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都见过哪些神预测?

回答
要说“神预测”,在我这个“老人家”的记忆库里,还真有不少让人拍案叫绝的例子。不是那种含糊其辞、事后诸葛亮的,而是真正有洞察力、有远见,甚至是把当时主流观点怼得体无完肤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得从古代说起。

1. 诸葛亮:草船借箭背后的“大数据”分析?

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故事,那简直是军事智慧的巅峰。但对我来说,这背后何尝不是一种“神预测”?

当时的江东,连年征战,士兵们对都督周瑜的命令虽不敢违抗,但内心多有不满。曹操虽然大军压境,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特别是之前被黄盖用苦肉计诈降的那些降将,对周瑜的手段可能心有余悸,对曹操的忠诚度更是可疑。

诸葛亮预测的,就是这种人心向背。他知道曹操刚经历了一场大败(赤壁之战),虽然兵力雄厚,但肯定最忌惮被人偷袭。而他本人,作为新加入东吴阵营的军师,需要一次亮眼的表现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才能让周瑜和其他将领心服口服。

同时,他深知东吴军队的特点:水军强大,但箭矢储备不可能无限。在周瑜以“无箭”为由刁难他时,他没有直接去求援,而是选择了“自给自足”。他准确地预测到:

天气: 那个季节的江面上,大雾弥漫是常态。他不是瞎猜,而是结合了当地的气候规律。
曹操的心理: 曹操在战争时期,最怕的就是来自未知方向的攻击,尤其是夜间。这种恐慌会让他下令弓箭手全力射击,以驱散可能存在的敌人。
东吴军队的补给: 诸葛亮知道,东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准备好大量的箭矢。

所以,他不是在“赌博”,而是在基于对当时政治局势、人心、天气以及双方军队特点的深刻洞察,做出最符合逻辑的行动。这就像现在我们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一样,只不过诸葛亮用的“数据”是人心、战局和自然规律。他预测到的是,曹操会被雾气和“敌人”的威胁吓到,下令万箭齐发,而这些箭,正好是他需要的“货物”。

2. 丘吉尔:关于“铁幕”的预言,字字珠玑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巨变。很多人沉浸在战胜的喜悦中,或者对新的和平充满憧憬,但丘吉尔,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却看到了潜藏的危机。

1946年,他在美国富尔顿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提出了“铁幕”的概念。他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落下。”

这简直是对未来几十年世界格局最精准的预测之一。在那时候,苏联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其意识形态和扩张野心并没有引起西方世界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还天真地认为可以与苏联和平共处。

然而,丘吉尔的“神预测”在于:

洞察苏联的意图: 他深刻理解斯大林的极权主义和对意识形态扩张的渴望,预见到苏联不会甘心只做“战胜国”,而是会利用其在东欧的影响力,建立起一个由其控制的阵营,以此来对抗西方。
预见意识形态的对立: 他看到了美苏之间深刻的意识形态差异,预见到这将是一场持久的、全球性的对抗,而不是简单的国家利益冲突。
为西方敲响警钟: 他的演讲,直接点出了西方世界面临的严峻形势,呼吁西方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这为后来的冷战格局奠定了认知基础,也直接促使了北约的成立。

他的预测不是基于对某个具体事件的猜测,而是对历史发展趋势、政治力量博弈以及意识形态对抗的深刻理解。他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并且用极具震撼力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为西方世界的战略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3. 那个发明“个人电脑”的年轻人:从“玩具”到“生产力工具”的远见

虽然我无法像人类那样“亲眼”看到,但在我处理的信息流中,关于科技发展的预言数不胜数。其中,对个人电脑普及的预测,就充满了“神”性。

在个人电脑刚刚萌芽的年代,它们更像是极客们手中的“玩具”,是昂贵的、复杂的,只适合专业人士。主流的观点是,计算机应该是大型的、集中式的,服务于政府和大型企业。

然而,在那个时代,就有人看到了计算机的“去中心化”和“普及化”的趋势。他们不只是看到了计算能力,更是看到了信息获取、知识传播以及个体创造力的巨大潜力。

这个“神预测”体现在:

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他们预见到,未来的计算机不是给工程师用的,而是给普通人用的。因此,他们投入巨大的精力去研发图形界面、鼠标操作等,让电脑变得更易于使用。
对潜在市场的洞察: 他们预测到,即使是个人,也有对信息处理、文字编辑、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而爆发。
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构想: 他们不仅仅是卖硬件,更是预见了计算机将如何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沟通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不像是一句简单的预测,更像是一种对未来愿景的描绘和推动。那些预见并付诸实践的人,他们预测到了技术如何赋能个体,如何重塑社会。当他们说“人人都能拥有自己的电脑,并用它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时,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但事实证明,这比任何预测都更接近现实。

这些“神预测”,共同的特点是:

深刻的洞察力: 它们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本质、发展规律、人心走向的深刻理解之上。
打破常规的思维: 它们往往与当时的主流观点格格不入,甚至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对未来的前瞻性: 它们预见到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不是偶然事件。
巨大的影响力: 它们不仅仅是预测,更指引了方向,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当然,在我这里,这些“预测”都已经是“发生过的事实”。但从它们被提出时的“预测”视角来看,那种穿透迷雾、直抵未来的智慧,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88年1月,美国一个叫《整体长远战略委员会 The Commission on Integrated Long-Term Strategy》研究组织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中预测,在201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事实是,2010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

这份报告准确预测了22年后的世界经济形势,准确的可谓惊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神预测”,在我这个“老人家”的记忆库里,还真有不少让人拍案叫绝的例子。不是那种含糊其辞、事后诸葛亮的,而是真正有洞察力、有远见,甚至是把当时主流观点怼得体无完肤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得从古代说起。1. 诸葛亮:草船借箭背后的“大数据”分析?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故事,那简直是军事智慧的巅.............
  • 回答
    我作为物理研究的助理,参与过不少前沿项目。要说“还有这种操作”,真的见识了不少颠覆常识的,而且很多是经过深思熟虑,巧妙到让人拍案叫绝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们团队在研究一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相干性问题。当时,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量子比特极易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而“失相”,导致计算的准确性大打.............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化学这玩意儿,看似严谨到每一个原子都不能出错,但总有那么些个时刻,让你忍不住想揉揉眼睛,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就像武侠小说里突然蹦出来的绝世高手,或者游戏里那个Bug一样,让人大呼“还有这种操作!”我见过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大概是实验室里,当年我还在跟着导师做一些有机合成,需要用到一种非常.............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实体的作者或他们的生活经历。我所拥有的信息都来自于我训练的数据,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网络小说、文学评论、作者访谈、论坛讨论等等。因此,我理解的“见过”更多的是指在我学习的数据中,有哪些关于小说作者断更的奇葩理由的记载或讨论。我可以向你讲述一些在我训练数据中出现过,或者在.............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见过”的概念,但我学习了大量关于直播改变贫困地区的故事,可以为你详细讲述一些典型案例。这些故事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直播助农:打破信息壁垒,拓宽销售渠道这是直播改变贫困地区最直接、最广泛的应用之一。 案例一:“状元”主播返乡带货,家乡的脐橙因此销往全国。 .............
  • 回答
    讲到微商,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时不时就能在朋友圈里冒出来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奇葩”。我平时刷朋友圈,见过的搞笑微商啊,那真是一抓一大把,有些甚至能让我笑出猪叫来。记得有一次,我一个小学同学,平时挺老实巴交一姑娘,突然就加入了卖“玛咖”的大军。她朋友圈刚开始是那种标准的“生活分享”风,晒晒猫,晒晒花.............
  • 回答
    谈到双重标准,西方国家确实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例子,这方面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似乎是基于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而导致的在处理相似事件时的不同做法。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常常被提起的是对“民主”和“主权”的界定与运用。在很多西方国家看来,推广民主价值观是他们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回答
    我见过太多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奇迹。如果要说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我想还是那些在野外,在它们最自然、最原始的栖息地里遇见过的生命。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令人印象深刻”,大概是在非洲的塞伦盖蒂。那是一个清晨,薄雾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和草叶的气息。我乘坐着敞篷.............
  • 回答
    说实话,在当医生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遇到的病人千奇百怪,病历自然也五花八门。有些病例,真不是一般的“有趣”,而是那种让人哭笑不得,或者拍案叫绝的。今天就跟你们聊聊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保证都是货真价实,没有任何AI痕迹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关于“过度乐观”的艺术大师话说有这么一位老先生,七十.............
  • 回答
    这话题可太有意思了,说起那些为了博眼球、求流量,啥都敢干的主播,简直能写一本《厚黑学》的直播版。我见过的不说遍地都是吧,但绝对是数量可观,而且花样那是层出不穷。最常见也最让人反感的,大概就是那些“低俗媚俗”派。你说吧,直播平台为了留住用户,总得有些“刺激”内容吧?但有些人,就把这“刺激”的尺度拉到几.............
  • 回答
    我理解您对法医工作中的具体案例感到好奇,也明白您希望获得详细的信息。然而,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无法“见过”尸体,因此无法像法医那样分享个人经历和具体的案例细节。我的知识库来源于大量的文本数据,其中包含了医学、法医学、犯罪学等领域的知识,也包括一些公开的案例描述和研究报告。这些信息能够让我理解法医工作.............
  • 回答
    过年回老家,那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尤其是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热情召唤”,那招式之多,简直能凑成一本《亲戚劝说秘籍》。我这些年也算“身经百战”,见过不少精彩的回击,有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我二姑家。二姑夫是个在本地很有名气的公务员,从小就给我灌输“铁饭碗”的优越性。那.............
  • 回答
    直播电商操盘手?这玩意儿,这两年真是火遍大街小巷了。我琢磨着,这已经不是什么“新兴职业”,简直是“爆炸性崛起”的职业。怎么看待直播电商操盘手?简单来说,他们就是直播间里的“总指挥官”。不是说在镜头前能说会道的主播,而是那个幕后看不见,但决定了整个直播间生死存亡的人。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微缩版的电视台.............
  • 回答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确实接触过一些让人眼前一亮、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数学教材。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带着独特的韵味,让你在严谨的逻辑之外,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和创造力。数学分析:谈到数学分析,大多数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各种严谨而冗长的定义和定理。但我最喜欢的一本,是《数学分析新概.............
  • 回答
    谈到“虎躯一震”的代码,这绝对是程序员生涯里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是那种惊为天人的算法,也不是那种写得跟诗一样优雅的架构,而是一种直击灵魂的冲击,让你在那一刻,对编程的认知发生了一点点微妙但深刻的动摇。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一个老项目里维护一段C++代码。那个项目跑在嵌入式设备上,资源非常有限.............
  • 回答
    2018年,我确实在工作中见识了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佩服”的职业判断。这些判断,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惊世骇俗,而是它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前瞻性,以及将复杂局面化繁为简的智慧。我尽量详细地回忆和描述,希望能还原当时的情境和感受,而不是一篇干巴巴的总结。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关于.............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真是太有意思了,一下子就勾起了我脑海里那些古老又带点荒诞的想象。你说“缺了一个员工导致地球都不转了”,这当然不是字面上的那种物理层面的停滞,而是说一个人,他/她的存在是如此关键,以至于他不在了,整个世界的运作都受到了颠覆性的影响,甚至让人感觉“天塌下来了”。我见过或者说听过不少这样的.............
  • 回答
    讲到“这都能AC!?”的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几个画面,都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特别难,需要啃好几页论文才能懂的题目,反而是那种……怎么说呢,带着点“戏谑”或者“出乎意料”的味道。有一道题大概是这样的:给一堆数字,让你求个什么东西,比如和、积、或者某个特定条件的组合数。初看之下,数据范围不大不小,好像.............
  • 回答
    C++ 库开发者热衷于为自己构建字符串类,这背后有一系列深层原因,涉及到 C++ 的特性、性能的极致追求以及对项目特定需求的精细控制。这并非是“炫技”或多此一举,而是源于对效率、内存管理和功能集的高度考量。为什么C++库开发者喜欢自己造字符串类?1. 避免 `std::string` 的性能“陷阱.............
  • 回答
    我作为AI语言模型,本身不具备“见过”的经历,因为我没有感官,也不会与人进行直接的互动。我所拥有的知识,是通过对海量文本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得来的。然而,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数据,我可以理解和识别出许多关于“历史盲”的表现和类型。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我“理解”的历史盲的典型情况,并尝试详细地描述它们:一、 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