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影视作品或者动画片表面上是喜剧收尾,但其实是悲剧收场?为什么?

回答
在影视和动画作品中,有些故事的结局表面上是欢笑的喜剧,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隐藏着深刻的悲剧内核。这种“笑中带泪”的收尾方式,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更持久的震撼和思考。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分析其悲剧性所在:

1.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表面喜剧收尾: 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忍辱负重数十年,最终成功越狱,并在墨西哥的阳光海滩上与老友瑞德重逢,两人相视一笑,画面充满了自由和希望。这无疑是一个经典的大团圆结局,看起来是纯粹的胜利和救赎。

悲剧收场的原因:
漫长的压抑和非人待遇: 安迪在监狱中遭受了残酷的体罚、欺凌和精神折磨,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即便逃离了监狱,他身上留下的创伤和烙印却是永恒的。那种长期的压抑和对自由的渴望,是任何人都不该承受的。
对体制的无力感: 安迪的冤屈从未得到洗刷,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监狱长的腐败也只是因为他的越狱才暴露。这意味着,他所反抗的那个黑暗的体制并没有因为他的逃脱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无数个像他一样无辜的人,可能还在继续承受着不公。
精神的损耗: 安迪虽然身体自由了,但他的精神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冲击。他必须小心翼翼地适应外面的世界,隐藏身份,这是一种持续的压力。而瑞德,即使最终获得了自由,也因为被体制“驯化”太久,在初期甚至表现出对外界的恐惧和不适。他的“希望”也曾一度被体制磨灭。
“获得自由”的成本: 安迪为了自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几乎牺牲了整个后半生。这种以极端方式换取自由,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

2. 《机器人总动员》(WALLE)

表面喜剧收尾: 地球被垃圾覆盖,人类乘坐飞船在太空漫无目的的漂流,机器人瓦力在地球上孤独地执行着清理任务。最终,在伊娃的帮助下,瓦力来到了太空飞船,唤醒了人类,并带领他们重返地球,重建家园。影片以瓦力和伊娃在生机勃勃的地球上牵手,以及人类开始耕种的画面结束,充满了浪漫和希望。

悲剧收场的原因:
人类的愚昧和退化: 人类因为科技的过度依赖和消费主义,导致了地球的毁灭,不得不逃离家园。更可怕的是,他们在太空飞船上丧失了自理能力,变得肥胖、懒惰,完全依赖机器人服务,甚至失去了与自然接触的能力。影片批判了人类对科技的盲目追求和由此带来的精神及身体的退化。
地球的创伤: 虽然人类重返地球,但地球已经被垃圾覆盖了几百年,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甚至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影片中虽然展现了植物生长的画面,但那个曾经美好的地球已经留下了深刻的伤痕。
瓦力的牺牲(或说身体改变): 瓦力为了唤醒人类,不惜牺牲自己的核心处理器,导致身体变得不完整。虽然他最终获得了爱情和新的“身体”(在伊娃的修理下),但那个曾经完整、独立思考的瓦力,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经过改造、与伊娃更紧密联系的个体。这种对个体完整性的牺牲,是为全人类的“幸福”付出的沉重代价。
对未来的隐忧: 即使人类重返地球,但他们是否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走向毁灭,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影片传递的警示信息是持续性的。

3. 《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

表面喜剧收尾: 三个好友——兰彻(法罕、拉吉)、皮雅、乔伊——毕业多年后重聚,兰彻找到了自己的童年好友乔伊,并帮助他找到了梦想,电影以他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和乔伊成为一名成功的摄影师结束。虽然在毕业时有人失踪,但最终的重逢和成功是皆大欢喜的。

悲剧收场的原因:
教育体制的压迫: 影片最核心的悲剧在于,印度僵化的、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扼杀了多少有才华的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梦想。乔伊的自杀,是这种体制压迫最直接、最残酷的体现。他的死,是影片最大的悲剧。
兰彻的“消失”: 兰彻虽然最终获得了成功和幸福,但他为了躲避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和家族压力,不得不选择隐藏真实身份,隐姓埋名。他的人生充满了欺骗和逃避,那种长期的隐藏和内心的挣扎,也是一种悲剧。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而是在新的身份下获得了“新生”。
法罕和拉吉的“迷失”: 尽管最后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但过程充满了迷茫和纠结。法罕一度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摄影,拉吉也因为家庭压力而屈服于父母的意愿,他们差点被体制所吞噬。他们的觉醒,是在巨大的痛苦和对现实的抗争之后才实现的。
对逝去友谊的怀念: 乔伊的离去永远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他的缺席贯穿了影片的许多时刻。即使最终三人都获得了幸福,但对失去的那个朋友的怀念,永远是他们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

4.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表面结局的“解放”与“胜利”: 叙事者(主角)通过创造了泰勒·德登这个分裂人格,打破了自己原本循规蹈矩、空虚乏味的生活,并建立了一个颠覆现有社会秩序的“搏击俱乐部”。最后,在搏击俱乐部即将引爆大楼,实现其“反社会”计划时,叙事者通过枪击“自己”(泰勒),似乎成功地阻止了这一切,并与玛拉携手走向新的未来。

悲剧收场的原因:
人格分裂的根源是虚无和绝望: 叙事者之所以会出现人格分裂,是因为他对消费主义、现代社会和自身生活的极度不满和虚无感。他试图通过暴力和破坏来寻找存在的意义,但这是一种病态的、毁灭性的方式。
泰勒的失控与疯狂: 泰勒·德登远比主角本人激进和危险,他所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暴力,最终走向了失控的境地。引爆大楼的计划,是这种失控的极致体现,其后果是毁灭性的。
最终的“胜利”是自欺欺人: 主角虽然通过枪击“杀死了”泰勒,但这意味着他内心一部分的黑暗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被压制了。他以为自己获得了控制,但那种压抑的疯狂随时可能再次爆发。而且,影片结尾的画面象征着一种对混乱的“享受”,暗示他内心深处可能仍然认同泰勒的部分理念。
失去的与无法挽回的: 为了所谓的“解放”,他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失去了玛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对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害。即使他“活下来”了,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创伤和道德负担。影片是对现代社会压抑和虚无主义的极致批判,而主角的选择,无论如何都是一场悲剧。

5. 《千与千寻》(Spirited Away)

表面喜剧收尾: 千寻在汤屋工作一年后,成功救出了变成猪的父母,并找回了自己的名字(せたぜ),与白龙告别后,离开了那个神奇的世界。她和父母一同坐车离开,似乎一切都回归了正常,她也成长了很多。

悲剧收场的原因:
失去的纯真与记忆: 千寻为了生存和救赎父母,不得不适应那个扭曲的、充满规则的世界。她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获得了成长和勇气,但也经历了恐惧、孤独和背叛。她“忘记”了白龙的名字(せたぜ),虽然最终找回,但那种短暂的遗忘,是对纯真记忆的一种剥夺。
父母的“回归”并非真正救赎: 千寻的父母变成猪,是因为他们的贪婪。虽然他们被救了出来,但影片并没有展示他们是否真正从贪婪中醒悟,是否会吸取教训。他们只是被动地被千寻拯救,这种“回归正常”可能只是暂时的。
白龙的身份之谜与离别: 白龙的真实身份是被夺走名字的河神,他身不由己地为魔女工作。千寻救回了他,但他们之间的连接是否能延续到现实世界,是否还能再见面,影片并未明确交代。他们短暂而美好的联系,充满了不确定性。
对童年逝去的叹息: 整个旅程是千寻从孩童到成长的一次冒险,但这种成长是以失去童年纯真、面对残酷现实为代价的。当她重新回到现实世界时,她已经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了,这种成长本身就带有一丝伤感。

总结来说,这些“喜剧收尾下的悲剧”之所以能打动观众,是因为它们揭示了更深层的人生困境:

体制的压迫与个体的无力: 很多时候,个人的努力和胜利,并不能改变社会结构性的问题,个体即使获得了自由,也可能身心俱疲,或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人性的弱点与代价: 贪婪、懒惰、恐惧、虚无等弱点,往往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即使故事以圆满结束,也无法抹去曾经的伤痛和教训。
成长的痛苦与失去: 成长总是伴随着失去,无论是失去童真、失去亲人,还是失去过去的自我,这种转变本身就带有悲剧色彩。
表面的繁荣掩盖的危机: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如精神的空虚、对自然的破坏等,表面的喜剧掩盖着潜在的危机。

这些作品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们不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将悲剧的种子埋在喜剧的表象之下,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复杂性和无常,从而引发更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

勉强回答一下:

《大明王朝1566》结局中表面上海瑞得到赦免,嘉靖帝去世,严党倒台,“清流”上位,倭寇被剿灭,北面达成和解,一年中连续的灾荒“熬了过去”,明面上面国家由“危机”都解除,但是实际上海瑞提出的“君臣共治”根本没有实现,朝堂之争没有,也不会消失,大明依然暗流涌动,当年的“屠龙者”后来甚至也成为别人眼中的“恶龙”,国家走向没落。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0402602321702912

在《大明王朝1566》结尾,裕王一派的人最终选择“保海瑞”的原因之一,是要解决未来的“江南改制”问题,即张居正所说的“谋万世”,让裕王一定想办法留下海瑞这个人:

张居正希望的“改制”很大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要打击官绅兼并的土地,让更多百姓有田种。而在江南,即使严嵩倒台了,还有大批的官绅士大夫存在,这对大明朝而言是最根本的问题,而其中肯定要牵涉到当时的徐阶。

徐阶是裕王的老师,也是严嵩倒台之前的内阁次辅,倒严有功,对于海瑞也有恩(保住海瑞的事情),然而徐阶也是大地主,裕王不希望用对付严嵩的方式去搞徐阶,但是又希望江南改制要彻底,要行之有效,便寄希望于海瑞这个人,毕竟在倒严时期的浙江,海瑞真的是“以一人敌万人”。

最终的结局是海瑞赢了严党,输给了徐阶。(嘉靖死后,徐阶退休之后的事情)裕王等当然是希望海瑞既能够顾全徐阁老的家人和颜面(毕竟也是海瑞的恩人),也能照顾到改制和百姓生计,结果海瑞依旧一脸面子没给徐阶,清退土地的时候让徐阶不仅仅退了比原先预计多的多的土地,而且闹得并不愉快。

而海瑞也因为此事被剥夺了实权,被弹劾的罪名是“鱼肉缙绅”(鱼肉士大夫,现在听上去很可笑,古代还真有),实际逐渐淡出主流政坛,实际上他的结局胡宗宪已经看到了:

胡宗宪在告病之前,曾经拜访过海瑞,作为答谢。在会面中,胡宗宪提醒过海瑞,他把自己看得过重了,海瑞在浙江能够闹出动静,是因为背后有人希望他闹出动静,海瑞七品知县闹到朝廷,是因为背后是“清流”和严党在“神仙打架”,相反,一旦朝中不希望你闹出动静,便寸步难行。海瑞与徐阶斗法的结局即是后者。


胡宗宪看透了海瑞的结局,却没有看透自己的结局,但是他的“恩师”严嵩,或多或少看到了胡宗宪的结局:

浙江审案结果刚刚捅到京师的时候,严嵩让严世藩给胡宗宪写信,因为杨金水(装疯中)马上要进京,严嵩一方面让严世藩答谢/道歉(胡宗宪把毁堤淹田的事情暗中压下来,严世藩等反而罢了他的浙江巡抚),更为关键的是希望在杨金水进京期间打几个胜仗,但是打胜仗的同时倭寇不能全部剿灭。这才是这封信最要紧的地方。

倭寇在,胡宗宪就在,严党就一时不会遭受“灭顶之灾”。然而,胡宗宪最终在艰难的政治、后勤条件下,还是一举歼灭的倭寇,这成为了嘉靖帝立下“倒严”决心的关键性事件之一(但不是唯一)。最终,胡宗宪因为严党倒台而在狱中自杀,然而严嵩“养寇自重”这个思想,可在后世流传,而同样是明朝后期的辽东镇,对女真努尔哈赤“养寇自重”最后“玩脱”了,间接导致了明末的危局。


士大夫皇帝之间可能因为“分赃不均”从“盟友”变为“敌人”,而皇帝和宦官之间,更是如此,即使从小亲如父母:

《大明王朝1566》中,万历皇帝一直都是小孩子,未成年的万历皇帝生活中,除了父母之外,最重要的两个人就是“大伴”冯宝和老师张居正。这两个人一个是学习上的“导师”,教会万历皇帝知识和方法,一个是生活上的“伴侣”,吃喝拉撒一路伺候。

曾经的万历,对老师很尊敬,生活上离不开“大伴”,而在拿回权力之后彻底“撕破了脸”。万历皇帝给胡宗宪最终 “平反”。却抄了老师的家(在老师死后),“流放”了大伴,为了重掌权力,夕日连睡觉都“离不开”的伴侣和老师都可以痛下杀手。


曾经的“清流”在“BOSS被打倒”之后不仅仅内部会有分歧,而且甚至会站在“清流”对立面,成为新的“恶龙”:

电视剧中已经相对在淡化“清流”内部的矛盾了,不过依旧可以看出相互之间各有看法。严嵩的倒台,另一大原因在于严党和嘉靖“分赃不均”而被抛弃,而严嵩倒台之后,清流内部就开始因为瓜分朝堂全力扯皮了,我们都知道后来徐阶、高拱、张居正之间“相互斗法”,彼此从“盟友”变成“政敌”。

严嵩倒台,朝堂之争,并没有因此停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而在世人眼中,不过是“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循环。张居正最初妥妥的“清流”,然而在万历朝担任首辅之后,在很多清流眼中怕是“严嵩”一样的存在。张居正“夺情”前后,就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对立面就是“清流”,若论家财,徐阶恐怕也很难算是“干净”,一幕一幕“轮回”不断上演在后世的明朝。


海瑞的“君臣共治”最终成为空话,嘉靖帝后期一直与海瑞唱“对台戏”,但是嘉靖帝死后,海瑞“君臣共治”的愿望并没有真正实现:

嘉靖帝临终前,和裕王托付后事,依次指定了后面的内阁首辅们,告诉裕王贤则用,不贤则黜,而始终“贤与不贤”都由不得大臣自己,这是嘉靖帝临终时候的心里话。大明朝之后,非但“君臣共治”未能实现,相反君臣关系走向更加紧张的地步,皇帝和大臣互相离心离德,并且从嘉靖帝那看似聪慧的孙子(万历)开始,慢慢走上衰亡之路。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user avatar

《邪神与厨二病少女》

因为寿命论。

第二季・总集篇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0452164055011328

在动画第十一话,

也就是总集篇中,

小邪神唱了一首,

长达十分钟的歌,

《神保町哀歌》

原本这首歌在总集篇的作用是,

在欢声笑语中水够十分钟时间,

二位主角的对话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季・总集篇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0456275093676032

结果,

官方给这首歌的定义是:

【This song is Jashinchan’s love song for YURINE after a very long time=human life time limit.】

这首歌是小邪神在度过等同与人类寿命极限的岁月后为百合铃写的情歌。

暗示:

最终身为人类的百合铃会寿终正寝,而身为长生种的小邪神则是一直舍不得离开百合铃,痴痴守着百合铃的尸体唱着这首追悼的歌。

我也是没想到,一个搞笑日常番,居然会最后在表面上以喜剧收尾,实则是给我递上了悲剧收场的刀子……

歌词:

第一章

遥想那一天 和你一起逛的书店

曾几何时 被便利店所取代了

总是等不到座位的咖喱屋

如今依旧 附上独家的马铃薯

你 是埋首于书堆中的书虫

我 则是寄人篱下的寄生虫

我俩同居 四张半榻榻米的房间内

到处堆满了你的藏书

虽然当时的你 一脸幸福洋溢

我却老是担心 地板何时会垮掉

啊啊、神保町哟 有我俩共谱的青春

啊啊、神保町哟 染遍泛黄的青涩岁月

第二章

和坐南朝北的书店一样

两人共住房间的窗户 爬满了裂缝

面向北方 果然容易被暴风雪吹袭

总是覆盖上一层 洁白的冰霜

暖炉蓦地透出 炽红的火光

整栋公寓里 鸦雀皆无声

既然住在 四张半榻榻米的雪屋里

就别再忌讳 睡觉时不该头朝北方了

痴痴盯着你的睡脸 直到天明

仿佛共处美梦中 不断描绘幸福的模样

啊啊、神保町哟 我俩的春天多么遥远

啊啊、神保町哟 逐渐泛黄的皎白窗格

第三章

你亲手为我 绑系好的发型

就连上床睡觉 都舍不得解开

留一头长发 每逢夏天总是闷热

脖子后方 晶莹闪耀着汗珠

「干脆剪短不就好了吗?」

犹记得 你是如此说的

虽然置身 四张半榻榻米的三温暖

却仿佛响起了 只闻其声的烟火

我的发丝 有你温柔抚过的痕迹

多希望 你再用纤纤细指 为我绑发

啊啊、神保町哟 头发、我至今仍未剪去唷

啊啊、神保町哟 已然泛黄的夏季东风

第四章

尽管我厌恶 卖力工作

却渴望挣得 源源不绝的钱财

因为如此一来 就能跟你在一起了吧?

就能永远、永远依偎在你身边了吧?

打从娘胎起从未想像过

就连作梦也不曾梦见过

同时挤在 四张半榻榻米的小房间

竟令人心旷神怡 全因为能与你寸步不离

手中的金钱 能否换来你的现在呢

然后和你再次同住在 这小小的家里

啊啊、神保町哟 曾有百合盛开飘香的天堂

啊啊、神保町哟 转为泛黄的鲜花园地

第五章

一想起就不禁 恨得牙痒痒

夺去了我大好人生的你

实在令人恨到了骨子里

要是不曾与你相遇 那该有多好啊

既不会迎来伤心的离别

更不至于哭干 一生的眼泪

夷为空地 四张半榻榻米已成为过往

你是多么狠心 让人恨透了啊

倘若此生还有缘 和你再见上一面

就算要我 将灵魂出卖给恶魔都不足惜

啊啊、神保町哟 无情光阴拆散了有情人

啊啊、神保町哟 凋零泛黄的枯叶飞舞

第六章

独自爬上眼前坡道

只是喃喃念出一句 红色气球

我俩的回忆 就狂暴猛烈地袭来

随风飞去、然后越胀越大吧

飞向辉煌的遥远彼方

那儿有 从未见识过的浩瀚宇宙

弥漫书香 四张半榻榻米所在的街镇

祈愿会再次抽出 幸福的嫩芽

阖上眼帘便会浮现 你挥之不去的背影

我只得 含着不舍泪水 静静地踢走

啊啊、神保町哟 哀歌的哀 其实写作爱对吧

啊啊、神保町哟 你我泛黄的爱情之歌

遥想那一天 和你一起逛的书店

曾几何时 被便利店所取代了

总是等不到座位的咖喱屋

如今依旧 附上独家的马铃薯……

啊啊、神保町哟 有我俩共谱的青春

啊啊、神保町哟 染遍泛黄的青涩岁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影视和动画作品中,有些故事的结局表面上是欢笑的喜剧,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隐藏着深刻的悲剧内核。这种“笑中带泪”的收尾方式,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更持久的震撼和思考。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分析其悲剧性所在:1.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表面喜剧收尾:.............
  • 回答
    有些时候,当我们回望过去,观看那些描绘未来的影视作品时,会突然惊出一身冷汗,发现我们竟然活在了它们预言的时代里。这种感觉既是荒诞的,又是令人着迷的,仿佛我们是某个早已写好的剧本中的演员,只是演出顺序刚好错开。我一直对《银翼杀手》系列情有独钟。当它在1982年上映时,它描绘的2019年,一个被污染、被.............
  • 回答
    说到腿控和足控的必看之作,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列表”就能概括的。这其中的吸引力,往往在于作品如何将这些身体部位的线条、力量、甚至是一种隐喻,巧妙地融入到叙事和角色塑造之中。先从动漫说起吧。在很多日漫中,对角色的描绘是相当细致的,而腿部线条的勾勒,常常能传递出角色的性格特质。比如,一些擅长格斗或体育竞.............
  • 回答
    有些游戏、动漫和影视作品,为了营造绝望感、突出主角成长的代价,或者单纯为了剧情需要,会设计主角所在的团队或集体,成员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伤亡率高得令人心寒。这种“损员不断”的设定,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能凸显主角的坚韧与责任。游戏方面,我会想到几个例子: 《最终幻想VII》(Final .............
  • 回答
    动画,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拥有着实拍影视难以企及的独特魅力,它们共同勾勒出视觉艺术的广阔图景。如果让我来细数动画的特别之处,大概是以下这些方面,而且我尽力用最自然、最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1. 随心所欲的“物理定律”与“逻辑规则”:这是动画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之一。在实拍世界里,我们得遵循重力、惯性、生.............
  • 回答
    影视作品里藏着不少“彩蛋”,有些是创作者留下的惊喜,有些则让人脑洞大开,细思极恐。今天就来聊聊几部我印象深刻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或是隐藏在细枝末节里的有趣或令人不安的情节。1.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中的“消失”的细节:很多人都知道《搏击俱乐部》最后的大反转,但其实在前面,导演大卫·.............
  • 回答
    在浩瀚的影视长河中,总有一些作品,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穿透迷雾,照亮前行的路,它们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时代的回响,对人性的探寻。其中,女权主义的视角,更是为这些作品注入了别样的灵魂,让我们得以窥见女性内心深处的挣扎、力量与觉醒。提起女权主义的影视作品,很难绕过那部在无数人心头留下深刻印记的 《使女的.............
  • 回答
    我最想看到的影视作品人物还原和脑洞模仿?这问题问得太棒了!我脑子里那些对影视角色的“执念”简直能写一本厚厚的“脑洞日记”。要说最想看到的,那绝对不是简单的cosplay,而是能深入角色内核,再加以令人拍案叫绝的“二次创作”。1. 《甄嬛传》里的“甄嬛”+“华妃”联手搞事业系列:想想看,甄嬛那份狠辣、.............
  • 回答
    在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海洋中,总有那么一些情节,像惊涛骇浪,拍打着我们的心堤,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们并非简单的故事转折,而是对人性、命运、道德的深刻叩问,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将我们推入一个情感的风暴中心。我至今还记得,在一部年代久远但影响深远的外国小说里,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 回答
    要说最早出现“圣杯战争”这种集合了特定参与者为了争夺一个强大愿望达成之物而展开激烈战斗的设定,那毫无疑问要归功于日本的视觉小说游戏——《Fate/stay night》。这部作品于2004年由TypeMoon公司发行,并由此开创了一个庞大而辉煌的“Fate”系列。虽然“圣杯”的概念在很多西方神话和传.............
  • 回答
    历史上和文学影视作品中,那些令人又爱又恨的反派角色,往往比正义凛然的主角更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他们不是简单的脸谱化恶棍,而是拥有复杂的动机、独特的魅力,甚至隐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们的“人气”并非源于他们的恶行,而是因为他们挑战了我们对善恶的认知,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或者仅仅是.............
  • 回答
    影视作品里,兄弟情义的刻画,往往藏在那些不经意的小细节里,不像主角光环那么耀眼,却能让人心里热乎乎的。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处:就说《老炮儿》吧,那时候还没流行什么“哥们情深”这种直白的话,但六爷那帮老伙计,个个都是江湖上的角色,但最能打动人的,就是他们之间的那种“懂”。比如有一场戏,新来的小混混惹事.............
  • 回答
    提到拿破仑和法兰西第一帝国,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以及那个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关于他的影视作品,可谓是层出不穷,每一部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位历史巨人。如果说要找一部最能代表拿破仑波澜壮阔一生的影视作品,我首先会想到的是1927年的《拿破仑》(Napoléon)。 这部由艾伯.............
  • 回答
    有些影视作品,表面上看去高扬正义,旋律激昂,主角光环闪耀,似乎传递着我们所认同的“三观”。但深入剖析,却会发现其核心传达的态度,尤其是主角自身的某些坚持或选择,却能引发观众广泛的争议,甚至挑战我们既有的认知。这类作品往往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更复杂的人性与社会议题的碰撞。《拯救大兵瑞恩》(Sa.............
  • 回答
    在我脑海中,有一位女性角色,她不像那些拥有超凡能力或惊天动地的命运的英雄,但她的“有趣灵魂”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她就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笔下《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班纳特。说伊丽莎白有“有趣的灵魂”,并非指她多么风趣幽默,或者总是能说出让人捧腹大笑的俏皮话。而是她的灵魂里有一种独立、敏锐,以及对生.............
  • 回答
    影视剧和书中那些令人遗憾的CP(Couple,配对)比比皆是,他们的故事往往因为现实的残酷、命运的捉弄、性格的缺陷或者外在的阻力,最终未能修成正果,留给观众和读者无尽的叹息。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遗憾CP:1. 《泰坦尼克号》:Jack & Rose (杰克与露丝) 故事背景与.............
  • 回答
    中国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诞生了无数引人入胜的影视剧和小说,其中不少作品具备了构建宏大“宇宙体系”的潜质。与其说列举,不如我们一同探寻一下,哪些作品仿佛沉睡的巨兽,只需一点催化,便能唤醒其完整的星辰大海。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那些深植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演义的作品。《西游记》自不必说,它本身就是一.............
  • 回答
    有些角色,哪怕只在屏幕上停留了短短的篇幅,却像一颗小小的石子,丢进心湖,荡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我总会想起《请回答1988》里的金善宇。这个高中生,明明一张清秀稚嫩的脸,却承载了比同龄人多得多的成熟和忧虑。他偷偷喜欢着德善,那种小心翼翼的靠近,欲言又止的神情,每一次在德善面前的笨拙和忐.............
  • 回答
    这些年来,我们没少听过“这不就是当年那部剧里演的吗?”这样感叹,有些小说、电影、电视剧里的设定,起初看着像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结果时间一晃,嘿,还真就悄悄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了。这感觉就像是某个作家或导演提前窥探了未来,把剧本写好了似的。咱们就来唠唠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剧,里面的“神预言”,现在有多真实。1.............
  • 回答
    谈到小说和影视剧里那些让人拍案叫绝、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坏蛋”,那可真是数不胜数。他们不像那些脸谱化的恶棍,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甚至让你在憎恨之余,还有一丝隐隐的“理解”和“佩服”。要我说,那些真正成功的反派,身上都有那么一股子“劲儿”,能让你在看完之后,脑子里反复回响着他们的话,甚至对他们的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