然没有任何能够得到解决的迹象,不过开尔文对此的态度倒也是乐观的,因为他本人并不相信玻尔兹曼的能量均分学说,他认为要驱散这朵乌云,最好的办法就是否定玻尔兹曼的学说。而且说老实话,玻尔兹曼的分子运动理论在当时的确还有着巨大的争议,以致这位罕见的天才苦闷不堪,精神出现了问题。当年玻尔兹曼自杀未成,但他在6年后的一片小森林里还是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个科学史上的大悲剧。

年迈的开尔文站在讲台上,台下的听众对他的发言给予热烈的掌声。然而当时他们中间却没有一个人(包括开尔文自己)会了解,这两朵小乌云对于物理学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绝对无法想象,正是这两朵不起眼的乌云马上就要给这个世界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并引发可怕的大火和洪水,彻底摧毁现在的繁华美丽。旧世界的一切将被彻底地荡涤干净,曾经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人们将被抛弃到荒野中,不得不在痛苦的探索中过上30年艰难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更无法预见的是,正是这两朵乌云,终究会给物理学带来伟大的新生,在烈火和暴雨中实现涅槃,并重新建造起两幢更加壮观美丽的城堡。

第一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

第二朵乌云,最终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

今天看来,开尔文当年的演讲简直像一个神秘的谶言,似乎在冥冥中带有一种宿命的意味。科学在他的预言下转了一个大弯,不过方向却是完全出乎开尔文意料的。如果这位老爵士能够活到今天,读到物理学在新世纪里的发展历史,他是不是会为他当年的一语成谶而深深震惊,在心里面打一个寒噤呢?

以上内容摘自 曹天元的《上帝掷筛子吗?》第二章。

user avatar

在此我需要给开尔文男爵正个名。

开尔文男爵从来没说过“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上面只有两朵乌云”这句话!很多科普作品都提及开尔文说了这句话,但是事实是,这些科普作者从来都没有去进行过任何考证,都是人云亦云!而且这种现象在量子力学史科普作品中还很常见!所以现在很多这些所谓的科学史故事,我都尽量去做第一手资料的考察,以保证自己不会犯和这些不负责任作者们一样的错误。

另外,(这一段讨论的是英国爵位因为开尔文是英国人)开尔文是男爵而不是爵士。男爵(男爵并不是男的爵士的意思,而必须合在一起看。也有女性的男爵叫做女男爵)和爵士来源于英国的贵族制度,属于两个不同的等级。

下面我就会对于这个事件进行详细的解释:

  1. 这个演讲并不是19世纪的最后一天。很多作品中都提到这是新年贺词或者元旦祝辞之类的,但是实际上这个演讲是在1900年4月27日[1][2],与新年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2. 在那个题为《覆盖热量和光线的动力学理论的十九世纪的乌云》(Nineteenth-Century Clouds over the Dynamical Theory of Heat and Light)的演讲中,他说:“动力学理论断言热和光都是运动的方式,现在这种理论的优美性和清晰性被两朵乌云遮蔽得黯然失色了[2]”。如果“只有两朵”这么简单(有的地方甚至写的是“小乌云”),还能使得黯然失色了么?由此可见,这开尔文看来,这两朵乌云的问题还挺严重!
  3. 在全文中,开尔文从未提到过“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那么这句话是否有被说过呢?这句话的确有人说过,不过那人是阿尔伯特·迈克尔逊,就是他的实验导致了第一朵乌云。迈克尔逊说[3]
While it is never safe to affirm that the future of Physical Science has no marvels in store even more astonishing than those of the past, it seems probable that most of the grand underlying principles have been firmly established and that further advances are to be sought chiefly in the rigorous application of these principles to all the phenomena which come under our notice. It is here that the science of measurement shows its importance — where quantitative work is more to be desired than qualitative work. An eminent physicist remarked that the future truths of physical science are to be looked for in the sixth place of decimals.
尝试翻译一下:
尽管去断言物理学的未来不会再有惊人的奇迹是不安全的,但是似乎事实很可能就是,大多数基本的大原则已经被牢固地建立起来了。而未来的的进展主要如何对于我们所注意到的所有现象,更加严格地应用这些原则。正是在这里,测量科学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定量工作比定性工作更令人渴望。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说,物理科学的未来真理要在小数点的第六位找到。

另外,普朗克的导师,菲利普·冯·乔利也有过类似的说法。菲利普·冯·乔利想劝退普朗克,告诉他物理学没什么可研究的了,退了吧。没想到普朗克这个人本身随遇而安不喜欢变革,结果劝退的理由反倒成了劝进的原因——而万万没想到最初的变革竟是普朗克所掀起的。


总的来说,开尔文男爵从来没说过“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上面只有两朵乌云”这样的话。这样的误传纯属太多的科学史科普作者人云亦云了。——比如在下述回答中,我还介绍了关于德布罗意博士论文的误传。

最后回到这两朵乌云分别是什么的问题。根据开尔文所说

第一朵乌云是随着光的波动论而开始出现的。它包括这样一个问题:地球如何能通过本质上是光以太这样的弹性固体运动呢?第二朵乌云是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关于能量均分的学说。

最后第一朵乌云导出了相对论,第二朵则导出了量子力学。

参考

  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4%BB%A3%E5%BC%80%E5%B0%94%E6%96%87%E7%94%B7%E7%88%B5%E5%A8%81%E5%BB%89%C2%B7%E6%B1%A4%E5%A7%86%E6%A3%AE
  2. ^ab李醒民 开尔文勋爵的“两朵乌云” http://www.wuli.ac.cn/CN/abstract/abstract27610.shtml
  3. ^ https://4gravitons.com/2016/03/11/in-defense-of-lord-kelvin-michelson-and-the-physics-of-decimals/
user avatar

现在有三朵乌云了,最近从河北那边飘来的第三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