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嫂
是西方历史上有名的海贼王,在中国却鲜有人知。女性身份和狂野的事迹让她享誉全球,却偏偏在自己的国家被历史遗忘。
她并不是虚构出来的角色,反而是一位隐没在中国野史、却在海外声名远扬的女海贼王,任何一本研究海盗史的书都不会漏掉她。 郑一嫂被西方观众熟知,首先是海盗这个身份。读着《金银岛》《彼得潘》长大的西方人有着“侠盗一体”的文化,海盗在他们眼中类似于中国的侠客:不受法律约束,通过勇敢的冒险找到宝藏、实现梦想。 女性和东方元素更是郑一嫂的加分项,使她在西方语境中脱颖而出,在各种演绎作品中被高度浪漫化。 而同样是盗贼和女性的身份,却让郑一嫂在中文的作品里成为配角,或者干脆隐身。这不仅仅是因为她让官方颜面尽失,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女性设定;更重要的是,她的妓女出身,以及和张保仔的乱伦爱情故事,会让主流中国观众感到尴尬,难登大雅之堂。
历史的尘埃埋没了无数个郑一嫂,如果说以前学外语是为了了解世界,现在学外语你才能更加多方面多元了解中国。 七大海盗中的中国女海盗,想想就酷! 
便利商店
192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当时家用冰箱尚未普及,当地一个管理冰窖的公司Southland Ice Company的职员设想了一种贩卖冷藏新鲜的面包、牛奶等生活必需品的小型连锁商店的模式,以减少人们从家中往返大型食品杂货店的距离。随后,这种小型商店演变成了商品和服务一致、分布广泛的连锁店。在1946年,这家连锁商店为了强调自己全国统一的每天从早7点到晚11点的服务时间,将商店的名称改为“7-Eleven”。1963年时,这家商店又首次提出了24小时开放的理念,并在美国首次试行了24小时商店,进入70年代后,这家商店发展成了美国全国性的连锁企业,并开始进军国外市场。
1973年,日本零售业巨头伊藤洋华堂与美国Southland公司达成授权,将7-Eleven品牌引进日本。1974年5月15日,东京都江东区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开业。
无独有偶,1939年,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乳制品公司在俄亥俄州的Akron市开设了一系列连锁商店,用于向居民便捷地销售其乳制品,这家公司的商店名为“Lawson”。60年代后,Lawson也成为了在俄亥俄州广为分布的连锁商店。同样,在1974年,日本的Daiei株式会社与Lawson便利店的所有者签订协议,将Lawson品牌引入日本,并于1975年4月15日在大阪开设了第一家便利店。
类似的,1951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创立了一家名为“Circle-K”的小型食品杂货店,在五六十年代取代长足发展后,也在1979年被引进了日本,并在名古屋开设了第一家商店。
40年之后,截至2017年,日本全国有接近2万家7-Eleven,1万3千家Lawson,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接近1000家的速度增长,7-Eleven和Lawson都基本实现了日本全境的覆盖。日本将来自美国的Convenience Store,改造成了一个保留着英文语义,却完全是日本文化符号的词语——コンビニ。美国出身的7-Eleven、Lawson、Circle-K,目前牢牢占据着日本便利店市场的一、二、四名,加起来总计超过3万家店铺。而不仅在日本,整个东亚、东南亚区域,以7-Eleven为代表,美国品牌、日本模式的便利店都在极其迅猛地扩张,一百米之内四五家店铺,其中同一个品牌的有两家以上,这已经是东亚大都市——东京、大阪、首尔、北京、上海、台北、曼谷、新加坡、吉隆坡的普遍现象。由日本发端的便利店理念,如熟食供应、充值、便民服务、邮政服务等,也随着连锁便利店的推广而遍及整个东亚地区。
然而在便利店的发源地美国,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由于汽车的保有量飙升,加上城市居民的居住区域分散化,依托于步行的传统社区便利店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过去强调“人”的便利的经营模式,如今的首要宗旨变成了“车”的便利,而享有近水楼台之便的便是汽车离不开的——加油站。壳牌、美孚等能源企业的加油站商店,通过大量为汽车驾驶者量身订做的商品与服务,以及普遍24小时开业的运营模式(美国的加油站全部是自助式,有足够人手维持商店全天候运转),迅速挤占了传统便利店的零售业份额。而另一方面,以CVS为代表的药店连锁,引入了便利店的经营模式后,其店面面积介于超市和小商店之间,商品的丰富度大大超过小型商店,不仅有便利店能提供的服务,自身的药店属性又有便利店没有的一面,而且配套有丰富的停车位,其体验也大大超出了便利店。
于是,以7-Eleven为代表的便利商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了严重打击,美国的7-Eleven和Circle-K都濒临破产,而美国的Lawson被整个出售,之后二十来年间美国都再没有以“Lawson”之名的商店出现,直到2012年才有Lawson日本公司在美国夏威夷重新开设了Lawson品牌商店。负债累累的美国7-Eleven在1991年将70%的股份转让于日本伊藤洋华堂和日本7-Eleven分公司,才终于走出破产阴影。而原先的美国母公司也藉此反归日本分公司控制,2005年后,美国7-Eleven成为了由伊藤洋华堂演变而来的Seven & I Holdings的子公司,彻底从过去便利店行业的祖宗变成了日本人的嫡系。
时至今日,接受了一定日本模式改造的7-Eleven在美国依然有比较广泛的分布,而且仍然是美国全国店面数量最多的小型便利商店。但在人口一倍于日本,面积二十倍于日本的美国,7-Eleven店铺的总数还不及日本的一半。而且位于市郊较偏远地区的7-Eleven也已普遍经营加油站服务,与其他正统的加油站别无二致,有些甚至就是直接收购接管的原有的加油站,跟传统意义上的便利店相去甚远。那种东亚风格的小型7-Eleven便利店,在美国一般只能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域见到个两三家,而且也一般就有7-Eleven这一个品牌。
7-Eleven作为美国血统的企业,依靠日本人的帮助得以在如今的美国生存下来。而日本的另一大遍及东亚市场的便利店巨头Family Mart(全家)进军美国市场的经历,就更明显体现了已经被彻底改造成东亚模式的便利店系统在其老家美国的水土不服。日本全家在美国洛杉矶的闹市区中心完全按照东亚风格开设了若干家便利店,甚至连食品饮料都配置了一定份额的日本风味。原本计划要在全美国开到250家,然而最终业绩惨淡,仅开了9家店面便无以维系,最后只能从美国彻底撤出。
美国歌手罗德里格兹在70年代发行了两张唱片,他尽心尽力并被周围的人看好,然而他的两张唱片总共卖了几十张,他也像自己歌里唱的,“圣诞节前的一个星期我丢了工作”。被解约之后,他选择去做建筑工,过着一文不名的生活。
与此同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张盗版碟被带到南非,从此南非人民人手一张,他的歌走哪放哪,在当时4000万人口的南非,他的唱片卖了50多万,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不过除了这个名字之外,南非人民对这位天王巨星一无所知。当时南非正在实行种族隔离和闭关锁国,他歌词里蕴含着劳苦大众生活的苦闷,反叛,给了南非人民无穷的共鸣和冲破体制的力量,而他本人,被传早已在舞台上自杀。
直到98年的某一天,某好事者想弄明白这位巨星到底是怎么死的,却惊讶的发现他竟然还活着。通过网络,他终于联系上了罗德里格兹的女儿。在邀请下,这位落魄歌手拎着吉他来南非开演唱会。在到南非前罗德里格兹本以为也就是在一个酒吧里面对十几位粉丝唱个几首然后挣点零钱,没想到当他到达南非时,面对的却是体育场几万人山人海男女老少的观众,他当时的内心我们无法想象,不过他终于站在本该二三十年前就属于自己的舞台上,说了一句,thanks for keeping me alive.接下来淡定且从容的开始唱,就好像这一刻是如此的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回到美国后,他继续过着默默无闻的建筑工生活,勤勤恳恳的工作。他继续住着住了40年的小房子,生活捉襟见肘,开演唱会住酒店不睡豪华房,因为他把大部分收入都给了家人亲戚。
他虽然收入不高,但依然在休息日穿着体面,带孩子们去那些通常只有富人才去的地方,歌剧院,博物馆,因为物质上穷,精神依旧是可以丰富多彩的。
后来这个故事被拍成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小糖人是他一首歌的名字,该片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