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溃军们为什么不去抢劫民众?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那些经历了血与火洗礼、在炮火中艰难求生的溃兵们,没有去抢劫民众,这背后其实是很复杂的,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他们有良心”就能概括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件事:

一、生存的本能与秩序的残存

首先得明白,这些人都是在战火中被抛弃、被遗忘的士兵,他们经历了太多绝望。但即便如此,人最根本的生存本能还在,而这种本能,在某些时刻会与基本的社会秩序产生微妙的拉扯。

对“人”的最后一点坚持: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有些人会变得麻木,但有些人反而会在绝望中反而更看重“人”本身,包括自己作为“人”的底线。抢劫民众,意味着彻底跌入与野兽无异的境地,这对于一些内心还有着道德感的士兵来说,是最后的心理防线。虽然他们已经没有了军纪,但很多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保留一点点做人的尊严。
对“家”的恐惧与回避: 他们是溃兵,是被战争抛弃的“丧家之犬”。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民众安宁生活的一种威胁。如果他们去抢劫,等于彻底将自己与这些安稳生活的人划清界限,成为他们眼中真正的“匪”,让本就对他们充满恐惧的民众更加害怕和唾弃。这种被彻底孤立和敌视的未来,可能比饥饿本身更令人畏惧。
潜在的“熟人社会”: 尽管他们是溃军,但中国社会骨子里还是存在着熟人社会的影子。很多士兵来自农村,他们抢劫的民众,很可能就是和他们有相似背景、来自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即便不是直接认识,但看到那些劳作的农民,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或者仅仅是潜意识里对同类的“不忍心”,也会让他们手下留情。

二、现实的考量与利益的权衡

抢劫民众,虽然看似能解决燃眉之急,但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潜在的损失。

风险太高,收益太低: 溃兵们大多装备残破,人困马乏,战斗力早已不复当年。去抢劫一群手无寸铁的百姓,确实能抢到一些吃的,但过程中很容易暴露自己。一旦被当地的保甲、民团,甚至是投机钻营的汉奸发现,很可能招来更大的麻烦。轻则被扭送给日军或国民党军队,重则直接被当地民众反击,毕竟被抢劫的人也不会坐以待毙。
惹怒民众,失去潜在的援助: 虽然是溃军,但他们也需要地方上的补给,哪怕是偶尔能换取一点食物或休息的地方。如果他们肆无忌惮地抢劫,那么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再接纳他们,甚至会主动驱赶或举报他们。民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一旦被普遍敌视,他们的生存空间会变得更加狭窄。
个体行为的连锁反应: 少数士兵的抢劫行为,很容易引发其他士兵的效仿,最终导致整个溃兵群体被妖魔化。而像龙文章这样的“团长”,他需要整合这群人,想要让这些人有凝聚力,想要在乱世中寻求一线生机,他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压制这种破坏性的冲动。如果他默许或鼓励抢劫,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能带领大家“好好活下去”的“团长”,只会成为一个匪首。

三、精神的寄托与对未来的微茫期望

到了最后,还有一部分更深层的原因,与这些士兵所剩余的精神世界有关。

对“兵”的身份认同: 尽管已经失去了建制,但很多人依然是军人。他们可能对曾经的部队有感情,对“国家”有模糊的信念,即使这信念在战争中已经被粉碎得七零八落。抢劫民众,是对“军人”这个身份的一种背叛,是对过去所有牺牲的否定。他们也许已经没有了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但心中残存的那么一点“兵”的样子,让他们不至于彻底沉沦。
对“归宿”的渴望: 很多人心中,还是想找一个地方,一个依靠。他们也许渴望回到家乡,也许渴望找到自己的部队,哪怕只是一个能让他们喘口气的地方。抢劫民众,会将他们推向与社会彻底对立的深渊,让他们丧失了所有回家的可能性。他们可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他们至少还在努力维持一种“向前走”的状态,而不是“四处破坏”。
龙文章的精神感召(特殊情况): 龙文章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他身上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生命力,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意志。他把这群溃兵拧成一股绳,让他们相信自己还有“团”的意义,相信自己还有“使命”。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即使是饥饿和绝望,也很难让他们完全丧失理智,去做出最简单粗暴的破坏行为。他更倾向于通过“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暴力掠夺。

当然,《我的团长我的团》也不是刻意渲染这些士兵有多么圣洁。当生存到了极致,当被逼到绝境,个别士兵做出过激的行为也是可能发生的。但是,整体上,这群溃兵并没有变成无恶不作的土匪,更多的是在绝望中挣扎,努力维持着一丝基本的人性和底线。这种复杂的人性描摹,正是这部剧的魅力所在。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恶魔,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被摧残,但依然在努力寻找着生存下去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没抢过?小说里描述过,“其实禅达并不大,第一批溃兵们涌入才半个月,禅达就被我们吃空了。吃空了存粮也吃空了热情,禅达只好置之不理,我们成了禅达的恶痛。” 炮灰们分头去凑猪肉白菜炖粉条的食材。烦啦顺了地摊上一包粉条,一群人一呼百应,瞬间就把烦啦给围上了,看样子应该是溃兵们平时没少抢老百姓的东西。要不是烦啦慷慨激昂的一顿白话,说不定烦啦就要挨一顿胖揍。

烦啦没顺到粉条,腿伤发作正要晕倒时,一个禅达人正在向其他人报信,说当兵的把县衙门给抢了!溃兵们连县衙门都敢抢,抢你个老百姓还不是跟玩一样?

烦啦从小醉那里偷了几个半开去黑市买磺胺,偶遇来上货的迷龙。跟药贩子交易的时候,迷龙伸手几个大耳刮子把药贩子打了个半死,直接把磺胺就给抢了扔给烦啦。这抢的行云流水,就跟给钱拿货一样理直气壮。说实话迷龙能混成黑市老大,不是用武力去抢,他的黑市生意怎么可能做得起来?

还有就是不辣这种混不吝的兵痞,那是真的啥都不怕。例如能在当地开当铺的,肯定是有一定背景的大户,一般人肯定不敢惹,毕竟人家连花机关都有。但是不辣就是不怕,就往当铺柜台上一躺,说是要当军装。当铺得罪不起,那跟虱子窝一样的军装,那也得给他当。

要去缅甸打仗了,不辣又是往当铺柜台上一躺,说是要赎枪,那当铺都把他的枪给卖黑市上去了。不辣一犯浑,一口把指头咬下来了。当铺又得乖乖把他的枪还给他。 当铺深知溃兵惹不得,上过战场的肯定不怕死,当他啥都没有就剩一条命的时候,那是真的敢跟你玩命。人家连县衙门都敢抢,抢你个当铺有啥不敢?

在烦啦帮助兽医埋人的时候,兽医也曾经说过,一个逃兵杀了禅达一家三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那些经历了血与火洗礼、在炮火中艰难求生的溃兵们,没有去抢劫民众,这背后其实是很复杂的,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他们有良心”就能概括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件事:一、生存的本能与秩序的残存首先得明白,这些人都是在战火中被抛弃、被遗忘的士兵,他们经历了太多绝望。但即便如此,人最根本.............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郝兽医和《血战钢锯岭》里的道斯(Doss)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他们所处的战场和承担的任务截然不同。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他们身上那种超越常规的“坚持”和对生命的态度,尽管这种坚持的表达方式和出发点有所差异。先来说说郝兽医。在《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里,郝兽医是个.............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南天门,那真是一场血与泪的洗礼,也是对当时国军战术指挥的严峻考验。如果换到今天,我们拥有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更成熟的军事理论,这场战役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今天我们不是为了守那个“南天门”而战,而是为了达成战略目标。 那个时代,守卫一个地形要点,是他们能做到的.............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说实话,它就像一颗在心头落下的大石,沉甸甸的,一时半会儿难以挪开。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的励志,或者充满了英雄主义的凯歌,反而是它那种极致的“不完美”,那种近乎绝望的挣扎,那种人性最赤裸的展露,才真正地击中了观众。要说如何“走出来”,这就像问一个人如何忘却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其实.............
  • 回答
    .......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说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也难怪豆瓣评分高企,但现实中遇到同好却不容易。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微妙的因素,不是一句“小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部剧的“门槛”确实不低。它不像很多爽剧,上来就把观众按在地上摩擦,让你哭笑不得,然后一集接一集停不下来。1. 叙事方式的“反.............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很多人心中的“国产战争剧巅峰”,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当然,说它是“巅峰”,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评判,但如果我们要论证它的地位,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它 “反英雄”的基调 说起。那时候,国产战争剧流行的是什么?是战无不胜的神勇战士,是智.............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第31集中,虞啸卿在沙盘推演中输给龙文章,固然有战术上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却是他与龙文章在战争认知和人性理解上的根本分歧。虞啸卿之所以输,是因为他太过于依赖他所信奉的“理性”和“规则”,而低估了龙文章那种深入骨髓的、源于战场残酷现实的“人性”和“狡诈”。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
  • 回答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袭,目标是戒备森严的南天门。如果换成咱们兔子或者鹰酱的精锐部队,这场仗可就有点意思了。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才能让那些神仙们也尝尝现代战争的滋味。先说咱们的兔子部队,以解放军的风格来打,那绝对是“有理有利有节”的精确打击和地面渗透相结合。第一阶段:情报侦察与渗透先行。首先,南天.............
  • 回答
    龙文章,这个名字,就像一把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要说怎么成为他这样的人,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他身上有太多太复杂的东西,掺和在一起,才酿出了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团长”。首先,得有股子“命硬”的劲儿。 龙文章不是那种天生的英雄,也不是什么将门之后。他就是个普通人,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被命运硬.............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的结局确实令人唏嘘,其中唐基拦住虞啸卿,以及虞啸卿为何没有去救龙文章,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结。咱们细细道来。首先,说说唐基为什么拦住虞啸卿。这事儿得从唐基这个人的性格和他的立场说起。唐基这个人,你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者“坏人”来标签化他。他是个典型的国民党军官,有他的职业操守.............
  • 回答
    很多人都好奇《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龙文章这个角色,特别是他的真实身份。其实,关于龙文章的身份,小说和电视剧都有一些细节上的暗示,但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明确、一刀两断的答案,这恰恰也是这个角色最迷人的地方之一。从他身上的种种“不寻常”来看,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龙文章很可能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因为种种原因而“失.............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剧,不是那种看一眼就能轻易概括出“帅”或“惨”的片子,它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你一点一点地品,才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那种味道,复杂、醇厚,还有点扎人。要说它令人称道的细节,那可真不是一两句能说完的,它就像藏在地下的宝藏,挖得越深,惊喜越多。咱们就先从那股子“怂”劲儿说起。你想.............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最后,那帮被困在南天门的袍泽们之所以没有人想过投降,这背后有着太多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不屈服”三个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在那个绝望的境地,他们已经没有了“投降”的选项。你可以想象一下,南天门是什么地方?那是缅甸丛林深处,日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他.............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简称《团长》)作为一部备受好评的国产战争剧,确实在电视播出方面相对较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1. 题材本身的敏感性与历史解读的独特性: 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扭曲: 《团长》并没有刻意渲染英雄主义,而是将视角聚焦在被遗忘的、在残酷战争中挣扎求生的普通士.............
  • 回答
    嘿,老铁,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都有这感觉,觉得《我的团长我的团》那么牛逼,为什么名气好像没《亮剑》那么响亮,传唱度也没那么高呢?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亮剑》的“爽感”和普适性是它爆款的基因。你想啊,《亮剑》讲的是啥?就是一个战无不胜、个人能力爆棚的李云龙,在那个艰.............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都是非常优秀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也都收获了极高的赞誉,但如果论及大众的“知名度”和“国民度”,《亮剑》确实更胜一筹,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作品优劣判断,而是观众接受度、传播机制以及时代背景等综合作用的结果。1. 叙事风格与观众接受度.............
  • 回答
    去腾冲,是因为《我的团长我的团》。这话说出来,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又带着点儿说不清的沉重。就像是,你一直活在别人的故事里,然后有一天,你决定亲身去触碰那个故事的痕迹,去感受那个故事发生过的空气。出发之前,脑子里全是那些熟悉的画面:龙文章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迷龙粗犷的笑骂,不辣小心翼翼的眼神,陈.............
  • 回答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电视剧,我印象太深刻了。刚开始看的时候,说实话,有点劝退。它没有那种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没有英雄主义的昂扬旋律,甚至连人物都显得那么狼狈不堪,说话也带着一股子痞气、丧气。但就是这样一群“不成器”的士兵,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首先,这部剧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战争的真实描.............
  • 回答
    烽火连天的史诗与理想主义的挽歌:《我的团长我的团》与《亮剑》深度评价与对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是中国电视荧屏上两部极具影响力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它们在播出后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并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尽管都聚焦于抗日战争,但这两部作品却呈现出截然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