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种说法是美元通胀率已经到极限水平,另一种说法是美国急需美元回流美国,不矛盾吗?

回答
这两种说法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间点,或者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同时存在,并且可以相互解释。要理解为什么它们不矛盾,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 美元通胀率达到极限水平:

何为“极限水平”? 这个说法通常指的是美国通胀率已经非常高,远超美联储的2%目标,并且可能对经济和民众的购买力造成显著损害。通常,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持续处于5%甚至更高的水平时,就可以认为通胀率处于令人担忧的“极限水平”。
为什么会达到极限水平? 导致高通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
过度的货币供应: 在过去几年中,美联储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
供应链中断: 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受阻,商品生产和运输成本上升,推高了物价。
能源价格飙升: 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如俄乌战争)导致能源价格剧烈波动,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压力。
强劲的消费者需求: 在疫情缓解后,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加上财政刺激措施,进一步推高了商品和服务价格。
“极限水平”的含义: 这种说法强调的是通胀的负面影响。高通胀会侵蚀人们的储蓄和购买力,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甚至引发社会不安。因此,“极限水平”意味着情况非常糟糕,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2. 美国急需美元回流美国:

何为“美元回流”? 这个说法指的是在国际上流通的美元资金重新回到美国国内。这些美元可能存在于海外的银行、企业账上、或者被外国投资者持有。
为什么美国“急需”美元回流? 通常,美元回流可以被视为一种积极的信号,有以下几个原因:
增强国内投资和经济活动: 美元回流意味着更多的资本在美国国内可供投资,可以支持企业的扩张、创造就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支撑美元汇率: 当大量美元回流时,意味着对美元的需求增加,这有助于支撑或提升美元的汇率。
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副作用或目标: 美联储为了抑制高通胀,会采取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效应之一就是提高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促使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寻找更高的回报。同时,美元升值也有助于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尽管这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因素)。
降低美国企业在海外的风险敞口: 如果美国企业在海外拥有大量美元资产,而全球经济环境不稳定,将这些资金带回美国可以降低汇率风险和政治风险。
应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 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时,美元作为避险货币的属性会增强,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美国寻求安全。

为什么这两种说法不矛盾,反而可能存在关联?

这两种说法之所以不矛盾,关键在于它们描述的是经济的不同侧面和潜在的政策应对:

高通胀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美元回流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潜在手段或伴随现象。

让我们具体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美联储的政策直接连接了两者的矛盾点: 美联储看到高通胀(“极限水平”),其主要目标是控制通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联储会采取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而加息的一个重要效果就是提高美元资产的回报率,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因此,美国“急需”美元回流,在某种程度上是美联储政策应对高通胀所期望或产生的结果。通过吸引美元回流,可以收紧全球美元的流动性,减轻对美国资产的追逐,从而间接帮助抑制需求,缓解通胀压力。
通胀高企导致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短期),但加息又提升了吸引力(长期/政策驱动):
短期内, 如果通胀太高,人们的购买力会下降,即使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也可能很低甚至为负。这会降低持有美元资产的吸引力。
然而, 当美联储开始大幅加息以应对高通胀时,美元的吸引力会急剧上升。更高的利率意味着更高的收益,这自然会吸引投资者将资金从其他回报较低或风险较高的地区转移到美国。这就是为什么尽管通胀很高,美元仍然可能因为加息而走强,并促使美元回流。
美元回流是缓解通胀的机制之一,但不一定是唯一或最重要的机制。
美元回流增加了国内的资本供应,如果这些资本被用于生产性投资,理论上可以增加供给,从而对冲通胀。
美元升值(因回流而可能发生)会降低进口成本,对通胀有抑制作用。
“极限水平”是警示,而“急需回流”是目标或策略。
“美元通胀率已到极限水平”是一个现状描述,表明经济状况不佳,需要政策干预。
“美国急需美元回流”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政策目标或政策行动的预期结果。政府或央行希望通过某些措施(如加息)来促使美元回流,以达到稳定经济或控制通胀的目的。
国内需求和国际流动性的博弈:
高通胀往往伴随着国内需求过旺。美元回流可以从两个层面影响国内需求:
减少外部需求: 当美元回流时,其他国家可用的美元会减少,可能会迫使一些国家收紧其货币政策或减少进口,从而削弱全球总需求,也包括对美国商品的需求。
增加国内投资供给: 如前所述,回流的资本可以支持国内的生产和投资。
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双重性:
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使其具有特殊的传导效应。一方面,美国国内的货币政策会影响全球流动性;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状况也会影响美元的价值和流向。当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如高通胀)时,这会引发全球的关注,并可能促使资金流向更安全的港湾,而美国恰恰是许多资金的首选。

总结一下,这两个说法并不矛盾,而是相互关联的:

1. 高通胀是问题本身: “美元通胀率已到极限水平”描述了美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即价格过快上涨,损害购买力。
2. 美元回流是应对的手段或结果: “美国急需美元回流美国”描述了为了解决高通胀问题而可能采取的政策方向或政策带来的影响。通过吸引美元回流,美国可以收紧国内流动性,提高融资成本,冷却过热的需求,从而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

所以,你可以这样理解:因为通胀已经到了“极限水平”,所以美国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通胀。而吸引美元回流,是美联储等当局可能采取的有效策略之一,也是这些紧缩政策可能产生的积极结果。

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毒攻毒”或者说“双管齐下”的经济调控思路。一个现象(高通胀)催生了行动(吸引美元回流),而这个行动又反过来帮助解决最初的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打个比方说吧。

全球有300美元,100在美国市场流通,100在美国股市,100在海外市场和股市。

但在美国市场流通的100美元会造成通胀,要减少到80美元才正好。

于是美联储加息,利息高了自然有人求稳把钱存进银行,市场上的钱就少了,利息高到一定程度市场上就只剩下80美元了。

可这会有个新问题,美国股市里的20美元也被人存银行了,股票价格要下跌。

这会美国就开始骚操作了,把搅屎棍粘上拜登特产放到别人家里(乌克兰的操作),把别人家里的那100美元逼出来至少40来美国,这40也会一半去存到美国银行,一半去买美国股票,于是美国股票里还有100,就不会跌了。

user avatar

简单说一下?

因为通胀,所以加息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就看加息速度了。

一加息,美元给的利息更高,美元自然就会流回银行体系,美元回流。

你觉得矛盾,是没理解回流。

回流不是全世界的美元流入美国,而是市场上流通的美元,流回到银行躺在账上变成不流通的美元。

通胀,就是因为流通的钱太多了,所以通胀才高。

因为通胀高,所以现在需要减少市场上流通的钱。

方法就是让它从市场上流回银行体系内,以保证金的形式存在。

这样,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就减少了,通胀得以降低。

另外为什么通胀要加息呢……

可以参考一下70年代的美国大通胀,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个是越南战争。


从1965年开始出兵越南,到1973年正式撤兵,美国一共花了7380亿美元,相当于1968年美国GDP的2.3%[1]。因为战争的巨大消耗,美国的经济开始显现出疲态,与此同时民众的不满情绪也在增加。


战争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通胀抬头,尼克松在上台之后尝试过收紧货币政策,但是经济马上掉头向下。为了刺激经济以谋求连任,从1971年开始,老尼开始直接向美联储发布行政命令,各种量化宽松政策随之而来,俗称印钱[8]。


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圭臬。凯恩斯主义说了啥呢?大意就是经济不行的时候,政府得顶上去,各种大兴土木,各种花钱刺激经济。政府没钱咋办呢?印钱呗。


所以老尼一看经济不行了,自然就想到了印钱。不过,印钱一时爽,后患多无穷。老尼的量化宽松相当于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为后来美国的通胀起飞埋下了伏笔。


下图是美国1960年到现在的通货膨胀,可以明显看出从1965年开始,美国的通胀率就开始放飞自我了,一直到1980年达到顶峰,13.55%。到了1983年开始,通胀才开始有所缓和,回到了3%左右。




美国通胀数据


第二个是布雷斯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布雷斯顿体系是啥呢,就是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内容就是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美元和黄金挂钩,35美元对1盎司黄金,这也是美金叫法的由来。


在布雷斯顿森林体系之前,国际上的国家大多都采用金本位制度发行自己的货币,就是你有多少黄金就发多少货币。但是后来经过一战二战,欧洲已经被打得不成样子,别说黄金了,要啥没啥,拿啥发货币?


于是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大家齐聚美国的布雷斯顿森林开会,商量怎么解决货币和贸易的问题。


美国自然是当时的主角:一来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本土都没有受到影响,当时国力最强;二来美国拥有全世界当时75%的黄金储备,还是欧洲最大的债权国[2]。


美国代表提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斯顿森林体系,跟各国说,以前你们不是跟黄金挂钩发行货币吗?现在反正你们也没啥黄金,黄金都在我这,你们干脆就跟美元挂钩发行货币,然后我美元跟黄金挂钩不就完了。


各国代表纷纷表示同意,主要也是没辙,人家最厉害,人家还是大债主。


布雷斯顿森林体系看上去跟金本位没啥区别,最终都和黄金挂钩,但是实际上等于把主动权交给了美国。虽然规定了一盎司黄金发行35美元,但是谁也不知道美国有没有超发货币,只不过当时美国国力强盛,也就无所谓了。


但是70年代前后,美国处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又打了一场消耗巨大的越南战争,欧洲各国心里就开始嘀咕,美国到底还行不行了?打仗花这么多钱,它能不印钱吗?它印这么多钱,恐怕黄金早就用完了吧,美元不得贬值么?那我们手里这么多美元不也得贬值么?


最先把心里的小九九付诸行动的就是法国了,当时法国用美元大量换取黄金运回法国,直接把设在伦敦的黄金总库搬空了[4]。前面说了,当时老尼正印钱刺激经济呢,本来黄金就不够,如果大家都学法国那样换黄金那还了得?


于是,1971年8月15日,老尼宣布,以后不能用美元换黄金了,单方面废除了森林体系。


废除了森林体系,美国再印钱就没有什么压力了,其实以前也没什么压力,只不过现在可以大声说出来了:我不装了,我摊牌了,我要毁约。


其他国家虽然恨得牙痒痒,但是也没办法,贸易还得继续进行,美元还得继续用。于是,在1971年12月,各国代表又坐在一起,签订了《史密森协定》。


这个协定就相当于一个森林体系的修订版,只不过允许美元贬值了,以前是35美元换一盎司黄金,现在是38美元换一盎司。


当然,新的协议并未阻止美国的糟糕国际收支状况,大家对美元的信心也进一步动摇。到197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都与美元脱钩,转向浮动汇率,美元再次贬值,布雷斯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3]。


在此之后,美元对黄金的贬值就彻底放飞了,如下图。




来源:广发证券[3]


第三个是苏联。


1972年,苏联遭遇自然灾害,粮食欠收。为了防止粮荒,苏联开始动用国家力量全球收购粮食。苏联四处买粮食,粮价自然面临上涨压力。为了稳住粮价,苏联外交部对外宣称,1972年苏联将迎来超级大丰收。


而说来也可笑,美国自己的情报机构通过卫星图像分析,发现苏联粮食产区导出都是“金灿灿的麦田”,也从侧面证实了苏联外交部的说辞。


这就坑了美国自己的粮商,他们一听说苏联要大丰收,也就急于抛售自己手里的囤粮,苏联正好借机大量低价收购粮食达3000万吨。而苏联的大量采买也导致了美国的粮价上升,其中肉类上升36%以上,粮价上涨50%[5]。


下图是美国粮食通胀情况,到1973年(红框部分)达到了顶峰,一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逐渐稳定下来。




来源:美国就业数据统计局


最后,就是石油危机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宣布石油禁运,欧美国家油价应声上涨。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广发证券[3]


当然骆驼还没缓过劲儿来,又一根稻草压上去了。1978年底的伊朗革命以及其后的两伊战争,将油价又抬升了一个高度,史称第二次石油危机。


这一波又一波的石油危机也直接把美国经济推向了长期智障,哦不,滞胀。


滞胀的全称就是停滞性通货膨胀。普通的通胀大家都知道,就是钱多货少,钱不值钱了,体现方式就是物价上涨。温和的通胀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而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增加,自然能够覆盖通胀所造成的涨价。


但是如果长期恶性通胀,就会重创经济,进而造成滞胀。商人一看,我辛辛苦苦生产,卖货的收入还赶不上原材料的涨价,索性也就不生产了;银行一看,通胀这么严重,我今天借给你100块,明天你还我100块的时候,购买力可能只有80,那我也索性不借钱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印钱是刺激不了经济的,只会加剧通胀。但是前面说过,大家都把凯恩斯主义当成法宝,疯狂印钱,已经有了路径依赖,不印不行。


从越南战争开始,美国政府走上了量化宽松,开始印钱。之后布雷斯顿森林体系开始扛不住了,崩溃了。而崩溃之后,美国反而没有心理压力了,继续印钱。持续的量化宽松也从侧面推高了美国股市,而漂亮50作为其中翘楚,自然更受关注。


不过好景不长,本来就有通胀,再加上苏联趁火打劫,推高了粮价,让通胀更加严重的同时,也把美国经济带到了悬崖边上。而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价格暴涨,就直接把美国推下了悬崖。此前备受关注的漂亮50,自然也随着整体经济一起跌入谷底。


等到1979年美联储主席沃克尔上台的时候,通胀已经快接近15%了。大家可以想一下,物价一年涨15%是什么感觉。




美国通胀数据


老沃上台之后一看,这么搞下去可不行,通胀再这样下去,美国就变成美内瑞拉了,于是老沃决定收紧货币政策,并且表示美联储要保持独立性。言外之意就是总统想刺激经济去想其他办法,不要找我印钱,再印下去大家都得玩完。


老沃这么一搞,再加上当时正好是第二次石油危机,于是美股又不行了……标普500指数甚至低过1973年的最低点。




标普500指数


不过很快,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通胀就被控制住了。再加上政府当时推出的一系列激发企业活力的政策,美国才算是重新回到了正轨上来,股市也才开始慢慢有起色。


而这个时候,距离1973年的大跌,已经过去十年了,老张头发都白了,那100块钱才回本。


1973年的时候,漂亮50的pe中位数是43倍,在1973年的大跌中迅速跌到了15倍,之后又继续下跌到底部的9倍。




来源:天风证券[6]


其中的明星选手麦当劳,当时的估值达到了85倍。在1973年的大跌中,麦当劳的估值下降到50多倍,到了1980年的时候,PE跌到了10倍左右。




来源:天风证券[6]


不过,当时给麦当劳这么高的估值也并非没有原因,主要是因为麦当劳太猛了。如下图,1969-1973年的增速在40%以上,1973-1983年的增速都在15%以上。




来源:天风证券[6]


这个增速放到今天,估值可能早就100多了。比如今天的医药股和电动车等,很多企业的增速可能未必赶得上麦当劳,但是估值都是三位数。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A股抱团股大跌之际,普遍担忧70年代情景重现的原因。


那么到底会不会重现呢?


要分两方面讲,一方面是会不会跌,另一方面是跌多久。


会不会跌主要取决于估值高低,这个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跌过一轮之后,很多股票的估值还很高。


至于跌多久,应该不会像70年代一样,持续十年。之所以漂亮50会沉沦十年之久,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恶性通胀持续了十年。


70年代的时候,美国刚刚摆脱金本位,尝试自己主导世界货币体系,印钱方面还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瞎印,赶巧碰上石油危机,所以通胀一发不可收拾。


而如今,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美联储有充足的经验和工具来控制本国通胀。况且,美联储的两大长期目标就是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胀。


至于能源方面,页岩油的发现让美国不再依赖中东,2014年以后,美国完全具备自给自足的条件,即便发生石油危机也不会造成之前的影响了[7]。


但是,美元这么印钱,肯定会反应到价格上,再加上各国疫情恢复之后带来的需求增长,大宗商品和原油价格都在上涨,反而会给其他国家造成输入性通胀。中国作为原材料进口大国,肯定也会受到影响。不过因为我们同时也是原材料生产制造和出口大国,所以整体影响应该不大。


所以,目前这个阶段,即便经济上出现一些波动,也不会像70年代那样十年恶性通胀。有了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低估的时间肯定不会那么久。尤其是现在通过港股通,国际资本可以直接北上买入A股优质资产。

欢迎关注公众号:后天在说

user avatar

因为加息回流的钱都到了美联储,并不是回流到老百姓,甚至美国老百姓的钱也回流到了美联储。

很简单的问题,为何看了一圈答案,包括高赞,都是在这瞎扯犊子!

首先要搞清楚,这里所说的通胀,其实并不仅仅指美国通胀,全球所有使用美元的主体,都会通胀,也就是说,美元超发,导致的是全球大通胀。

其次要搞清楚,为了减缓通胀,就要减少全球市场(包括美国本土)的美元供给量,所以才有了美联储加息。

然后来说说,为何美联储加息能够减少美元供应量。因为美联储加息,那意味着美国银行向美联储借钱的利率提高,银行为了赚息差,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存贷款利率,贷款利率提高,会导致新增贷款减少,你想想,银行5%年利率你会贷,提高到10%你还会贷吗?而且,旧贷款到期了也大概率不再续贷,存量贷款减少。同时,存款利率提高,导致在外面投资美元纷纷回流,回来存银行,银行觉得美联储利息太高了,也纷纷还美联储。因此,贷款利率提高导致新增及存量贷款减少,存款利率提高导致存量美元回流,而且这里的回流是指回流到银行,最终是回流到美联储,而且这里的回流美元,不仅仅是指美国之外的美元,也包括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这就导致全球(包括美国)流通的美元减少,从而抑制了通货膨胀。

有人可能会问美联储收到的美元去哪了?答案是:凭空消失了。不用诧异,因为全球所有的央行,资产负债表里只有负债和资产,没有权益,因此,央行想多发货币,就降低利率,放款给银行,增加负债,同时资产也同比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扩表,央行想回收货币,就提高利率,银行还款,降低负债,同时资产也同比降低,这就是所谓的缩表。

这里再讲讲为何加息必须要配合战乱,也就是当前的俄乌战争。因为加息后,风险偏好小的美国老百姓或机构也会选择把资金从股市抽出来存银行,资金量大规模流出很容易导致美股断崖式下跌,说不好资产价格就容易崩盘,因此,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就必须把全世界搞乱,那么出于资金避险的考虑,美元持有者必然会选择投资美国这一稳定经济体,那么风险偏好较高且不愿意存银行的资金必然会投资美国股市,这样就可以实现了加息但股市不崩盘的目的!

我们能看到,近期由于俄乌危机,卢布大幅贬值,欧元也在贬值,这就说明美元稀缺了,也就是说美元在撤出欧洲市场,但同时我们发现人民币兑美元反而不断升值,近期已临近6.3的大关,这说明美元回流,一部分回到了美国,另外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回流到了中国!因此,这其实并未实现美国理想的目的,所以我们看到,近期美国一直在中国周边搞事,蓬佩奥访台,美航母穿越台湾海峡,尼泊尔MCC协议,澳大利亚要向台湾提供武器等等,都是在炒作中国的不稳定局势,为后续加息做足戏!预计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国会持续遭到美国的骚扰,这很考验中国高层的战略定力,一方面不能掉入美国的陷阱,另一方面还要安抚汹涌的民意,只要能撑到美债崩盘的那一天,才是中国上场的时间。当然,也有可能美债不会崩盘,但只要中国保持繁荣稳定,即便美国加息中国也保留了大量的政策和工具手段来应对,甚至有可能与美国一起抄底欧洲资产,收割整个欧洲!

接下来的大半年,我们来一起见证这场“世纪大战”!

一更:评论区有很多人让我谈谈近期A股行情,为何资金流向中国,反而股市大跌。其实,有时候一件事影响因素很多,特别是股市,尤其是A股,本人也炒股,我只能说我也实在看不懂A股,但就像经济学家一样,既然无法有效预测,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可以事后总结合理推理一下。一方面美元流向中国后可投资渠道很多,而且出于资金保值的考虑,大部分反而不会投入股市,更偏向于投资债权性产品,只有少部分风险偏好高的资金会投入股市,全球也只有美股能充当蓄水池;另一方面,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资本的嗅觉那是相当灵敏,A股近期有大跌行情,说明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出了一些比较大的问题,其中很大的问题就是3月份疫情突然爆发,且呈全国多点开花形势,甚至比20年刚爆发时还要紧张,所以资本产生了恐慌心理,导致A股大跌,但中央开会之后给予了资本信心,总算稳下来了。而此轮新冠疫情的多点爆发,一方面暴露了我们疫情防控出现懈怠疲惫心理,一方面不得不怀疑是不是丑国故意投毒,为美元回流造势。所以现在国家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疫情防控常态化,精准化,绝对不会走全民免疫路线,优先保障经济,争取在烂在丑国后面,我们就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