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有哪些事情是大部分中国人无法接受的?(主要是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社会规则)?

回答
在中国生活久了,有时候会发现一些国外(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社会规则,确实会让很多中国人感到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这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是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个体经验差异造成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把话说得更“人话”一些。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张力:

“我”的边界与“我们”的边界: 这是最核心的一个差异。在中国,“家”和“集体”的概念非常强大。很多时候,个人的利益会自觉不自觉地让位于家庭、单位、甚至是更大的群体。比如,中国人很习惯为父母、孩子牺牲个人发展,在单位里也常常会为了团队目标而加班加点,甚至承担额外责任。
国外(特别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自私,而是强调“个体独立性”和“个人权利”优先。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做决定,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且不被强制要求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他人。
延伸细节:
独立居住: 在很多西方国家,成年子女(即使是20多岁)独立居住是很普遍的,父母通常不会期望他们一直在身边或者承担赡养的全部责任(当然,情感支持是有的)。反观中国,很多年轻人即使经济独立,也会选择和父母同住,或者即使不住在一起,父母也经常会干预他们的生活。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极致: 很多外国人在自己家里做家务,甚至修缮房屋,都倾向于自己动手。当然也有请人做的,但那种“孩子要听父母的安排”的概念在中国更强,而在国外,父母可能会更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是学习的过程。
界限感强: 为什么外国人对“隐私”看得这么重?这跟个人主义有关。他们认为自己的时间、空间、隐私是属于自己的,别人不经允许就介入,就是侵犯了他们的权利。比如,他们不会随便问别人的收入、年龄,也不会轻易到别人家里串门。
职场上的“公私分明”: 在国外,很多公司会强调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除非是公司有明确要求,否则加班并不是常态,也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大家更注重效率,而不是时长。中国人可能觉得这是“不够努力”或者“没有团队精神”,因为在中国,“奋斗”和“奉献”常常被视为美德。

2. 沟通方式与表达直接性:

“婉转”与“直白”: 中国人习惯于委婉、含蓄的表达,讲究“听话听音”,怕直接拒绝别人会伤和气,怕说出真相会惹麻烦。所以很多时候会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国外(尤其是英美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清晰的沟通。 “有话直说”被视为效率和真诚的体现。
延伸细节:
拒绝与表达异议: 中国人可能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者即使不同意,也可能只是含糊地表示“考虑一下”或“再说吧”。而国外的人会更直接地说“不,我做不到”或者“我不赞同这个观点”。这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有点“不近人情”。
批评与反馈: 在工作场合,中国人可能不太愿意直接批评下属或同事,更倾向于私下沟通或者通过第三方。而国外,特别是在一些公司文化里,直接的、建设性的批评是鼓励的,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对方更快地进步。这让一些中国人感到“不留情面”。
问“为什么”: 在中国,有时候问“为什么”可能被视为质疑权威或者不服从,尤其是在一些等级观念比较强的场合。而在国外,鼓励提问和讨论,认为这是理解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3. 规则与变通:

“规矩”的弹性: 中国社会有句老话叫“法不责众”或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时候,大家对规则的理解会更灵活,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甚至利用规则的漏洞。
国外(很多国家)对规则的遵守程度可能更高, 规则被视为社会运行的基石,强调公平和秩序。
延伸细节:
排队文化: 在中国,即使是在公共场合,插队现象也曾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当然现在改善很多)。而在很多国外,排队被视为最基本也是最受尊重的规则,插队者会受到强烈的社会压力。
交通规则: 闯红灯、不按规定停车等现象,虽然在中国也普遍存在,但在一些国家,这些行为的违规成本和被抓到的概率更高,所以大家更自觉遵守。
契约精神: 在合同和协议方面,国外很多人会非常看重合同的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合同来执行。在中国,有时候合同的履行会更多地受到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会有一些“弹性处理”。
“告密”与举报: 在中国,很多人对“告密”或者举报行为持有负面看法,觉得这是“不厚道”的表现,会破坏人际关系。而在国外,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的领域,鼓励举报不法行为,这被视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式。

4. 权利意识与集体责任:

“先权利,后义务” vs. “先义务,后权利”: 中国文化强调“责任”、“担当”,个人首先要尽到对家庭、对国家的义务。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权利”,个人首先拥有哪些权利,然后在此基础上承担相应的义务。
延伸细节:
维权意识: 中国人在遇到问题时,可能更习惯于忍耐、通过人情关系解决,或者觉得“麻烦”。而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很多人遇到不公待遇时,会立刻想到寻求法律途径,或者通过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会让一些中国人觉得“太较真”、“小题大做”。
社会福利与个人所得税: 对于高税收背后的社会福利,很多中国人可能会觉得“税太高了”,自己的钱被拿去养了太多不需要工作的人(比如懒人、罪犯等)。而他们可能不理解的是,高税收支撑了全民医疗、免费教育、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社会共担责任的方式。
“免费”午餐: 有时候,一些国外宣扬的“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概念,会让一些中国人本能地警惕,觉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背后一定有猫腻,或者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可能不太习惯政府主动承担如此多的公共服务责任,并且通过税收来公平分配。

5. 对“弱者”的态度与“成功学”:

“同情”与“尊重”: 中国文化中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说法,有时候对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会带有一些“活该”或“不努力”的潜意识判断。同时,对于成功者,也容易有“成功学”的解读,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国外一些文化,尤其是在北欧和加拿大等国家, 更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以及社会公平的保障。
延伸细节:
对失业者和残疾人的看法: 一些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如果一个人失业了,或者依靠政府救济金生活,那就是“懒惰”或“无能”。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政府会提供更全面的社会保障,失业金、救济金的发放标准和范围都比较广,这被视为社会底线的保障,而不是对个人能力的否定。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解偏差: 虽然中国人也说这句话,但理解角度可能不同。国外有些人认为,失败是创新和学习的必经之路,不应该因此而歧视一个人。而中国人有时候更看重结果,容易把失败与“没本事”划等号。
对精英和成功的理解: 一些中国人会崇拜成功人士,觉得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模仿的“秘诀”。而一些国外文化,可能更强调“运气”、“社会资源”等因素,对纯粹的成功学解读会更理性一些。

当然,这些都是概括性的描述,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这些差异也在不断地模糊和融合。但就整体而言,当中国人初到国外,或者接触到一些国外文化时,会感到“格格不入”的,往往是以上这些深植于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差异所带来的碰撞。这就像我们习惯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突然听到另一种语言的逻辑,需要时间去适应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加一句:

我不是不明白国外所谓的“言论自由”,这题目问的接受不了的事,我接受不了的,正是国外这样的所谓“言论自由”!


原答案:

号称言论自由的国外,却有政治政确在不停的封你的嘴,而对不同政见者更是处处打压,比如在某个反华的集会上,你想去辩论两句,遇到的除了谩骂和悔辱,还包括他们拿着高音喇叭不听的说你是五毛党,是TG走狗,而你只能扯着脖子喊,然后你无奈走了,他会觉得他们胜利了,打败了TG的鹰犬。。。

其实这些人想要的言论自由,是和立场相同者自由,至于不同者,抱歉,自由世界不属于你们!

类似的,某位歌颂言论自由的答主,却关闭了评论。。。



user avatar

在德国,槽点简直实在太多:

1、动不动就罢工!而且喜欢挑周一,经常周一早上交通系统全部瘫痪。上两个月我碰到了三次!火车、市内交通轮流来。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我同学去上班,自家的食堂罢工了!上个月去电影院看妇联4,通知我卖爆米花的柜台罢工了!我知道你们讲究human rights,但也不要这么把自己当回事吧…心好累…在国内,想罢工?赶紧收拾收拾滚吧,你不做了后面排着队大把的人等着做。而且我们的工会和谐多了,组织组织联欢晚会、发发慰问品,谁给你三天两头组织罢工?做梦吧!

2、周日、复活节、劳动节、圣诞节这种,商店、超市统统关门,我想死,我真的想死。特别是复活节、圣诞节这种节日跨度大的,就算事先屯粮了,到最后一两天我基本还是冰箱一干二净,不知道在瞎吃什么了。大部分商店工作日也是六点关门,大一点的商场八点。我下班就六点了,请问你们商店开着给谁逛?回国连银行都是周日开门的,我倒反而不适应了。

3、吃的是一塌糊涂。水很硬,都是钙化物,还很自豪我们的水是可以生吃的,大叔大妈们没发现你们头发掉特别快?不反思下原因还生喝呢?!蔬菜就是色拉,超市卖的全是只能用来做色拉的菜,小青菜、菠菜一点点三四欧,蓬蒿菜、鸡毛菜是什么?能吃的?肉、奶倒是很多,最多的是甜点!反正我总结下来是,容易让人长胖的东西,在国外卖贼便宜。但这非但吃不饱,还加重人身体负担,导致几年下来,人越来越胖、脸上痘越来越多、头发越来越少,我好恨!

4、还有那个国外的聊天软件WhatsApp,居然可以看到我最后一次上线时间和标记已读功能,我真的用不惯!主要很多时间我不是故意不回,因为我得用外语啊,不是我母语我得斟酌组织半天才能发,所以忙的时候哪顾得上放下手头事情组织语言!但是就会有老外追着问我怎么已读不回,国外不是号称很讲隐私嘛,我上线时间都要被视奸,真的很不隐私很不友好诶!微信在这点上就很好!

综上,好想振臂高呼,还是中国好!

user avatar

“我就算吃15年,20年的牢饭,即使出来已经70岁,我也会在里面好好运动,你就等着我出狱吧。”

2008年12月11日上午,年仅8岁的小女孩遇到了这个恶魔。

毒打、性侵、异物灌肠……

腹部骨盆骨折,大小肠流出体外坏死,肛门和性器官80%损坏,需要随身携带尿袋,终生不育……

恶魔落入了法网,却因为所谓的人权而无法执行正义,现在这个恶魔将重获自由了,无数人心中的梦魇回来了。








我相信中国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这种禽兽不如的狗东西因该活在这个世界上,更不会认为这样的恶魔因该从监狱中出来重获自由。

法律难道是用来保护罪犯的吗?

user avatar

那个小女孩在欧盟大会上的感动陈词真是让我尬到原地爆炸。从巴黎和会到捷克斯洛伐克再到如今的叙利亚,没有一个事例不是在告诉你,西方的那群洋大人是这个世界的“天龙人”,他们宁肯花几十分钟去听一个圣母到炸,于国卵用没有的小姑娘的演讲,也不会去听一个经受磨难的国家外交官的慷慨陈词。在中国我们讲究礼貌,讲究不恃强凌弱,这在外国眼里只会是懦弱,衡量一个文明的关键是这个社会对弱者是否给予应有的权利,所以西方人是真的文明吗?不多说了,洋狗,出来洗地了

链接我放在这里,有兴趣看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并写500字观后感当课后作业

一千多赞了,谢谢大家的支持,我相信大家和我感同身受,对圣母只会高谈阔论感到厌恶,今天某位知友的评论让我超不舒服。我想补一些话,供大家批判。

首先是关于某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肯定会损害少数人的利益,那这个项目到底要不要进行?

我觉得太有必要了,比如一条高速公路,我来自山东省的贫困县莘县,以前我生活的那个镇根本没有什么工厂之类的东西,12年的时候我们村上大部分男人还在靠外出打工,种地赚钱。直到16年,我们村旁边修了德聊高速,依靠着德聊高速,村内有了一个食品加工厂,也有了粮食收购贩卖的粮食站。村里的妇女可以去厂子上班,工资可能不高,但至少有另一笔收入了不是?长远看我们会从高速路上收获的不远比那几百亩地多,不是吗?

自由没有约束,没有正确的引导那还是自由吗?那只能称之为胡作非为。仅仅为了当时的不舍与损失,而断送了一个地区发展的大好时机,这不仅是执政者的愚蠢,更是自由的愚蠢,普通百姓能想通所有这些关节,知道这是短痛而未来这收获的肯定远远多于目前损失的,那要政府决策干什么?要那么多的专家论证,听证会有什么用?把政府变成基建队,想通了就叫来建不好吗?

我们绝不应该成为下一个所谓的“自由国度”。


两千赞了,知友给力熬,应某些知友不太了解这个小姑娘,我给大家挂一个介绍她的文章

她的主张:要求全球经济踩刹车,各国政府应制定法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她的光环:瑞典年度女性,超级网红,诺贝尔和平奖受提名人、达沃斯经济论坛嘉宾、联合国气候大会演讲者、数十万学生的偶像,环保领袖……

她的人设:不做虚伪的环保者,不坐飞机,不吃肉食,坚持素食,全家素食,鄙视打折日大超市的抢购者, 艾斯伯格症候群患者(类似自闭症,存在沟通困难),欢迎移民,支持难民庇护权……

面对质疑时,她坚称,背后只有她自己,没有任何推手。

----------------重要分割线-----------------

今天,答主体会了一把什么叫知乎。答主大早上被一位神奇的知友,估计是视频文字都没看的那种,我第一句话就写了欧盟,然后被这个神奇的知友扣了一顶不了解联合国,胡乱发的帽子。你说我偏激,说我发言不当,我都能接受,毕竟确实有,但是你连看都不看就胡乱扣我帽子,你在秀谁的智商?于是我“友善地”但绝非侮辱,歧视,更谈不上骚扰地回了一连串的问句,被这位恼羞成怒的知友举报了,更神奇的是通过了居然。

我无话可说,如果是因为害怕漏了骂人的,而知乎把每一个举报的都来一遍我无所谓,毕竟这就是知乎吧。

你友好地和我说话,我回以友善。但是劳资是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热血,不是你们知乎要的别人打了我左脸,我还要把右脸伸过去的人。再见了辣鸡APP。

--------------再次分割------------------

知乎 啊,我原以为这个举报就能成功很莽。后来发现这个APP拿用户基本不当人看啊。


看到了吗,我11:10问的,某乎19:48回的,这就是传说中的24小时内回答吗?

至于睿智,问别人是不是没有看的能力,也就是盲人,以后都得换词啦,万一你哪天说再领导睿智的领导下,你可能就被开除啦,因为辱骂。礼貌地问别人是不起盲人就用文言文吧,毕竟知乎的审查员都看不懂 。

user avatar

北欧无处不在的政治正确,刚到的中国人估计得蒙圈。

要是刚巧这个中国人是企业主,雇了北欧本地人,那得在抽屉里备一点救心丸。

我妈在挪威的学校工作。某天,一位老师病假。于是,教师小组长要求另一名教师换一下班(从下午换到上午),帮病假的老师代课。

这样一件小事儿,被要求换班的老师把事情上报给了校长,并且投诉小组长‘职场欺凌’。

这样的事儿不少见。

在挪威,除了每年二十多天年假,加上圣诞长假,复活节长假以及各种小假期外,每个人每年还有二十天左右‘无理由病假’,意味着,你可以早上通知老板,今儿你脑壳儿疼,不去上班了,不需要病假单,也不需要多解释。

如果你是老板,那你最好一句话都不要多说,即使你看到了这名员工发出来的度假相片 - 因为假设你‘质疑’了员工,可能有以下结果:

  • 被起诉‘职场欺凌’,因为你的质疑代表了你不信任下属,并且藐视‘无理由病假’的权利。
  • 如果员工是有色人种,那可能会扯上种族歧视。
  • 如果员工是女性,那有机会扯上性别歧视。
  • 如果员工是同性恋,那有机会扯上LGBT歧视
  • 如果员工是残疾人,那可能会扯上藐视残疾人权利
  • 如果员工是穆斯林,那可能会扯上歧视穆斯林

假如这位员工刚好是一位残疾黑人女同性恋,那这位老板可能得背井离乡去讨生活了。

有趣的是,现实情况中,许多挪威人都把‘无理由病假’当成了休假来用,用得理直气壮。


公众号“维京女侠”,和你唠唠北欧,留言必回,除非在追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