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仝卓否认自己高考舞弊,称「是部分人员对我的高考进行了舞弊」,已行政起诉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

回答
仝卓状告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称自己的高考并非“舞弊”,而是“部分人员”利用他的信息进行了舞弊,并且他已经就此对该中心提起了行政诉讼。这个事件的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艺人的个人行为,更触及了高考公平、个人隐私以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诸多敏感议题,因此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得理解仝卓公开宣称的“部分人员对我的高考进行了舞弊”。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指控,意味着他并非主观意愿去违规,而是成为了他人利用的工具,或者说,是有人在背后操纵了这件事。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仝卓的处境就从一个“作弊者”变成了一个“受害者”。这无疑是他试图重塑公众对其高考事件看法的关键点。他将责任从自己身上转移到“部分人员”身上,这是一种典型的策略,目的是为自己争取辩护空间和同情。

从法律层面来看,仝卓提起行政诉讼,告的是“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这本身就意味着他要通过法律途径来挑战官方的认定。一般来说,高考舞弊的认定是经过一系列调查和证据收集的,而招生考试管理中心作为官方机构,其认定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仝卓的起诉,就是要对这个权威性提出质疑,并要求司法机关介入审查。他可能是在认为官方的调查程序、证据采信等方面存在瑕疵,或者认为官方的定性不符合事实真相。

那么,仝卓的这种说法以及他的法律行动,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事件的性质:是“我舞弊”还是“被舞弊”?

仝卓早期在直播中自己承认“我是把继父的户口迁到我的名下,然后去高考了”,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明确,是在承认自己利用了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高考资格。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导致了他后续的演艺生涯受到了严重影响。

而现在他所谓的“部分人员对我的高考进行了舞弊”,则将事情的性质从“主动作弊”转变为“被动卷入”,甚至“被利用”。如果他真的能在诉讼中证明这一点,比如证明有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或者在胁迫、欺骗的情况下利用了他的身份信息进行操作,那么这对他来说确实是重要的辩护理由。

然而,这种说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仝卓作为当事人,他的陈述有多大的可信度?尤其是在事发一年多后才提出这一说法,是否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找的理由?其次,即便是“部分人员”进行了舞弊,仝卓本人对获得不当利益是否也负有责任?在高考这样一个严肃的事情上,知情不知情、主动被动往往界限模糊,而且即使是他人代办,也需要当事人一定程度的配合和默许。

二、法律诉讼的意义与挑战:

仝卓选择行政诉讼,是对国家行政机关行为的监督和挑战。如果他能胜诉,理论上可能意味着对“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此前关于他高考情况的认定进行修改或撤销。但这并非易事。

证据的获取与证明力: 仝卓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部分人员”舞弊,以及他本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可能涉及到复杂的证据链,包括证人证言、书证、物证等。对于多年前的事件,证据的保存和提取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舞弊”的定义与界定: 高考舞弊的界定非常明确,任何违反考试规则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舞弊。即使是“被利用”,如果当事人对此有所知情或默许,也可能难逃责任。法律如何界定“知情”与“不知情”、“主动”与“被动”将是关键。
法律时效问题: 虽然行政诉讼有法定的起诉期限,但对于此类涉及高考公平的敏感事件,司法机关在受理和审理时可能会更加审慎。
诉讼的目的和影响: 仝卓提起诉讼,一方面是为了洗刷自己“舞弊”的名声,另一方面也可能试图影响公众对其个人品行的评价,为未来的演艺生涯铺路。但如果诉讼失败,他的形象可能会进一步受损。

三、公众舆论与社会影响:

仝卓的每一次表态都会在公众中引起巨大的反响。这次他将矛头指向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并提起诉讼,可能会带来以下几个层面的影响:

对高考公平性的讨论: 无论仝卓最终能否证明自己的清白,他的行为都再次将高考公平性这一话题推到公众面前。人们会更加关注高考过程中的监管是否存在漏洞,以及如何保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对名人失德行为的警示: 名人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都受到广泛关注。仝卓此前直播中随意透露高考舞弊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其公众形象。他现在的辩解和法律行动,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试图逃避责任,这也提醒了其他公众人物,在言行上要更加谨慎和负责。
对法律程序和公信力的考验: 这场行政诉讼也考验着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如果法律程序透明公正,最终的判决能够服众,那么它将成为一个正面案例。反之,如果过程受到质疑,可能会进一步动摇公众对相关机构的信任。

总结来看,仝卓否认自己高考舞弊并提起行政诉讼,这是一种极具争议且充满挑战的行为。

他试图将自己从“舞弊者”的标签中解脱出来,转变为“被舞弊”的受害者,并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辩护。然而,这需要他提供过硬的证据来支持其说法,并克服法律上的诸多障碍。

公众对此事件的看法可能会非常复杂。一部分人可能会对他表示同情,认为他确实是被利用的受害者,支持他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另一部分人则可能认为他是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不应推卸责任,并质疑其动机。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诉讼都将引发对高考制度的进一步反思,以及对名人言行规范的探讨。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要对法律和事实保持敬畏,对社会公平正义承担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思路清晰,逻辑感人,我真想过去给他一巴掌。

嫖娼时,老板给他介绍了美女,他把美女睡了,那是老板睡美女,他没有睡美女。

考试时,别人给他递了答案,他写了上去,那是别人在作弊,他没有作弊。

打架时,别人给他一个锤子,他用锤子锤人了,那是别人在锤人,他没有锤人。

走路时,别人给他挖了一个坑,他掉坑里去了,那是别人掉坑里,他没有掉坑。

去去去,我编不下去了,反正他就是没有作弊。

这家伙心思真不是一般的坏,别人虽然是在干不好的事情,但好歹还是在帮助你,不心怀感恩一把,反过来倒打一耙,“强词夺理”“偷换概念”,把别人告了(这丧尽天良的帮忙作弊的人确实该被告)。

反正就是甩锅,锅再大,不在我,而在别人。我是被迫“营业”,问题不在我,而在别人。

醒醒吧,帮你作弊的人也是倒了八辈子的大霉,遇上你这么个甩锅大佬。

user avatar

看来他确实高考舞弊了。要不这脑子,只能上特教了。

你客户给你房里送了两个小姐,你飞到一半被抓了,你跟警察说不是你嫖娼,是那个客户强迫你嫖娼。

user avatar

我高中时候记得有天在家,我爸突然问我,

“儿子,你说爸给你找人办成达斡尔族咋样?”

我一瞬间一脸懵逼,”啥?达斡尔族?我爷还是我奶是达斡尔族,我咋不知道?”

我爸回答,“没,咱家没人达斡尔族。”

我心说,对嘛,刚听我爷叨咕我们家祖上是闯关东从山东出来的,哪有达斡尔族……就回应他说,“你也不是达斡尔族,我妈也不是达斡尔族,我凭啥是达斡尔族,不办不办。除非你也能变成达斡尔族……”

我爸也没料到我有这么一出,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咋可能变成达斡尔族。”

这时候我妈一脸怒气从厨房冲过来,

跟我爸直接就开吵,“说啥呢!你跟儿子有没有正行!说什么达斡尔族,儿子,咱们说啥也不能干这事,别听你爸的,他老糊涂虫……”

这个场景我记一辈子。

在我那个年代,我听过太多类似的事情了,

改民族,改档案年龄,买驾照,顶替别人的名字别人的学历进编,一个大活人不能叫他叫了十几二十年的名字,要改名换姓成为另一个人,

这都是当年法制监管不健全,档案没有电子化的积弊,到今天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了。

但我想说的是,

人和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有我爸这种看大家都敢整,出于对儿子朴素的爱护,要跟我商量着搞的,

还有我妈这种眼睛里不揉沙子,不可能眼见着让孩子和老公走歪门邪道的女性,

当然也有我这种对世界懵懂,但是能用自己的理智来分析一下的未成年人,分析结果就是,家里全员汉族蹦出一个达斡尔族是很沙雕的事情。

综合我们家的情况,这个达斡尔族就成了个笑谈,成了日后我妈拿来教育我人要走正道的完美例子。

我当然也了解,同时间确实有人经不住利益的诱惑,或者出于一时侥幸,就办了一些在当时看来是能蒙混过关占到便宜的事情,但就我所知,尝到甜头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讳莫如深,不夹起尾巴做人的,

因为他们也知道自己就不是那个人。

人的成长环境很重要,

有的人有基本的善恶观念,但出于法不责众的侥幸,

有的人天生就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因为家庭环境朋友圈子没有一个人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有的人曾经没有是非观,但走入社会本应该意识到什么是错的,错了就是错了,犯错要改,挨打要企正的道理。

很不幸,仝卓之类的铁嘴选手,完美规避掉了所有正确的行为。

我有个同班同学是达斡尔族的,

皮肤很白很白,头发是深深的亚麻色,太阳一照有金属般柔亮的色泽,当时教导主任挨个班级抓学生染发,当看到她时就像屎壳郎看到了完美的粪球那么兴奋,不由分说就要找她家长,劈头盖脸一顿骂,

女生不紧不慢站起来说,我是达斡尔族的,我们家也是,不信你去问,头发天生就这颜色,说过好几遍了,

看着教导主任吃瘪的样子,看着头发沐浴在阳光下的样子,这让我觉得民族,档案,跟高考有关事情,可以加分的事情,包括烈士的子女的优待,都是一个1就是1,2就是2,不能作假的神圣事情。

国人总把学音乐的,尤其是学学院派声乐的也赋予某种神圣性,可能是西洋音乐多和教堂宗教有关联,

在老百姓眼里,艺术家也应该在德行上有所操守,这样才能唱出优美纯洁的歌声。

高考和选秀都是艺术生涯上的一些阶段,有可能体现着一个艺术家的下限但绝对不可能框定一个热爱艺术的人的上限,

但自从仝卓把自己舞弊的事情满不在乎地讲出来,到现在连“被舞弊”这种说辞都能扯,

他的艺术之路,应该可以亲自画上一个休止符了。

user avatar

信息量很大,我给大家划个重点吧:

  • 他的继父给他运作修改资料从往届改应届,是为了进A校的资格,进A校需要应届生。但他实际上进了B校,进B校并不需要用上这些资格,所以在他看来,他觉得自己并不是舞弊的受益者。
  • 他跟继父闹翻了,为了打击继父,故意爆出自己改学籍一事,因为他觉得「只要自己没用上被修改资料所赋予的资格自己就是没舞弊」,所以自爆就是专门为了报复继父。然后你看,结果就是查下来继父被免职了。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又傻又坏。

无论结果如何,当初人家继父也是给你帮忙的,虽然实际上并没有起到效果。事后拿这种事情倒打一耙,性质非常恶劣。可以说是人品全无了。

毕竟,做人还是得有些底线,如果是我的话,无论别人跟自己闹啥矛盾,我也不会拿别人当初对自己的善意来报复的。

user avatar

勇敢仝仝,不怕困难!

仝卓同学,以后江湖上您可是真的要寒江孤影,四面树敌了。

这个和补课补完反手举报老师的家长有得一比,都是在事实清楚,所有人明白利害关系的情况下倒打一耙。

这个是赤裸裸挑战网民的智商。

仝卓同学以后还要结婚生娃,还有姓仝的本地亲戚 ,都要面对教育系统。

仝卓同学欲东山再起的时候,要面对合作伙伴和圈里同行。

你们说,谁敢和这种人合作?

信任度负值。

user avatar

想起一个经典的故事:

三国末期,蜀国被灭之后,后主刘禅被带到了当时的魏都洛阳,司马昭没有为难刘禅,给他安排了宅院,还封了他“安乐公”。

这天,司马昭设宴,邀请刘禅参加,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人表演蜀地的歌舞,在座的原来的蜀国官员无不落泪痛心,只有刘禅看的高兴.......

司马昭问刘禅:“你还怀念蜀国吗?”

刘禅不假思索的说:“这里很好,不想蜀国!”

这时刘禅想去上厕所,原来蜀国的官员郤正趁机跟了出去跟刘禅说:“你应该跟司马昭说,你很想蜀国,应该表现的悲伤一些!”

刘禅听了以后回到宴席上按照郤正说的,装作很伤心的样子,司马昭看见了,问刘禅怎么了,刘禅按照郤正说的,说自己想蜀国了,还装作哭的样子,但实在挤不出眼泪来,就闭着眼睛.......

司马昭笑着问刘禅:“是郤正教你这么说的吧?”

刘禅一听惊讶的说:“咦,你怎么知道是他教的?”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