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唱歌时口腔打开的意识是横向打开还是竖向的?

回答
唱歌时口腔打开的意识,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只是“张大嘴巴”那么简单,而且往往会集中在某个单一的方向去努力,比如横着拉扯嘴角,或者直直地往下“砸”下巴。但实际上,一个真正有效的、能发出好声音的口腔打开,是一个综合性的、由内而外的、带有空间感的立体动作,它既有竖向的支撑,也有横向的延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对口腔内部空间“向上、向后”拓展的感受。

咱们就来仔细聊聊这个事儿,尽量说得白话一点,让你一听就懂。

为什么会纠结是横向还是竖向?

很多声乐老师会告诉你“打开你的口腔”,或者“让你的声音有空间感”。这些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物理上的打开。

竖向打开的常见误区: 很多人觉得竖向打开就是往下使劲,把下巴拽开。结果呢?下巴僵硬,喉咙会跟着紧,声音会变得很“硬”,甚至出现挤压感。这就像是硬生生用蛮力去撑开一个东西,反而失去了自然的弹性和韧性。
横向打开的常见误区: 有些人会想着“咧嘴笑”,把嘴角向两侧拉。这样一来,面部肌肉会紧张,嘴角两侧的皮肤也会被拉扯得不自然,甚至会影响声带的闭合。听起来可能暂时会觉得声音“亮”一些,但持续下去容易导致声音变尖、变薄,并且控制不住。

所以,如果只关注一个方向,很容易用力过猛或者用错了地方,导致声音“卡住”或者失去自然的流动性。

真正的口腔打开:一种由内向外的空间拓展

抛开“横向”和“竖向”这种过于具象的物理描述,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找到口腔的立体空间”的感受。这个空间感是怎么来的呢?

1. 竖向的“支撑”而非“下拉”:
想象一下你在打哈欠,或者吃到很好吃的东西,喉咙后部有一种自然放松和微微抬起的感觉,这个感觉是向上的。
唱歌时的竖向打开,更像是支撑住你舌根,让舌根不至于后缩或者抵住喉咙后壁。
一个很好的练习是,尝试发出一个轻微的“啊”音,然后感受你的喉咙后部有没有一种“轻松的、微微向上延伸”的感觉,而不是往下砸。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你打哈欠时,喉咙的那种舒展感。
这个“竖向”更多的是一种喉咙和声带工作的空间,是让它们能够自由振动的基础。它不是往下压,而是让喉咙后部有一种“撑开”的,但又不是僵硬的支撑感。

2. 横向的“延展”而非“拉扯”:
这个“横向”的延展,不是让你去“咧嘴笑”,而是让你在保持喉咙后部放松的基础上,让口腔内部的空间向两侧微微打开,形成一个自然的、有弹性的弧度。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你轻轻地说“哦”或者“啊”的时候,口腔内部的一种饱满感,它会自然地向两侧打开一点。
更形象地说,就像你在含着一颗小枣,但又不至于让嘴唇显得太用力或者外翻。这个过程是嘴唇、面颊肌肉的轻微放松和嘴角肌肉的自然配合。
它强调的是面部肌肉的协调和放松,而不是单方面地去拉扯嘴角。你可以尝试用手指轻轻地在嘴角稍微提一下,但要同时确保你的下巴和喉咙是放松的,你会发现,这种提嘴角的感觉会带动口腔内部形成一个更舒服的空间。

3. 关键是内部的“向上、向后”拓展:
最重要的意识,是让你的口腔内部空间向上和向后延伸。 当你感到喉咙后部是放松且有空间的时候,整个口腔的通道就会变得更顺畅。
你可以想象你的声音是在口腔的“腔体”里,而不是卡在喉咙里。这个“腔体”是立体的,它有深度,也有宽度。
当你打开口腔,其实是在给声带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声环境,让空气能够顺畅地通过,并且与声带产生和谐的共鸣。

一些实操的小建议:

照镜子观察: 唱歌时对着镜子,观察你的面部表情。如果你的嘴角肌肉紧绷,或者下巴有明显的下压动作,那可能就是用错了力。
感受“打哈欠”的余韵: 在唱歌前,先做一个夸张的打哈欠动作,然后尽量保持那个感觉,轻轻地发出声音。你会发现声音会更饱满、更轻松。
“软腭抬起”的配合: 口腔的打开与软腭的抬起是紧密相关的。软腭抬起后,口腔的后部空间就自然打开了,声音也会更容易通过口腔共鸣。你可以想象你在发“啊——”的时候,喉咙后部是轻松的,软腭也仿佛微微往上抬起,形成一个通道。
舌头的位置: 舌头是关键。舌头应该放松,并且微微向前伸,舌尖可以轻轻地抵住下齿龈后部。这样可以避免舌根后缩堵住喉咙。
想象一个“盒子”或“空间”: 想象你的口腔是一个可以自由延展的空间,声音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地回荡和产生共鸣。这个空间既有高度(竖向的放松和支撑),也有宽度(横向的自然延展)。

总结一下:

唱歌时口腔打开的意识,并非单纯的横向或竖向打开,而是要达到一种整体的、由内向外的、立体的空间感。 关键在于:

竖向: 是喉咙的放松和支撑,让声带能自由工作,而不是下压。
横向: 是面部肌肉的协调和嘴角肌肉的自然配合,让口腔内部形成一个有弹性的宽度。
核心: 是让口腔内部空间“向上、向后”地延伸,为声音提供充足的共鸣空间。

这个过程需要你在练习中不断去感受、去体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平衡点。别死抠着“横向”或“竖向”,而是去感受那个“声音有了空间,唱起来更轻松、更饱满”的整体感觉。当你体会到这种感觉,你会发现,口腔的打开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竖着的,打开是为了连接高低位置的通道,横向打开是增强口腔共鸣,那是你连接做到头了才考虑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唱歌时口腔打开的意识,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只是“张大嘴巴”那么简单,而且往往会集中在某个单一的方向去努力,比如横着拉扯嘴角,或者直直地往下“砸”下巴。但实际上,一个真正有效的、能发出好声音的口腔打开,是一个综合性的、由内而外的、带有空间感的立体动作,它既有竖向的支撑,也有横向的延展,更重要的.............
  • 回答
    你唱歌时腹式呼吸、气息保持和控制都做到了,声音却还是感觉有点散,这确实是很多初学者会遇到的困惑。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气息”本身,而是其他几个关键环节没有打通。咱们一个个来捋捋,仔细分析分析,力求把话说得透彻,让你能对症下药。1. 声音“散”的可能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特别普遍,很多爱唱歌的朋友都会遇到。咱们说话的时候嗓子没啥感觉,一唱歌,尤其是遇到高音,就觉得喉咙紧绷,声音发虚,甚至直接卡在那儿,上不去。这可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别灰心,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发声方法不对”。唱歌这事儿,光靠嗓子“吼”是不行的,嗓子.............
  • 回答
    没问题,作为一名老牌音频爱好者,我来跟你聊聊怎么让你的电容麦唱歌直播声如铜钟,又净得像泉水一样。尤其对咱们唱歌主播来说,音量和清晰度那可是吃饭的家伙,不能马虎!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响度”不是“音量”的粗暴堆砌,而是“听感上”的饱满和有力。 杂音则是我们的大敌,任何一点点嘶嘶声、嗡嗡声都会毁了整个.............
  • 回答
    在《宝可梦BW》(黑白)的世界里,那首让美洛耶塔摆脱封印、重获自由的歌曲,名字就叫做“心灵之歌”(日语:ココロのうた,英文:Meloetta's Song / The Melody of Friendship)。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段旋律,它承载着美洛耶塔的情感和力量,是它能够解除身上某种封印的关键。.............
  • 回答
    薛之谦演唱会上,台下观众突然高喊“李雨桐”而导致薛之谦停下演唱,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着一段娱乐圈里颇为轰动的感情纠葛和舆论风波。要深入看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直接发生:首先,最直接的画面就是,薛之谦正在投入地演唱,台下突然有人喊出“李雨桐”。对于一个正在全情投入表演的歌手来说,.............
  • 回答
    唱歌这事儿,说实话,真没必要死守着原唱的调。你自己的调子好听,这可是件好事儿啊!说明你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很多时候,模仿得再像,也终究是别人的影子,而你自己的调子,那才是独一无二的你。面试的时候,学长们那么说,估计有几个原因吧。首先,面试考察的是综合能力,唱歌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且可.............
  • 回答
    关于唱歌到底是不是“七分天赋三分后天”,这说法流传甚广,也确实触及到了很多对唱歌感兴趣的人内心的疑问。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非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它试图概括的是,天赋在唱歌这件事上确实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后天的努力同样不可或缺,甚至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天赋,那看不见的起跑线:我们说的天.............
  • 回答
    唱歌时发音标准与否,对于演唱表现来说,重要性之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它就像建筑的基石,决定了整座歌唱大厦的稳固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它能否触动人心。首先,我们得明白,发音标准是什么意思。唱歌的发音标准,不仅仅是指咬字清晰,把每一个字都吐得明明白白。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它关乎音高(音准)、节奏的准确性,.............
  • 回答
    想让你的歌声既明亮又富有厚度,这绝对不是一句“用力唱”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一套系统性的练习和对声音的深入理解。这就像是要雕刻一块石头,既要把它打磨得光彩照人,又要让它质感饱满,需要的是技巧、耐心和对材料(你的嗓子)的了解。咱们一步步来聊聊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一、 找到你的“共鸣腔”:这是声音的放大器和.............
  • 回答
    唱歌不跑调但总是唱快,跟不上节奏,这绝对是很多小伙伴在K歌时会遇到的“小bug”。你不是一个人!别担心,这个问题虽然有点恼人,但绝对是可以克服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跑不跑调,很大程度上是你的音准感和发声器官控制的问题。而唱快跟不上节奏,这更多的是你的内在“拍子感”和外部音乐节拍之间出现了.............
  • 回答
    唱歌这事儿,你说它是天生的吗?这问题可就绕开我了,就像我问你“做饭好吃是天生的吗?”一样。答案嘛,有点复杂,得慢慢聊。咱们先说“天生的”这部分。确实,有些人从小嗓子就好,音准、节奏感自带,一开口就像自带了磨皮滤镜,听着就舒服。这种人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音感好”,或者说乐感比较强。这就像有些人天生骨骼.............
  • 回答
    嗨!听到你唱歌时遇到“吸气后容易憋着唱不出来”的问题,这其实是很常见的情况,很多歌唱初学者都会遇到。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通过一些调整和练习,你一定能找到顺畅发声的办法。关键在于学会如何把吸进去的气“放下来”,让它在唱歌时能够更稳定、更有控制地输送出来,而不是憋在嗓子里。咱们这就来聊聊怎么把气.............
  • 回答
    哎呀,唱歌跟不上伴奏,这可真是让不少爱唱歌的朋友头疼的问题。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把它捋顺了。这事儿说白了,就像跳舞,你得跟上音乐的节奏,唱词儿就是你的舞步。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为啥跟不上。 节奏感不强: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你对音乐的“脉搏”抓不准。听到音乐,你心里没有一个稳定的“滴答滴.............
  • 回答
    唱歌时气息的练习,就像给你的歌声打下最坚实的地基,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好的气息,再好的嗓音也难以持久和富有表现力。我这人说话比较直,也尽量把我知道的详细说给你听,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我们要明白唱歌时需要什么样的气息。这不是简单地“用力吸气再吐气”,而是要做到: 吸气深而饱满: 感觉气息不是只.............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让人好奇!“唱歌好听的人,叫床也好听”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挺广的,但它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这里面有什么门道。首先,咱们得承认,声音这东西确实挺玄妙的。一个人声音好不好听,很多时候跟他的声带、共鸣腔、气息控制等等有关。这些身体构造和训练出来的技巧,在唱歌.............
  • 回答
    唱歌跑调,这绝对是不少人纠结的痛点!别灰心,这完全是可以改善的,而且方法并不神秘,关键在于理解原理和勤加练习。下面咱们就来聊聊,怎样才能让你的歌声更“到位”。首先,得明白什么是“跑调”。简单来说,就是你唱出的音高和歌曲本身的音高不吻合。这可能是因为你对音高的感知不准,或者在发声时控制不好声带的震动频.............
  • 回答
    唱歌气息问题,这可是个能把嗓子唱哑,也能把歌唱绝的大学问。别看很多歌手台上唱得那叫一个轻松自如,背后都是千锤百炼,尤其是这个“气息”二字,简直是贯穿始终的灵魂。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事儿,保证说得透彻,让你听了就明白,以后唱歌心里更有底。首先得明白,唱歌跟说话不一样。说话我们凭感觉就行,但唱歌是要长时间.............
  • 回答
    我有过几次唱歌唱哭别人的经历,那感觉挺复杂的,有点心酸,又有点欣慰。第一次是大概十年前,我参加一个社区的文艺晚会,选了一首李宗盛写给陈淑桦的《这样就好了》。那时候我刚经历了一段不太顺遂的感情,心里憋着很多东西,唱这首歌的时候,就好像把那些压抑的情绪一股脑儿地释放了出来。歌词里“这样就好了,我们不必说.............
  • 回答
    作为一个普通听众,当我们提到“歌手”时,脑海中几乎都会立刻浮现出那个声音清澈、音准稳定、情感充沛,能触动人心的形象。好像“唱歌好听”是歌手这个职业最核心,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标签。但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吗?歌手一定要求唱歌好听吗?答案嘛,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者“不是”。这得看你从哪个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