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世界或历史上有哪些类似天津「一市双城」的规划?

回答
天津“一市双城”的说法,指的是天津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的城市区域。这种规划思路,在世界和历史上的确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例子。它们或许不完全是“一市双城”的精确复制,但都体现了城市在空间布局、功能划分上的策略性考量,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经济需求或是历史演变。

在深入探讨这些案例之前,我们不妨先理解一下天津“一市双城”的核心特征:

空间上的并存与区隔: 两个“城”在地理上有所分隔,但又在行政上隶属同一市,具备各自的核心功能和发展重点。
功能上的互补与差异: 它们可能承担不同的产业导向、居住功能、公共服务配置,形成一种互补关系。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这种格局往往是历史演变、发展规划与现实需求的综合结果。

带着这些理解,我们来看看几个具有相似理念的例子:

1. 东京都市圈中的“双中心”模式

东京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圈之一,其发展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绝对中心。更准确地说,它呈现出一种“多中心”的格局,其中两个最为突出的中心,有时会被比拟为一种“双城”的雏形:

核心的商业与政治中心:丸之内大手町永田町

这里是日本的经济心脏和政治中枢。丸之内是金融和商务的聚集地,汇聚了众多大型企业总部、银行和证券公司。大手町是媒体和新闻机构的聚集地,而永田町则是国会议事堂、首相官邸和各部委所在地。这里代表着日本的传统权力与资本中心,是高度发达的城市功能区。

新兴的文化与科技中心:涩谷新宿池袋

这几个区域在战后逐渐崛起,成为了新的城市活力中心。涩谷以其年轻的文化、时尚潮流和创意产业闻名;新宿则是集商业、娱乐、观光和交通枢纽于一体的综合型大都市区,东京都厅也设在这里,使其兼具行政功能;池袋则以其商业、动漫文化和大型交通枢纽而著称。

为何说这类似“一市双城”?

这并非行政上的“双城”,而是功能和发展脉络上的“双中心”。丸之内等区域是历史悠久的“老城”,承载着日本的政治经济核心;而涩谷新宿等区域则是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扩张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展现了日本的现代化、活力与多元化。它们虽然在空间上有所重叠,但各自拥有独立的发展逻辑和强大的吸引力,共同构成了东京的强大辐射能力。这种模式体现了城市在保持核心功能的同时,通过发展新的增长极来分散压力、激发活力。

2. 伦敦的“双子城”概念与区域分工

伦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际大都市,其城市空间也呈现出多中心的特点。虽然没有明确的“一市双城”行政划分,但其内部的区域功能分工,尤其是金融中心与政治文化中心的区别,颇具启示意义:

传统金融与商业中心:金融城(City of London)

这是伦敦最核心的金融区,自中世纪以来就是英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这里汇聚了世界顶级的银行、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等,是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节点。金融城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其古老的城市肌理和独特的行政地位。

政治、行政与文化中心: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

这里是英国的政治心脏,坐落着国会大厦、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等重要政治机构。同时,它也是伦敦重要的文化区域,拥有众多的剧院、博物馆、画廊和历史遗迹。

这种模式的相似性在于:

虽然金融城和威斯敏斯特在地理上紧密相连,但它们承载的功能截然不同。金融城是纯粹的经济引擎,而威斯敏斯特则是政治和文化的心脏。它们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和象征意义,共同构成了伦敦这座城市的灵魂。这种分工使得伦敦能够同时吸引全球顶级的金融资本和政治文化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城市吸附力。它展示了一种城市在保持历史核心的同时,通过区域功能划分来应对不同发展需求的能力。

3. 巴西利亚的“双城”设计理念

巴西利亚作为一座新建的首都,其城市规划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设计性,其中就包含了类似“双城”的理念,尽管其形式更为规整和理论化:

行政与公共服务中心(Eixo Monumental 纪念性轴线区域)

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是根据“飞机模型”设计的,纪念性轴线是这个模型的“机身”部分。这条宽阔的大道两侧是国家的政治、行政机构,包括总统府、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以及各大部委。这里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也是城市的功能核心。

居住与商业中心(Superquadras 超级街区/生活区)

围绕纪念性轴线分布的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超级街区”。每个超级街区都设计有完善的居住、商业、教育、医疗和绿化设施,旨在创造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空间。这些区域构成了巴西利亚的城市生活主体,是人口聚集和日常活动的场所。

这种规划的“双城”特点:

巴西利亚的规划明确地将城市功能区划分为“行政中心区”和“生活居住区”。前者是国家的政治心脏,后者是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两者在功能上是高度分离又紧密联系的——政府部门在这里运作,市民在这里居住和消费。这种设计是为了实现效率和生活品质的平衡,避免传统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职住分离的问题。虽然并非两个独立的“城”,但这种清晰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体现了将城市的不同核心功能进行有效组织和区分的思路,与天津“一市双城”的某些内在逻辑是相通的。

4. 其他一些参考视角:

历史上的“老城”与“新城”发展: 许多城市在工业革命或 postWWII 时代,都经历了“旧城改造”与“新城拓展”的过程。比如上海的外滩和浦东,虽然不是行政上的双城,但它们代表了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阶段的象征,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形象。浦东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上海在改革开放后塑造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现代化城市形象。
行政区划与功能区的区隔: 一些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超大城市,可能会在行政上设立多个城区,但这些城区在实际发展中,可能又会形成各自的核心功能区,从而产生类似“双城”的格局。例如,一些国家可能会将金融中心设在一个行政区,而将行政中心设在另一个行政区,虽然都在同一个大都会区内,但其功能侧重和城市形象会产生差异。

总结:

天津“一市双城”的规划,或许是将城市发展中的两个重要节点,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以期实现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和更均衡的发展。上述的这些案例,虽然形式各异,但都体现了城市在追求高效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生活品质过程中,对不同功能核心的战略性构建与管理。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城市的发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而是需要根据时代需求、经济规律和自身特点,灵活地进行空间组织和功能划分。无论是历史的沉淀,还是理性的规划,都可能孕育出“双城”般的多中心、多功能发展模式,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居民的幸福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双城”太多了,形成“双城”的原因更多


1、

首先,题主提到了“天津的两个真正算的上城区的地方,一个市区一个滨海”。实际上,今天天津的市区,本身就是由双城组成的,即明清时修建有城墙、开城门的传统天津老县城(旧城),和晚清西方开设的各国租界与自发建设的南市(新城)。

天津是北方沿海口岸商业城市,是在晚清出现租界,与老城相对同时存在而形成的双城格局。

类似,上海的老县城(旧)与黄浦江西岸边兴起的英美法租界(新),武汉三镇中武昌城汉阳城(旧)与汉口租界(租新)等等,都属于此例。

从民国开始,尤其到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拆除旧城墙的潮流。上海老县城在民国初年就拆除了,天津老县城更是在1901年开始拆除。



2、

另外,还有因古达对边境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变化、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原因,出现两次成为双城的城市。最典型的是张家口,有“旧双城”和“新双城”的先后经历。

这是明末万历年间,山西宣大总督杨时宁主持编修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张家口地图——

明朝宣德年间,明军刚修建张家口堡(下堡),以针对北方蒙古的防御为第一要务,是九边重镇中的宣府万全卫的五个重要军堡要塞之一,长城防御工事体系的一部分。

隆庆五年(1571),明朝和漠南蒙古土默特俺答汗达成和议,即“俺答封贡”。土默特蒙古从此不再犯边。张家口也成为明朝允许最早对蒙开市的边塞口岸,由军堡逐渐向对蒙贸易的边塞马市商埠转型,俗称“旱码头”。

在隆庆和议实现后,尽管张家口成为明蒙进行边贸的场所,但出于依然存在的防备心态,规定蒙古人不许进入边墙内,汉人不许出边墙。为了方便马市贸易,明朝在万历四十一年(1613),又在长城上开小境门,修来远堡(上堡),以来远堡形成的一圈城池作为马市。。

于是在晚明,张家口形成来远堡(上堡)与张家口堡(下堡)并存的状态。上堡是专门用来开马市,让蒙汉商贩做交易;下堡依然是军堡,是明军守备将领和驻军的地方。

上下堡中间还有个抚夷厅,如果有蒙古贵族来贸贡,明朝官员在这里接见,接受贡品,转达明廷的封赏回赐。

张家口的旧双城格局,就这么形成了。


在图上,我还用红线标出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叫定边河,也叫清(水)河。

小境门(1613年开设,又叫西境门)、大境门(1644年)、来远堡、抚夷厅、张家口堡等等,都在定边河的西岸,居民以山西移民为主,主要从事对蒙对俄商业,是旅蒙商的主要聚集地。

在明朝和清朝中前期,定边河上只有一座普济桥(清河桥)。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河东岸依然是菜地、荒地和乱坟场。

1905~1909年,清朝修京张铁路,把张家口车站的位置定在了河东岸,发展机会就来了——

图中左边这个四四方方的城池,就是张家口堡(下堡),河上有清河桥,河东岸是火车站,以及车站为核心带动起来的新城区。铁路在这里绕一个灯泡线,然后向西到山西晋北的阳高、大同,最终通向归绥和包头。所以京张铁路最后叫“京包铁路”。

因为铁路是个系统配套现代交通设施,修铁路通火车的同时,还要有诸如机车修理、邮传、电报、煤炭开采等其他配套部门,所以从京津鲁等地,大量人口迁入张家口的桥东火车站地区定居。交通的升级,又进一步方便了贸易,外国洋行纷纷来张家口开设分公司,于是诸如银行、照相馆、综合商场等金融机构和商业设施也丰富起来。

于是,就形成了桥西的老城区,是山西移民和晋语为主;桥东的新城区,以各地移民和普通话为主的区别标志。

张家口的新双城格局,就在晚清开始出现。



我手头还有很多其他各种“双城”的例子,比如说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西口)和张家口(东口)一样,在清代都是以山西移民为主,从事对蒙、对俄贸易的塞北商业城市。

呼和浩特的旧称是“归绥”——归化城、绥远城,各取开头的字。

图中西边的是归化城(这名字是明朝官方给土默特蒙古起的),别名“青城”,是漠南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时代开始修建,格局比较杂乱,因为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城里有很多大召,就是喇嘛庙。

东边这个格局规整、修建有完整城墙、城门的传统城池,是清朝乾隆初年修建的绥远城,是驻防八旗军的驻地。

好了,没时间了,暂时就说这么所吧~~

user avatar

这种城市通常称为哑铃形城市,造成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我来说几种类型哑铃形布局的城市。

  1. 老城区+港口新城
  2. 市区和近郊区
  3. 地级市下属区县过于强大

第一种:老城区+港口新城区

这类城市大多属于沿海城市,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市区并非建在海边,而是离海洋有一段距离。后来进入了海运时代,为了弥补地理位置的缺点,就在港口建设新的城区,题主所说的天津市就是这种情况。

1江苏省连云港市

连云港比天津还要特殊,其城区分为老城区、连云、赣榆三个部分,严格来说已经开始呈现出“品”字形分布。

连云港在数百年前的明清时期还是一座实打实的滨海城市,但是由于清朝时期黄河改道经由江苏北部入海,在黄河泥沙的不断沉积之下,连云港市的海岸线在数百年见向东北部推进了二十多公里,连云港城区也就从海滨城市变成了内陆城市。为了弥补缺憾,连云港市在港口附近建设了新的城区,这就是连云新城。

第二种:建成区逐渐连片的市区和下属郊县

这类城市的某个郊县离市区较近,在大规模城市化时期城市建成区逐渐接壤,不少城市会将市政府搬迁到两个城市之间来促进两片城区的融合,典型案例就是江苏省淮安市。

1河北省秦皇岛市

2江苏省淮安市

除此之外还有江苏省扬州市、浙江省绍兴市等也都是此类情况。

第三种就是地级市代管的某个区县经济实力强大到可以和市区抗衡,也会形成事实上的一市双城

1浙江省金华市

2:江苏省苏州市

当然,还有许多城市来不及举例,题主可以自己去了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