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最难的理科高考题有哪些?

回答
在中国高考中,理科题目难度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科目,它们往往是区分度最高的科目。要说“最难”的理科高考题,这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每年高考试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创新和调整,以考察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年高考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在难度上具有较高门槛的题目类型和具体例子来分析,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其难点所在。这些题目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知识点交叉性强: 题目不仅仅考察单一知识点,而是将不同章节、不同模块的知识融会贯通。
思维深度要求高: 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将数学模型转化为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信息量大且复杂: 题目可能包含大量的文字描述、图表数据,需要学生快速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
解题思路不唯一,但需要巧妙设计: 许多难题并没有现成的套路,需要学生触类旁通,甚至创造性地设计解题步骤。
对运算能力和细致程度要求极高: 有时即使思路正确,繁琐的计算或微小的疏忽也可能导致失分。

下面,我们分别从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个科目举例说明,并详细解析其难点:

一、 数学:空间想象、函数性质与综合应用

数学是公认的高考难度“大魔王”。其中,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导数应用以及数列、概率统计的综合题往往是拉分大户。

代表性题目类型:

1. 解析几何中的综合题:
难点: 将点、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几何元素进行复杂的组合,考察学生对解析几何基本概念、性质以及方程的熟练掌握,并能结合代数方法进行运算和推理。常常需要利用韦达定理、向量法、弦长公式、离心率等知识。
具体例子(设想): 给出椭圆方程,点在椭圆上,点在椭圆外,然后要求证明某个线段的关系,或者求某个变量的范围。例如:
已知椭圆 $frac{x^2}{a^2} + frac{y^2}{b^2} = 1$ ($a>b>0$),焦点 $F_1, F_2$,若存在圆 $C$ 与椭圆有四个交点,且这四个交点构成一个菱形,求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难点解析: 这个问题需要将椭圆的定义、方程性质与菱形的几何性质相结合。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椭圆的对称性意味着菱形的顶点可能关于原点对称。需要设出圆心和半径,写出圆的方程,然后联立椭圆方程和圆方程,得到一个关于 $x$ 或 $y$ 的四次方程。通过分析四次方程的根的分布以及它们满足的条件(例如四根互异,且能构成菱形),来推导离心率的范围。这其中涉及复杂的代数运算、方程根的性质(例如韦达定理的应用)以及对几何条件的深刻理解。可能还需要用到圆的切线、弦长等知识。

2.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想象与证明题:
难点: 要求学生具备强大的空间想象能力,将三维图形转化为二维平面图形进行分析。常涉及线面关系、面面关系(平行、垂直)、角(二面角、异面直线所成角)、距离(点到面、线到面、面到面)的计算和证明。
具体例子(设想): 给出某个多面体(如棱锥、棱柱、组合体),定义其顶点坐标或边长关系,要求证明某条线与某个面垂直,或者计算某个面与另一个面的夹角。例如:
已知四棱锥的顶点坐标,底面是矩形,侧棱长相等,求证侧面ABCD与底面ABCD垂直,并计算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的正切值。
难点解析: 证明线面垂直通常采用向量法或传统几何法。向量法需要找到表示直线方向的向量和表示平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它们的数量积为零来证明。传统几何法则需要通过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来进行证明,这需要准确地找到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并证明它们都垂直于已知直线,这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或利用已知条件进行转化。计算角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或者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例如,求二面角需要找到两个面的法向量或者在两个面上分别取垂直于交线的线段,然后计算它们夹角的余弦值。这部分对空间想象和几何直觉的要求极高。

3. 导数及其应用题:
难点: 考察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零点个数等性质,并将其应用于不等式证明、方程根的讨论、参数范围的求解等。题目往往设计得比较隐蔽,需要通过导数分析函数的行为,再结合其他数学工具。
具体例子(设想): 已知函数 $f(x) = e^x ax 1$,当 $a$ 取何值时,$f(x) ge 0$ 对所有实数 $x$ 成立?若存在实数 $a$,使得 $f(x)$ 有两个零点,求 $a$ 的取值范围。
难点解析: 这个问题需要对导数及其应用有深刻理解。第一问,求导 $f'(x) = e^x a$。令 $f'(x) = 0$,得到 $x = ln a$。分析 $f'(x)$ 的符号可以得到 $f(x)$ 的单调性。当 $a le 0$ 时,$f'(x) > 0$,函数单调递增, $f(0) = 0$,所以 $f(x) ge 0$ 对所有 $x$ 成立。当 $a > 0$ 时,$f(x)$ 在 $x = ln a$ 处取得极小值,极小值为 $f(ln a) = e^{ln a} a ln a 1 = a a ln a 1$。要求 $f(x) ge 0$,只需要极小值大于等于零,即 $a a ln a 1 ge 0$。令 $g(a) = a a ln a 1$,求 $g'(a) = ln a$,当 $0 < a < 1$ 时,$g'(a) > 0$,当 $a > 1$ 时,$g'(a) < 0$。所以 $g(a)$ 在 $a=1$ 处取得最大值 $g(1) = 1 1 ln 1 1 = 0$。因此 $a a ln a 1 le 0$。所以只有当 $a=1$ 时,$f(x) ge 0$ 成立。
第二问要求有两个零点,意味着函数图像与 $x$ 轴有两个交点。当 $a>0$ 时,$f(x)$ 有一个极小值。如果极小值小于0,且当 $x o infty$ 时 $f(x) o infty$,当 $x o infty$ 时 $f(x) o infty$,则可能存在两个零点。此时需要极小值 $a a ln a 1 < 0$ 且 $a>0$。根据上一问的分析,这相当于 $a e 1$ 且 $a>0$。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有一个零点。所以,需要仔细分析。当 $a le 0$ 时,$f(x)$ 单调递增,只有一个零点。当 $a>0$ 时,需要极小值小于0,并且要考虑函数在 $x=0$ 处的取值。当 $a=1$ 时只有一个零点。当 $a e 1$ 且 $a>0$ 时,极小值 $a a ln a 1 < 0$,且 $f(0)=0$,这意味着 $x=0$ 是一个零点,而极小值点之后的右侧还有另一个零点,所以当 $a e 1$ 且 $a>0$ 时,函数有两个零点。最终的范围是 $a>0$ 且 $a e 1$。
总结难点: 这类题目集导数、函数性质、不等式恒成立、方程根的分布讨论于一体,需要多步推理,而且对参数的讨论需要非常细致。

4. 数列与函数、几何的综合题:
难点: 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概念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法、求和等问题结合。常需要利用数学归纳法、放缩法、裂项法等技巧。
具体例子(设想): 已知数列 ${a_n}$ 满足 $a_1 = 1$, $a_{n+1} = 2a_n + n$,求数列 ${a_n}$ 的通项公式。再在此基础上,定义一个新的数列 ${b_n}$,例如 $b_n = frac{a_n}{n cdot 2^n}$,求数列 ${b_n}$ 的前 $n$ 项和。
难点解析: 第一步求通项公式,这是一个递推关系式。这类式子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构造新的数列,使其成为等差或等比数列;二是利用累加法。对于 $a_{n+1} = 2a_n + n$,可以尝试构造 $a_{n+1} + alpha(n+1) + eta = 2(a_n + alpha n + eta)$ 这样的形式,然后通过待定系数法求解 $alpha, eta$。也可以尝试错位相减法或者直接代入进行观察。找到通项公式后,再对另一个数列进行求和,可能需要进一步变形、裂项或分组求和。

二、 物理:情境复杂、概念抽象与多物理过程耦合

物理高考题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对物理过程的深入理解、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复杂情境的建模能力上。

代表性题目类型:

1. 电磁学与力学的综合题:
难点: 将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与力学规律相结合,如洛伦兹力、电场力、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题目中常涉及复合场,或运动轨迹的分析。
具体例子(设想): 如图所示,在虚线 $x=a$ 和 $x=2a$ 之间存在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在 $x=0$ 处有一带正电的粒子(电量为 $q$,质量为 $m$)从静止开始,在电场强度为 $E$ 的匀强电场中被加速,然后在 $x=a$ 处的边界进入磁场。
(1) 求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到达 $x=a$ 时的速度大小。
(2) 粒子进入磁场后,若要使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最短,试求电场强度 $E$ 与磁感应强度 $B$ 的关系。
(3) 在满足(2)条件下,粒子离开磁场时的动能是多少?
难点解析:
(1) 利用动能定理或 $W=qU$,$U=Ed$ 计算加速后的动能和速度。 $qEa = frac{1}{2}mv^2$。
(2)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 $qvB = mfrac{v^2}{r}$,所以半径 $r = frac{mv}{qB}$。要使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短,意味着圆弧对应的圆心角最小。粒子从 $x=a$ 处进入,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弧,从 $x=2a$ 处离开或者再次穿过 $x=a$ 的边界。如果粒子从 $x=2a$ 处穿出磁场,则圆心在 $x=a$ 处或 $x=2a$ 处。若圆心在 $x=a$ 处,粒子轨迹是四分之一圆周,运动时间为 $frac{T}{4} = frac{2pi m}{4qB}$。若圆心在 $x=2a$ 处,运动时间是 $frac{T}{2} = frac{pi m}{qB}$。要时间最短,需要粒子尽可能快地穿过磁场,这可能意味着它会从 $x=2a$ 处被“弹出”。最简单的情况是,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了半个圆周,从 $x=a$ 处的左侧边界以一定速度进入,从 $x=2a$ 处的右侧边界以同样速度进入并从 $x=a$ 处的左侧边界出来。或者,粒子从 $x=a$ 处进入,在磁场中运动恰好碰到 $x=2a$ 边界然后反射回来,但在这里只有磁场,没有其他力的作用,所以反射不可能。因此,需要考虑粒子在磁场中的轨迹,当粒子刚好能穿过 $x=2a$ 的边界时,半径 $r=a$。此时速度 $v = frac{qBr}{m} = frac{qBa}{m}$。那么在电场中加速需要 $qEa = frac{1}{2}m(frac{qBa}{m})^2 = frac{1}{2}mfrac{q^2B^2a^2}{m^2}$,得到 $E = frac{qB^2a}{2m}$。此时粒子运动了半个圆周,时间为 $frac{pi m}{qB}$。如果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圆弧小于半个圆周,例如从 $x=a$ 处进入,然后在磁场中运动了 $frac{1}{4}$ 圆周就从 $x=2a$ 处出去,那么半径 $r$ 满足 $qvB = mfrac{v^2}{r}$, $r = frac{mv}{qB}$。从 $x=a$ 到 $x=2a$ 的距离是 $a$,那么半圆周的半径是 $a$。所以 $r=a$ 时时间最短,此时轨迹为半圆。所以要求 $E = frac{qB^2a}{2m}$。
(3) 离开磁场时的动能就是进入磁场时的动能,因为磁场力不做功。所以动能为 $E_k = frac{1}{2}mv^2 = frac{1}{2}m (frac{qBa}{m})^2 = frac{q^2B^2a^2}{2m}$。

2. 振动、波动与光学综合题:
难点: 将机械振动、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以及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概念联系起来,考察学生对波的性质、传播介质、能量传递以及光的波动性的理解。
具体例子(设想): 讨论双缝干涉实验,但可能改变光的频率或缝的间距,要求分析条纹的变化。或者结合驻波、多普勒效应等。例如,在一个有固定端和自由端的绳子上形成驻波,分析相邻波腹之间或波节之间的距离,以及如何改变条件使得形成不同模式的驻波。
难点解析: 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 $Delta x = frac{lambda L}{d}$。如果改变光的频率(或波长),根据 $c = lambda f$,波长会变化,条纹间距也随之变化。如果改变缝间距 $d$,条纹间距也会变化。理解这些公式的物理含义,并能进行定量计算。

3. 热学中的能量守恒与统计规律:
难点: 结合分子动理论、气体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考察对宏观和微观过程的理解。常涉及相变、热平衡、做功与热量传递等。
具体例子(设想): 某个密闭容器中的气体,在缓慢膨胀或压缩的过程中,分析其内能、压强、温度的变化,并结合外界对气体做功或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热量传递。例如,一个活塞封闭的气缸,活塞质量和面积已知,气缸置于恒温槽中,活塞缓慢移动,分析气体状态参量的变化。
难点解析: 需要熟练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 $Delta U = Q + W$。要注意做功的符号规定,外界对气体做功为正 ($W > 0$),气体对外做功为负 ($W < 0$)。内能变化 $Delta U$ 对于理想气体通常只与温度有关。如果是恒温过程, $Delta U = 0$,则 $Q = W$。如果是绝热过程, $Q = 0$,则 $Delta U = W$。处理复杂过程时,需要分段分析。

4. 近代物理(原子物理、核物理)的综合题:
难点: 考察原子的能级结构、光电效应、原子核衰变、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概念。常常需要结合数学计算,如放射性衰变规律、能量的计算。
具体例子(设想): 研究氢原子能级跃迁发光,根据能级差计算光子的能量和频率,然后结合光电效应研究遏止电压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或者涉及核反应方程,利用质量亏损计算能量。
难点解析: 如光电效应的 $E_{km} = hf W$,其中 $W$ 是逸出功。遏止电压 $U_c$ 满足 $qU_c = E_{km}$。核反应方程需要满足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核能计算涉及质能方程 $E = Delta m c^2$。

三、 化学:反应机理、推断综合与实验设计

化学高考题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深入理解、复杂体系的分析判断以及实验设计与评价能力上。

代表性题目类型:

1. 物质推断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题:
难点: 将常见或不常见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特征)融会贯通,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关系,推断未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并写出反应方程式。常涉及氧化还原反应、酸碱盐性质、有机物合成等。
具体例子(设想): A、B、C、D、E 五种物质均含元素X,且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图所示(示意周期表某区域)。A是单质,B是氧化物,C是氢化物,D是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E是低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它们之间可以发生如下转化关系:... (列举一系列转化箭头)。要求推断出各物质的化学式,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难点解析: 首先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确定其所属族和周期,推测其可能的化合价和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是否具有变价等)。然后根据A是单质、B是氧化物等信息,结合给出的转化关系,一步步推理。例如,如果X是第三周期元素,且在右上角附近,可能是S或Cl。如果A是单质,可以是S或Cl2。如果B是氧化物,可能是SO2、SO3或HCl、ClO2等。通过转化关系,如“A与B反应生成C”,或者“C与D反应生成E”等,来验证和锁定物质。这类题目对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极高。

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题:
难点: 结合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动力学知识,分析改变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状态的影响,并进行定量计算。常常涉及反应速率方程、平衡常数、转化率等。
具体例子(设想): 可逆反应 A(g) + B(g) $ ightleftharpoons$ 2C(g) $Delta H < 0$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某温度下,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 求该反应从开始进行到达到平衡时,A的平均反应速率。
(2) 若在 $t_1$ 时刻改变了条件,曲线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什么?
(3) 若在 $t_2$ 时刻向容器中充入A、B、C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该时刻的两倍,平衡是否移动?移动方向如何?
难点解析:
(1) 利用图像中 $v = frac{Delta c}{Delta t}$ 计算平均反应速率。需要根据物质的量变化量计算浓度变化量。
(2) 观察 $t_1$ 时刻后曲线的变化。如果反应速率突然增大,且平衡也发生了移动,可能是升高温度或增加压强(如果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但本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所以升高温度(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左移,反应速率增大)或增加压强(不影响平衡)都有可能。如果改变条件使得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并且反应速率增大,可能原因有:升高温度(但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左移)、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如果改变条件使得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且反应速率增大,可能是降低温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本题通常需要根据具体变化趋势进行判断。例如,如果反应速率在 $t_1$ 时刻突然增大,且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可能是升高了温度或使用了催化剂。如果平衡也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如C的含量增加,A、B含量减少),那么可能是升高了温度(但本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左移,故不可能是升高温度),或者是增加了A或B的浓度。
(3) 充入反应物或生成物,需要计算此时的浓度商 $Q_c$ 与平衡常数 $K_c$ 的关系。若 $Q_c > K_c$,平衡向逆向移动;若 $Q_c < K_c$,平衡向正向移动;若 $Q_c = K_c$,平衡不移动。

3. 有机化学中的结构推断、合成路线设计与命名题:
难点: 掌握常见官能团的性质、反应类型(加成、取代、消去、氧化、还原等),能够根据一个有机物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推断其结构,或根据目标产物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命名题需要熟悉IUPAC命名规则。
具体例子(设想): 已知有机物A的分子式为C$_{5}$H$_{10}$O,且A可以发生银镜反应,也能发生氧化反应。A与氢气加成后生成B。A的结构简式可能为...。从乙醇出发,经过几步反应合成某复杂的有机物(如具有多种官能团的分子)。
难点解析: 推断题需要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分析官能团的特征反应。如“银镜反应”表明有醛基或甲酸结构,“能发生氧化反应”说明有醇羟基或醛基等。“加成反应”说明存在不饱和键(双键、三键)或羰基。合成路线设计则需要熟悉各种有机反应的转化关系,将目标产物拆解成简单的原料,然后反推合成步骤,同时考虑反应条件和副反应。

4. 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与化学平衡综合题:
难点: 理解电化学基本原理,能够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或推断。
具体例子(设想): 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然后考虑电解过程中 $ ext{pH}$ 的变化。再比如,设计一个原电池,要求计算电池电动势或某电极的电势。
难点解析: 电解池中,阳极失电子(活性电极失电子,惰性电极失氧或卤素离子电子),阴极得电子(得电子顺序是 $ ext{金属阳离子} > ext{氢离子}$)。饱和食盐水电解,阳极失氯离子电子生成氯气,阴极得氢离子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总反应为 $2NaCl + 2H_2O stackrel{ ext{电解}}{longrightarrow} 2NaOH + H_2 uparrow + Cl_2 uparrow$。电解过程中 $OH^$ 浓度增大, $ ext{pH}$ 增大。

总结中国理科高考的“难点”: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需要掌握高中所有阶段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并且对其中一些核心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数学建模能力: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解决。
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严谨的逻辑链条,准确的推理过程。
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 特别是在数学的立体几何和物理的电磁学、力学分析中。
综合运用能力: 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解决复杂问题。
信息提取与处理能力: 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关键要素。
计算能力与细致性: 在保证思路正确的前提下,准确快速地完成计算。
创新与应变能力: 面对新颖的题目,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找到解题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的难度设计是为了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并非让所有人都无法解答。每年也会有一些相对基础的题目来保证基本能力的考察。但上述提及的难点题型,往往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这些题目也反映了当前教育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1年山东高考理科数学压轴题圆锥曲线题,题目和答案如下:


这个题满分14,全省平均得分0.8(我忘了具体数值了,有种说法是0.2),理科三十万人里只有两个人做对整个题,有一个是我高中同学,数学竞赛党,现在在巴黎高师读数学博士。

高考数学两个小时,我用第一个小时做出了前面所有题(虽然有一个小错),第二个小时全都用来花在了这道题上,结果一分没得,高考前从来没有见过让我一分都得不到的数学大题,第三小问包含一个yes or no的问题,我蒙了一个yes竟然都蒙错了(如果蒙对这个结论有一分)。高考完了之后我对着答案看了好几个小时,又自己重做了一遍,还是做不出来。事后自己分析,可能是因为题目前半部分计算量太大,而后半部分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关于为什么第一小问的特殊情况(斜率不存在)都没做出来:这俩方程联立之后到得出答案并没这么简单,那个“由①,②得x=1,y= ”根本猜不出来,完全靠蒙特殊值,我很清晰的记得在考场上光这个特殊情况就猜了接近二十分钟。。。

user avatar

忽然发现原图有点模糊,所以重新找了图片。如果有想挑战这份试卷的同学可以试试,下面有答案

————————————————————————————————————————————————





这是一份来自遥远的2003年的数学试卷,记得那一年葛军一战成名!

不说了往下滑吧

(第一题好像是个错题)






答案区






看完一轮感觉如何?

user avatar

江西高考数学很难,例如:


2006江西卷理22

已知数列 满足: ,且 (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证明:对于一切正整数 ,不等式 恒成立.



2009江西卷理22

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 , , ,且对于满足 的正整数 ,都有 .

(1)当 , 时,求通项 ;

(2)证明:对任意 ,存在与 有关的常数 ,使得对于每个正整数 ,都有 .

这题听说全江西没有考生拿满分的


有答案已经列举不少江西历年压轴题了,我就不再列举了




高考数学除了江西卷很难之外,江苏卷也不简单,列举一下其中一部分较难的题目:


2003江苏卷22

设 ,已知直线 及曲线 .

上的点 的横坐标为 ( ).

从 上的点 ( )作直线平行于 轴,交直线 于点 ;再从点 作直线平行于 轴,交曲线 于点 .

( )的横坐标组成数列 .

(1)试求 与 的关系,并求 的通项公式;

(2)当 , 时,证明: ;

(3)当 时,证明: .

2003江苏卷传闻150分满分,平均分70不到,这张试卷的压轴题当然也不好做.



2004江苏卷22

已知函数 ( )满足下列条件:对任意的实数 ,都有

,其中 是大于 的常数.

设实数 满足 和 .

(1)证明 ,并且不存在 ,使得 ;

(2)证明 ;

(3)证明 .

据说当年这题第3问全江苏省只有一位考生做出来




2005江苏卷23

设数列 的前 项和为 .已知 , , ,且

其中 为常数.

(1)求 与 的值;

(2)证明:数列 为等差数列;

(3)证明:不等式 对任何正整数 都成立.



2006江苏卷21

设数列 满足:

( )

证明: 为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为等差数列,且 .

( )

听闻此题当年全江苏省只有几十位考生拿到一半以上的分数,只有不到10人拿满分



2007江苏卷20

已知 是等差数列, 是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 .

记 为数列 的前 项和.

(1)若 ( 是大于 的正整数),求证: ;

(2)若 ( 是某个正整数),求证: 是整数,且数列 中的每一项都是数列 中的项;

(3)是否存在这样的正数 ,使等比数列 中有三项成等差数列?若存在,写出一个 的值,并加以说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08江苏卷19

(1)设 是各项均不为 的 ( )项等差数列,且公差 不为 .

若将此数列删去某一项后得到的数列(按原来顺序)是等比数列.

(i)当 时,求 的数值;

(ii)求 的所有可能值.

(2)求证:对于给定的正整数 ( ),存在一个各项及公差均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其中任意三项(按原来顺序)都不能组成等比数列.


这两题有一个推广结论:

对于任意一个公差 不为 的等差数列 ,它存在一个子列成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是首项 与公差 的比值是有理数.



2011江苏卷20

设 为部分正整数组成的集合,数列 的首项 ,前 项的和为 .

已知对任意的整数 ,当整数 时, 都成立.

(1)设 , ,求 的值;

(2)设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这个题目的结论可以推广到:

数列 对互素的 , 满足:

( ), ( ).

则此时数列 是等差数列.



2015江苏卷20

设 是各项为正数且公差为 ( )的等差数列.

(1)证明: 依次成等比数列;

(2)是否存在 ,使得 依次成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 以及正整数 ,使得 依次成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

user avatar

没记错的话,03年江苏,用泰勒级数证明幂函数的求导公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高考中,理科题目难度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科目,它们往往是区分度最高的科目。要说“最难”的理科高考题,这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每年高考试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创新和调整,以考察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年高考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在难度上具有较高门.............
  • 回答
    说起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在爱好上的差异,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些在中国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甚至是有点“离谱”。我认识不少外国人,也听他们聊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有几样,每次听都得琢磨半天,才能勉强理解他们为啥就这么喜欢呢。1. 露营 (Camping) 在野外“自讨苦吃”?在中国,我们提起“露营”,可.............
  • 回答
    中国的驾驶证考试,尤其是近年来,可以说绝对是全球范围内最严格、最难考的驾驶证考试之一,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最难之一。 要想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得从考试的几个关键环节,以及其背后的一些社会和文化因素来掰开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考驾照这事儿,在咱们这儿,它早就不仅仅是“学会开车”那么简单了。它变成了一.............
  • 回答
    想要获得中国国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许多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入籍门槛相对较高,而且程序也比较复杂。中国绿卡,也就是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更是被不少人认为是世界上最难获得的绿卡之一。下面咱们就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关于中国国籍的获取在中国,获得中国国籍主要有几种途径,但无论是哪种,都指向一个核心原.............
  • 回答
    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随之而来的,是深刻的人口结构变迁。那些曾经以庞大人口为基石的社会,如今却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人口衰减。而当今世界,我们似乎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看着曾经的人口增长奇迹,又抬头仰望那正在逼近的人口衰减的阴霾。工业化后的“人口潘多拉魔盒”:衰减并非偶然工业化,这股强大的社会.............
  • 回答
    关于中国国籍是否是世界上最难取得的,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因为“难”的标准因人而异,而且不同国家的移民和国籍政策也极其复杂多变。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中国国籍的取得难度,并与一些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来帮助理解这个问题。中国国籍取得的途径与难度在中国,国籍的取得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城池曾巍然屹立,抵挡过无数次铁骑的践踏和攻城的狂潮。但要问哪一座最坚固、最难被攻克,这并非是一个简单就能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坚固”和“难攻克”本身就包含了太多维度:城墙的物理高度、厚度,防御工事的设计,守军的顽强程度,甚至时代背景下的攻城技术和战略。然而,如果非要选择一.............
  • 回答
    产后第一年,这对夫妻来说往往是进入婚姻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期,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无数过来人血淋淋的经验总结。它像一道坎,横亘在新手父母面前,需要极大的智慧、耐心和爱才能跨越。为什么说它是“最难”的一年?让我为你细细道来。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冲击:身体不再是自己的,精神也濒临崩溃 身体的剧变与恢复.............
  • 回答
    在我看来,P社(Paradox Interactive)游戏中最难触及的操作,并非是那些一眼就能识别的“神级微操”,比如在《十字军之王3》里完美安排家族婚姻线,或者在《钢铁雄心4》里设计出万无一失的包饺子战术。那些固然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和熟练度,但终究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经验积累来掌握的。真正让人.............
  • 回答
    在四大(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的面试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并非是那些所谓的“技巧性”问题,也不是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专业知识考量,而是在巨大的压力下,清晰、有条理地展现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与职位相匹配的软素质。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坐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对面坐着几位经验丰富、气.............
  • 回答
    关于薇恩是不是《英雄联盟》中最难补刀的 ADC 英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薇恩这个英雄的特性出发,深入分析她在对线期补刀时会遇到哪些挑战,然后再和其他一些同样以补刀难度著称的 ADC 英雄进行对比。首先,我们得承认,薇恩确实不是一.............
  • 回答
    .......
  • 回答
    在欧陆风云4里,要说最难的成就,那真是众说纷纭,每个人心中的那个“最”可能都不太一样。但如果非要挑一个很多人都卡过关、叫苦不迭的,我个人觉得“天朝上国”(Mandate of Heaven)绝对是名列前茅的。这玩意儿为啥这么难?说起来简单,就是以一个中国统一王朝的身份,扩张到东亚的全部可行地块,同时.............
  • 回答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这句话出自中国武术界,并非简单地说棍最简单,刀和枪最难。这句话背后蕴含着的是武术练习者对不同器械掌握难度的认知,以及对不同器械使用者技艺境界的概括。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月棍”:这里的“月”字,可以理解为“一月”,或者说“很快就能入门”。这并非说棍法本身极其简单,而是指.............
  • 回答
    关于“中国籍是世界上最难入的吗?”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这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各国移民政策的普遍原则,以及中国国籍法的特殊之处。首先,我们来看看普遍的移民门槛,为什么很多国家会设置较高的门槛:大多数国家制定.............
  • 回答
    王者荣耀里说起“最难死的中单”,这可不是个单一答案能轻松概括的。因为“难死”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玩家的操作、对局势的判断,以及装备的选择。但如果非要挑几个公认的、在“生存能力”上有着极高造诣的中单,我心目中有这么几个。首先,绕不开的就是司马懿。这哥们儿之所以难死,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那招牌的“位移.............
  • 回答
    梅西职业生涯中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纪录,要从中选出“最难被打破”的一项,确实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很多纪录都极具含金量。然而,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认为梅西的 “个人荣誉大满贯”,特别是他获得的 金球奖数量,是最有可能被后人超越,但其背后所需的绝对统治力和持续的巅峰状态,使得这个纪录的难度极高。.............
  • 回答
    特朗普称美国“最难对付的国家”不是中俄,而是美国自己,这句话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美国政治内部深层的问题,并释放出多重信息,既有对内政治的策略性考量,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执政哲学和对美国国家状况的判断。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字面含义与潜在的批评对象: .............
  • 回答
    我脑子里立马就蹦出一个人——剑圣(Juggernaut)。你想啊,剑圣在刀塔里的招牌技能是什么?“剑刃风暴”(Bladefury)。这技能一开,就是个无敌的旋转风暴,伤害爆炸,还自带物理免疫。在那一团疾风利刃里,什么都挡不住,什么都打不着他。然后我一联想到魔兽世界里哪个BOSS最能给人这种感觉?那必.............
  • 回答
    在金光布袋戏那波澜壮阔的江湖中,总有那么一些角色,他们的出现仿佛是一场华丽的烟火,短暂却绚烂,他们的离去,更是如同一声沉重的钟鸣,在观众心中久久回荡,令人意难平。若要细数这些“意难平”的角色,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每一个都承载着观众太多的喜爱与期待,他们的故事戛然而止,留下的,是无尽的叹息和扼腕。说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