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一语成谶的事?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话语,说出口时或许不经意,却在日后被证明带着宿命般的重量,如同一粒埋下的种子,在时间的土壤里悄然生长,最终结出令人唏嘘的果实。这些,便是“一语成谶”。它们或许出自帝王将相,或许源自文人墨客,更可能来自普通百姓,但都以其预言的精准和结果的残酷,在史册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要说一语成谶的经典,绕不开那位桀骜不驯的枭雄——项羽。

在鸿门宴上,刘邦闯下了滔天大祸,得罪了项羽,本以为性命不保。然而,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最终放过了刘邦。就在刘邦离开之际,项羽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却说出了一句后来被无数人引用的预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话本意是说,刘邦虽然有钱有势,但若不回自己的家乡,炫耀一番,就像穿着华丽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无人知晓,毫无意义。这句充满个人英雄主义和荣归故乡情结的话,却在后世的解读中,带上了一层沉重的宿命意味。

多年后,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最终在乌江自刎。而刘邦,则完成了他的宏图伟业,建立了汉朝,成为一代开国皇帝。当刘邦论功行赏时,他曾感慨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对比项羽那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再看刘邦的这句话,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两人的命运走向。项羽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勇冠三军,千古无二,但他缺乏战略眼光,更不懂得如何凝聚人心,善用人才。他心中的“富贵”似乎更多是一种个人荣耀的宣泄,而非建立稳固基业的考量。而刘邦,虽然自身能力不突出,但他却能容纳、信任并使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最终成就了伟业。

项羽那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人生价值观的缩影。他渴望光耀门楣,渴望故乡人的赞誉,然而这种渴望却伴随着他对现实政治的漠视,对人才的轻视。最终,他“衣绣”了,却是在黑夜中孤独地死去,没有人能见证他的荣耀,他的帝国也随之烟消云散。而刘邦,则“衣绣”到了阳光之下,让他的“富贵”在汉朝的江山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项羽的预言,成了他悲剧命运的谶语,他的“夜行”,也成为了他最终失败的写照。

另一位令人扼腕叹息的“一语成谶”发生在南宋的岳飞身上。

岳飞一生为国征战,屡建奇功,是南宋时期抗金斗争的灵魂人物。然而,在北伐的关键时刻,却被秦桧诬陷,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在他遇害之前,曾留下一句诗:“欲将心许国,但恐君恩误。” 这句诗表面上表达了他忠心报国,却又担心君王不理解自己的忠诚。这句话,在当时听来,不过是忠臣对君主的深情表白和一丝隐忧,但谁能想到,这“君恩误”,竟然真的成为了他生命的终结。

在狱中,岳飞面对酷吏的审问,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和坦荡。当被问及是否有罪时,他掷地有声地说:“天日昭昭,罪何足畏!” 他的儿子岳云也曾问他:“父亲,您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岳飞曾对儿子说:“你我父子二人,纵然死去,也无大碍,只恨不能为国扫平胡虏,恢复中原耳。”

最令人心痛的“一语成谶”,或许还要数他临刑前写下的那首《满江红》。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当时,岳飞尚且年富力强,斗志昂扬,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报国的热情。然而,他却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一种近乎绝望的劝诫,来激励自己和他人。这句话,在那时或许只是表达了一种惜时如金、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但是,历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岳飞最终没能等到“恢复中原”的那一天,他的“少年头”,还没有完全“白”,就被无情地剥夺了生命。那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竟成了他自己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的壮志未酬,他的英年早逝,恰恰印证了他自己发出的那声悲鸣。岳飞的“一语成谶”,不是预言了别人的命运,而是他自己对未来命运的模糊预感,一种对无法实现报国之志的深沉忧虑,最终成为了残酷的现实。

这些历史上的“一语成谶”,并非是神秘的占卜,而是人在特定情境下,基于自身经历、情感和对局势的判断所说出的话。这些话语中,往往蕴含着说话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最深刻的忧虑,以及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某种潜意识的认知。当这些个人情感与历史大势的走向不谋而合时,它们便化为带有宿命色彩的谶语,在时光的流转中,以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式得以应验。它们警示着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次的言语,都可能承载着未知的重量,影响着不可预知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6月22日,北半球夏至后第一天,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采访的时候,说“我不会是你们的总统了,有些人不喜欢我。”

有些人,哪些人,跟肯尼迪过不去的那帮人吧?

说好了要打的仗呢,退休前最后那颗星星呢?

user avatar

唐朝有四大女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

其中,李冶和薛涛这两位都曾有过一语成谶的经历。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她俩从小就显露出文学才华。

薛涛小时候曾与她父亲薛郧两人闲坐在庭院里纳凉。


薛郧一时兴起,看着院里的梧桐树,随口吟诗两句: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还让女儿把诗续下去。


没想到薛涛张口就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薛郧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不由得担心起女儿的未来。


为啥呢?古人认为“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

梧桐是高贵的树木,凡鸟不敢栖息,只有凤凰才行。


薛郧希望女儿像梧桐树一样,洁身自好、宁缺毋滥,

找个凤凰一样的乘龙快婿度过夫唱妇随的美好人生。


薛涛却说,天南地北的鸟儿风儿都欢迎,随便来往。

在古时候,除了妓女,谁还会做这样迎来送往的事?


果然一语成谶,没过几年薛郧出使南召,染病早亡,

母女生活没了着落,陷入困顿,薛涛只好加入乐籍。


薛涛成了唐朝最有名的营妓,与众多文人诗词唱和,

比如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


薛涛作诗唱和的功夫极好,当地节度使换了十一个,

但每一任节度使都喜欢她,有宴席就点名要她陪酒。


但是她爱上的官员韦皋、元稹都嫌弃她的营妓出身,

只谈恋爱不愿娶她。最后薛涛看破红尘,出家隐居。


李冶的故事与薛涛有点相似,也从父女俩作诗开始。

李冶五六岁时候,父亲让她作诗歌咏院子里的蔷薇。


没想到她一开口就是:“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这句诗本来做得很不错,只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句诗是说蔷薇已经长大了,本来该给它搭个架子,

结果架子一直没搭好,蔷薇的枝条都纠缠到一起了,


就像人的心绪一样,乱做一团。这个比喻真的不错,

可是“架却”谐音是“嫁却”,有了另外一层意思。


仿佛是在说父母不着急女儿婚事,把女儿急得不行。

李冶还是一个黄毛丫头就这样了,长大以后还了得?


李冶父亲火冒三丈,说她以后肯定会成为失足妇女,

于是李冶十多岁时候就被父亲送到道观出家作道姑。


没想到李冶并没有像父亲希望的一样努力修身养性,

反而还爱上了一个和尚,发疯了似的天天都追求他。


还给那个和尚写了封情书,大胆热烈地向人家表白: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可是那个和尚居然给她写了一封明明白白的拒绝信: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虽然没嫁给和尚,但李冶并不气馁,继续嫁人大业。

一生中她爱上了一大串文人墨客,可还是没嫁出去。


李冶的心上人有很多,比如阎伯均,陆羽、刘长卿、

房明府、韩揆之、萧叔子和崔涣,可他们都没娶她。


她无时无刻都想嫁人,可那些人只玩弄她却不娶她,

可怜的李冶因此留下很多闺怨诗,比如《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韶华易逝,青春不在,人到中年的李冶终于想明白了,

即使她得偿所愿、最终成功嫁人,那也不见得有多好。


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说深真的很深,说浅也真的很浅,

于是就有了那首著名的六言诗《八至》,说理极透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两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从小就出口成章,震惊世人,

但她俩都一语成谶,自己预言了自己悲惨无奈的一生。

user avatar

“自今日起5年之内,必定恢复与洁如的婚姻关系。如果违反誓言,没有将她接回,祈求我佛将我殛毙,将我的南京政府打成粉碎。如果10年20年之内,我不对她履行我的责任,祈求我佛推翻我的政府,将我放逐于中国国外,永不许回来。”--常凯申

user avatar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

“浙江温州,浙江温州,最大皮革厂,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王八蛋老板黄鹤吃喝嫖赌,欠下了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我们没有办法,拿着钱包抵工资。原价都是三百多、二百多、一百多的钱包,通通二十块,通通二十块!黄鹤王八蛋,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工资,你还我血汗钱,还我血汗钱!”

——街头小贩

user avatar

军用张召忠,民用黄旭东。

user avatar

在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中国古代,一语成谶的事太多了,不管真也罢假也罢,巧合也罢神迹也罢。有名的大清末代摄政王载沣对大清末代皇帝溥仪说的“快完啦”,章太炎给爱徒黄侃祝寿写的“绝命诗”就不说了,说个冷门的。

说北宋初期,文坛有个天才杨亿杨大年。天才到啥程度?史书记载,生下来就会说话(反正我不信,这要是我儿子,他生下来就叫我一声爸,我得把他摔死,妖孽啊),七岁就会作文。想起谁来没?像不像方仲永?神童啊。不过杨大年强多了,可没“伤大年”。十一岁,文名显赫到惊动了宋太宗,直接叫到京城亲自试对文才。后来进翰林,修国史,反正一个文人能达成的成就他都达成了,而且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达成的。他在馆阁和人唱和的诗有个名字叫西昆体,典雅华丽,引领一代文风,后来欧阳修范仲淹苏轼他们提倡古文,反对的就是这个。主修《册府元龟》,一套大书啊,学过古代文学史的都知道。至于各种巧对对联、才思敏捷的段子,太多了,说不胜说。

所以,杨大年就是这么个人,完美的绝世天才,少年成名,智商爆表。

这种人都会有个毛病,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说通俗点,就是赤裸裸地拿智商碾压别人,不留口德,情商不高(谢耳朵?)。说难听点,年少轻薄。

他在翰林的时候,有两个同事,梁翰、朱昂。这两位都年纪大了,当然,学问也有(要不怎么进翰林呢),就是所谓的德高望重。杨大年年少天才啊,不知道敬老,成天老梁老朱地叫,没事就拿这老哥俩开玩笑,挤兑人。学问大不代表反应快,加着年纪大了脑子也不好使了,而且还是厚道人,老两位每次都被挤兑得无言以对,讪笑而已。有一次,梁翰真是被挤兑苦了,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大年啊,别看你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唉,这老,将来也会留给你的啊……”意思是,别看你现在这么拿我们逗闷子,我是老了,我要年轻几十岁,不输于你,你也有老了被年轻人嘲笑的时候,等着吧……

这时候,朱昂不知哪来的神反应,连忙在后边悄悄一拉梁翰衣服,摇了摇手说:“不要留给他……”

旁人听了,都一愣,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这不是咒杨大年活不到老吗?本来嘛,老实人的逆袭,是最大快人心的,而且在场的有一位算一位,谁没受过杨亿的嘲笑挖苦?所以哄堂大笑,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杨亿也给噎了个哑口无言,算是第一次在打嘴仗上吃了瘪。

老朱也高兴啊,哟,活这么老了今天才知道,我还有当段子手的天赋呢……

本来只是一句戏言,谁知道,杨大年后来在四十六岁就死了,果然没等到老……

一语成谶啊,估计这也不是朱昂想看到结果,能活到老的,都是厚道人嘛……

为天下恃才傲物的少年郎戒吧,千万要留口德,智商情商齐发展才是王道。

毕竟刘天王说过:老天爱笨小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