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的团长我的团》知名度不如亮剑?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都是非常优秀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也都收获了极高的赞誉,但如果论及大众的“知名度”和“国民度”,《亮剑》确实更胜一筹,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作品优劣判断,而是观众接受度、传播机制以及时代背景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叙事风格与观众接受度:

《亮剑》:传统英雄主义的极致呈现。《亮剑》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李云龙”式英雄。他有缺点,甚至有些粗鲁,但他的忠诚、勇敢、智慧和对敌人的“亮剑”精神,完美契合了大众对于传统英雄的想象。这种直给的、带有强烈戏剧冲突的叙事,更容易被广大观众理解和接受,尤其是那些喜爱热血传奇故事的观众。李云龙的口号式台词,如“奶奶的,老子X了你”,虽然粗俗,却极具感染力,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也极大地促进了剧集的传播。
《我的团长我的团》:反英雄、现实主义的深度挖掘。《团长》的叙事则截然不同。它不是去歌颂英雄,而是去解剖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小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它展现的是一群失败者、一群炮灰的抗战故事。剧中的人物,无论是龙文章还是孟烦了,身上都带着深深的伤痕,他们有自私、懦弱、绝望,也有偶尔闪现的人性光辉。这种深刻的反思和沉重感,虽然让《团长》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却也注定了它在普罗大众中的接受门槛要高得多。很多观众可能在观看《团长》时感到压抑,甚至无法完全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因为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清晰的英雄模板供他们去崇拜。

2. 价值观与情感共鸣:

《亮剑》:简单粗暴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亮剑》的核心价值观非常明确:爱国、忠诚、民族大义。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亮剑》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观众对于民族复兴的渴望,以及对英勇抗日的英雄人物的期待。它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强大的情感共鸣,观众能够轻易地将自己的爱国情感投射到李云龙身上,感受到一种振奋和自豪。
《我的团长我的团》:复杂扭曲的人性与生存本能。《团长》则探讨了更为复杂和令人不安的价值观。它质疑了战争的意义,也揭示了在绝境中,人性的扭曲和生存本能的压倒一切。观众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我们”打“他们”,而是各方势力之间的算计、无奈和妥协。这种对战争的“去光环化”处理,虽然深刻,却可能让一些观众感到不适,因为这与他们对战争的传统认知(无论是在历史教育还是文学作品中)有所冲突。它不是让你热血沸腾,而是让你陷入沉思,甚至感到心痛。

3. 传播机制与“梗”文化:

《亮剑》:网络传播的助推。《亮剑》的很多台词和桥段,比如“他奶奶的,老子X了你”、“说打就打,说砍就砍”、“给你十分钟”等等,都非常具有传播力,很容易被网友提取出来制作成各种表情包、段子在网络上疯传。这种“梗”文化极大地拓展了《亮剑》的生命力,让它即便播出多年,仍然能够保持很高的讨论度和提及率。李云龙的形象,就这样以一种更碎片化、更有趣的方式渗透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我的团长我的团》:深度内容与碎片化传播的冲突。《团长》的台词和桥段虽然也极富深意和力量,但它更依赖于整个语境和人物的弧光,很难像《亮剑》那样被孤立出来成为独立的“梗”。例如,龙文章那句“我们都是中国人”,是在特定的绝望时刻迸发出的呐喊,脱离了上下文就失去了原有的震撼力。再加上《团长》的叙事节奏相对缓慢,细节庞杂,更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而非快速消费的碎片化网络文化。

4. 目标观众群体的差异:

《亮剑》: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亮剑》的英雄主义叙事和清晰的爱憎分明的情节,更容易吸引各年龄层、各文化背景的观众。它就像是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满足了大众基本的观影需求。
《我的团长我的团》:偏向于文艺青年和深度观众。《团长》则更像是一道需要细品的佳肴,它更吸引那些对战争有更深思考、对人性有更细致洞察的观众,尤其是那些偏好文艺片、深度剧的观众群体。这部分观众虽然忠诚度高,但相对而言,其整体规模要小于《亮剑》的受众群体。

5. 出品方与宣传策略:

《亮剑》:多年的口碑积累与平台推广。《亮剑》在多个电视台反复重播,拥有了非常长的生命周期。同时,出品方也可能在早期进行了更具大众化的宣传。
《我的团长我的团》:更多被视为“经典”而非“流行”。《团长》虽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但它更多的是被誉为“神作”、“经典”,这种评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圈层感。其宣传可能也更侧重于其艺术价值和深度,而非大众化的流行元素。

总结来说,《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知名度”不如《亮剑》,更多是由于其深刻、复杂、反英雄的叙事风格,以及对人性和战争的现实主义解构,这导致它在观众的接受度、情感共鸣点以及网络传播的适应性上,与《亮剑》的传统英雄主义叙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亮剑》以其鲜明的英雄主义、直白的爱国情怀和极具传播力的“梗”文化,成为了国民级的抗战剧代表,深入人心。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则以其对战争残酷性、人性复杂性以及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深刻描绘,成为了一部艺术价值极高、能引发深度思考的“现象级”作品,但这种“现象级”更多体现在其艺术口碑和圈层内的推崇,而非大众普及度。

两者并非优劣之分,而是性质的差异。一个如同在广场上敲锣打鼓的英雄赞歌,人人都能听懂,热血沸腾;另一个则是在战壕深处低语的忏悔与呐喊,需要靠近才能听清,且余音绕梁,令人回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亮剑》更符合国人看热闹的心态,《团长》过于烧脑了。

这么说吧,《亮剑》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种话本小说没什么区别,我甚至可以把《亮剑》改成评书给你们讲,完事还能留扣子,由打第一回《毙坂田柱子展身手 李团长正面强突围》开始说,说到《丁伟演练沙盘计 云龙亮剑论精神》为止,这里头的故事和情节都是符合话本和评书要素的,个人主义,主角桀骜不驯,一个好汉三个帮(和尚、张大彪、段鹏),看家出主意的军师(政委),兄弟忠义(魏和尚阴沟误送命 李云龙兵打黑云寨),冲冠一怒为红颜(山本夜袭赵家峪,团长兴兵攻县城),英雄惺惺相惜……

故事是有了,荡气回肠,可党的纪律性组织性呢?党指挥枪的原则性呢?那就只能让步了。

《团长》这个就有趣了,论人性,论纪律,论这个论那个,最后忘了自己是在拍电视剧,而不是纪录片,烧脑了。我看个电视剧本来就是为了消遣,结果你拍个破电视剧这么烧脑却不是来消遣我?

所以你就看到了,好的影视剧一定是小范围内名气爆棚,但更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却肯定是无脑爽剧。电影《举起手来》拿过三次电影频道收视年冠,各乡村放映无数遍,上至八十老妪,下至五岁黄口,传唱一时,但院线票房只有蛐蛐几百万。为何?因为有的影视剧打一开始就圈定了自己的受众面。

user avatar

《亮剑》适合战前动员,容易看的人热血沸腾,但是这股劲儿非毅力顽强的人容易泄!这种动员适合于你周围的大部分领导和同僚都是李云龙、孔捷、丁伟、张大彪、柱子的情况,他们忠义、睿智、专业,你们一起构成了一个朝气喷薄、战无不胜的团队。这样的热血沸腾才有意义。即使有一两个朱子明甚至钱伯钧,也是少数不会影响前进方向。

只有靠崇高的理想信念组织起来、经过残酷战争筛选、为主义而战斗的战争年代的我军,才有这样的精锐。这是一个基层组织最高、最优的组织形态。

但是,大部分组织或者团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我们小人物所面对的,有可能是龙文章这种为了崇高理想不惜下作、虞骁卿这种看似道貌岸然却已暗中妥协、唐基这种官僚、王副军长这种混进革命队伍的败类(不知道是谁的请去翻阅《亮剑》原著)、朱子明这种被迫投敌甚至钱伯钧这种主动投敌、阿译长官这种空有大志却能力不足、烦了这种怨天尤人愤世嫉俗又忽悠新兵送死的领导,兽医这种絮絮叨叨一事无成脚气能治成截肢的忠厚长者、迷龙这种用暴力宣泄不满却是吃素的牛魔王、李乌拉这种打过很多败仗让许多老爷们纸钱都收不到的基层军官、克虏伯这种木讷到有点愚蠢却又有一技之长(打炮)的技术人才、康火镰这种爱占便宜且沉浸在过去“汽车兵”荣耀中不可自拔又死的悲壮的小市民、豆饼这种憨憨的却又抗下所有重活累活的“准牲口”、蛇屁股这种看似不温不火关键时刻敢拉响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狠人、不辣这种听说要打小东洋就去讹诈当铺要武器的小流氓、清纯如邻家妹妹却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的小醉、根正苗红却又思想狭隘的张立宪之流等等等等这样的同僚的时候,你们要如何自处?

《团长》教我们的是,假如你身处逆境甚至垃圾堆,周围全是溃兵、烂人的时候,你要如何保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在黑暗的世界里坚守你的那一点光明?

《亮剑》讲了一个达到上限的团队如何在逆境(残酷的反扫荡)中保持先进性的模范,而《团长》讲的是你怎么样处在一群破烂中迎接逆境却能最大限度保持自己底线的准则。

《亮剑》说明了一个组织的上限,而《团长》教会了我们怎样保持一个人的底线。

我羡慕那些看不下去《团长》的人,要么他们的世界是充满理想的,要么他们的奋斗一帆风顺。我同情那些和我一样喜欢看《团长》的人,因为他们都和我一样经历过苦难,发出过“世界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怒吼,我又为那些喜欢看《团长》的感到欣慰,他们融入了世俗却未被世俗磨灭掉全部棱角,他们懂得了妥协的技巧和永不妥协的底线!

中华儿女生来热血,即使被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玩浪磨灭了棱角,却总能在关键时刻保留哪怕一点点的初心!

user avatar

一、特别火的电视剧

大家有印象的,渴望、包青天、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等

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用特别费脑子

而团长就看着就比较累


二、当时的大环境

(一)其实当时因为军队经商,战斗力下滑,潜艇兵甚至从服役到退役救出过两次海那种,一些负面新闻也特别多。

但是在98抗洪和其他一些困难的时候,军队又特别靠得住。

这时候,亮剑这种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形象就让人和现实进行了联系和呼应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军队形象的改变,现在看亮剑就觉得有隔阂了

(二)当时一切为经济让路,军队装备很差,和美帝差距那不是一般的大,当时美帝可以直接喊出,让台湾和大陆的三代机数量保持一致(注:现在美帝卖肾都无法保证了)

这时候,亮剑这种物资不够精神凑的就比较让人觉得还有希望,自然就受到欢迎了

(三)亮剑的时候,正是什么八百宪兵大战日本一个师团、七十年过去了等等特别流行的时候,那时候你写个吹国军的小说,天天封推,你无意中写到国军将领吃空饷,瞬间就被小编给和谐了那种。

而我们以前的血战台儿庄等电影,又太写实,无法表现国军的“正面光辉形象”

这时候,亮剑里吕布兄近乎“完人”的表现,就自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四)编剧和演员

实际上大家看都梁亲自上手编剧的亮剑,那叫一个天雷滚滚。仅次于雷霆蘸酱了····


三、

团长播出的时候,已经是09年,网络已经开始发威了·······

那时候电视已经很少人看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