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有美式中餐,中国有中式西餐吗?

回答
当然有。中国不仅有中式西餐,而且这个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并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实践。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西方菜肴照搬过来,而是经过本土化改造,融入中国人的口味偏好、烹饪技法和饮食习惯,最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中国风”西餐。

这就像美国人对中餐的“美式中餐”化处理一样,中国人在接触西餐时,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中国化”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个现象:

1. 历史的演进:从舶来品到本土化的基因突变

西餐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大概可以追溯到近代以来。早期进入中国的西餐馆,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和标准,口味相对地道。但随着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提高,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西餐开始进入中国人的餐桌。

起初,西方菜肴的烹饪方式、食材搭配和调味都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一些西餐口味偏重奶酪、奶油,烹饪也多为烘烤、煎炸,这对于习惯了清淡、蒸煮、炒菜的中国人来说,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

于是,厨师们开始巧妙地对西餐进行“改良”。他们会观察中国食客的反应,了解他们的口味喜好,然后一点点地调整菜肴的做法。这种调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渐将西餐的基因与中国本土的饮食文化融合。

2. 口味上的“中国式”改造:这是核心灵魂

这是“中式西餐”最直观也最核心的特点。

调味品的创新与替换:
酱料的中国化: 很多西餐的酱汁会加入中国常用的调味品,例如酱油、蚝油、豆瓣酱、甜面酱等。比如,原本用黄油和奶油制作的白酱,可能会加入少许酱油提鲜,或者加入蒜末炒香,增加中式的风味。一些意面酱也会融入番茄酱的酸甜与中国式爆炒的锅气。
糖和盐的平衡: 中国菜讲究糖盐的平衡,即使是西餐,也会适当调整甜度和咸度,使其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例如,一道原本偏甜的西点,可能会减少糖的用量,或者加入一些微酸的元素来平衡。
香料的中国化运用: 虽然西餐也有自己的香料体系,但在中式西餐中,有时也会巧妙地融入一些中餐常用的香料,如葱、姜、蒜、花椒、八角等,用来提升风味,去除肉类的腥膻味,或者增加独特的香气。

烹饪技法的本土化:
炒与煎的融合: 即使是西餐的肉类,也可能经过中式爆炒的处理,让其表面带有锅气,口感更丰富。例如,一些西餐牛排可能会在烹制前先进行中式腌制,或者最后加入蒜末、葱花进行翻炒,营造出中式快炒的口感。
蒸与炖的运用: 对于一些不易咀嚼的食材,如海鲜或禽类,有时会借鉴中式蒸、炖的手法,使其口感更加软嫩,易于消化,特别是对牙口不好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做法很受欢迎。

食材的选择与搭配:
本土食材的引入: 一些中国本地的时令蔬菜、豆制品、海鲜等会出现在西餐的菜肴中,代替或补充原有的西方食材。比如,用西兰花、胡萝卜、玉米粒代替欧洲的芦笋、豌豆,或者用本地的鱼类代替鳕鱼等。
创意搭配: 会出现一些“混搭”式的创新,将中餐的经典食材与西餐的做法结合。比如,宫保鸡丁意面、京酱肉丝披萨等,这些听起来有点颠覆,但确实是中式西餐在探索中诞生的创意。

3. 菜品举例:让概念落地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许多菜品,其实都属于“中式西餐”的范畴:

咕咾肉/糖醋里脊: 这道菜在外形和烹饪方式上与西式的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Pork Ribs)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的味道、质地和做法更加贴近中国人的喜爱。浓郁的糖醋汁包裹着炸过的肉块,酸甜开胃,是典型的“中国风”西餐。
宫保鸡丁: 虽然不是纯粹的西餐烹饪,但其用西式牛排酱、番茄酱等调味,以及搭配西式主食(如米饭、意面)食用,也带有中式西餐的影子。尤其是现代改良版的宫保鸡丁,在西餐厅或家庭制作时,有时会融入一些西式烹饪手法和酱料。
黑椒牛柳/牛排: 很多中式餐厅提供的黑椒牛柳或黑椒牛排,虽然是西餐的形式,但其酱汁的调配,往往会加入更多本土的香料和提鲜的酱油,味道比传统的西式黑椒牛排更浓郁、更“下饭”。
各式西式简餐的中国化改良: 比如,披萨上的馅料可能会出现烤鸭肉、叉烧肉等中式元素;汉堡中可能会加入榨菜碎或腌黄瓜来增加爽脆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意面酱也常常会加入中式肉酱(如红烧肉末)的元素。
奶油蘑菇汤: 虽然奶油蘑菇汤是西餐的经典,但在中国,很多餐厅会调整奶油的用量,使其不过于厚重,同时增加一些炒香的葱姜蒜末,让味道更加醇厚且不腻。

4.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心理:

“中式西餐”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的反映。

迎合大众口味: 并非所有人都完全适应纯粹的西方口味,中式西餐提供了一个更易于接受的过渡。
创新与差异化: 厨师和餐厅希望通过创新来吸引顾客,而“中式西餐”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创意空间。
文化融合的体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种融合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总结来说,中国有中式西餐,而且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成熟且受欢迎的餐饮模式。 它的魅力在于保留了西餐的形,但注入了中国人的灵魂。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照搬”,而是基于对本土文化、口味和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而进行的创造性再演绎。它既是历史演进的产物,也是当下饮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生动写照。下次你去一家中国餐厅尝试西餐时,不妨仔细品味一下,你很有可能正在品尝一道地道而特别的“中式西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萨莉亚


说错了那是日式西餐


那就这个吧,华莱士。

user avatar

一块木头,

上面搁着一张滚烫的黑漆漆的铁板;

一片拼接肉牛排;

明明三成五成七成都是一样的熟度但是还是要象征性地问你一下几成熟的小姐姐;

牛排旁边有一小堆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旁边有一小只荷包蛋;

荷包蛋旁有一小团西兰花,

有时候带一块或者两片生胡萝卜。

罗宋汤、洋葱圈、骨肉相连...

服务员上了牛排之后会给你浇上黑椒汁(咖喱汁/蘑菇汁/番茄汁)。

有免费续杯的冰红茶以及放一大堆植物脂末和糖的甜咖啡。

只有我一个人从小吃这种中式西餐长大么......

--------

而且,明明就是亚洲特产,很多人去吃铁板牛排却要纠结所谓的宫廷礼仪...餐具怎么摆放;哪只手用刀哪只手用叉;穿着的选择;怎么撕面包礼貌;为什么不能擦拭餐具...还有为什么熟度只有单数,和女生吃西餐对方说要八成熟怎么回复不尴尬...只要不影响他人,您怎么舒服怎么吃好么朋友。

/捂脸

---

传送门:

相对穆斯林,法国人更讨厌亚洲人么?

zhihu.com/question/2763

如果看待法国高考哲学作文题?

zhihu.com/question/6104

欧美的西餐大厨吃到中餐后会感到惭愧么?

zhihu.com/question/4110

user avatar

吐个中式俄餐的槽。
北京西四站有个大地餐厅,号称老字号,北京最早的俄式西餐什么的。
一进去,中国欧式家装器材城那种辉煌,大家一人点一套菜,上来发现,这家店的“第二道”热菜就是挂糊炸一切浇番茄酱。
汤、沙拉,仍是番茄酱。


贼贵,请大家避开。自己在家开罐番茄酱就行。


过去东直门大街有个彼得堡西餐,装潢可谓非常纯正了,又开在俄罗斯大使馆旁边,我一直以为这家会比较正宗的。
有一次狐朋狗友要求我介绍俄餐什么样,我就下定决心去了这儿。
一般中国人到了俄罗斯都不会反感的浆果汁Морс一上来,我心就凉了一半,里面兑了水。
后来每个菜上来,我都有种兑了水的感觉,说不清什么,就是什么都差点啥。反正有一点是确定的,红菜汤里不是红菜,颜色仍然来自西红柿。
后来一想,“罗宋汤”不就是典型的中式俄餐代表么,没毛病。


这家店还是俄罗斯人喊我去的,也开在俄罗斯使馆旁边,应该算个“矮子里的将军”了。
去了之后觉得菜用料虽然没注水,但是充满了中国烹饪思维。稀溜稀溜的奶油蘑菇汤里一股炝过锅的烟火气,还加了辣。。。

怕传说中的老莫、基辅,怕神话破灭,口德清零,我都不敢去了。

虽然俄餐远没有中餐丰富、好吃,

但是,它的确不是这样。

更新:最近刷了传说中的玉渊潭“基辅罗斯”。

结论:已经好多了,但也还谈不上正宗。

如果给其他中式俄餐店打6到7分,那这家能打到8.8,离9分还差着那么一点点。

受限于食材,“穿皮草的鲱鱼”沙拉里把咸鲱鱼换成了真空熟牛肉,红菜用得也比较“稀”,红菜汤里也没有红菜,是被番茄汁腌红了的包菜梗。红菜那种温暖的土腥甜是没有体现出来的。“首都沙拉”(店里叫基辅沙拉)土豆比重过大。大列巴花活过多有失本心。

菜品的整体卖相也有些寡淡。

像似度最高的是奶渣饼,但是还可以再松软一些。

至于广受好评的焗杂办,实在是想说,这个东西在俄餐中的位置应该就像中国北方的熬白菜一样,是中餐,也好吃,但是上不了馆子的菜谱。

至于甜味的肉可能是中餐西餐之间的最大误读。中餐不过有糖醋里脊、咕咾肉之类几道甜味的肉菜,国外的中餐馆就把一切菜弄成了酸甜的。西餐中甜点多,中国人觉得西方人爱吃甜,就把肉也做成甜的。

其实无论中餐西餐,肉菜的主流都是咸的。

user avatar

有啊。前年我骑自行车路过上蔡,饿了,以前曾经在上蔡吃苍蝇馆子吃坏肚子,所以那次特别小心,找了一家看起来很漂亮的餐厅,装修非常讲究,至少是前些年那种【豪享/想/爽/客/佳来】牛排的水平,在县城里算是少有的拔尖了。进屋坐下,店员给了菜谱,有意面有牛排有炸鸡有汉堡,看意思老板是把他听说过的都写上了。我要了一份黑椒意面。过没多大会儿,给我端来一盘子炒熟的意面,里边放了芝麻酱、菠菜、面筋、豆芽、鸡蛋、粉条和辣椒油……


又:学校门口小店卖的汉堡会放孜然粉

user avatar

黑椒流柳 黑椒牛扭

user avatar

当然有。

饮食在传播的过程中,总会发生本土化的改变。在中国这样地域特色明显,又和西方饮食差别很大的国家,更是有好几种不同的中式西餐。

西餐,顾名思义就是西方国家的饮食。一般来说,西餐是指欧洲以及美洲国家的欧式菜式,虽然伊朗、土耳其等国位于西方,但一般不把这些国家的饮食归为西餐。

明代末年,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亚洲,并在澳门建立殖民地,来自美洲的玉米、土豆、辣椒、南瓜等也先后传入中国。不过当时,西餐大概只是偶尔能见到的猎奇食物。鸦片战争后,中国本土开始出现了西餐厅,在有租界的上海、天津等地,陆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西餐馆。久而久之,西餐甚至成为这些地方饮食的一部分,逐渐本土化,成为各具特色的中式西餐。

澳门土生葡菜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西融合菜系。

明代末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殖民地。当时,葡萄牙人已经在非洲、印度、美洲等地立足,澳门于是就成为葡萄牙人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之间的贸易中心。一些葡萄牙人移居澳门,并在此繁衍后代,成为所谓土生葡人。

久而久之,以葡萄牙菜和本地食材为基础,融合中餐的烹饪手法,以及南亚、东南亚、非洲的香料和调味,形成了颇具融合特色的澳门土生葡菜。土生葡人的食谱一般仅在家族内部流传,通常经母系传承。随着通婚和一些家族的外迁,土生葡菜也逐渐传播到澳门之外。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澳门土生葡菜

葡国鸡

葡国鸡虽名为葡国鸡,却并非葡萄牙本土菜肴。葡国鸡原料一般有鸡肉、土豆、胡萝卜、洋葱、姜黄、椰子汁等,从原料的多样性中,也可窥见当时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强盛。葡国鸡经常配米饭吃,可以制成焗葡国鸡饭等。

非洲鸡

非洲鸡起源于葡萄牙前殖民地莫桑比克,经澳门厨师改良,成为土生葡菜的代表之一。这道菜的原料包括鸡肉、土豆、蒜头、辣椒、椰丝、番茄酱、花生酱、胡椒粉、花生油等。

鲜虾浓汤

鲜虾浓汤源自葡萄牙的前殖民地马六甲,据说是由马来西亚叻沙演变来的,这道菜的原料包括虾、米粉、咸虾酸子、橄榄油等。土生葡人通常在平安夜餐桌上吃这道菜。

葡汁

葡汁分澳门葡汁和阿根廷葡汁两种。澳门葡汁原料包括咖喱和椰汁,是葡国鸡配料之一,也可配其他食物。阿根廷葡汁则是用番茄、洋葱、辣椒和香料制成的,两种葡汁的配方和口味完全不同。

海派西餐

上海开埠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上海建立起租界,大批外国人来到此地,带来了包括西餐在内的西式文化。当时,吃西餐被认为是非常时髦的生活方式。但洋人的口味毕竟和我们有差别,于是上海厨师们在西式餐饮基础上,融合了本土食材,推出了受上海人欢迎的海派西餐。

海派西餐融合了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等国的餐饮文化,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俄餐。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难民涌入上海,这些俄国难民开设了不少俄式菜馆,也把罗宋汤、土豆色拉这些传统俄国美食传播到上海。

解放前,上海有不少著名的海派西餐馆,但解放之后,大量西餐馆陆续关门,只剩德大、红房子、凯司令、新利查等保留至今。不过一些怀旧的吃客们还是想尽办法,延续着对西餐的怀念。这段视频介绍了一位试图还原儿时味道的追梦人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海派西菜

罗宋汤

罗宋汤起源于俄国红菜汤。由于红菜头在上海比较稀有,且不符合本地口味,到了中国,就被卷心菜替代。上海罗宋汤一般用番茄酱调味调色,经常会加入土豆、红肠(通常用来替代牛肉)等原料。

上海色拉

上海色拉源于俄国的奥利维耶色拉(奥利维耶本人其实是比利时人)。原始版奥利维耶色拉包括多种昂贵食材,后被俄国厨师简化为首都色拉。俄国移民带来了首都色拉,经过改良,成为用煮熟的土豆、红肠以及豌豆、胡萝卜、黄瓜等制作的中式色拉。算是从小吃到大的味道了……

上海炸猪排

上海炸猪排源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炸肉排。西式的上海炸猪排是用猪排加上鸡蛋面糊,粘上面包糠炸制的,吃的时候一定要蘸上上海特产的辣酱油(辣酱油源于英国的伍斯特酱,但口味区别较大,在广东有被称为喼汁的中式版本)。另有用面糊包裹,不沾面包糠的面脱猪排

金必多浓汤

旧时上海人称买办为金必多,这道金必多浓汤,就是像买办那样连通中西的菜式。金必多浓汤的主料有鸡丝、鲍鱼丝、散鱼翅,配料有胡萝卜丝、火腿末、虾子油、奶油、面粉、鸡汤等,采用西式做法,但食材大多都是中式的。

粤-港式西餐

广州是清代前中期少数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接受西餐影响的地区之一。清代中期,袁枚就在广州吃到了融合西式甜点制作技术的“西洋饼”(大约就是广东的鸡蛋仔)。咸丰、同治年间,一些曾在西餐馆工作过的广州人为了谋生,在街边叫卖牛扒,更有人独立开店经营西餐。来自西餐的烹饪法“焗”,也融入到粤菜做法之中。

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香港在文化和饮食上,受到了更多西方影响。港式西餐又称豉油西餐,二战后,为了满足香港本土劳苦大众渴望吃顿高贵西餐的梦想,香港本地的餐厅开始用香港常见的食材和调料,结合西餐烹饪手法,推出了有香港特色的,价钱大众化的西餐。港式西餐简化了烹饪步骤,提高了上菜速度,适应了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在香港的平民西餐厅、茶餐厅和快餐店里,都能见到这种中西融合的西餐。

关于港式西餐的介绍——

web.archive.org/web/201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港式西菜

菠萝包

菠萝包源自香港,据说是得名于面包形似菠萝的金黄外皮。这是一种松软香甜的面包,但里面并没有馅料,自然也没有菠萝。

铁板餐

铁板餐据说是上世纪50年代由美心餐厅首先推出的一种港式西餐。特点是用经过加热的铁盘来上菜。铁板餐的食品以肉类为主,煎烤后的食物连同酱汁,洒在高温的铁板之上,酱汁瞬间刺啦沸腾,香味四溢。

瑞士鸡翼

瑞士鸡翼起源于广州,和瑞士并没有什么关系,名字中的瑞士,其实是来自烹饪中使用的“瑞士汁”。所谓的“瑞士汁”,是种用酱油、葱、姜、冰糖和香料调制而成的甜口卤水,而瑞士之名,其实来自于对sweet的误解。

焗猪扒饭

焗猪扒饭又称烤猪扒饭,是一种香港的焗饭(焗这种做法来自欧洲,但欧洲西餐很少见到焗饭)。通常用煎猪扒、番茄、芝士、米饭等制成。是香港快餐店和茶餐厅的常见菜式。

天津西餐

天津西餐的由来,和海派西餐有些类似,同样和租界有关。1860年,英国人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之后,法国、德国人也相继在天津设立租界,从那时起,天津就有了西餐。据说在清末民国时代,袁世凯、溥仪等名人,都是天津西餐馆的常客。

1907年,一个叫Albert Kiessling的德国人在天津开办了起士林餐厅(据说上海的凯司令是由起士林的学徒创办的),经营德式西餐和面包西点。这座餐厅被认为是天津西餐的象征,也奠定了天津西餐以德式、俄式口味为主的基础。

天津的西餐相对比较恪守传统,没有经过上海、香港西餐那么多的改良(也没有那么多资料)。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天津西菜

罐焖牛肉

罐焖牛肉原是道俄国菜肴,用黄油酥皮或者面包作为盖子覆盖陶罐焖烤制作而成,陶罐和面包起到了保温作用,掀开面包,香气四溢。到了中国之后,出现了将黄油酥皮替换为大饼的改良版本。

奶油烤杂拌

另一道俄式西餐,看上去有点像焗饭,由奶油加上肉肠、土豆、洋葱等焗烤制成。

哈尔滨西餐

东北的哈尔滨,无论是物产还是地理,都比较接近俄罗斯。百年以前,为了修建中东铁路,大批俄国人来到哈尔滨,为这座城市奠定了浓厚的俄国氛围。据说在最盛时,哈尔滨有20万外国侨民(绝大多数为俄罗斯侨民),在城市人口中的占比超过一半。这些俄罗斯侨民在中央大街等地开设了许多正宗俄式餐馆,俄式食物于是也成为一代代哈尔滨人熟悉的味道。

不同于上海、香港、台湾等地,哈尔滨的西餐风格集中来源于俄罗斯,物产、气候也和俄国有些接近。哈尔滨的西餐没有受到海派西餐、豉油西餐那么明显的改良,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俄罗斯风格。(后来甚至还有苏联厨师到哈尔滨学习老式俄国菜的)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哈尔滨西菜

苏泊汤

和上海的罗宋汤一样,苏泊汤是俄式红菜汤在哈尔滨的本地化版本。苏泊汤的做法和罗宋汤基本相似,不同的是一般不加淀粉,不依赖番茄酱,且更常使用牛肉。

烤奶汁鳜鱼

奶汁是俄国菜常用的酱汁,由西米旦(酸奶酪)加上西餐面酱制作而成。奶汁可以配上任意食材,烤奶汁鳜鱼,就是用鳜鱼加上奶汁烤制而成的。

哈尔滨红肠

哈尔滨红肠源自立陶宛肉肠,主要以猪肉为肉馅,加入多种调味料,经过腌制、制馅、灌制、烘烤、煮制、烟熏等工序制成。

大列巴

列巴就是俄语中面包的意思,所谓大列巴,自然就是很大的面包。哈尔滨的秋林大列巴以面粉制作,加入啤酒花等发酵,口味微酸,一个面包,就有4斤重。

台式西餐

20世纪30年代,台湾省还处于日据时期,一些赶时髦的人追求着包括西餐在内的西方文化。于是一些曾出过国,了解西方社会的人就在台湾省开办了第一批西餐厅。国民党政权败退后,一些来自大陆的西方移民去到台湾,开设了更加正宗的西餐馆。

早年为了生意应酬之故,台湾省的上层人士经常来到西餐厅,却不能完全适应西餐的口味,另一方面,普罗大众也对西餐这一来自“发达国家”的食物充满好奇,久而久之,为了适应本地食客的口味,就出现了所谓台式西餐。

一篇充满台式自信的介绍文——

dailyview.tw/daily/2015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台式西菜

牛排

台湾省常见的牛排和大陆廉价西餐厅的牛排相似(常见的豪客来、豪享来西式简餐厅,其实最早就是由台湾商人和福建商人合开的),同样配以意大利面、鸡蛋等配料,盛放在铁板之上。一份铁板牛排,差不多就能满足一顿饭的食量,食客无需保持矜持的用餐礼仪,只需大快朵颐就好~

台式汉堡

汉堡这种东西,大家应该见怪不怪了。这种快餐食品传入中国后,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变体,比如台式汉堡。典型的台式汉堡总是包括煎蛋和美乃滋,和大学周边常见的廉价汉堡差不多。

古早味三明治

三明治起源于英国,不过大家比较熟悉的用火腿、蛋皮、美乃滋制作的三明治,其实来自台湾省,历史不过三四十年而已。

甘梅地瓜条

甘梅地瓜条是常见于外卖食谱和路边炸物店的小吃,由西式的薯条发展而来,地瓜条用地瓜替代了薯条中的土豆,撒上了台湾常用的甘梅粉。

彩蛋

美国加州牛肉面

大家应该都见过,其实就是很普通的牛肉面。

苏格兰打卤面

据说起源于小沈阳的小品,以前我家附近真的有一家,没吃过,不好评价……

镜像回答,歪果仁餐桌上的“中餐”

相关内容——


user avatar

中式西餐里有一个分支特别有名,那就是海派西餐。以红房子,德大,新理查,天鹅申阁等一系海派西菜社为代表,很多菜都融入了海派特色,有些老百姓平时也自己做来吃,有一些虽然名字还是西式的名字,但是内容都经过了改变。一些比较有名的菜有:炸猪排,罗宋汤,炸猪手,汉堡扒,葡国鸡,鲜虾杯,烤鹌鹑,茄汁牛排等等。。。

user avatar

牛扒饭,菠萝油,罗宋汤,鸡排饭,炸猪排,牛扒面,脆皮鸡,果酱肠粉……

王品台塑牛排,肯德基嫩牛五方,麦当劳酸笋汉堡,必胜客烤鸭披萨,必胜客松鼠鲈鱼,华莱士和它的朋友们……

米饭汉堡,罐焖牛肉,姜丝可乐,鸡蛋汉堡,蜂蜜小面包……

user avatar

任何去过北美的人,吃吃北美版本的肯德基,再想想国内的肯德基,你就知道什么叫做中式西餐了。

user avatar

国内吃牛排的时候印象是这样的(这个图是网上找的,图侵删)


来到北美之后发现餐馆里吃好像是这样的(以下图都是自己的,转载请通知我)




自己买回来自己做是这样的







汉堡披萨意大利面在非快餐店里都和国内有很大区别















以上有些是自己做的,有些是餐馆里的,但是基本上都是所谓“正统”的西餐做法。。。
我是觉得好吃就好。。。正不正统没啥鬼用。

user avatar

在俄罗斯二十几年了,也去过其他国家出差,成年后还回国工作七年,应该有足够的素材回答这个问题。

国外的中餐为了迎合外国人口味改得四不像,欧美和俄罗斯的中餐大部分都是酸甜的,纯粹的中餐少,到是也能找到,就是少。

西餐也一样,虽说长个中国胃,就算在国外80%以上吃的也是中餐,但偶然也会吃西餐,法餐、俄餐都有些不错的菜式,其他各国菜式也有不少好吃的。

回国后偶然也会吃西餐,尤其是招待国外客户时,总结来说以下几点:

比较好的西餐厅,尤其外国人比较多的西餐做的还不错。

普通西餐厅或者咖啡厅、披萨店那就算了吧,改良后的西餐真不好吃,例如星巴克的拼接焦炭(黑椒)牛排、必胜客的烤饼底披萨,绝对和国外给老外吃的改良版中餐有的一拼。

顺便说一下大家争议的牛排几成熟,这个真没关系,是,按例牛排只有1/3/5/7/9成熟,但是到了中国就顺着中国食客意思来呗,愿意吃八成还是十成熟的就做呗,矫情啥。

我们也没说国外做的不地道的酸甜菜或者美国四不像的李鸿章杂烩就不是中餐。

继续吐槽某些矫情的人,真矫情中国普通西餐厅做的不地道,这就是给普通老百姓尝个鲜的地方,物美价廉,您自己不愿意吃的话去米其林、黑珍珠级别的西餐厅吃去呗,大部分都很地道,纠结老百姓尝鲜的普通西餐厅有意思吗?

为了秀下您吃过正经西餐的优越感,那您跟我比呗,咱报个吃过的外国菜菜名,也别只纠结于西餐,别拿普通没出过国的同胞开涮,否则只能显得您肤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中国不仅有中式西餐,而且这个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并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实践。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西方菜肴照搬过来,而是经过本土化改造,融入中国人的口味偏好、烹饪技法和饮食习惯,最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中国风”西餐。这就像美国人对中餐的“美式中餐”化处理一样,中国人在接触西餐时,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
  • 回答
    中美政治议程的根本差异,并非简单停留在贸易战或地缘政治博弈的表面,而是根植于两国在世界观、价值观、历史经验以及对未来秩序的设想上。理解这些深层差异,对于把握当前国际格局的变化至关重要。核心差异一: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的张力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议程: 核心在于个体自由、人权至上和民主宪政。西方政治.............
  • 回答
    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是獬豸(廌),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有着羊身、牛尾、狮子头,能辨别是非曲直,看到有人犯法,就会用它的角去顶撞。而西方神话体系中,司法女神通常是手持天平、眼罩蒙眼、手持宝剑的美丽女性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象征,背后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差异,是理解它们的关键。中国的獬豸:一种基于“道”与“德”.............
  • 回答
    佩洛西因新冠阳性推迟访台,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虽然只是一个插曲,但其背后牵涉的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的敏感性,使其注定会被反复解读,并可能带来一系列潜在影响。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长远,更细致地去审视它。首先,对中美关系而言,这次推迟带来的可能是短暂的缓和,但并不能根除深层矛盾。 短期内,避免了一次直.............
  • 回答
    “西瓜最中间那一口”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是因为它汇聚了 最纯粹的风味、最完美的口感、最甜美的汁水,以及那种专属的、几乎是仪式感的满足感。它代表了一种“精华所在”的体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美食,它们同样拥有那种令人心动的“中心之美”。这些美食往往需要一些技巧、一些运气,或者是一种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在地理概念上绕晕。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称美国为“西方国家”,主要是基于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而不是纯粹的地理方位。想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得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地理方位并非决定性因素:首先,得明确一点,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并非一个绝对不变的、.............
  • 回答
    关于“西方国家为何对中国持敌视态度,并实施武器禁运和技术封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并非单一原因的简单累加,而是历史、政治、经济、安全以及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敌视”二字,看看其背后驱动的具体考量。一、 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博弈:挑战既有秩序首.............
  • 回答
    中国若想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现代政治联盟所接纳,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刻且全面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触及政治体制,更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国际行为准则等多个层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涉及对现有价值观和实践的根本性反思与调整。以下将从几个关键领域详细阐述可能需要进行的改变:一、政治体制与治理的现.............
  • 回答
    中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超越美国及西方国家,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题,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具体表现以及各方视角。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更细致、更具探索性的方式来审视这一复杂现象。“弯道超车”的逻辑:中国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首先,我们得明白“弯道超车”.............
  • 回答
    关于“中国教育不好”的说法,以及中美教育的差异和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想要全面深入地探讨,确实需要细致的梳理。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展开,力求客观和详实,并尽量避免 AI 写作的生硬感。为什么有很多人说中国教育不好?首先要明确,“不好”是一个相对的评价,而且“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命题——如何将自身特色与价值,以一种普适且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向世界传递。要说中国有什么能像韩剧、日本动漫、美国大片那样,形成独特的文化输出符号,并且能详细地讲清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挖掘内在的“大IP”与“故事土壤”:我们有什么?中国拥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对异国文化的向往和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说起来,“崇洋媚外”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通常是用来批评那些过度推崇外国文化,甚至贬低本国文化的人。当提到“中国有崇洋媚外”,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些例子,比如对外国品牌、外国生活方.............
  • 回答
    关于中美之间是否可能开战以及美国是否有能力摧毁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假设性场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军事能力、战略目标、技术细节以及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国家之间,尤其是中美这样两个拥有核武器和紧密经济联系的大国之间.............
  • 回答
    中国是否面临像美国那样的“金融反噬制造业”的问题,以及其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简单来说,中国确实存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失衡的迹象,但其表现形式、原因和历史背景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将详细阐述:什么是“金融反噬制造业”?首先,理解“金融反噬制造业”的含义很重要。在美国语境下,这通常指以下几.............
  • 回答
    在中国,大多数人选择居住在楼房,而非类似美国独立别墅(house)或日本一户建(ikkodate)的独立式住宅,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历史和地理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历史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集体土地与私有产权的限制: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土.............
  • 回答
    要精确统计普通中国人对美国全球战略的了解程度,或者他们对美国强大与否的具体认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像要衡量一个人对远处山脉的了解,有多少山峰是模糊的轮廓,有多少是清晰的山体,而我们又无法真正走到每一个人身边去询问。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去感受和推测。首先,谈到“美国全球战略”,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
  • 回答
    中国计划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这一举措无疑是中国在当前复杂国际关系背景下,尤其是在与美国进行贸易摩擦和科技竞争的背景下,一次主动出击的战略调整。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既是对外部压力的回应,也是一种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方式。首先,这个制度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近年来美国频繁动用国家力量,以国家.............
  • 回答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们各有千秋,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要说美国有哪些不如中国的地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尽量不带主观评判,而是陈述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一、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与规模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是在高铁、高速公路、桥梁、港口以及城市化建设方面,展现出.............
  • 回答
    美国提高对华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好”与“坏”就能概括。这股贸易摩擦的风暴,像涟漪一样在中国经济的各个角落激荡开来,有些影响是直接且剧烈的,有些则是长期且潜移默化的。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无疑是中国出口产业的成本上升和竞争力下降。当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时,这些商品.............
  • 回答
    关于“从未听说有美国人在中国贩毒被判死刑”的疑问,这背后涉及的是中国对毒品犯罪的严厉打击政策、司法实践以及国际社会对死刑的态度和相关信息传播的复杂情况。虽然您提到从未听过,但事实上,中国在特定条件下,确实对外国人,包括美国公民,判处死刑的情况是存在的。不过,这类案件的公开报道相对较少,原因也比较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