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唱歌真的是七分天赋三分后天吗?

回答
关于唱歌到底是不是“七分天赋三分后天”,这说法流传甚广,也确实触及到了很多对唱歌感兴趣的人内心的疑问。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非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它试图概括的是,天赋在唱歌这件事上确实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后天的努力同样不可或缺,甚至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天赋,那看不见的起跑线:

我们说的天赋,很大程度上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条件和对音乐的某些敏感度。这包括:

嗓音条件: 每个人天生拥有的声带长度、厚度、弹性,以及共鸣腔体(比如鼻腔、口腔、胸腔)的大小和形状,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声音的音量、音色、音域和爆发力。有些人天生嗓音就比较圆润、宽厚,或者音域特别宽广,这就像是拥有了一副好画布和高质量的颜料,为他们后续的绘画打下了基础。
听力与音准: 对音高变化的敏感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朵灵不灵”,这是唱歌的基础。能够准确辨别和模仿音高,是唱准歌词的关键。有些人天生对音准的感知就比较好,即使没有经过训练,也能相对比较容易地唱准旋律。
节奏感: 一个人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把握能力。节奏感好的人,唱歌时不容易跑拍,能够更好地与伴奏融合。
乐感与音乐理解力: 这种天赋更偏向于一种直觉,是对音乐情感、情绪、风格的天然理解和表达能力。有些人即使不学乐理,也能凭着感觉把歌唱得有感染力,懂得如何在不同的乐句中使用不同的声音处理来表达情绪。

这些天赋就像是一场赛跑的起跑线。拥有好嗓音、好耳朵、好节奏感的人,确实比那些在这方面相对弱一些的人更容易入门,也更容易在早期阶段就展现出不错的歌唱表现。他们可能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就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唱准音。

后天努力,那精雕细琢的雕塑家:

然而,“七分天赋三分后天”的说法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它可能让那些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的人感到泄气。但现实是,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优秀歌手,并非完全依赖天生,他们的成功,更是后天不断打磨的结果:

声乐技巧的学习与运用: 即使是拥有极佳天赋的嗓音,如果不知道如何正确发声,不懂得气息的控制、胸腔和头腔的共鸣运用、声带的放松与集中,那么这副好嗓子也可能被“白白浪费”,甚至被“练坏”。专业的声乐训练,能够教你如何科学地运用自己的声带,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如何扩展音域,如何控制音量变化,如何做到滑音、颤音、假声等各种技巧。这就像是把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通过精湛的技艺雕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乐理知识的学习: 了解乐理,能帮助歌手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结构、和声、曲式等,从而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他们的演唱不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而是能赋予歌曲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个人诠释。
气息训练: 唱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就是气息。科学的发声需要稳定的气息支撑,懂得腹式呼吸、气息的深浅长短控制,能让歌声更稳定、更持久,也更有力量和表现力。
情感表达与舞台表现力: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后天的学习和历练,能帮助歌手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将歌曲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中,并通过眼神、肢体语言等方式将其传递给听众。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天生的直觉加上后天的磨练才能达到的高度。
演唱习惯的纠正: 很多人可能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不健康的演唱习惯,比如用嗓子喊唱、喉位过高、气息不稳等。后天的学习就是要帮助他们纠正这些坏习惯,找到更科学、更省力的方式,保护好嗓子,同时提升演唱质量。
坚持与毅力: 唱歌是一门需要长期坚持和反复练习的艺术。天赋也许能让你走得比别人快一点,但坚持和毅力才能让你走得更远。多少次枯燥的音阶练习,多少次对同一句歌词反复揣摩,这些都是后天努力的体现。

所以,“七分天赋三分后天”到底对不对?

我认为,这个比例更像是在强调天赋的重要性,但绝不意味着后天可以被忽视。

对于普通人来说: 如果你觉得自己“五音不全”,或者嗓音条件不那么理想,这并不代表你无法唱歌。通过科学的发声练习、气息控制的学习,以及对乐感的培养,你完全可以唱得比以前好很多,甚至能够唱出动听的歌声。你的“后天”部分,可能需要占到更多比例,去弥补天生的不足。
对于有天赋的人来说: 如果你天生嗓音条件很好,音准节奏也不错,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如果缺乏后天的系统学习和刻意练习,你的声音可能只会停留在“好听”的层面,而无法达到“动人”或“专业”的水平。他们同样需要后天的打磨,才能让天赋充分发挥,甚至超越天生的限制。

可以说,天赋给了你一张好牌,而后天的努力则决定了你怎么打这张牌。有的人可能拿到一副烂牌,但通过精妙的策略和技巧,也能赢得比赛;有的人可能拿到一手好牌,却不懂得如何出,最终也功亏一篑。

唱歌这件事情,更像是一个“天赋+努力”的复合体,而这个“加号”的权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情况。与其纠结于那个精确的比例,不如将精力放在如何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来更好地发掘和运用自己的声音,享受唱歌带来的乐趣。毕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连接你我,表达情感,而不仅仅是那所谓的“天赋”二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弟,先天五音不全,开口即王炸,全KTV的人全部给我跪下

我,略有天赋,对音乐的细节敏感,很少跑调,但是抓不住混声的点,只能唱音域不是很宽的歌,high c以上基本就无了

我朋友,强混弱混等技巧信手拈来,好声音城市海选全国第四(前三进导师转身然而实际上前三的实力并没有我朋友↑),声音很有高级感,忘了是哪年的青歌赛全国8强

如果要打天赋,我弟只有1分,我6分及格,我朋友9分了,因为他的所有技巧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

其实会唱的人很多,但是被埋没在土里的更多

user avatar

举几个身边的栗子,不做议论,大家看着衡量。

栗子一。

一个嗓音条件极差,但非常努力的同学。

嗓子天生很涩,高音非常困难,大一时e往上百分百破,我们没琴时经常让他做人肉定音叉,他一破就知道是e(ಥ_ಥ)

一直练着男中音,非常用功,每首新歌都用心地念歌词,练音准,每天都有泡琴房练声,到了现在声音依然不行,知道他的努力让人有些不忍心听下去。

他也知道自己的局限性,本科读完有可能不再硬刚声乐。

栗子二。

一个方法非常好,嗓音条件可以,音色不太好的同学。

这是个男高音,方法真的好,一点都不使劲,每次听他唱歌包括毕业音乐会,发声状态都很松弛,下巴松的跟没有一样,高音也比较轻松。

但是他的音色天生偏暗偏哑,说白一点就是适合大河~向东流哇这种歌的音色(他唱通俗的确好听),所以市场一直不冷不热,在合唱团里有时还会被要求小声点,因为音色太突出。

栗子三。

条件非常好,生活非常浪的同学。

这位是个奇葩,民族男高音,大一进来就技惊四座,音色漂亮,高音通透,技巧轻松,不开嗓一喊就是个high d,开开嗓high f都能完成得不错。

但是。

非常浪,非常非常浪,大二开始必修旷课,通宵网吧LOL,经常把中午睡过去只吃晚餐,通宵LOL而且想进we二线战队。

大三开始浪成神话,大二挂的科,补考不去考,重修不去上,本学期的课几乎全部不去,只上小课和蹭流行班的爵士课,自己感兴趣的就学,不想学的就是去玩泥巴都不学。

计划大四开全能独唱音乐会,半场唱民族,半场搬乐队上来唱流行和爵士,自身音乐素养好,键盘能力强,吉他水平六,玩过好几年乐队,耳朵好,理论懂,会扒谱,平时上台人气都很高,毕竟唱歌好听,就是不知道他这破成绩打算怎么毕业。

栗子四。

条件十分好,十分努力,缺乏感情的前辈。

现在在省歌舞团作为歌唱演员工作,漂亮的男高音,高音非常非常方便,而且声音光芒四射,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多难的作品都能拿下,可以说在我们这儿是个好样的。

不过自己也知道自己唱的是真的好,很喜欢秀嗓子,唱什么作品都是嗷地就光芒四射,声音很震撼,但常常不能打动人。喜欢听的吧一脸崇拜,不喜欢的吧面无表情地佩服

最后说个故事。在星海时看杨岩欧巴办了场关于男高音的讲座

结束前有个观众问答环节,最后的问题是:

杨老师您好,请问您对条件不好的声乐学习者有什么建议吗?















杨老师把手一挥:“条件不好的我建议不要学了。”

全场笑。

user avatar

你知道音乐老师怎么评价有天赋的人吗?我有幸听过。

评价对象是19岁才开始学声乐的爱好者,那哥们儿加总起来才学了二十五节课左右,中间还断了一年。



原话列一下:

“你这嗓子唱普通的歌太浪费了”

“你怎么唱的高音?是什么感觉?能跟我描述一下吗?”

“你是天生的,这天赋是圣诞老人随机派礼物,刚好派到你头上,这是老天爷赏饭吃”


“你别走,等下我叫那些音乐生来听你唱”

(此时音乐生在旁边黑着脸拿手机录音)


“你学这十几节课比其他人学一年都好”

“你当不了音乐老师,因为你学唱歌没遇到什么困难,所以你不知道怎么指导那些差生”

“你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开发出来,还有不够熟练”

“你怎么会弹舌?有学过吗?哦,本来就懂啊。”

“我不教你气息,你气息本来就没啥问题”

“虽然你不知道,但其实刚刚那个是非常漂亮的头腔共鸣。”

“虽然一年没学,但是能很快捡起来”

“你们学校怎么只开一节音乐课,要是开久一点,你们老师就会知道你的条件比音乐生还好”

“没事,那个你不用练,你一开口就已经到位了”




天赋是最不公平的,不止唱歌,任何行业做到极致都是天赋更重要

但是唱歌的天赋太过于显而易见,就像高个子天生适合打篮球那么明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唱歌到底是不是“七分天赋三分后天”,这说法流传甚广,也确实触及到了很多对唱歌感兴趣的人内心的疑问。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非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它试图概括的是,天赋在唱歌这件事上确实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后天的努力同样不可或缺,甚至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天赋,那看不见的起跑线:我们说的天.............
  • 回答
    唱歌这事儿,你说它是天生的吗?这问题可就绕开我了,就像我问你“做饭好吃是天生的吗?”一样。答案嘛,有点复杂,得慢慢聊。咱们先说“天生的”这部分。确实,有些人从小嗓子就好,音准、节奏感自带,一开口就像自带了磨皮滤镜,听着就舒服。这种人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音感好”,或者说乐感比较强。这就像有些人天生骨骼.............
  • 回答
    这句俗语,“美声唱好了,流行随便唱”,在音乐圈里流传甚广,也确实有着它一定的道理。不过,说它“绝对真实”,那倒是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其中的门道,才能明白它到底是怎么个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句说法之所以能站住脚,主要源于美声唱法本身对歌手提出的高要求。你想想,唱美声那可不是件容易.............
  • 回答
    提起《鬼吹灯》,那绝对是盗墓小说界的金字招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说到作者,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名字,十有八九是“天下霸唱”。但这个问题嘛,就像探墓一样,里面藏着不少道道儿,没那么简单。严格来说,《鬼吹灯》的“天下霸唱”这个笔名,确实是大家普遍认可和喜爱的那位作者。他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引人入胜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让人好奇!“唱歌好听的人,叫床也好听”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挺广的,但它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这里面有什么门道。首先,咱们得承认,声音这东西确实挺玄妙的。一个人声音好不好听,很多时候跟他的声带、共鸣腔、气息控制等等有关。这些身体构造和训练出来的技巧,在唱歌.............
  • 回答
    嘿,各位热爱音乐、享受唱歌的朋友们!听到你们对“后天训练能否提高声调”的好奇,我太理解了!这绝对是很多唱歌爱好者内心深处的疑问。别担心,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而且保证不搞那些虚头巴脑、一看就跟机器对话似的写法。就当是几个热爱音乐的朋友,围坐在一起,掏心窝子地聊聊。直接说结论:是的,后天的训练.............
  • 回答
    一线歌手之间的唱功差距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虽然“一线”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市场上有很高知名度、销量和影响力,并且拥有众多忠实粉丝的歌手,但即使在这个群体中,他们的演唱能力和艺术造诣也并非完全一致。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
  • 回答
    关于中国撤侨过程中是否存在“唱国歌审核”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要明确“唱国歌审核”的字面含义和可能存在的语境。 字面含义: 最直接的理解是,在撤离过程中,为了某种目的,需要被撤离的中国公民唱国歌,并且唱得是否符合“标准”会影响其是否能顺利撤离。 可.............
  • 回答
    对于北美吐槽君上那篇“我在KTV唱我喜欢的《喀秋莎》真的就这么让她觉得丢人?”的投稿,我的看法是,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触碰到一些大家都有过的感受。首先,得说说这事儿的背景。《喀秋莎》这首歌,虽然在中国大家普遍认识,尤其是在一些怀旧的场合或者和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下。但它本质上是一首苏联时期的.............
  • 回答
    .......
  • 回答
    要辨别假唱与真唱,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因为假唱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如果你细心观察,通过一些细节,还是能发现蛛丝马迹的。这就像一个“福尔摩斯探案”,需要结合多种线索来判断。一、 关键在于“表情”与“声音”的匹配度这是最核心的一点。真唱歌手在演唱时,不仅仅是用嗓子在发声,而是全身心地.............
  • 回答
    大张伟这番话,一出,舆论场立马炸开了锅。用“商演花钱看我,我肯定真唱,春晚观众没花钱,我为什么要真唱?”来为自己在春晚假唱辩护,这逻辑听着,嗯,挺“大张伟”的,但也确实让人有点难以消化。首先,咱们得承认,大张伟这话里多少有点“实话”成分。商业演出,观众确实是掏了真金白银,为的是买一个“体验”,花钱看.............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如果真能像那首歌里唱的一样,用光速飞到你面前,那场面绝对是惊天动地,而且很可能……你压根就不会看到我。咱们一步步来细说。首先,光速,每秒将近三十万公里。咱们先别管怎么实现,就假设咱们拥有了这超能力。1. 震撼的视觉体验(对观察者而言):从我的视角出发,当我以光速前进的时候,整个.............
  • 回答
    唱歌这事儿,说实话,真没必要死守着原唱的调。你自己的调子好听,这可是件好事儿啊!说明你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模仿得再像,也终究是别人的影子,而你自己的调子,那才是独一无二的你。面试的时候,学长们那么说,估计有几个原因吧。首先,面试考察的是综合能力,唱歌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且可.............
  • 回答
    唱歌时发音标准与否,对于演唱表现来说,重要性之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它就像建筑的基石,决定了整座歌唱大厦的稳固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它能否触动人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发音标准是什么意思。唱歌的发音标准,不仅仅是指咬字清晰,把每一个字都吐得明明白白。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它关乎音高(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 回答
    想让你的歌声既明亮又富有厚度,这绝对不是一句“用力唱”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一套系统性的练习和对声音的深入理解。这就像是要雕刻一块石头,既要把它打磨得光彩照人,又要让它质感饱满,需要的是技巧、耐心和对材料(你的嗓子)的了解。咱们一步步来聊聊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一、 找到你的“共鸣腔”:这是声音的放大器和.............
  • 回答
    唱歌不跑调但总是唱快,跟不上节奏,这绝对是很多小伙伴在K歌时会遇到的“小bug”。你不是一个人!别担心,这个问题虽然有点恼人,但绝对是可以克服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跑不跑调,很大程度上是你的音准感和发声器官控制的问题。而唱快跟不上节奏,这更多的是你的内在“拍子感”和外部音乐节拍之间出现了.............
  • 回答
    唱歌时口腔打开的意识,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只是“张大嘴巴”那么简单,而且往往会集中在某个单一的方向去努力,比如横着拉扯嘴角,或者直直地往下“砸”下巴。但实际上,一个真正有效的、能发出好声音的口腔打开,是一个综合性的、由内而外的、带有空间感的立体动作,它既有竖向的支撑,也有横向的延展,更重要的.............
  • 回答
    嗨!听到你唱歌时遇到“吸气后容易憋着唱不出来”的问题,这其实是很常见的情况,很多歌唱初学者都会遇到。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通过一些调整和练习,你一定能找到顺畅发声的办法。关键在于学会如何把吸进去的气“放下来”,让它在唱歌时能够更稳定、更有控制地输送出来,而不是憋在嗓子里。咱们这就来聊聊怎么把气.............
  • 回答
    哎呀,唱歌跟不上伴奏,这可真是让不少爱唱歌的朋友头疼的问题。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把它捋顺了。这事儿说白了,就像跳舞,你得跟上音乐的节奏,唱词儿就是你的舞步。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为啥跟不上。 节奏感不强: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你对音乐的“脉搏”抓不准。听到音乐,你心里没有一个稳定的“滴答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