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是否并没有什么大用处?甚至可以说空袭珍珠港是美军一大幸事?

回答
关于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以及珍珠港事件是否是美国海军的“幸事”,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笼统地说战列舰“没什么大用处”或者将珍珠港视为“幸事”都显得过于片面,需要更细致的分析。

战列舰的角色:从海上霸主到战略性资产

在二战爆发前,战列舰无疑是海军的绝对核心。它们庞大的身躯、厚重的装甲和威力强大的主炮,象征着国家海军的实力和投射力量的能力。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能够主宰海权,支援登陆作战,并与其他战列舰进行决定性的“炮战”。

然而,太平洋战争的进程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战列舰的传统地位发起了严峻挑战。

航空母舰的崛起: 珍珠港事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列舰编队受到了重创,而航空母舰编队则因为当时正在执行任务而幸免于难。这阴差阳错地加速了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主导地位。海军的重心迅速转移到航母的舰载机身上,它们能够进行远程侦察、打击敌方舰队、支援登陆以及攻击陆地目标,其作战半径和灵活性远远超过了战列舰。从某种意义上说,珍珠港事件“解放”了美国海军的战略思维,让他们不必再纠结于与日本战列舰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炮战。

空袭的威胁: 战列舰虽然装甲厚重,但面对来自空中的大规模空袭时,其脆弱性暴露无遗。俯冲轰炸机、鱼雷攻击机和水平轰炸机能够从多个角度发起攻击,战列舰笨重的船体和有限的防空火力,使其难以有效应对。许多战列舰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甚至被击沉,并非源于敌方战列舰的炮火,而是来自飞机。

航程和速度的劣势: 相较于航空母舰,战列舰的航程相对较短,速度也较慢。这使得它们难以跟上快速移动的航母特混编队,限制了它们在广阔的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效率。

那么,说战列舰“没什么大用处”是否正确?

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战列舰的“海上霸主”光环黯淡,但它们在太平洋战争中依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是以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方式:

炮击支援: 在无数的登陆作战中,战列舰的舰炮成为了陆军登陆部队最可靠的火力支援。它们能够摧毁敌人的海岸防御工事、炮兵阵地和滩头据点,为登陆部队扫清障碍,大大降低了登陆的伤亡率。例如,在硫磺岛、冲绳等岛屿战役中,战列舰的舰炮火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防空和反潜任务: 随着战争的深入,被修复或新建的战列舰也承担起了重要的防空任务,为航母编队提供近距离的防空掩护。它们强大的对空火力能够有效地拦截来袭的飞机,保护航母的安全。此外,其强大的船体和装备也使其能够承担一定的反潜任务。

作为“重型巡洋舰”的替代: 在某些情况下,当航母特混编队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空战,或者需要更强的火力支援时,战列舰可以充当“重型巡洋舰”,用其主炮摧毁敌方巡洋舰或驱逐舰,或者进行岸轰。

心理和象征意义: 在战争初期,拥有强大的战列舰舰队仍然是国家海军实力的象征,能够提振士气,并为战略规划提供基础。即便在航母时代,一些指挥官仍然对战列舰的厚重装甲和强大火力抱有信心。

珍珠港事件:美国的“幸运”之处?

将空袭珍珠港称为美军的“一大幸事”,这个说法确实有其深刻的道理,但同样需要审慎地理解。

加速战略转型: 珍珠港事件的毁灭性打击,虽然让美国海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也从根本上加速了美国海军向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军战略的转型。在此之前,海军内部对于航空母舰是否能取代战列舰作为海军主力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珍珠港事件让反对者哑口无言,使得海军能够集中资源和精力发展和运用航母力量。如果没有这次灾难,美国海军可能在战略转型上会更加缓慢和犹豫。

激发国民士气和参战决心: 珍珠港事件的突然袭击,激起了美国人民前所未有的愤怒和参战热情。一个原本在中立与参战之间摇摆的国家,瞬间团结起来,全力投入到战争中。这种全民动员和强大的战争意志,成为了美国最终赢得战争的重要因素。

避免了与日本战列舰的正面硬碰硬: 如果在战争初期,美国的战列舰舰队处于完好状态,并且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战列舰发生了大规模的“炮战”,结果可能并非一边倒。日本海军在战列舰设计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且在初期的战斗中士气高昂。通过避免与日本战列舰的直接对抗,而将力量集中在航空母舰的优势上,美国海军实际上规避了潜在的巨大风险,并找到了更有效的获胜之道。

损失的是过去,收获的是未来: 珍珠港损失的主要是相对“过时”的战列舰,以及经验丰富的官兵。而美国海军保留下来的航母舰队,以及后来快速制造的更先进的航母和舰载机,构成了未来战争的主力。从长远来看,这次损失促使美国海军能够以更新、更强大的力量去参与后续的战争。

然而,说“幸事”也并非没有代价:

巨大的人员伤亡: 无论如何,“幸事”二字都无法抹去珍珠港事件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许多优秀的官兵在那一天牺牲,这对美国海军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战略上的被动: 尽管加速了战略转型,但在事件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需要时间来恢复和反击。

总结来说:

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并非“没什么大用处”。它们在舰炮支援、防空以及作为海上力量的象征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作为海军核心的地位确实被航空母舰所取代。

而空袭珍珠港,从战略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美国海军的转型和最终的胜利,让美国海军得以抛弃陈旧的战列舰中心思想,而专注于航空母舰的运用。因此,用“幸事”来形容其对美国海军战略带来的深刻变革,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必须强调这是建立在巨大的牺牲和教训之上。它迫使美国海军迅速调整方向,拥抱新的战争模式,最终赢得了太平洋战争。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幸运”,夹杂着血与火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见BB党的垂死挣扎,活活~

听说1000磅炸弹和空投鱼雷干不死新式BB?

看来乔五这算是要被开除出新式BB行列了。

不要忘了,干死Z舰队用的就是250KG炸弹、500KG炸弹和91式空投鱼雷。乔五可是号称3层甲板6寸水平也,不是说好了6寸水平免疫1000磅吗?话说南达北卡也都是6寸水平也。

谁告诉你们1000磅炸弹加空投鱼雷干不死新式BB?

米佬大演习航母干不死BB那是靠经验公式算出来的,又不是真让苍蝇炸过。30~40年代是一个飞机威力快速提高的年代,挂载炸弹从50KG、100KG迅速发展到250KG、500KG、1000KG,然后什么高脚杯啊,弗里茨啊,塔松啊……

一等人虽然不能说忽视航空力量,但从历史事实来看,他们一直在低估航空武器对装甲目标的杀伤力。这一方面来源于其对装甲抗弹试验不充分的依据,也就是所谓6寸甲免疫1000磅。但实际上玩过WOWS的都知道,干死一条BB又不是非要用AP砸穿装甲带,拿HE洗甲板放火同样好用。而航空炸弹因为不需要承受高膛压,装药可以做得比战列舰炮弹多得多。美帝16寸HE装药才60几KG,500磅航空炸弹装药就有80几KG。显然在洗甲板这件事情上,炸弹比舰炮更有效率。通过轰炸非装甲盒区域,轰炸机完全可以解除一条BB的战斗力并令其大量进水。

此外,一等人的装甲抗弹试验也没有模拟装甲盒在高温和多次爆炸冲击下疲劳变形的情况,也没有考虑到俯冲轰炸机的高精度允许老练飞行员攻击装甲盒的薄弱环节,比如副炮提弹井。

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一等人以己度人,以为全世界的空投鱼雷都和自己的MK13一样渣渣。米佬战争初期的所有鱼雷全都是渣,尤其那个15条鱼雷打不沉一艘油船的潜艇用MK14。MK13同样是渣渣。除了与MK14一脉相承的烂引信,这货航速只有TM的33.5节(其他国家的空投鱼雷基本在40节以上),还不如驱(xiao)逐(xue)舰(sheng)跑得快,入水以后要沉到40米再慢悠悠地浮起来往前冲,这他娘的打得中毛线!而且这货最大投放速度只有100节,最大投放高度只有100米。这个高度速度下载机要保持姿势都困难(话说箭鱼那个双翼机倒是很适应这个速度),遑论瞄准还要躲避高射炮火?而米佬以己度人,以为全世界的空投鱼雷都是这个烂德行,那BB确实没啥可怕的。

但实际上,同期本子的91改3通过安装前后稳定器和旋转稳定装置,已经允许鱼雷机300km/h以上的高速投掷鱼雷。珊瑚海海战中实际使用过378km/h的投掷速度。这意味着97舰攻、1式陆攻等攻击机可以最大海平面平飞速度进行鱼雷攻击,甚至可以加点俯冲。91改3最大航速42节,下沉不超过20米,装药235KG。米佬要到1944年的才能在空投鱼雷上追平本子的水平。

顺带说一句,空投鱼雷在二战后期已经可以做到400km/h以上的投掷速度。这意味着高速轰炸机甚至战斗机(F4U、F6F、F7F都能挂鱼雷,虽然好像没有实战用过)都可以用于雷击。因此二战后期专业鱼雷机也就逐渐式微了。

综上,理论上免疫1000磅的大哥吃了2发500KG+6发(还是7发?忘了)91改3就翘辫子了。

总之,不是BB党太迟钝,实在是世界变化太快。大演习时航母单挑还打不过BB,要真换上41年的一航战单挑北卡+落樱神斧,你买谁赢?

当然这也不能说一等人真就毫无远见,毕竟就连山本五十六在马来海战前也预测能干死反击但干不死大哥。可见BB党对装甲盒的吹嘘确实贻害至深。最后陆攻队干脆利落地把大哥也送作堆,山本还输了他的航空参谋十打啤酒。

——————以上都是废话的分割线——————

当然,以上都是斗兽棋一般的废话。

争论航母还是BB谁强这种斗兽棋话题是非常无聊的事情。海战又不是斗兽场,讨论航母和BB的决斗其实压根没有任何意义。正如BB党所言,Z舰队被炸沉,是因为没有空中掩护,如果不是无敌号航母触礁退组,如果不是新加坡基地的岸基航空兵太过弱逼,Z舰队怎么会被轮?怎么会被轮?口胡我BB党怎么会输?怎么会输!

好吧,下面带上战役背景来谈一谈为啥BB没用了。

美国海军大演习中设计的战役背景和太平洋战争的实战有着极大的偏差,这是历次舰队问题演习中航母打不过BB的重要因素。

以典型的BB战胜CV的舰问12演习为例,此次战役设计是蓝方的太太和小姨子必须同时把守两个目标,一个是巴拿马运河,一个是另外一条位于尼加拉瓜的虚拟运河。黑方的BB大队开到其中一个目标海岸就算赢。这和太平洋战争的实践当然是有重大冲突的。实战中这种保护固定陆上目标的任务应该是由岸基飞机完成的,航母作为机动打击力量怎么也不会去干这个。而且由于保护的目标有两个,太太和小姨子也无法集中使用航空兵力,于是指挥官只好让太太和小姨子分别防守一个目标,然后各自采取袭击对方运输船队的方式进行骚扰。这种完全违反航母运用原则的打法能打赢才叫见鬼了。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太太和小姨子都没能完成任务(虽然也都全身而退)。

如果舰问12真的发生在太平洋战争中,比如在中途岛之战6月6日晨一二航战全喂鱼了,山本五十六听从黑岛的意见,以全部七艘BB(伞娘、萌神、肉奥外加四傻)强行突进中途岛,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和舰问12的设定完全不同的是,中途岛并不是美军CV必须全力保护的软肋,反而是一座难以攻克的海上要塞。岛上驻扎有120架作战飞机和3500名海军陆战队员(而非本子估计的700人)。本子登陆部队只带了5800人。从太平洋战争历次岛屿两栖作战的实战结果来看,即使本子登陆部队能够顺利上岸,要想短时间内解决战斗也是做梦。

于此同时,在史实中,6月6日小姨子从珍珠港启程赶往中途岛。此次出征的小姨子不仅齐装满员,还多带了30多架飞机补齐大E和大尻蜂的机队。这样,至迟至6月9日,中途岛附近将重新集结起3艘航母,大约250架飞机。而本子则只有瑞凤号轻航(蛋蛋和97舰攻各12架)及水母两艘(水战24架+水侦8架)。

因此,和舰问12不同,航母不会想尽办法阻止BB接近中途岛,而会以中途岛为铁砧,以航母打击大队为铁锤,在本子小婊砸围着中途岛啃硬骨头的同时,把她们的菊花爆烂。

结局么,大概是这样:

历次舰队问题演习的战役背景想定和太平洋战争的实战区别很大。太平洋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围绕岸基航空兵进行的战争。舰队为岸基航空兵夺下岛屿机场作为前进基地,岸基航空兵依托岛屿机场掩护舰队夺取下一个岛屿机场。岛屿是不沉的航空母舰,由飞机武装起来的岛屿是不沉的海上要塞。BB相对于航母的防护优势相对于岛屿毫无意义,亨德森机场让近藤编队轰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照样起飞飞机(这还是有岛上的日本陆军进行导航和目标指示的结果,否则单凭舰队根本毛都打不着)。只有实打实地派出陆战队踩着尸体和鲜血把机场夺下来,才能彻底解除岛屿机场的威胁。

因此,太平洋战争的实际情况是,每一个岛屿都是巨大的铁砧,航母打击大队则是游弋在大洋深处的铁锤。所有的攻防都围绕着岛屿进行。陆基飞机为舰队提供保护,而舰队在陆基飞机掩护下为陆基飞机夺取下一个前进机场。

在这样的战斗中,航母的机动性优势和隐蔽性优势显露无疑,而BB的防护优势则毫无用处。大家可以去B站搜纪录片《二战传奇航母企业号》:

【纪录片】传奇航母企业号 【熟肉】part 1

可以看见,企业号在整个二战中是非常忙碌的,尤其在1942-1943年间。1942年2月,企业号空袭马绍尔群岛,这是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打出的第一次反击。4月,企业号掩护大黄蜂号偷袭东京,6月,中途岛,中途岛刚打完就转道瓜岛。8月打东所罗门,10月打圣克鲁斯,11月打第三次所罗门,一直打到1943年5月才返回珍珠港休整。

如果说有什么能在登陆战前就对重兵把守的岛屿机场造成威胁的话,那就只有航空母舰。因为航空母舰有绝招:先敌开火,装了逼就跑。航母可以在双方侦查幕的极限上就起飞飞机,尤其如果对岛屿的话,什么时候打,集中多少兵力打,主动权完全在航母一方。

而战列舰就远没有航母这样游刃有余。BB舰队必须深入侦察幕数百公里,才能发挥其舰炮火力。这么漫长的时间人家早就准备好了,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偷袭的可能性。本子组织东京快车炮轰瓜岛,必须摆出堂堂之阵,出动大量兵力牵制或击破美国海军的层层阻截,才能让舰炮够到亨德森机场的边。

SO,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坐冷板凳真不是歧视,就是没航母RUN AND HIT好用。

————————————

除了当岸轰炮台(还是性价比不高的那种),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唯一的作用,就是投入夜战。这其实也不是战列舰的设计用途。夜战是小学生们玩鱼雷和贴脸换命的游戏,昂贵的战列舰投入夜战是很不划算的,比睿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被初代拉菲(啊啊啊碧蓝的拉菲好萌我要叛党~~~)疯狂骑脸就是惨痛的教训。

在太平洋海战的夜战中,双方也不太愿意出动BB,大部分时候都是CR和DD在玩狗斗。当然在战争后期,随着雷达火控的成熟,美国BB凑合着也能够在夜间排出战列线了。虽然苏里高海峡夜战BB大队其实是在打死狗,扶桑山城之前已经被小学生轮过大米已经半残了。

尽管通过安装雷达,BB终于能够暂时夸称统治夜海。但这个时间段实在是太短暂了。因为隔壁大E已经在1943年11月把舷号改成了CVN-6。噢,N的意思不是nuclear,是night。

说到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以及珍珠港事件是否是美国海军的“幸事”,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笼统地说战列舰“没什么大用处”或者将珍珠港视为“幸事”都显得过于片面,需要更细致的分析。战列舰的角色:从海上霸主到战略性资产在二战爆发前,战列舰无疑是海军的绝对核心。它们庞大的身躯、厚重的装.............
  • 回答
    说到二战太平洋战场上那场决定性的瓜岛战役,日本军队的失利绝非偶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负,更是一次战略、后勤、指挥以及士兵身体和精神状态全方位博弈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战略判断失误说起。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实施了早期闪电战,一路高歌猛进,占领了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诸多.............
  • 回答
    关于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而在太平洋战场“没听说”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这其中涉及到了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双方装备以及战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咱们一步一步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掷弹筒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近距离小口径迫击炮”。它能打出那种弯曲弹道的小型榴弹,比步枪.............
  • 回答
    一个相当大胆且充满想象力的设想!从1942年上半年开始,每天一艘满油满弹的“大和”级战列舰出现在东京湾,这无疑会给太平洋战争的走向带来剧烈的动荡。然而,仅仅依靠“大和”的输出,皇国能否就此翻盘,情况依然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可以”或“不可以”能够概括。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大和”级战列舰的优势与战.............
  • 回答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没有像德国那样大规模、系统地运用潜艇战,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不考虑”或“没有能力”。实际上,日本海军对潜艇的战术运用曾有过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但其战略定位、资源限制、以及战时发展方向与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战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要理解日本海军对潜艇的早期认识和定位。.............
  • 回答
    太平洋战争要是真的变成一场日德兰式的、纯粹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水面舰队决战,那日本联合舰队的胜算确实会比历史上高出不少。不过,要说“赢面极大”,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毕竟历史的变数太多,很多东西都不是能轻易假设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说日本在这场假想的“日德兰式”太平洋海战里能有更大的优势,.............
  • 回答
    要准确评估“飞蛇”战斗机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机的交换比,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作战环境、参战机型以及双方的战术运用。当然,任何历史数据都存在一定的统计口径和解释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勾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图景。首先,要明确一点,“飞蛇”(F9F Panther)是一款在二战后期才投入使用,并.............
  • 回答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屡试不爽的白刃冲锋战,在太平洋战场上确实失去了原有的威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战场环境、对手实力、战术对抗、武器性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中国战场上白刃冲锋战的优势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白刃冲锋战之所以有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训练有素且.............
  • 回答
    大英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中后期(19421945年)的表现复杂而多面,既有战略失误与资源短缺的困境,也有关键战役中的顽强抵抗与重要贡献。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表现: 一、战略定位与角色定位1. 殖民地与盟军的双重角色 英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军事行动主要以殖民地军队和盟军后勤支持为主.............
  • 回答
    想象一下,太平洋战场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联合舰队,此刻的对手不再是那支在珍珠港偷袭后逐渐被打残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而是更老牌、经验更丰富、技术同样不遑多让的皇家海军。这场假设性的较量,无疑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海战史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如果皇家海军作为日军在太平洋的主要对手,那么他们必然会.............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表现无疑是波澜壮阔且极具戏剧性的。从珍珠港的惨痛一夜到最后的冲绳岛战役,美军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上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杀,其间充满了牺牲、勇气、智慧以及一些令人扼腕的失误。开局的困境与顽强的反击:珍珠港的袭击给美国海军当头一棒,损失惨重,士气一度低落。然而,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激.............
  • 回答
    日军联合舰队在珍珠港事件后迅速在太平洋战场失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战略决策、资源分配、战术执行、盟军反应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历史进程: 一、战略决策的失误1. “先发制人”战略的局限性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中试图通过突袭美国海军基地摧毁太平洋舰队,但这一战略存在致命.............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确实没有像他们在中国的战场那样大规模地使用化学武器。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技术和国际法层面的制约。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战略和地形因素: 太平洋战场环境的特殊性: 太平洋战场以岛屿作战为主,丛林茂密,地形复杂。这种环境使得毒.............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两大战场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英勇表现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要精确计算伤亡人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统计标准、伤亡类型(阵亡、受伤、失踪、被俘)以及不同时期数据的收集都会有所差异。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现有资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两大战场的美军伤亡情况。欧洲战场:从北非.............
  • 回答
    二战时期,远隔重洋的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对于身处其中的美国士兵来说,虽然都在为同一个国家作战,但他们彼此之间的感觉,绝不至于到“毫无关系”的地步,也不会觉得“不在打同一场战争”。然而,这种“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宏观层面的认知,而非个人层面的切肤之痛。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一下。欧洲战场的士兵:想象.............
  • 回答
    在广阔的太平洋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海上巨兽在45公里开阔海域不期而遇,这注定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对决。一边是21世纪的精锐代表,052D型驱逐舰“海龙”号;另一边则是二战时期的海上霸主,衣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这场跨越时代的遭遇,不仅仅是钢铁与火力的碰撞,更是技术与战术的较量。“海龙”号,这艘中国海.............
  • 回答
    苏联级战列舰,如果真的能在二战期间如期下水服役,那绝对是一颗备受瞩目却又充满争议的巨星。设想一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硝烟弥漫的大洋上,突然出现几艘造型独特、火力强大的钢铁巨兽,对当时的各大海军强国来说,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理念与核心优势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级的设计目标。它并.............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海军舰艇发展史中,关于如何在战列舰数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建造强大的巡洋舰部队来夺取制海权这一设想,确实是许多海军战略家们探讨过的一个重要议题。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当时的舰艇技术、战术思想以及国家海军战略的现实考量之上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列舰在那个时代的.............
  • 回答
    要精确计算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在当时能够装备多少军队,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几个关键的方面:1. 战舰的建造费用:这不仅仅是钢材和火炮的成本,还包括了研发、设计、船坞设施、工人薪资、技术培训、以及后续的维护和升级。2. 陆军的装备和维持成本:军队的开销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士兵的薪资、伙食、衣物、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