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调制时为什么要先调到中频再调制到射频,而不是直接调制到射频?

回答
在无线通信的世界里,信号从诞生到最终通过天线辐射出去,中间经历着一系列精密的转换。其中,调制环节尤为关键,它决定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如何“搭乘”载波这趟列车。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时候要先调到中频(IF),然后再混频到射频(RF),而不是直接一步到位,把基带信号直接调制到目标射频频率上呢?这背后蕴含着不少工程上的智慧和现实的考量。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基带信号、中频信号和射频信号。

基带信号(Baseband Signal):这是我们想要传输的原始信息,比如语音的电信号、数据的比特流等。它的频率非常低,通常从零频率开始。
射频信号(Radio Frequency Signal):这是最终要通过天线辐射出去的信号,它的频率非常高,是我们常说的“调频”、“调幅”中提到的那个高频载波。这个频率决定了信号的传播距离、带宽等很多重要特性。
中频信号(Intermediate Frequency Signal):介于基带信号和射频信号之间的一个频率。它不是原始信息,也不是最终的传输信号,但却是实现某些功能必不可少的“中转站”。

好,现在我们来聊聊为什么需要这个“中转站”。

1. 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无线通信系统对信号的纯净度要求极高。一方面,我们希望放大和处理的信号尽可能纯净,避免干扰。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最终辐射出去的信号尽可能集中在目标频率上,不产生额外的杂散辐射,以免干扰其他通信系统。

直接调制到射频的难题:如果你想直接把一个基带信号(比如几千赫兹的语音)调制到一个很高的射频频率(比如几百兆赫兹甚至几吉赫兹),你会发现实现一个能够精准滤除掉基带信号所有谐波、旁瓣以及其他不需要频率成分的滤波器,在射频端是非常困难的。高频电路的设计和制造本身就更加复杂,高Q值的窄带滤波器在高频下难以实现且成本高昂。同时,在调制过程中,原始基带信号的非线性特性、载波信号的非理想性都可能产生大量的谐波和互调产物,这些杂散信号如果都在射频,想要有效地滤除它们就像是在一片嘈杂的人群中寻找一个特定的声音,难度极大。
中频的优势:将基带信号先调制到一个相对较低但远高于基带频率的中频上,这个中频频率范围通常在几百千赫兹到几百兆赫兹之间。在这个频率范围内,设计和制造高性能的滤波器(如带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要容易得多,成本也更低。这些中频滤波器可以非常有效地滤除掉调制过程中产生的杂波、谐波以及不想要的边带,得到一个非常干净的中频信号。然后,这个干净的中频信号再通过一个倍频器或混频器,将其“搬移”到最终的射频频率上。这时候,由于中频信号已经足够干净,它所产生的谐波和旁瓣也更容易被控制和滤除。

2. 放大器的设计与性能:

无线通信系统中,信号在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最终都需要经过功率放大器(PA)放大到足以进行远距离传输的水平。

直接调制到射频的放大器挑战:如果你直接将一个基带信号调制到非常高的射频频率上,那么你需要在高射频频率下设计一个高性能的放大器。高频放大器的线性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信号的频率非常高时,放大器的寄生参数(如管子的结电容、电感)会变得显著,影响其增益和线性度。放大器工作在非线性区域会产生大量的谐波和失真,直接在射频端放大这些失真信号会显著降低通信质量。
中频的优势:在中频频率下,我们可以使用性能更好、线性度更高的放大器。这些中频放大器通常比高频放大器更容易设计和制造,并且能提供更好的增益和更低的失真。通过在中频对信号进行放大,可以获得一个高质量、高功率的中频信号。然后再将这个高质量的中频信号经过混频等手段转换到射频,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信噪比和整体性能。

3. 混频器与上变频的灵活性:

混合再调制(上变频)是实现从低频到高频转换的关键步骤。

直接调制的复杂性:直接在高频下实现高质量的调制,特别是对于复杂的调制方式(如数字调制),所需的本地振荡器(LO)的频率稳定性和相位噪声要求极高,而且其频率需要精确地与载波频率对齐。设计一个能够直接将复杂的基带调制“搬移”到极高射频频率的调制器,其复杂度会成倍增加。
中频的灵活应用:先调到中频再混频到射频,提供了一种非常灵活的架构。
本地振荡器(LO)的要求: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相对较低频率但非常稳定的本地振荡器(LO)来产生中频信号。然后,再用一个频率更高但不必极其复杂的LO来将中频信号混频到最终的射频频率。这样,LO的频率要求可以分散开来,降低设计难度。
上变频的易实现性:通过一个混频器(Multiplier/Mixer)与另一个本地振荡器(LO)的乘积,就可以轻松地将中频信号的频率“搬移”到射频频率。例如,一个频率为 $f_{IF}$ 的中频信号与一个频率为 $f_{LO}$ 的本地振荡器信号混频,可以产生频率为 $f_{LO} + f_{IF}$ 或 $|f_{LO} f_{IF}|$ 的信号。通过选择合适的 $f_{LO}$,就能得到所需的射频频率 $f_{RF}$。

4. 系统设计的标准化与模块化:

使用中频作为中间环节,有助于实现通信系统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不同的功能模块(如基带处理、中频调制、中频放大、射频混频、射频功率放大等)可以独立设计和优化。例如,很多射频前端的滤波器和放大器设计可以在中频频率下标准化,这样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并且在不同产品系列中复用。
频率规划的便利性:通过选择不同的中频频率和本地振荡器频率,可以轻松地覆盖不同的射频频段,而无需大规模地重新设计基带调制器或低频部分。这为频率规划和系统升级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5. 易于调试与测试:

在中频频率下进行测试和调试比直接在高频下容易得多。

测试设备兼容性:许多标准的测试仪器(如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在射频频率范围内的性能可能会受限,但对于中频频率(如几十兆赫兹或几百兆赫兹)则表现出色,并且成本更低。
信号观察:在中频更容易捕获和观察信号的波形,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从而更容易定位和解决问题。

总结一下, 并非所有的通信系统都必须经过中频,一些简单的收发器或者特定应用场景下,确实可以实现直接射频(DirecttoRF)调制。但对于需要高性能、高频率、高带宽以及低杂散辐射的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例如手机、WiFi、雷达等,先将基带信号调制到中频,再通过混频上变频到射频,是一个成熟、高效且经济的工程解决方案。它通过将复杂的滤波、放大和频率转换任务分解到不同的频率段,并在相对更容易实现的频率段完成关键处理,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无线通信。

所以,这并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更多是“好不好”和“容不容易”的问题。中频,就像是在一段漫长的旅程中设置的一个舒适的休息站,它让整个过程更加平稳、高效,最终让我们能更安全、更清晰地把信息送达远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组会正好有人问过这个问题,@BByeah Banks 给的回答已经很详细了。我扩展点关于为什么能达到更好的频谱性能的原因。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以从3G变频到毫米波频率27G为例子,先使用2次本振,分别是10G和20G,先用10G本振将其上变频到7G和13G,然后用滤波器将13GHz滤除,只保留下7GHz,这是第一次变频,如下图所示。

然后再使用20GHz的本振,将7GHz变频到27GHz和13GHz,与上图类似,这时可以看到,要滤除的频率13GHz,距离27GHz的距离有14GHz,可以很方便用滤波器滤除。但是当一次将3G变频到27G,需要的是24GHz的本振,得到的是27GHz和21GHz,两者差6GHz,设计滤波器的难度就提高了。而且如果设计的是宽带芯片,21GHz可能还在有用的发射频段内,是不能滤除的。

现在的毫米波芯片应该大都还是使用2次变频结构,如这篇17年JSSC的文章设计的28GHz芯片,还是使用2次变频结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