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身要暖
膝盖脚底什么的,就算不是北方,有点冷就各种毛裤棉袜往上套,不要光脚在地上走之类的。现在好多小年轻的爱下跪,只看到某些欧美人秋天也穿短裤拖鞋就菲薄祖宗的智慧,去看看欧美的老年人(别以为看了几部美剧就知道美国人怎么生活的了),还能伸直腿走路的比率有多高?一把一把的吃止痛药,咱们大爷大妈热火朝天的在马路上跳广场舞还能打小伙子呢
1. 不碰毒品。中国作为领土辽阔的大国毒品交易管控非常严格,这也许跟我国近代史上的经验教训有关。比如在加拿大,部分省大麻是合法的,年轻人可以接触到大麻的比例大概百分之百,其中很多人因为好奇而尝试过。你也许会说大麻的毒性不高,但是有数据统计大麻上瘾后吸食其他毒性更大的毒品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并且不只有渣学校才有孩子尝试毒品,好学校也一样,甚至很多美国常青藤的优等生为了在考试周打起精神K书而吸毒。反观中国,年轻人就较少有途径接触到毒品了。由于媒体的有力宣传,留学生在海外对毒品的克制力相对来说也是较强的。并且就我所知,中国对在国内贩毒的外国人(包括美国日本等)拒绝引渡,在国内审判并执行死刑,连国外外交部的交涉都是无视的。
2. 绝对是种菜!
3. 无神论。在崇尚信仰自由的人眼里,宗教主导的国家无论是在精神上道德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受宗教严格管制,活得很累。
4. 文字度量衡统一。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广阔的领土也许不会产生民族认同感。现在的印度,至今没有统一语言,同胞间的交流靠英语。他们自己也说,印度人远不如中国人亲近团结。
5. 还有一点最值得自豪的,是精神,不是习惯。许多国家的神话传说是人遵神命,比如古罗马和古希腊,即使反抗神或预言,最后也是悲剧收场,体现了一种顺应天命的思想。只有中国的祖先提倡与天斗与地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比如女娲,夸父,刑天,孙悟空....即使是愚公移山和精卫这种笨笨的与大自然抗争的行为,中国人也是选择欣赏他坚韧的意志...
=================================
有很多朋友说我写的不严谨,其实我昨天写回答的时候我也知道自己写的不够严谨。我过去写的十个回答没有一个收到过超过五个赞,一直是透明存在,所以我也没有严格斟酌措辞。今天下个班就看到上千了,还请各位多包涵。还有我觉得我不算小粉红,这个提问就是你认为好的习惯,如果题目是问不好的习惯我也可以说好多条....
水烧开再喝。
不要小瞧这一点,烧开水对于民众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在中国外的几乎所有国家,人们千百年来的习惯就是直接喝生水 (现在也一样)。在卫生措施难以保证的时代,欧洲由于饮水不洁造成的种种瘟疫,尤其是霍乱,层出不穷。
水烧开再喝,这是古代高等文明的标志。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但古希腊人西罗多得曾记载波斯大皇帝专门把水烧开才喝,可见希腊人和普通波斯人应该没这习惯,所以才大书特书。西方最发达的时代是罗马时代,巨大的城市容易聚集病原体,于是,喝生水的罗马帝国就成了瘟疫流行病的多发区。公元前33年、公元65年、公元79年和公元162年,瘟疫反复光顾这座文明之都,死者无数。之后黑暗的中世纪更不必多说,西方人直到今天也不会喝开水(当然,以现在欧洲的卫生条件,喝生水也没事)
在现代卫生防疫体系建立起来之前,人类似乎只能在致命的干渴和疫病之间徘徊了。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聪明的古代中国人早就发明了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水烧开再喝。当西方人用水载着各种细菌喝进肚里再顺着肠道侵入体内的时候,中国人正烧一壶开水,坐在庭院里品着飘溢的茶香。作为中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喝开水有利于消毒防病,实为民生之福。虽然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瘟疫,但是危害程度比欧洲要轻得多。
中国人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普遍喝开水的呢?我找到的资料是宋代。宋代《鸡肋编》“……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大意是:即使是平头百姓出门在外,喝水前也一定要烧开。
所以,姑娘们,当不解风情的小伙子们下次再说“多喝热水”时,别生气,他可能是太爱你了,想把祖上传下来的宝贵经验和你分享呢。
————————————————
8月18日补充
没想到评论区如此热闹,在此多说几句。
有很多朋友不认同我的回答,主要是基于:
1、民国的新生活运动及49年之后的爱国卫生运动都大力提倡不喝生水,因此老百姓普遍有意识喝开水是非常晚近的事情;
2、古代燃料缺乏,因此即使有喝开水的意识,限于能力,一般人也不可能喝开水。
我的回复如下:
1、古人是否意识到喝开水是有益的
这一点是非常肯定的。
《周礼》成书于约3000年前,《周礼-秋官-壶涿氏》:“除水虫,以炮土之鼓敺之,以焚石投之”。我所理解的大意是:“除掉水里不干净的东西(导致生病的东西),以瓦鼓静置(或过滤),然后将烧热的石头扔进水里”。用烧热的石头来持续加热食物,在如今的蒙古人大锅煮肉时仍有应用,推测这可能是上古常见的烹煮方式。
《吕氏春秋》成书于约2200年前,《吕氏春秋-本味篇》 提到要让水“九沸九度”,之后才能饮用。
《养生要集》成书于约1600年前的东晋,作者张撰,其中写道:“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
再之后的文献不必赘述。
2、这种意识是否普遍
基于上一条,水烧开再喝在中上以上之家应该是普遍的。
至于底层百姓,在宋代肯定是普遍烧水再喝的,如宋代《鸡肋编》“……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大意是:即使是平头百姓出门在外,喝水前也一定要烧开。有人贴出这一段全文“世谓西北水善而风毒,故人多伤于贼风,水虽冷,饮无患。东南则反是,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用来驳斥我。但是宋代人口、经济的格局南重北轻,东南的人口至少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吧(另可参考如今的胡焕庸线),可以等同基本全部。
另外需要多说一点,即并非全部人都喝开水才能防御瘟疫。这种公共卫生行为每提高10个百分点就会有巨大的效果提升,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
3、燃料问题、及最关键的一点:不同时期的区别
宋代以前,就全国层面来说,不存在燃料短缺的问题。宋代,人口暴涨,造成了全国(其实也是全世界)第一次真正的能源危机。解决的方法是:大规模使用煤炭。宋代经济发达、人民普遍富裕,且煤炭热值高、储存方便,因此采煤、烧煤迅速流行。
明代是个转折,一方面,早期,较为发达的市民经济尚能支持类似宋代的生活方式(但是水平下降了);另一方面,人口的再次大规模增加(至明末似乎是1.9亿?大概印象,未查证)使得总体的贫困越来越显著,至明末则接近了环境承载的极限,一旦遇到点灾荒,就会有严重危机(明最终亡于破产农民)。
至于清代,可以说是晚明的延续,人口继续飙升(至清末为4亿),不断的破坏生态。时有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这时期木柴紧缺,且人民日益贫困(意味着买不起煤),就存在着严重的燃料问题了,底层人难以喝开水在这一时期是事实。同时,人民也在发挥创造力,“老虎灶”这种烧水互助的模式也出现了。
总而言之,古人是知道喝开水的好处的,并且也践行了,直到清代有了一定的退化,但仍有大量的一般百姓在喝开水。
——————————————
8月18日晚,再次补充
@crying water 在评论区指出,我对《周礼》和《吕氏春秋》的引用和解读有错误,谢谢指正,对读者我也要说声抱歉。
不过,这对答案的可靠性影响不大,我引用的《养生要集》和《鸡肋集》都是可靠、准确的。特此说明。
——————————————
8月19日,又一次补充
依然有很多人纠结燃料问题。这些人的论据有价值,具有参考性,然而真的不能用以否定中国人较为普遍的把水烧开再喝这一事实。
中国人普遍是吃热饭的,这一点大家应该无异议。制作热饭所需的燃料远远多于烧开水所需的热量,也就是说做饭时所用的一点边角热力就足够烧水了。评论中很多人也给出了农村燎壶、大小眼灶台的实例。
而且燃料问题和地区有关。我走过全国比较多的省份,华北、西北植被破坏严重,降水也少,应该会有燃料不足的问题(但即使不足,他们总是吃热饭的);秦岭淮河以南(尤其是长江以南),降水充沛,就我个人观察,南方农村地区不缺乏燃料,秸秆、杂草、灌木、树枝就足以应付做饭烧水了;东北地区不缺乏燃料,但喝生水比较普遍,推测原因有二,一是闯关东以山东河北的最穷苦农民为主,卫生习惯欠佳,二是东北气候寒冷、地广人稀,病原体不易存活和聚集。
欢迎关注三九先生,获取更多有趣文章
友情建议:此答案不要在吃饭前后半小时内阅读,评论尤要慎点,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前面的答案提到喝开水是中国古代免于大规模瘟疫传播的因素。其实还有一个可能更加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人用粪便为农作物施肥的耕作方式。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土地连续耕种将会导致肥力减退。宋末农书《种艺必用》说:“地久耕则耗”。应对肥力减退就得人工施肥,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人粪尿、家畜粪便、家禽粪便,是最好的“有机肥料”,”种地不上粪,一年瞎胡混”、“庄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些农业谚语,生动地描述了内中道理。
于是开始人为收集粪便,而城市里恰好有大量需要处理的粪便,因此专人组织的掏粪和贩卖粪便的产业逐渐形成,粪便经过人工收集,进入了城市近郊的菜圃和农田。唐朝少府监裴舒曾经出点子,奏请朝廷通过卖马粪赚钱,一年可赚二十万贯。《笑林广记》中有个关于卖粪的笑话:一家人攒了一窖粪,招人卖,说这粪乃窖藏,索价一千文,买粪的不愿意,说五百。卖粪的就急了,“哪有那么贱的粪?难道是狗屙的!”那买粪安慰道:“又不曾吃了你的,你急什么!”
在江南农村,早在宋代就已有收集人粪的记载。宋朝时期,汴梁等大都市的公厕采取由专人管理、专人收集、专倒一处的方式,已具有了行业的性质。当时专门收集粪便的人力车或牛车,定时沿着街巷挨家挨户收集,再转卖给需要粪肥的农民。
虽然古人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得益于收集和贩卖粪便用于施肥的产业,大量的粪便避免了直接倾倒于街道上。相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人口稠密的中国古代城市保持了相对较好的卫生条件,在欧洲易通过粪便大规模传播的疾病,很少在中国古代的大城市出现。而粪便使得土壤保持了肥力,使得中国农作物的产量保持了工业革命以前的较高水准,也养活了更多的人口。粪便施肥为中国人做出的贡献,可谓粪土当年万户侯了。
沐浴露洗发水剩底了掺点水继续用
勤俭节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