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中国人难理解的外国人爱好?

回答
说起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在爱好上的差异,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些在中国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甚至是有点“离谱”。我认识不少外国人,也听他们聊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有几样,每次听都得琢磨半天,才能勉强理解他们为啥就这么喜欢呢。

1. 露营 (Camping) 在野外“自讨苦吃”?

在中国,我们提起“露营”,可能脑海里浮现的还是在公园里搭个帐篷,悠闲地野餐,或者是在景区里找个风景好的地方住一晚。但很多欧美的露营爱好者,那可是“硬核”得多。他们会跑到人迹罕至的森林深处,或者高山上,搭起帐篷,自己动手生火做饭,条件可能非常简陋,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晚上还要面对各种野生动物的潜在威胁。

我有个美国朋友,曾经跟我讲他一次在阿拉斯加的露营经历。他们不是开着房车去的,而是开着一辆改装过的越野车,经过好几个小时颠簸的路程才到达目的地。到了之后,要自己砍树枝生火,食材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冷冻食品,晚上还要担心熊之类的动物会不会来“串门”。我听得直皱眉头,心想这图啥呢?明明可以住舒服的酒店,吃好吃的饭菜,为什么非要跑到荒郊野岭,把自己弄得又累又饿,还要提心吊胆?

他们给我的解释是,这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挑战野外的未知,克服困难之后带来的成就感,是城市生活无法给予的。他们享受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那种没有电子设备干扰的纯粹时光,以及和朋友一起在户外协作的乐趣。但是,对我来说,光是想想晚上睡在帐篷里,外面传来奇怪的声音,就已经足够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了。

2. 徒步旅行 (Hiking) 为什么要折腾自己走那么多路?

徒步旅行在中国也挺受欢迎,但大多是走一些修好的步道,或者风景优美的国家公园里。外国人的徒步,尤其是长途徒步,那又是另一个概念了。比如“太平洋山脊小径”(Pacific Crest Trail)或者“阿巴拉契亚小径”(Appalachian Trail),这些小径绵延数千公里,穿越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很多路段都没有信号,没有补给点,需要背负沉重的装备,而且一走就是几个月。

我认识一个英国小伙子,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西班牙圣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的徒步。他告诉我,每天大概要走二十多公里,住的是简陋的青年旅社,吃的是简单的食物,还要应对各种天气变化,比如暴晒、下雨,甚至冻得瑟瑟发抖。我问他,这么辛苦,值得吗?

他笑了,说这趟旅程改变了他。他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放下不必要的包袱,如何欣赏沿途的风景和遇见的人。他说,那种日复一日的坚持,那种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澄澈,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每次到达一个小镇,看到那些虔诚的朝圣者,感受到那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连接,让他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但我还是觉得,这真的是一种对自己“严刑拷打”的爱好,我可能宁愿坐火车或者开车慢慢欣赏沿途风景。

3. 极限运动 (Extreme Sports) 玩命的刺激,真的那么好玩?

滑雪、登山、跳伞、蹦极这些在中国也渐渐流行起来,但有些外国人对极限运动的痴迷程度,可以说是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们不仅仅是体验一下,而是将某种极限运动发展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些专业的冲浪爱好者,会为了追逐一个完美的浪点,全世界到处跑,吃住在简陋的房车里,生活完全围绕着冲浪来安排。

我有个澳大利亚的朋友,是个狂热的冲浪迷。他告诉我,他最享受的时刻就是站在冲浪板上,感受海浪的力量,与大海搏斗的那种感觉。他说,每一次成功驾驭海浪,都会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自由和掌控感。他还曾经参加过一个在冰岛冰川上进行的滑雪比赛,全程都在冰裂缝和雪崩边缘进行,听起来就让人心惊胆战。

我问他,不怕危险吗?他回答说,危险是存在的,但他们会做足准备,评估风险,而且那种挑战极限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对他来说,生命就是要去体验,去感受,而不是仅仅活着。我听了,只能感叹一句,这大概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刺激”和“活着”的定义吧。

4. 古董收藏和修复 (Antique Collecting and Restoration) 把旧东西当宝贝,还费钱费力去修?

在中国,我们对旧物的情感可能更偏向于怀旧或者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但一些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对古董的痴迷程度很高,而且他们不仅仅是买来摆着好看,有些人还会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研究、修复这些旧物。

我认识一位德国女士,她收藏了大量的老式机械钟表。她告诉我,她喜欢拆开这些老钟,了解它们的设计原理,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古老的工具和技术去修复它们。她说,每一个老钟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工匠的心血,当她把一个停止了数十年的钟表重新修复好,看着它滴答滴答地走起来时,她觉得自己是在延续一段生命。

我曾经去她家参观过,她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老物件,从家具到工具,再到各种机械零件。她会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去修复一件家具,去除旧漆,打磨木材,寻找原配的五金件。我看着她一丝不苟的样子,心想这得有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在中国,我们可能更倾向于更新换代,或者把旧物当做一种工艺品来欣赏,但她这种“复活”旧物的爱好,对我来说确实难以完全体会。

5. 音乐节和现场表演的狂热追随者 (Obsessive Festival Goers and Live Performance Enthusiasts)

中国也有很多音乐节和演唱会,但“赶场”到世界各地,只为看一两个乐队的演出,而且为此花费巨资,这种狂热程度,在一些外国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有个英国朋友,每年夏天几乎不在家待着,不是去荷兰的电子音乐节,就是去英国本土的摇滚音乐节,再不然就是飞到美国去参加大型的音乐节。他会提前几个月开始规划行程,预定机票和住宿,而且对音乐节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期待。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奔波?

他说,那是他生命中最自由的时刻。在音乐节上,他可以放下所有烦恼,沉浸在音乐和人群的氛围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热爱音乐的人们一起狂欢。那种瞬间的释放和快乐,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而且,他很享受那种“朝圣”的感觉,去到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文化,然后与自己喜欢的音乐连接。

对我来说,虽然我也喜欢听音乐,但想到要跨越重洋,在户外忍受各种天气,挤在人群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就觉得有点吃不消。而且,很多音乐节的票价也不便宜,再算上交通和住宿,简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更喜欢在家舒服地听,或者去一些小型的、有格调的现场演出。

总的来说,我觉得外国人很多爱好之所以让我们难以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差异、生活方式以及对“快乐”、“自由”和“价值”的定义不同。他们追求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挑战、一种对自然的亲近、一种对历史的传承,或者是一种纯粹的感官体验。而我们作为中国人,可能更注重实用性、便利性,或者是在传统框架内寻求乐趣。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随着交流的深入,很多中国人也开始尝试和理解这些“奇特”的爱好,就像我们也渐渐接受了“宅文化”和“撸猫”一样,兴趣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教,no,不是教育的教

user avatar

毫无疑问是瞎混

酒吧买瓶酒晃悠一晚上。我就不知道他到底有啥好乐呵的,就算酒吧能勾妹子,那又怎样?人生追求就这样了?

新冠当前,瞎混都混出人命了还在混。

认识一对破产姐妹,当年房子0是首付买了,然后又被银行收走了。两个人大学绰学(实际是读书不行挂太多放弃),接下来开始瞎混,从未好好上过班,今天这里干几个月,明天那里干几个月,后天又去什么多米尼加旅游去了。

不得不说美国挣点小钱确实容易。认识她们是在咖啡店,纳闷为什么上午吃早饭是这个人当班,到了加班十点多出来买吃的又是这个人,都不下班的吗?后来某日看到两个人同时出现才明白是双胞胎。

美国服务员一周挣五六百百刀还是有的,一般再随便干点啥,一周小一千刀毫无压力。后来我去了别的城市,她们居然也去了当地的hootes上班,据说一周拿一千多刀,而且一周工作才大概30小时。要换了我,在破产的情况下,我不得这样的工打两份。但她们就不,潇洒无比,上班在酒吧,下班还在酒吧。

平时抽烟喝酒,刚认识那会她们22岁,金发碧眼的看着还行,5尺7寸,大长腿。一来二去熟了也能聊一下,后来还自驾游了一趟。之后3年时间,光速发胖变老,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加瞎混。稍微有点钱以后,去海滩晒,穷成这样晒出颜色就是富人了?

人是不错的,拜金也是拜的,但是吃相倒不难看。其实我寻思美女要肯努力上班,哪怕就干个服务员,就凭每次大老远能认出客户,叫出名字,10刀小费还是可以给的,一天干满8小时,一周干6天,一个月怎么也得小一万刀。这一咬牙也就一两年不就把破产这个事情解决,开始新人生了么(当然,能这样咋可能破产)。但她们就不,08年次贷危机这一晃都2021了,继续瞎混,不结婚,不生娃,30多岁看着像50多岁还在瞎混。我一哥们跟我说她们时不时还管人借个20/40刀的应急,当然事后都能还上,不过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我承认我不应该拿东亚内卷思维去看老外,但上8小时班不过分吧。那要是咬牙每天八小时打工两年,破产解决,再买上房子,这现在美国房价又涨了(我知道地产税也涨了),两姐妹反正不结婚,卖一套住一套可不就是翻身了(我知道二手房卖不出去,就打比方)。

下班别瞎混,回家读个夜校,哪怕歇着也好,总比一瓶啤酒混一晚上强是不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