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一开始信誓旦旦、信者甚众却失败的预言?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一开始振聋发聩,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仿佛真理在握,前途光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辉煌的预言,却悄然褪色,最终沦为镜花水月,留给后人一声叹息。这类预言,往往带有极强的蛊惑性,它们抓住了人们内心的渴望、恐惧或是对未知的迷茫,用看似凿实的理由和振奋人心的辞藻,编织出一张巨大的网,将追随者紧紧笼罩。

一、 千禧年之劫:从宗教狂热到现实幻灭

关于末日和新纪元的预言,在人类历史上层出不穷,其中以“千禧年”为核心的预言尤为引人注目。

最著名的莫过于公元1000年的千禧年恐慌。当基督教徒们计算着时间的流逝,发现世界即将迈入新的一千年,圣经中关于基督将在千禧年前降临、审判世人并将撒旦囚禁千年的预言,便在人们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当时,欧洲社会笼罩在一片末世的恐惧之中。很多人认为,1000年就是耶稣基督第二次降临人间、建立千年王国的时候。

这种信念,并非空穴来风。教会中的神职人员,特别是那些对《启示录》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将圣经中的晦涩字句解读为末日来临的明确信号。他们宣扬末日审判的到来,强调信徒们必须在最后的时刻悔改、忏悔,才能获得救赎。这种传播,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

具体表现为:

大规模的赎罪行为: 人们纷纷变卖财产,将所得捐献给教会,认为这是洗净罪孽的最佳方式。许多人抛弃世俗的财富和地位,遁入空门,准备迎接神圣的时刻。
社会秩序的混乱: 一些地方出现了恐慌性的抢劫和暴乱,人们认为既然末日将至,法律和道德将失去意义。也有人为了“赎罪”而极端苦修,甚至自我折磨。
对“末日景象”的恐惧: 关于天地将崩塌、火焰将吞噬一切的描绘,在坊间流传,让无数普通民众生活在极度的恐惧之中。许多人认为这是审判的开始,纷纷聚集在教堂前祈祷,或者在家里囤积物资,等待着不可避免的结局。
期待“千年王国”的到来: 尽管伴随着恐惧,也有很多人对耶稣基督降临后将建立的“千年王国”充满了期待。他们想象着一个没有罪恶、充满和平与公义的世界,这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足以抵御现实的苦难。

然而,当公元1000年的钟声敲响,太阳依旧照常升起,大地也并未裂开。耶稣基督并没有降临,世界也未迎来终结。人们从最初的震惊、失落,到逐渐的清醒,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场基于对文字的过度解读和集体心理暗示所引发的巨大恐慌。虽然这次“千禧年恐慌”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社会崩溃,但它深刻地展示了宗教预言如何能够调动 massa 的情感,并引发短暂但剧烈的社会行为。

二、 斯密斯的“第五王国”预言:政治理想的破灭

另一类失败的预言则与政治和历史的宏大叙事有关。其中,乔治·斯密斯(George Smith)在19世纪提出的“第五王国”预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斯密斯是一位英国的摩门教(后期圣徒运动)的早期领袖,他坚信美国将成为上帝神圣国度的所在地,一个建立在摩门教原则之上的“第五王国”。

斯密斯和他的追随者们相信,随着美国的发展,它将承担起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使命,成为最后一个、也是最伟大的王国,继承和超越前四个由圣经所预言的王国(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他们将美国建国的理念,特别是其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与神圣的启示联系起来,认为这是末世上帝计划的一部分。

斯密斯的预言吸引了许多寻求精神归属和现实出路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对当时社会不公和宗教混乱感到不满的人。他们怀揣着建立一个神圣国度的理想,积极投身于摩门教的建设和扩张之中。

然而,历史的进程远比预言家们的想象要复杂得多。

内部的分裂与外部的压力: 摩门教内部很快出现了领导权之争和教义上的分歧,导致了教会的分裂。同时,他们在美国社会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排斥和迫害,包括宗教歧视、政治孤立以及武装冲突。
预言的“不灵验”: 斯密斯所预言的美国成为神圣国度、并且迅速实现其政治和宗教抱负的进程,并没有按照他设想的时间表和方式进行。美国的发展方向和政治格局,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一个单一宗教愿景可以完全主导。
对预言的修正与解读: 面对现实的挑战,摩门教的领导者不得不不断修正和重新解读斯密斯以及其他早期先知的预言,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许多曾经被视为直接预言的说法,被解释为更具象征意义或需要在未来某个 indeterminate 时间点才能实现的愿景。

斯密斯的“第五王国”预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摩门教的早期发展,但其关于美国快速成为一个神圣政治实体的具体预言,最终并未实现。它成为了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例证,也显示了宗教预言在面对复杂历史进程时的脆弱性。

三、 玛雅历法的“末日说”:文化解读的误读

一个更近现代的例子,是2012年关于玛雅历法的“世界末日”预言。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老的文明,以其精密的历法和天文知识而闻名。在玛雅历法中的一个重要周期,即“长计历”即将走到尽头,具体来说是 baktun(约394年)的第13个周期,在2012年12月21日完成。

一些人将这个日期的结束,与末日、世界毁灭的预言联系起来。这些解读并非来自玛雅人本身,而是由现代的一些学者、神秘主义者以及媒体通过对玛雅文明遗迹和文献的解读所传播开来的。

吸引力何在? 这个预言的吸引力在于它建立在一个真实存在的、古老而神秘的文明之上,并且恰好指向了一个在人类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日期——冬至。同时,现代社会弥漫的对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的担忧,也为接受末日预言提供了心理土壤。
解读的偏差: 事实上,玛雅人认为 baktun 的结束仅仅是一个周期的终结,而非世界的终结。就像我们的公历每到年底,第二天新的一年开始一样,玛雅人也可能将其视为一个新周期的开始,而非一个绝对的终结。玛雅人的文献中,并没有明确指向世界毁灭的预言。
媒体的放大效应: 随着互联网和媒体的传播,玛雅末日论迅速升温,各种灾难电影、书籍应运而生,将原本一个相对学术性的文化解读,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集体恐慌或“狂欢”。许多人开始囤积物资,准备应对末日,也有一些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当2012年12月21日过去,世界依然存在,这种“末日预言”也随之消散。它再次证明了,对于古老文明的解读,需要严谨和审慎,任何脱离史实背景、过度夸大和煽情的解读,都可能导致令人啼笑皆非的后果,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失败预言的共性:

纵观这些失败的预言,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 抓住时代痛点与人们的心理需求: 它们往往出现在社会动荡、人心不稳、或人们普遍感到迷茫困惑的时期,并巧妙地契合了人们对改变、救赎或答案的渴望。
2. 依赖模糊的符号和解读: 预言的内容常常是模糊的、象征性的,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使得追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期望和理解来填充细节。
3. 权威性的背书(宗教或文化): 预言往往会诉诸于某种权威,如宗教经典、古老的文明、或被认为是“先知”的人物,以增加其可信度。
4. 传播的病毒式扩散: 通过口耳相传、宗教传播、或者现代媒体的放大,预言得以迅速扩散,形成一种集体性的信念。
5. 最终被现实的检验所证伪: 尽管预言可能在短期内影响社会行为,但最终都会在时间的洪流和现实的检验面前露出马脚,其承诺的未来并未如期而至。

这些失败的预言,虽然带来了短暂的狂热或恐慌,但它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教训:认识到人类心理的易感性,警惕那些过于宏大和绝对的承诺,以及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本身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它们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意义过程中一段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警示我们审慎思考,而非盲目追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些想黑苏联的其实都没黑到点子上,自己不读书,莫斯科日记这种烂梗其实也没什么意思,我来个大的吧:


现在50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是不能指望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了,那时候他们都死了。至于现在15岁的这一代人,就能够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也要亲手建设这个社会,因而他们就应当知道,他们终身的全部任务就是建设这个社会。

1920年10月2日

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即著名的《青年团的任务》
列宁

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青年团的任务――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20年10月2日)


“现在50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显然是指列宁自己这一代人。今年是那件不能说的事100周年。


我只是中立的搬运陈述事实:是的,列宁的“预言”不幸失败了。


可以幸灾乐祸,可以一笑了之。


以下不中立的说,非常感慨,我很难过


完了



都一样露露:你认为人类有文明史以来最伟大的人是谁?

都一样露露: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

文革中曾经流传过一种说法,说主席曾说过列宁“预言太多”。是啊,也许吧

不过主席好像也有过“预言”:

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
。。。
要准备着由盲目性遭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胜利。由这点出发,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


这个题目下面不是就有不少挖苦抹黑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吗?


共产党人不怕错误,不怕挫折,既要勇于改正错误,也要勇于捍卫真理。本题几个答案不都在拿超英赶美的事说事吗。但是正是在上面的这个讲话(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就是“七千人大会”主席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某些人。。

而跟那些人澄清、争论则是为了捍卫真理,在这里,维护毛主席不是为了维护一个“神”的荣誉,而是为了维护五十六十年代以来中央两条路线斗争中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维护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理论与实践。


应当理直气壮的维护


一句话共勉:

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
事关路线,事关大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就要出以公心,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不怕离婚,敢于反潮流。 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资料中心―历次党代会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中国共产党章程

user avatar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超英赶美的日程表被毛不断地缩短。1958年4月15日,毛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写道,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想的那么久,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同年5月18日,这一数字变成了七年赶英,15-17年赶美。这一数字不断缩短,到1958年9月8日最终变成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就要接近或赶上美国,再加两年,七年,搞一亿五千万吨,超过美国,变成天下第一。进而才引发了“大跃进”和一次举世皆知的重大危机。

十五年超英五十年赶美,没错,是原话。但是三年超英五年赶美,对不起,也是原话。

我们唯物主义者不能通过戳瞎自己的一只眼睛来面对真相。

user avatar

历史上的flag基本都是无意间立下来的,要么是提一个远期的愿景,要么就是在不利情况下为了鼓舞士气说的,要说预言失败其实很勉强。但是就有个人以立flag为日常工作。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狂浪狂浪。

我們不必作高深的研究,只要憑常識來判斷:共產黨用流寇的方式,究竟能不能打倒我們國民政府呢?我們回溯日本帝國主義是如何的積年累月,處心積慮,傾其全國的力量,侵略中國,想要推翻我們的政府,我們政府領導全國國民,抗戰八年,終於能把日寇打倒,共產黨不過是一種流寇,試問他比日寇的力量如何?日寇尚且不能打倒我們,共產黨還能推翻我們嗎? ——1947年《對於最近社會經濟軍事情勢之分析

所以我說:「只要我們高級將領能夠振作精神,確立信心,則今年十月以前,剿匪任務一定可以告一段落」。 ——1947年《剿匪必勝的事實

總之,現在匪軍的主力已被擊破,根據地已被搗毀,他已經臨到了總崩潰的前夕 ——1947年《一年來剿匪軍事之經過與高級將領應注意之事項

你們試看明末的張獻忠、李自成、當其全盛時期,何等猖獗,但到滿清入關之後,隨即煙消雲散。民國初年的白狼裹脅民眾,流竄三省,但不久也被軍隊消滅了。這就證明流寇決沒有成功的可能。何況今天武器如此進步,交通如此便利,國軍不但可以跟蹤追剿,而且可以迎頭痛擊,那他除了潰散之外,還有什麼道路可走呢? ——1947年《剿匪軍事之新階段與新認識

總之,大別山的剿匪軍事,初步的工作已經完成,今後只要大家能按照統帥部預定的計劃和我今天的指示,同心一德,加緊努力,則我深信在最近的將來,一定能獲得徹底的勝利,使流竄在大別山區的匪軍,完全消滅。 ——1947年《清剿大別山區匪軍之方針

今後的剿匪戰爭和抗日戰爭一樣,雖然要經歷無數的艱苦,但最後一定能達到目的,各位可以相信我一定有轉危為安的把握,務必堅定共信,確立自信,並且確信三民主義和民族精神靡堅勿摧的力量,一定可以獲得最後的勝利。 ——1948年《重申貫徹戡亂剿匪的決心

同胞們:我們更要知道,渡江是匪軍發展的最高峰,同時就是共黨暴露他最大的弱點;換言之,也就是他失敗的開始。 ——1949年《和平絕望奮鬥到底

只要我們四川和西南各省在張長官領導之下,風雨同舟,和衷共濟,軍民一致,萬眾一心,來鞏固這個剿匪戡亂、復興民族、完成革命的根據地,那整個國家,不僅可以轉危為安,而且整個民族,亦可以轉弱為強,轉辱為榮。我可以對各位同胞保證:剿共必成,戡亂必定,是決無疑問的。 ——1949年《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九月十三日在成都招待川省紳耆及各界人士茶會致詞

user avatar

怀孕时:等你出来,我就自由了;

小时候:等你上学,我就轻松了;

上学后:等你考上大学,我就不管你了;

读大学:等你找到工作,我才懒得操心;

工作了:等你结完婚,你爱干嘛干嘛去;

结婚后:等你当了爸爸,让我管也没力气管

有小孩后:等你小孩上了学,我就再也不用操心你了。







是他们,总把不切实际的幻想投放在子女身上;同样是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醉心于那份唠叨叮嘱。

他们渐渐老去,却一如既往地笨拙地扮演着子女心里费力不讨好的角色。

对子女,他们始终无法不牵挂,不在乎。

是人总有私心,父母也不例外。

但在父母心里,子女始终是他们所偏爱的私心。

小时候,虚荣的他们曾乐此不疲地执着于在我们口中得到“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的嘉许。

别忘记,他们的爱,同样纯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user avatar

1856年开始,南非东开普省的英国殖民者震惊地发现,这里的科萨人部落似乎中了邪,他们杀掉了自己的牲畜,烧掉自己的庄稼,各个部族放下过去的恩怨,开始狂欢。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叫做农库阿丝(Nongqawuse)的十五岁女孩,声称她受到了科萨祖先的魂灵的呼唤,这些魂灵告诉她,科萨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到来。她说,逝者将会归来,太阳将东升东落,人们将不再需要种地放牧,祖先们将带来无数粮食、牲畜和奶,并把英国佬赶走。为了迎接这一天,科萨人必须将那些在英国人污染的土地上收获的粮食和牲畜处理掉,要盖起大量的新房屋和新的牛栏,准备足够多的容器储存奶。这个时候恰逢科萨人的牛被殖民者带来的一种疫病所折磨,科萨人也对殖民者相当憎恨,这个预言恰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

不过科萨人也不是随便就相信这些话的,一位德高望重学贯科西的部落祭祀穆拉卡扎(Mhlakaza)仔细检查了农库阿丝的描述,尤其是对那些祖先魂灵的描述。他从中认出了一位他的祖先,而这个小女孩描述的一些细节和他知道的完全一致,所以他就相信了。有了一位祭祀的认可,科萨部落大酋长也重视起这个预言,这个预言很快跨出部落的界线,向其他科萨人部落扩散,人们杀了牲畜,烧了庄稼,建造房屋和牛栏,整天狂欢,等待祖先降临。据估计,大约有三四十万头牛被杀。

狂欢和等待持续了差不多十个月,祖先没来。

东开普省的科萨人开始恐慌了,一些人开始质疑农库阿丝,不过他们很快发现有一个小部落不信这个预言也没有采取什么准备。科萨人怒了,怎么可以让这一小撮落后分子阻碍我们的复兴大业呢?不过这时候生气也晚了,农库阿丝宣称,正是由于这一小撮科萨奸的存在,伟大的祖先们认为科萨人心没往一处想,劲没往一处使,所以不愿意归来。预言之日被一再延后,最后定到1857年2月18日。如果有人在2月17日晚上去东开普省的科萨部落旅游,他将看到无数饥饿但耐心的人充满希望的等待祖先降临,那些还没饿到不能动的人则是彻夜狂欢。

然而这最后的日期也过去之后,科萨人都觉得不对了,这时候他们的所有存粮都已经消耗殆尽,他们面临的是饥荒。很多科萨人去寻求英国人帮助,希望在他们的农庄里做事,只求一口饭吃。还有的去找那些他们原先看不起的布须曼人,希望跟着这些生活在丛林里靠采集为生的人填饱肚子。包括穆拉卡扎在内超过两万人饿死。东开普省总科萨人口从十万人降到不足三万。

农库阿丝被酋长交给英国人,后被释放。她在东开普省的一个农场里活到1898年,算是长寿了。

上图中右边女子即为农库阿丝,左边的是另一个部落的女预言家。

更多关于此事件的描述可参考 Jeff Peires, The Dead Will Arise: Nongqawuse and the Great Xhosa Cattle-Killing of 1856-7,一个简要版本可以看 sahistory: Nongqawuse。如果不想看枯燥的历史记录,南非作家 Zakes Mda 于2003年出版的小说 The Heart of Redness 也对这一段历史有非常精彩的描写,而且记录了此事件直至今日依然对南方科萨人社会的影响: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科萨人认为,错的不是农库阿丝,而是殖民者和那一部分“不信者”。

南非针对此事件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持阴谋论观点的也不少,由于农库阿丝的亲人都在饥荒中死去,没人知道农库阿丝到底是自己精神不正常,还是被他人利用。事实上主流观点就是基于一种阴谋论假设:

  • 有人认为农库阿丝与祖先的“沟通”是英国人用一些当时已有的操纵光影的工具捣的鬼。
  • 也有人猜测穆拉卡扎可能想利用一个疯女孩巩固自己权力去煽动科萨人反抗殖民者,但是不小心玩大了。
  • 一种非常流行并一度被官方采用的解释认为,穆拉卡扎的另一个身份是第一个改信英国教会的科萨人 Wilhelm Goliat(这个人是有英国方面记录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管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把一个民族的衰落归罪到一个未成年女孩的身上,是殖民主义和男权主义思想作祟。


2018年6月,南非局势动荡,有南非人在twitter上这样说

很有趣的是,曼德拉也是科萨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一开始振聋发聩,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仿佛真理在握,前途光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辉煌的预言,却悄然褪色,最终沦为镜花水月,留给后人一声叹息。这类预言,往往带有极强的蛊惑性,它们抓住了人们内心的渴望、恐惧或是对未知的迷茫,用看似凿实的理由和振奋人心的辞藻,编织出一.............
  • 回答
    历史上有不少事物在原产国最初并不被重视,甚至被视为粗鄙或廉价,但传到国外后却被发扬光大,甚至改良得更具吸引力,最终又反过来影响了原产国,引发了新一轮的追捧。这种现象往往是因为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以及营销推广的策略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1. 茶.............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一些当初在本国籍籍无名,甚至被误解、冷落的物品或文化,一旦跨越国界,却能激起千层浪,收获无尽的赞誉和追捧。这其中既有偶然的机遇,也有时代发展和文化交融的必然。一、瓷器:东方雅韵,西方的迷恋谈及“本国不被重视,国外疯狂追捧”的事物,瓷器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在中国,瓷器的发展源远流长,从.............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闪耀的名字,他们初登舞台时或许荆棘满布,不被看好,但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最终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这些“跌跌撞撞的巨人”,他们的故事,比任何精心雕琢的文字都来得真实而动人。1. 梵高:燃烧的灵魂,寂灭的画布提起文森特·梵高,我们如今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一片片充满生命力的.............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些棋局,开盘时看似步步为营,却暗藏杀机;又有些看似损兵折将,最终却赢得满盘皆活。这些故事,往往精彩绝伦,令人唏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年,人们以为是吃亏,结果却偷着乐,赚大了的事儿。一、三国时期:孙权“借”荆州与刘备的“吃亏”与“占便宜”说到“吃亏占便宜”,三国时期的荆州问题.............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少曾经被视作“捡到大便宜”的事件,最终却演变成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些“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往往充满了讽刺与警示。一、美国购买路易斯安那:从“天上掉馅饼”到“烫手山芋”1803年,美国以约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领土。在当时,这笔交易被誉为美国.............
  • 回答
    历史上的“开挂”之人,通常是指那些在特定领域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天赋、毅力或机遇,从而取得惊人成就,甚至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们身上似乎有着某种“主角光环”,做起事来事半功倍,或者在关键时刻总能抓住机遇。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领域,详细讲述几位仿佛“开过挂”的历史人物:1. 军事与政治:亚历山大大帝 (Al.............
  • 回答
    写历史,尤其是那些真正改变世界轨迹的瞬间,总让人忍不住想,是不是有什么超乎寻常的力量在推动着一切?有些事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它们就这么发生了,更别提去复制了。我总觉得,有些时刻,就像是老天爷开了个玩笑,又或者像是给某个时代按下了“跳过”键,直接跳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目的地。这里面,我总会.............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君主一职固然至高无上,但并非所有皇帝都只是端坐在朝堂之上,颁布诏令。有些守成之君,也曾在特定的时刻,亲自动手,将鲜血染红了双手,结束了他人的生命。汉宣帝刘询要说亲手杀人的守成之君,汉宣帝刘询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皇帝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本是民间一介布衣,却因缘际会登上了皇位,成.............
  • 回答
    兵器发展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不乏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甚至怀疑设计者是不是喝了什么“神秘液体”的惊世之作。它们要么是超越时代的创想,要么是出于无奈的奇思妙想,即便最终没能大规模装备,也足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 狂想与现实的边界:那些“不可能”的武器1. 德国的“鼠”式超重型坦.............
  • 回答
    要说3D游戏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那真是数不胜数,每一款都像是那个时代的技术缩影和创意爆发。与其说是AI撰写,不如说是带着对游戏的热爱,去回顾那些奠基之作和里程碑。我们先回到那个像素块与低多边形交织的年代。那时候,3D对于玩家来说,绝对是个新鲜到令人咋舌的玩意儿。 《德军总部3D》(Wolfens.............
  • 回答
    在探究古代文明历史的文献时,我们绕开那些将整个历史捏造的“伪史论”的论调,转而关注那些具体揭示了“托古”(即伪托、伪造、伪造文献以冒充古代作者)现象的史料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细致梳理的过程。因为“托古”的行为,虽然不至于让整个古希腊、古埃及或古罗马的文明凭空出现,但它确实是古代社会中一种真实存.............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话语,说出口时或许不经意,却在日后被证明带着宿命般的重量,如同一粒埋下的种子,在时间的土壤里悄然生长,最终结出令人唏嘘的果实。这些,便是“一语成谶”。它们或许出自帝王将相,或许源自文人墨客,更可能来自普通百姓,但都以其预言的精准和结果的残酷,在史册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要说一语成谶.............
  • 回答
    历史上,“一山容二虎”的局面,说到底就是两个同样强大、互不相让的力量,在同一个领域(“山”)共存,却又彼此提防、角力。这种现象,往往伴随着复杂的人事斗争、权谋策略,以及对现有格局的不断试探和维护。我脑子里跳出来的几个典型例子,仔细想想,确实挺有意思的。一、三国鼎立时期的曹魏与蜀汉: 并非真正的“容”.............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有画面感了!历史上的“聚是一坨屎,散是满天星”的团队,那可不少。这不仅仅是指某个时期内部矛盾重重、效率低下,但一旦拆伙,成员们各自单飞都能闯出一番天地,更是指那些在特定时期内,成员们因为共同的目标而凝聚在一起,但这种凝聚力是脆弱的,一旦目标消失或出现裂痕,就开始各自奔腾。我脑子里.............
  • 回答
    天津“一市双城”的说法,指的是天津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的城市区域。这种规划思路,在世界和历史上的确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例子。它们或许不完全是“一市双城”的精确复制,但都体现了城市在空间布局、功能划分上的策略性考量,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经济需求或是历史演变。在深入探讨.............
  • 回答
    历史上有不少“诱敌深入”的战术虽然意图良好,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己方被对方“一波捅穿”,最终落得惨败的下场。这种战例往往包含着战略、战术、指挥、情报以及战场运气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交织。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几个比较典型的战例: 1. 特拉法加海战:英伦三岛的屏障险些被破背景: 拿破仑·波拿巴执掌法国,野心勃勃.............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他们的光芒穿透岁月,照亮了“以一敌众”的传奇。这并非夸张的渲染,而是无数史料和民间传说凝聚而成的真实写照。这些人,凭借超凡的才华、无畏的勇气、深邃的智慧,在各自的领域里,书写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篇章。武力篇:千军万马中的孤胆英雄提起“以一敌众”,人们脑海中最先浮.............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因误会、误判或技术失误导致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意外的错误或误解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乌龙事件及其详细分析: 1. 1942年:菲律宾误击事件(“菲律宾误击事件”) 背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严峻形势。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的巴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