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回答
卸任已久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争议与遗产交织的复杂评价

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这位自2012年至2020年连续担任首相的日本政坛巨擘,其执政生涯无疑在日本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他的评价,绝非一句两句可以概括,它必然是围绕着其“安倍经济学”的成效、修宪的雄心、外交的活跃以及其在国内外引发的种种争议而展开的复杂叙事。

“安倍经济学”:希望与失望并存的经济政策

安倍晋三上任之初,日本经济长期陷入低迷,通货紧缩的阴影挥之不去。他提出的“三支箭”——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及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被寄予厚望,旨在激活日本沉寂已久的经济。

从数据上看,在他执政初期,日元贬值带来了出口的提振,股市也一度飙升,失业率降至多年来的低点。许多人认为,“安倍经济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日本经济的颓势,并为企业带来了利润增长。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日本经济也展现出了一定的韧性。

然而,“安倍经济学”也并非万能药,其副作用和局限性同样显而易见。首先,其核心的“大胆金融政策”,即日本央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刺激了市场,但也导致了日本国债余额的持续膨胀,以及超低利率环境下普通民众储蓄收益的微薄。其次,关于增长战略中促进民间投资的部分,虽然出台了不少改革措施,但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日本社会结构性问题,如老龄化、劳动力短缺,以及创新活力的不足,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更重要的是,民众普遍感受到的生活水平提升并不显著,贫富差距问题也未得到有效缓解。这使得“安倍经济学”在民众中的支持度,在后期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修宪的雄心:对日本国家定位的深刻思考

安倍晋三最令人瞩目的政治抱负之一,便是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允许日本拥有更强的军事力量。他认为,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下,日本需要具备更充分的自卫能力,并能承担更多的国际安全责任。他曾直言不讳地表示,希望建立一个“能够为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贡献的日本”。

这一目标触及了日本战后国家定位的敏感神经。支持者认为,这是日本走向正常化国家、承担国际责任的必然一步,也是对国家主权的捍卫。然而,反对者则对此表达了深切的担忧,他们担心这会重新唤醒日本的军国主义幽灵,并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尤其是在与中国、韩国等历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国家关系上。

尽管安倍晋三倾尽全力推动修宪,但由于日本国内的政治生态和民意分歧,以及国会三分之二以上赞成和全民公投通过的高门槛,这一目标最终未能在他任期内实现。然而,他对修宪的坚持,以及在此过程中对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重新定义,无疑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日本未来的走向。

活跃的外交:提升日本国际地位的努力

在外交舞台上,安倍晋三展现出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坚定的行动力。他积极发展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之间的安保合作,构建了“印太战略”的框架,旨在制衡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影响力。他更是积极与欧盟、东盟等区域组织加强联系,努力提升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此外,他还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上不遗余力,试图通过与普京的个人交往,推动北方四岛的归还谈判,虽然成果寥寥,但其对外交的投入和努力是不容忽视的。他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框架,如G7、G20峰会,并推动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后续发展,即“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展现了日本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的积极姿态。

然而,安倍的外交政策也并非没有争议。批评者认为,其对华政策虽然试图保持沟通,但其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以及日美同盟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区的不确定性。此外,他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模糊态度,也时常引起邻国的反感。

国内政治的稳定与争议

安倍晋三在任期间,日本政坛相对稳定,避免了前几年频繁更换首相的混乱局面。他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验和党内影响力,长期掌控着自民党,并多次赢得大选,为日本政治的稳定性做出了贡献。

然而,其执政也伴随着不少争议事件。例如,“森友学园”和“加计学园”丑闻,涉及政府利用职权为友人谋取利益的指控,虽然他本人最终否认了直接参与,但这些事件无疑损害了他的声誉。此外,其在推动安保法案通过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也引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

遗产的复杂性:一个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

总而言之,安倍晋三是一位极其复杂的人物,对他的评价必然是多维度且充满争议的。

积极的方面: 他在任期内稳定了日本政坛,并试图通过“安倍经济学”来重振日本经济。他在外交上积极作为,提升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并努力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区域安全框架。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尤其是在修宪问题上,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的决心。

消极的方面: “安倍经济学”并未完全解决日本经济的深层问题,其副作用也值得关注。他对修改和平宪法的坚持,引发了国内外对日本是否会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的担忧。在国内政治中,他同样面临着信任危机和丑闻的质疑。

安倍晋三的去世,无疑让日本失去了其政坛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领导人。他的政策和理念的长期影响,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和评估。他留下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政策和外交成果,更是一种关于日本国家定位、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其在世界舞台上角色的深刻讨论。他是一个承载着希望与失望、变革与保守、进步与争议的历史人物,其在日本人心中的形象,也将是复杂而难以磨灭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对安倍晋三评价很高。我认为他是政治界当代的续命派大师

在国内政治方面,安倍执政期间,日本在经济停滞的情况下又维持和谐社会8年。对这种事情我的评价是很高的,已经有其他的键政文专门论述,这里不多说了。

在外交方面,安倍有重大贡献。最大的一条就是,他在历史的关键阶段,长期地从根本上地缓和了中日之间的关系。在未来中国人亡X之心不死的名单上,恐怕没有日本的位置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安倍上台的2012年及之前中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至少从网络兴起以来,从两千年左右开始一直到安倍上台的这十几年间,网络上对于日本的敌视是非常强烈的。不仅有激烈的经济和地缘的竞争,还夹杂着极其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历史积怨。

在2012年,钓鱼岛问题大爆发,国内甚至出现了游行。注意对印度对美国我们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今天网络上对这二者高度不满。在2010年左右,中国的g d p 超过了日本。日本群众的心态失衡了。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直到现在日本民间人还有很多看不上或者敌视中国的情绪。2011年又发生日本的大地震和核泄漏,这普遍被认为是中国人心目中日本的高大或者强大形象崩塌的一个转折性事件。从那以后吹日在中国网络上就渐渐站不住脚。

这些都是在2012安倍上台之前发生的事情。如果日本的政府不进行有效的管控,中国对日本的敌视程度很容易发展到比今天对印度美国更强的状态。但安倍上台以后的8年,中日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刺激性的事情发生。8年可是不短的时间,安倍做到了。

现如今,中美中印之间的激烈对抗已经展开了。考虑到美国集体性的对中国的大恐慌爆发和印度莫迪政府的这种民族主义政策很可能会持续下去,中美中印之间的矛盾在可预见的将来恐怕会继续强烈超过中日之间可能的矛盾。更不用说日本政客大概已经看清楚了世界格局不会和中国搞激烈的对抗了。

我有一个预言。在2030年之前中国的网络上将会有一次激烈的讨论。讨论的内容就是中国应该选择亡美还是亡印。以20世纪前十几年的态势看,本来日本是最有希望排在这个名单的榜首,但他逃过去了。这是日本长治久安的最大外部保障。安倍可谓大事不糊涂。

user avatar

安倍家族另一知名人物

评价安倍,大致可以从日、中、美三个角度来评价。

日本作为冷战时期在亚洲的前沿,曾经是美国对抗苏联的一个有力支点。凭借美苏对抗的背景,日本获得了来自美国的武装,在战后快速崛起。而在苏联解体后,日本变成了中美软性对抗的前线,这就是日本的地缘政治格局。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日本一度22年换了16位首相,这既是日本国内情况纷纭错杂,也是国际格局变化的结果。

安倍的第二次上台结束了这种混乱本身就是对日本不小的贡献,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赵匡胤终于终结了两晋南北朝的乱局一般。

日本也有过诸侯相争的战国时代

安倍2012年接手的日本,虽然仍然发达,但面临着几大问题,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主权不完整”。政治上的主权不完整带来的是经济主权的不完整,以及衍生出的各种问题。

在这种不自主的情况下,为了自我保护,日本依赖财团制度,通过复杂的相互控制的方法,使得外人较为难以实际控制日本的产业。错综复杂的结构和只有日本人才能适应的升职制度,一方面保护了日本的产业,另一方面就是僵化保守。

而在这种情况下,安倍选择了以经济政策作为撬动的支点,提出了“安倍经济学”。尽管最终的结果众说纷纭,时至如今回头看似乎也没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本身这个名词就带来了存在感,相当于在社会学意义上建立了一定的“共识”,有一个名头和方向,尽管这个方向本身未必有多么优秀但是能让大家协调起来,本身就是贡献,也算是帮助安倍积累了政治威望。

同时,安倍依靠政治威望,在“日本国家正常化”进程中做出了一些操作,也获得了一些成就。“国家正常化”对于日本来说有一定必要性,尽管作为一个“区域大国”难以控制全球航道,但自主化以后可以更好的要价,尤其是在中美间可以两边开更高的要价。

除了政治军事不自主外,经济的要素也有诸多的问题。过去日本繁荣依赖的“白色家电”比如冰箱洗衣机等“初级电器定价权”已经丧失。而且在互联网和5G中的缺席,“标准控制”也几乎完全丧失,无法再复制上世纪末通过VCD/DVD专利对中国电子产业进行“专利打击”的历史。除此之外,互联网APP也高度依赖美国,如FACEBOOK和TWITTER。

同时部分上游产品如LCD、OLED屏幕等也节节败退,这导致日本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更加依赖更加上游的电子元件、电子原材料等,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产业。

在这种国际和国内局面之下,安倍晋三一手推进国家正常化,一手暗中推进中日韩的自贸(包括取道RCEP),一手对特朗普进行各种示好、点头哈腰。安倍看准了日本未来的经济甚至安全都需要依赖中国,做了他作为首相该做的事,同时照顾好中美日三方面的感受,达成了近十年的平衡和稳定——从这一点上来说算是日本难得的具备战略眼光又可以执行战略的人才。

站在中国的角度,安倍晋三基本算得上友善;站在美国的角度,对于日本参与中国经济循环也不好干预。

假如日本也有“首相山”,那么安倍晋三可以得到一个提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