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是否有美国那种金融反噬制造业的问题?为什么?

回答
中国是否面临像美国那样的“金融反噬制造业”的问题,以及其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简单来说,中国确实存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失衡的迹象,但其表现形式、原因和历史背景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将详细阐述:

什么是“金融反噬制造业”?

首先,理解“金融反噬制造业”的含义很重要。在美国语境下,这通常指以下几种现象:

金融业过度扩张和利润导向: 金融业通过复杂金融工具、高杠杆和投机活动,能够获得比实体经济更高的利润率,吸引大量资本和人才,导致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资源挤占。
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创新(如衍生品、证券化等)可能变得过于复杂和抽象,其收益与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和真实价值脱钩,甚至可能放大风险,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
资本配置扭曲: 过多的资本流向金融投机而非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导致实体经济的创新和扩张乏力。
“虚拟经济”对“真实经济”的吸血: 金融活动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如高额的利息、费用、股票回购等)将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转移到金融领域。
对金融资产的依赖: 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而非实体经济产出的实质性增长。

中国是否存在类似问题?表现形式与美国有何不同?

中国也面临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张力的情况,但具体表现和原因有所不同:

中国面临的类似问题及其表现:

1. 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 尽管金融业规模庞大,但许多中小微企业、高科技创新企业仍然面临融资渠道不畅、成本高昂的问题。这表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普惠性仍有待提高。
2. 金融部门的利润率与实体经济的差异: 在某些时期,金融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可能高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吸引了大量投资。这可能导致部分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业进行套利或投机。
3. 资产泡沫的风险: 中国房地产市场和部分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和潜在泡沫,可能挤占了实体经济的投资空间,并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进而反噬实体经济。
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过去依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机构向这些平台大量提供贷款,部分资金未能有效转化为有收益的实体经济项目,反而形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增加了金融风险。
5. 影子银行的扩张: 影子银行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的扩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足,但也可能带来监管套利、风险积聚和向实体经济传导的风险。
6. 金融监管套利与风险累积: 金融机构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规避监管,进行高风险的金融活动,这些风险最终可能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至实体经济。
7.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深化的复杂性: 在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平衡金融风险与实体经济发展,避免外部金融冲击对国内实体经济造成过度影响,是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问题的独特性和原因分析:

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

1.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遗留:
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是国有企业,许多国有企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需要大量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尤其国有银行)承担了为国企输血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和市场化运作效率。
金融机构的国有属性: 中国的大部分大型金融机构仍为国有控股,其经营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例如支持重点行业、重点项目。这既带来了支持国家战略的优势,也可能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以及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进行的风险性贷款。

2. 金融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和管制:
资本账户管制: 相较于美国,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但也使得国内金融市场容易受到政策变化和短期投机的影响。
金融市场层次不充分: 相比成熟市场,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如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仍在发展中,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创新型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渠道仍需加强。
利率和汇率管制: 长期的利率和汇率管制使得金融产品和定价与国际市场存在差异,也为金融套利创造了空间。

3. 经济发展模式的阶段性特征:
投资驱动型增长: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高度依赖投资拉动,这使得金融体系不得不为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提供融资支持。当投资回报率下降,但融资需求依然旺盛时,金融体系的风险就会累积。
房地产作为重要资产: 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房地产长期以来承担了重要的投资和财富储存功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抵押品,也吸引了大量金融资金流入。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将对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4. 监管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金融创新与监管的赛跑: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如P2P、各类资管计划等),但监管的滞后性导致了部分领域的风险累积。政府的强力监管和整顿(如“去杠杆”、“打击影子银行”)虽然旨在化解风险,但也可能在短期内对实体经济的融资造成一定影响。
监管协调问题: 不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金融监管与产业监管之间的协调,也可能存在挑战,导致监管真空或过度监管的出现。

5. 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全球低利率环境: 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寻找高收益的投资是普遍现象,中国金融市场也不例外。
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以及汇率的波动,也会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风险,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脱虚向实”政策: 鼓励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加强金融监管: 规范金融创新,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控制金融杠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的规范化管理和化解。
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引导金融支持国家战略。

结论:

中国确实存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张力,某些现象与美国所谓的“金融反噬制造业”有相似之处,例如融资难、融资贵、资产泡沫风险以及金融投机可能带来的资源错配。

然而,中国的问题更带有其独特的历史、制度和发展阶段的烙印。中国经济的国有主导属性、资本账户管制、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相对不成熟的金融市场,都塑造了其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特殊性。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但在此过程中,也需要警惕金融过度扩张、风险累积以及对实体经济“挤出效应”的出现。

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政府的政策意图。这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平衡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表面上看是有这种现象的。但中国不是金融业反噬制造业,而是制造业还做不上去。

这个问题下面有人拿美国各行业利润的占比,来说明美国的金融业并没有反噬制造业。这个数据并没有问题,解释看起来也有理,但却忽视了美国的大多数行业跟金融业一样,都是全球性的。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同样是科技企业,苹果公司2018年的利润是595亿美元,三星340亿美元,华为87亿美元,小米12亿美元。苹果的产业模式几乎无人不知。苹果总部负责研发产品和出设计方案,之后全球采购零配件,然后在中国组装。在这个过程中,苹果拿走了最高的利润,但手机制造业并没有留在美国。如果按照企业来统计盈利,苹果公司的利润当然应该算到美股里面,可是非要说苹果是一个美国的制造业企业,这似乎也不合适。

反过来说,中国制造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体上还位于产业链低端。虽然东西造的多,但挣不到钱。可很多产品一旦能形成绝对优势,利润率就非常可观了。比如说大疆,在2017年的营收就达到了180亿,利润43亿——世界其他无人机厂商的销售额加起来都还没大疆的净利润高。如果中国能多一些大疆这样的企业,那么科技行业以及制造业的利润自然也就上来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未来留给中国制造业的路无比凶险。一方面,金融行业过高的利润对机械、能源等等行业的学生诱惑力太大,而制造业如果失去了高端的人才,想要有大发展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往高端走,就是直接在外国公司的口袋里抢钱,遭遇的阻力会非常大。

有人会问说,高端制造业不能和平共处么?这个真不能。因为高端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后来者往往要把之前的企业打倒才可能站得稳。你现在可以随便想一个行业,说出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你会发现一般你能说出来的也就两三个品牌,至多不超过5个。一个新的品牌上来,基本上就会把另一个品牌挤下去。

所以说,在国家层面上,这几年一直推进的方向就是去杠杆、扶持高端制造业——无论是房住不炒还是禁止P2P、加密货币等等,都是配合这个方向来的。换句话说中国金融业利润占比下降的方向,不会通过金融行业利润的下降而实现,而是会通过其他行业利润率的上升来实现。

user avatar

有。中国的体制某种程度上踩了刹车。巨头们不能一股脑的去搞金融。比如阻止两桶油的银行在国内活动。

但现实是巨头们都去搞地产了。过去,通常来说军火商是不怕打仗的。他们形成鹰派,和地产商这类鸽派对应制衡。

但是中国的军火商也搞地产。

各级地方实权派被捆住手脚,固然让他们不至于形成寡头。但也使得各地均严重依赖土地财政。

在相对落后地区。缺乏税源与收税能力。只好靠土地财政。

在发达地区。因为担心伤害经济基本盘。实际上执行着很低的税率。东南沿海好多省。除外贸等少数领域。大企业交税靠和政府的默契。小企业靠随缘。如果没有发票制度,可以说很多中小企业一分钱不交。

这是中国制造业低成本的原因之一。

这造成了发达地区也依赖土地财政。

结果就是地价不能跌。资本不但有了操作的空间,甚至这成了他们的任务。政府在这方面也倚重他们。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共同体。

当然。我们的大佬们都是非常精的。

各地一直喜欢干的产业园。理论上来说。可以解放企业的用地压力,节约成本。为地方创造新的经济基础和税源。

问题是产业发展是个复杂的问题。有的产业园能发展,有的又变成了地产项目。甚至烂尾。

我大胆预测一下。发达地区虽然也在贴钱办各种产业综合体。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真正赚钱,摆脱不了土地财政。甚至需要在土地上榨出更多钱来。

但是这个游戏中。他们必定是坚持到最后的那些。欠发达地区事实上崩溃以后。发达地区西进,接收他们的资源。包装整合上市(不是狭义上市)。就能把前些年的账平掉一些。

各位可以打听一下欠发达地区各行各业的商业龙头实际上是什么人。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了。

如果不是中国的转移支付制度。这个过程会更快。

国际关系也是如此。上次经济危机中。实际上各方都在寅吃卯粮。靠向未来借债拉动经济。

先垮的德日,次后垮的英法。就被坚持到最后的苏美搜刮。接收了他们财产的苏美于是发了财。

特别是有更高整合能力的美国,甚至可以拿着增值了的财产反过来扶植欧洲了。

历史总是一再上演的。

这不是我的见地。是我听温铁军教授的讲座学到的。

user avatar

这就是当我还是农业大国,农业就是社会的基础。

当我还是工业大国,工业就是社会的基础。

金融你弱,不是你就有理。

我预防有人说就业,当我是农业大国时,更是6亿农民就业率。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与题主所问不同的是,金融业反噬制造业的现象早已成为中国经济难以根除的固疾

但凡稍微问问身边在银行工作的同学朋友,就知道现在各大银行都是有钱贷不出去,存款利率和拆解利率逐月走低,四大行小微企业贷款已经低至4.7%左右;同时,再去问问在制造业工作的同学朋友,看看他们所在的企业有多少苦于无法获得贷款和利润率走低而不得不裁员过冬?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这如果还不是反噬,那确实没什么好说的了

始于08年,加速于15年,这种反噬在金融系统中表现为巨量流动性淤积在金融系统中无法进入制造业,同时通过抬高各行各业的生产要素成本维持对利润的获取,挤压制造业利润空间;在社会中,这种反噬表现为居民财产性收入远高于工资性收入,贫富差距加大,中产阶级受到挤压影响社会消费,进一步拉低制造业利润率,引发工业通缩并可能进入恶性循环

由于家里就在某三线城市搞开发的缘故,我深度经历了08年到现在的整个楼市周期,目睹了房地产的暴利如何导致曾经的产业资本弃制造业如敝履而疯狂涌入进行地产投资。朝中有人做大开发商,朝中无人做小开发商。在最疯狂的2010年,三四倍杠杆率都不是事儿,自有资金开发的项目做不到两年500%的回报率都不算赚钱,拿开发贷高周转空手套白狼套个几千利润的项目更是屡见不鲜。

这是什么概念?以我家这种小开发商为例,两年一个楼盘的速度干上十年下来随便就是十多个的营收三四个的净利,抵得上当地随便同样投入的一个工厂干一百多年。国家再怎么引导和规范,土地财政使得一切最终都是换汤不换药,不论是医院、工厂,还是研究院、大学,有地的卖地,有钱的盖楼,投资实业投资技术?随便倒手一下就是大几千进账它不香吗?

如此以往,还哪来的产业资本,还哪来的制造业?

金融业的情景更是如此。除去提到的银行流动性淤积无法进入实体经济外,万众创业、互联网+、金融创新这些口号不知道催生了多少吸金兽般的风口,原本处于实体经济内的资本和人才纷纷加入。这些年资本催化的成百上千个独角兽里,且不说有多少掌握核心技术了,能做到公司治理井然有序的有几个?能做到核心业务数据不造假的有几个?能做到内控基本合规不至于贪墨成风的有几个?从已经被证伪的O2O,共享单车,游戏直播,到现在的社区拼团、Saas,再到更远的AI机器人医疗等等,99%的独角兽被证伪只是时间问题;二级市场就更别提了,赤裸裸的绿色植物农场,所谓为实体经济输血更是天大的笑话

至于这些金融资本完成原始积累之后会干什么?炒鞋炒蒜炒盲盒炒虚拟货币你真的以为是靠群众的钱?继续留在国内反哺实体经济?你猜猜中国14年到现在净外储下降了多少?猜猜19年前九个月隐性资本流出额是多少?

猜不到?猜不到就对了

08年之后中美两国新增债务占全世界总量的60%以上,这些债务派生出的货币又有多少会流向制造业?以现在的情况,中国未来如果不能像美国一样输出过量剩余资本,你猜会发生什么?

建议通读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世界历史

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

user avatar

最直观的一个数据是中国金融业占GDP比例比英美还高一个百分点。美国佬就不用说了,你乎天天念叨的华尔街收割世界。英国作为金融业强国同样有大量的收入是来自于英国以外的地方,比如欧洲各国持有的美元大多在伦敦市场上进行交易,由此衍生出了决定了整个欧洲利率基准的伦敦同业拆借利率。而中国金融业在远不如英美发达的情况下贡献了更高的gdp占比,可见他们有多努力,

user avatar

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子金融业见什么制造业都要咬上一口,趴上去吸血。

中国金融业是把制造业吃干抹净连骨头都要嚼碎了吃掉最后还要扭回头啐一口:“呸,低端”。

user avatar

这问题是反串黑吗?

你可以了解一下,中国金融类上市公司利润占全a股的比例,超过50%以上,比美国高多了,真不知道这种问题怎么问出来的。

事实上,金融反噬制造业这问题在中国比美国严重得多,究其根源,按学术界的术语描述无非两点:牌照管制和利率管制引发的金融抑制;要素价格扭曲(首当其冲的就是地产,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地产本质上是配杠杆的金融游戏)引发的资源错频

对了,还有两点要说明:首先,虽然利率逐渐市场化,但并没有全放开。二是金融机构的牌照还是卡得很死。这是国内金融行业这么牛批哄哄的根源。

另外,央行的网站上还可以查中国直接融资的比重,这一项也是比较低的(相对而言)。导致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user avatar

已经有这种问题了

起码“985”这类高校的学生没有人愿意去学机械、船舶、能源、航空航天等与制造业有关的专业;

人人都争相恐后的去学金融、计算机,每年大一转专业,机械、船舶、能源等专业都是尖子生流失大户。

一个行业的衰落,不是眼看着他利润、营收的下滑,那是已经垮了;而是优秀的人才已经不愿意去这些行业了,长此以往,衰落是必然的。

user avatar

同样是最低贱的后台岗位,应届生去金融企业进财务部做会计8000元/月,去制造企业进财务部做会计2000元/月,制造业在不断衰落工资越来越低,大学生愿意去的越来越少,金融业在不断膨胀,985/211清北复交所有专业硕博士往里挤破头,这就是肉眼可见的差距。

一切都是道成肉身,魍魉之匣罢了

人人都称赞大国重器,人人都说实业才是国之根本、金融只是虚拟的是泡沫,但人人都想去金融,这问题出在哪儿呢?

此所谓:

大国重器你去,日进斗金我来

安贫乐道做好人,吸金泡妞最伤身

15年数据,货币化棚改后更可怕


user avatar

你是怎么看出来没有的?现在编段子的都知道创业不如买房了……

user avatar

你以为房产不是金融吗?

没有银行提供资金房地产能发展这么快吗?

举个例子:知道预售许可证吗?就是给房企撬杠杆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