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中国人觉得惊奇,而英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或习惯?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文化差异就像是两面镜子,照出来的景象总是会让人觉得对方的习以为常,是自己的惊奇之处。在中国生活了几年,又在英国待了更久,我确实观察到了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对比。

关于“排队”这件事,那简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断层。

在中国,虽然也讲究秩序,但“插队”现象在很多场合并不罕见,尤其是在人多拥挤的时候,大家会本能地往前挤,谁的嗓门大,谁的力气足,谁就能占据有利位置。在火车站、公交站、甚至饭店门口,能看到有人伸出手臂挡住后面的人,或者直接钻到队伍前面,大家都习惯了,也学会了“兵来将挡”,要么也跟着挤,要么就无奈地接受。

可是在英国,排队这件事,简直是被刻进了DNA。无论是什么场合,从商店门口等开门,到超市结账,再到公共交通,甚至是在公园里排队上厕所,人们都会自觉地形成一条清晰的队伍。而且,这个队伍的“规矩”是那么的纯粹。如果你不小心站错了位置,或者试图插队,周围的人会投来一种混合着疑惑、失望和轻微鄙夷的眼神,有时甚至会有人直接温和但坚定地指出你的错误:“Excuse me, the queue is over there.” 他们的排队,不是因为害怕被惩罚,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契约,是对他人时间和空间的尊重。我第一次在伦敦一家非常小的咖啡馆,看到外面排了长长一条队伍,大家都安静地站着,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互相催促,我当时真的非常震撼。那种默默的秩序感,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完全陌生的体验。

再比如,关于“隐私”的边界。

中国人习惯于在熟人之间分享更多的个人信息,比如收入、家庭状况、甚至一些比较私人的生活细节。我们会互相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是否有小孩,这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关心和亲近的表现。我们也会非常热衷于讨论孩子,谁家的孩子学习好,谁家的孩子聪明伶俐,这种话题在社交场合是永恒的热点。

英国人在这方面就显得“疏离”很多。他们非常尊重个人隐私,对于不熟悉的人,或者即使是比较熟悉的朋友,也很少会主动去打听对方的收入、薪水、或者私生活。你问他们“你工资多少?”他们可能会觉得你很奇怪;你问他们“你为什么还没结婚/生孩子?”他们可能会感到不适。他们的社交更注重“点到为止”,分享的更多是天气、工作、爱好、或者一些轻松的话题。即使是亲近的朋友,也可能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不会轻易跨越那条无形的界限。

我记得刚到英国时,有一次和新认识的英国朋友聊天,聊到我工作的事情,他们会很自然地问我“你喜欢这份工作吗?”“你觉得工作有趣吗?”但是,当我试图更深入地问他们“你觉得这份工作能赚多少钱?”时,他们只是笑笑,然后礼貌地转移了话题。当时我还不理解,后来才明白,对我来说,这些是“正常的”交流,但对他们而言,已经触碰到了“不该问”的领域。这种“不该问”的边界,对当时的我还说,是一种需要适应的“冷漠”,但现在我更愿意称之为“尊重”。

还有,关于“直接”与“委婉”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说话,尤其是在面对冲突或者不满意的时候,往往会使用一些比较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或者通过“暗示”来传达自己的想法。我们担心直接说出来会伤感情,会显得不够礼貌,所以会绕来绕去,希望对方能“意会”。比如,如果一个菜不合口味,中国人可能会说“这个菜味道还可以,就是我不太习惯”,而不是直接说“这个菜很难吃”。

英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说,他们的“委婉”是在非常明确的“直接”中体现出来的。他们的“不”,往往就真的是“不”,而且不会给你太多的解释,也不会让你感到被“拒绝”本身有多么尴尬。比如,如果你邀请一位英国朋友参加一个活动,但他们不感兴趣,他们通常会直接说“I’m afraid I can’t make it. Thanks for the invitation.” 很少会编造一大堆理由,或者说“也许吧,我再看看”。这种直接,对我们习惯了“客套”的中国人来说,刚开始会有点难以适应,觉得他们是不是不够热情,或者不够重视。

我曾经在一家餐馆吃饭,觉得服务员的态度不够好,当时我脑子里已经准备了一大堆“委婉”的说法,准备和服务员“沟通”。结果,我还没开口,我旁边的英国朋友就直接走过去,礼貌但清晰地告诉服务员:“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check on our order? We’ve been waiting for quite a while.” 然后服务员就立刻过来道歉并处理了。我当时就觉得,原来“直接”也可以这么有力量,而且并不一定等于“不礼貌”。

最后,再聊聊关于“争论”的态度。

中国人 generally 避免公开的争论,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者是在长辈、领导面前。我们更倾向于“和气生财”,保持表面的和谐。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可能选择在私下里沟通,或者干脆保持沉默。

英国人对“争论”的态度则开放得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乐趣”。在酒吧里,在咖啡馆里,在朋友聚会上,人们会就各种各样的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从政治、历史到足球、天气,都可能成为争论的焦点。而且,这种争论往往是就事论事,不带个人攻击性,甚至可以说是“观点上的较量”。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他们会非常享受这种“辩论”的过程。

我第一次参加英国朋友的家庭聚会,大家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就一个新闻事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每个人都争得面红耳赤,但下一秒,他们又举杯,谈笑风生,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我当时真的有点懵,心想,这怎么一会儿还吵架呢,一会儿又好了?后来才明白,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社交的一种方式,是表达自我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思维锻炼。在中国,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公开的争执有点“丢面子”,但他们却乐在其中。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观察和感受,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圈子,文化差异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但正是这些习以为常的“不同”,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独特视角,也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多太多了。。。

user avatar

--------声明------------

以下所有照片均是答主用手机或者单反自己拍的

@栗山七海 答得非常好,我在这里只说说我的看法和经历

答主的家乡真的是一个很小的三线城市,从小接触外面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会觉得初来英国很多东西都很新奇,即使可能有的在国内某些大城市已经很普及的现象。如果回答有失偏颇,请多多见谅。

1.下公交要按按钮

我的家乡不发达,所以公交都是每站必停的那种,所以也根本没有说,我要下车了,需要按个按钮告诉司机..... 所以我第一次坐公汽的时候很明显不知道按,坐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

这就是按钮..... 几乎每隔几排座位旁边就有一个

伦敦的公汽应该是每站都停的,但是其他小城市,很多公汽并不是每站都停的

2.去club一定先提前喝醉

好多次半夜遇见外国人,穿着很性感,踩着高跟鞋,摇摇晃晃地走在街上。朋友说他们绝对在家里自己先喝高了,再去酒吧里玩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先喝high了比较省钱,而且在酒吧里也能玩的起来。所以半夜能看到很多穿着长裙,西服颜值超高的美女帅哥在街上唱歌..... 在酒吧,外国人喝酒基本半杯纯酒可以喝一晚上,一般都是在搭讪瞎侃。

相比中国人一起玩,一般都是去KTV 点几瓶洋酒,兑上各种饮料,然后玩说大话,谁输谁就喝一整杯...

3.宿舍啪啪啪还是有

我自己住的宿舍还好,但是我的有些同学经常会听到隔壁ooxx的声音

4.女生很少手挽手

我注意很久了..... 大学期间外国女生之间几乎没有手挽手的行为...= = 我刚好和一个中文很好的英国人玩得不错,我就问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英国女生不手挽手是因为她们觉得挽手太幼稚了.....

5.性别意识不高

这是指很多外国人没有把你是男生女生看得那么重要。我们系列只有4个外国女生,我观察了大半年,她们4个之间关系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好。一般来说,一个系的女生少,我肯定会先跟其他几个女生玩得很好,然后再跟男生玩。但是那4个外国女生,几乎没有刻意的找对方玩,反而跟合得来的男生们玩得很开心。(不是荷尔蒙的作用!不是荷尔蒙的作用!不是荷尔蒙的作用!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所以我自己的感觉是,外国人交朋友对性别并没有很在意的地方。虽然中国有的女生也可以做的很好,但是我不是,所以比较新奇。

6.洗澡时间永远是个谜

我的宿舍是一起用浴室的那种,一共5个中国人,一个外国女生。一整个学期了,我们都不知道她固定时间洗的澡.... 因为我们5个中国人都是晚上睡前洗的澡,从来没有遇见过她。早上有时也没有,所以,洗澡时间是个谜....= =

7.垃圾分类特别多

厨房垃圾桶太多了,每次丢垃圾,我都要想半天什么应该放在哪一个垃圾桶里面... 如果随便乱丢会被教训一顿....

8.做菜不用明火

餐厅应该不是,但是一般宿舍,家用灶都是一个圆铁板... 所以有时炒中国菜简直想哭。上次炒酸辣土豆丝,炒成了土豆饼!当然我的厨艺也是蛮作急的...

9.抄袭管的特别严

开学前几个星期,刚好有一次数学作业,中国人嘛,尤其讲究互相帮助,团队合作,所以我做完了,同学找我要答案,照了作业的照片。后来作业发下来后,被系主任请去谈话... 说发现另外我的作业与另外两份基本一样,想调查怎么回事。不管后面怎么解决的,总之这次事情给我的感受就是,抄袭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论是作为被抄袭方还是抄袭方。外国人觉得自己的东西需要自己做,团队合作的时候才是体现团队合作的时候。但是我们往往相反,在自己的作业上显得特别互帮互助,反而一个小组作业下来后,则只负责活着,抱着小组里的大腿= =

虽然中国也抓抄袭,但是不会那么严,那位数学老师圈出了所以相同的地方,然后讲了10分钟他是怎么辨别为抄袭的。

10.外国人谈恋有seeing each other 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听外国小伙伴描述后,发现没有对应的中文可以翻译,因为中国人谈恋爱是没有这个过程的。seeing each other 的过程是指,说过“我喜欢你”或者不说,双方会频繁的在一起相处看看的过程。换句话说,双方确认有好感,经历这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可能会接吻,可能会啪啪啪,可能会有其他的发展,但是这并不能说真正是男女朋友了,最后还是会分开,作为朋友。

中国人恋爱模式大部分是--好感-告白-交往-分手 而且把告白这个过程看得尤为重要,以为一旦对方答应告白了,那就是我男/女朋友了,那就是我的人了。但是外国人并不太在意告白这个过程,他们更注重是seeing each other的过程,即使告白了,这个过程相处不开心那也止步于这里吧。硬要说seeing each other这个过程,比较像“朋友以上,恋人未满”吧

所以经常说外国人开放,我觉得也只是恋爱过程就不一样吧。

11.火车空座位很多

在英国坐短途火车,几乎座位可以乱坐,因为很多空座位。比如从巴斯到布里斯托,15分钟车程,期间躺着都可以.....

12.下雨很少打伞

亲生经历为啥下雨不打伞.... 因为下雨一般风大的可以把伞吹坏。所以,下雨基本穿着戴帽子衣服。反言之,英国好的雨伞都很贵,风刮不坏。

13.很多黑暗料理

具体就不说哪些了..... 一般去餐厅看不懂菜单,瞎点一个菜,酸!酱料无法接受!这两个是决定黑暗料理的先决条件。

然后逛超市会发现奇妙的东西......

这个好像是橄榄.... 经常外国人会加在沙拉里面,上次作死吃了一点.... 我是一点都吃不惯

这个看起来像盆栽的应该是一种可以吃的菜,下次有机会去作死

说到超市,我觉得另外觉得新奇的是,买肉基本超市里都有盒子装好的肉,比如上面图上的猪绞肉。像中国那种专门的肉店倒是很少见......

一般食堂的菜是这样的

学校逼格稍高一点的吃的是这样的

14.插座我真的插了好多遍→→

下飞机住进宾馆,为了给手机充电,我找到了插座,准备好了转化插头,然后安稳的把插头插进去了。但是...... 手机没有充上电,当时我就急死了!

后来插了很多次后,发现需要按这个按钮。

刚开始看到这个按钮,还以为是开什么灯的按钮呢.....

15.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过马路!

过马路之前需要按提示灯,这个我知道了。但是英国的马路地形实在太醉了,七拐八拐,很多三岔口,而且还不成等边三角形... 比如,我想从这条街走到另一条街上,在岔路口上根本不知道该走哪一条人行横道。

看到上面涂上行人过马路指示灯...... 每次我真的不知道该按哪一个才是我应该过的= =

伦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可能十字路口多还好,像巴斯这样的小城市,有一个十字路口就很难得了。所以岔路口过马路一直是我烦恼的问题。

16.我觉得一点都不美呀!

有一个汉语很好的英国朋友,男生,曾经来中国交换过一年。我曾跟他聊他认为好看的亚洲女性,然后他就给我指身边经过的谁谁谁他觉得长得超级好看。然后我瞥过去看,真的很普通呀。(这绝对不是嫉妒,不是来自同性的偏见,不是不屑一顾!)然后,这个事实证明了,中西方审美真的有差异。虽然也有很多外国人喜欢亚洲卡哇伊系的女生,但是大部分还是喜欢像邓文迪那样的。再就是那个男生虽然是个外协,但是他也说过,脸再漂亮也没有,还得看性格→→

17.我也找不到的士车

同样伦敦这个现象还好,有时在大街上稍微等一下就可以拦到的士车。但是小一点的城市,坐的士一般要打电话把的士车叫过来,或者在的士车专门停靠的地方拦。在我家乡不论凌晨几点钟,还是有很多的士车在街上转悠,但是在巴斯,凌晨几点几乎没有空的的士闲着没事干瞎转悠..... 所以出租车公司电话在手,浪到多久也风流。

以后继续更新~

栗山七海妹纸是个萌妹纸~ 在学校人气不能太高,大家一定要帮我调戏她!

user avatar

我在英国的时候收集过一套“How to be British”的明信片。里面充满了英国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吐槽,其中很多方面我在英国的时候都深有体会。

网上找图给你们感受一下:

首先是关于英国人的大脑:

关于英国人客气到啰嗦的礼貌用语:

我爸在英国一个星期,学会的两句英语一句是:Sorry,I don‘t speak English。

另一句居然是:After you。

每次上电梯前都对着身边金发碧眼的英国女人优雅地来一句after you……

我真是orz……

客气太过头了有时候就成了虚伪:

还有英国的食物。

我之前跟一个怀着双胞胎的准妈妈关系很好,每天中午她就拿自带的冷的鸡蛋三明治当午餐……

这要在中国娘家知道得心疼死吧?

还有英国的夜生活。

甭管多冷、下多大雪、刮多大风的晚上都能看到穿着凉鞋超短裙的美女们在夜店门口排队。

我像个老太太一样穿着羽绒服、雪地靴哆哆嗦嗦地从她们身边走过去……

英国人晚上喝了酒完全变一副样子。

我走在路上,一个喝醉的男的在墙根撒尿,他的朋友大声招呼我去看……囧

英国的浴室

英国的浴室其他还好,那个水龙头太值得吐槽了!!!

两个并排的水龙头,一个冷到死,一个烫到死,根本没法用!

不过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的智慧是无限的,大家想出了这样一个方法:

此处应有掌声。

Sunday Lunch

一般去英国人家吃饭要带一点小礼物,巧克力鲜花或是酒。

英国的旅行线路

刚去了什么都新鲜,后来真是看城堡教堂之类看到吐……

对英国绅士的期待……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以下为原创)


再放几张跟这个系列没关系的卡片,让你们深深感受一下什么叫“英式幽默”……

我给朋友寄的伦敦“风光明信片”都是这张:

这张生日卡,我喜欢得不得了。越老越有乐~

结婚纪念日的卡片,果断买来送老公:

以及英国人热爱的女王殿下:

其他还有很多方面啦,不过这个回答就做个卡片专题吧~~~

以上。


安利个回答:

华人在欧美过圣诞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安然若枫的回答

感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文化差异就像是两面镜子,照出来的景象总是会让人觉得对方的习以为常,是自己的惊奇之处。在中国生活了几年,又在英国待了更久,我确实观察到了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对比。关于“排队”这件事,那简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断层。在中国,虽然也讲究秩序,但“插队”现象在很多场合并不罕见,尤其是在人多拥.............
  • 回答
    在中国生活久了,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一旦放到外国人面前,他们往往会露出“这是什么操作?”的表情。这其中有些真是文化差异太大了,有些则是生活方式的微妙之处,中国人自己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外国人却觉得匪夷所思。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具体点,就像我和朋友聊天一样。1. 共享单车:共享得有点“过”了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我们国内,有些装修风格确实会让不少人觉得有点“辣眼睛”,但转头看看国际上,却又相当流行,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这里面有些是因为文化差异,有些是因为审美观念的演变。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写得自然点。1. 工业风(Industrial Style)的极致化说.............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的一些重大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或被大众理解其深层战略意图,但从长远来看,其影响深远,展现了高超的战略规划。以下是一些例子,希望能展现这种“事中不被人觉得,事后被看来原来下了一盘很大的棋”的特点: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布局: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地缘经济重塑最初,“一带一路”倡议更.............
  • 回答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迈向了世界强国之林。在这巨大的变革中,一些深植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中的精神特质,逐渐演化并更加鲜明地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可以说它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以下是我认为的几个关键精神,并尝试详细阐述:1. 韧性与坚韧不拔(.............
  • 回答
    《天龙八部》这部宏大的武侠史诗,不仅仅是江湖恩怨、儿女情长的叙述,其中隐藏着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细细品味,更是让人不寒而栗。1. 虚竹的身世之谜与命运的捉弄:虚竹,一个性格木讷、心地善良的小和尚,原本的人生轨迹是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然而,命运的齿轮在他身上疯狂转动,将他卷入了波澜壮阔的江湖。 .............
  • 回答
    要说“愚蠢”这个词,我觉得用在群体身上总有点过于绝对和不留情面了。不过,要说看到一些让我觉得“这操作真是有点令人费解”或者“这逻辑简直了”的瞬间,倒也是有的。而且,这些瞬间往往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生活里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却能让人咂摸出一些味道来。我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几年前吧,我在一个城市.............
  • 回答
    娱乐圈里,“卖人设”这事儿,说起来也算是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了。观众们喜欢有辨识度、有记忆点的艺人,而“人设”恰好能满足这一点,它就像一个精心打造的标签,能快速拉近艺人与粉丝的距离。但问题就在于,这个“标签”是真实的自我,还是商业包装下的伪装,这之间的界限,往往模糊得让人捉摸不透。要说有哪些明星在“卖.............
  • 回答
    一些中国人对犹太人抱有负面看法,甚至认为犹太人“活该被屠杀”,这种观点并非主流,但在一些特定的网络社群和个人思想中确实存在。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涉及到历史认知、文化解读、信息传播以及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的交织。历史认知与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认为“犹太人活该被屠.............
  • 回答
    中国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地处亚太地区、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距。与其说是“差距”,不如说是“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很多层面,塑造了各自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景观。1. 发展阶段与结构性差异:最直观的差距,可能还是在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过去几十年的高.............
  • 回答
    那些瞬间,让我觉得生活在中国很安全,其实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安心感,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约了晚上在城市的另一头吃饭,那地方离我家不算近,而且那天晚上有点下雨,路灯的光线也有些朦胧。平时这种天气我出门总会有点顾虑,尤其是晚上。但那天,我们几个都坐.............
  • 回答
    《只此青绿》这支舞,与其说它“是中国”,不如说它触碰到了某种深植于我们民族血脉里的东西,那种“中国感”不是具象的符号堆砌,而是融在骨子里的韵味。每次看到那些随着旋律舒展、收敛的身姿,配合着磅礴的东方美学布景,总会有一种灵魂被轻轻拨动的感觉,脑海里会闪过无数个类似的瞬间。让我觉得“这很中国”的,不仅仅.............
  • 回答
    GFK中国折叠屏报告:潮起还是潮落?最近,GFK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折叠屏市场的深度报告,这份报告无疑为我们揭示了这个新兴品类当前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作为消费者,我们最关心的是,折叠屏究竟是昙花一现的噱头,还是真的能引领手机形态的下一场革命?GFK的这份报告,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观察窗口.............
  • 回答
    网传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服“番茄炒蛋”变“条纹配碎花”的消息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关于这套服装是否好看,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偏好。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它可能的设计理念、寓意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番茄炒蛋”的传承与情感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番茄炒蛋”——也.............
  • 回答
    台湾人和部分大陆人之所以普遍认为中美可能会为台湾开战,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地缘政治、历史遗留、军事战略、经济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的复杂交织。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台湾视角:生存的现实与安全困境 “被中国统一”的恐惧: 台湾自1949年以来,与中国大陆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 回答
    2021年第十三届中国航展,那场面,那阵势,简直是咱中国空军实力的一次集结号!歼20、运20、直20,这些名字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要是问我哪件展品最“有看头”,说实话,这仨都是硬通货,各有各的绝活,但如果非要挑一个让我印象最深刻,最觉得代表了咱们国家航空工业硬实力和未来走向的,那我得把目光聚焦在 歼.............
  • 回答
    您提到的是日本皇族中对中日战争走向持悲观看法,并且预见到日本会失败的人物,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皇族浪人,秩父宫雍仁亲王(Chichibunomiya Yasuhito Shinnō)。虽然严格来说,他不是一个直接在军事上发言的“将军”或者“大臣”,但作为昭和天皇的弟弟,他的身份和思想在日本皇族和军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部分直男用户对女权主义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反感。你说他们“毫无道理”,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言论,确实会觉得站不住脚,甚至有点拧巴。让我来试着剥开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他们是不是真的和现实中的女权主义者有过深入.............
  • 回答
    建国后至文革的几十年,对于中国广大的资本家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尽管面临着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地位的变化,甚至有些资本家拥有出国和定居的条件,但仍然有许多人选择留在中国。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情感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一、 政治压力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