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c#多播或event监听太多后gc和时间都会爆炸,那么比起List<Action>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 C 事件(以及多播委托背后的概念)与简单 `List` 的核心区别,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处理大量回调时,事件机制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即便它也可能带来性能上的考量。

初探本质:事件(Event)与 `List`

让我们先回到最基础的层面。当你在 C 中声明一个事件时,例如:

```csharp
public class Publisher
{
public event EventHandler MyEvent;

public void TriggerEvent()
{
MyEvent?.Invoke(this, EventArgs.Empty);
}
}
```

编译器实际上为这个 `event` 关键字做了几件事情。最核心的是,它生成了一个私有字段,类型是委托(Delegate),而这个委托的签名与事件声明的委托类型(在这里是 `EventHandler`)一致。`EventHandler` 本身就是一个委托类型,它定义了方法的签名:一个 `object` sender 和一个 `EventArgs` 参数。

当其他类订阅这个事件时(使用 `+=` 操作符),实际上是调用了这个私有委托字段的多播(Multicast)能力。多播委托可以包含对多个方法的引用。每次订阅,都会将新的方法引用添加到这个委托链中。当你调用 `MyEvent?.Invoke(...)` 时,这个链中的所有方法都会被依次调用。

而 `List` 呢?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泛型集合,专门用来存放 `Action` 类型的委托(或者说,任何没有返回值的、接受零个参数的方法的引用)。你可以像操作任何列表一样,添加、移除或遍历其中的 `Action`。

为什么说“事件监听太多后 GC 和时间都会爆炸”?

你观察到的现象是正确的。当事件监听者(订阅者)数量庞大,并且这些监听者占用了大量的内存,或者它们的委托捕获了大量的外部变量(闭包),那么 GC 的压力确实会增加。

GC 压力:
内存占用: 每个订阅者都会创建一个委托实例。如果这些委托捕获了大量对象(通过闭包),那么 GC 需要追踪和管理这些被引用的对象。当订阅者数量非常多时,即使每个委托实例本身占用的内存不大,累积起来也可能成为一个可观的内存足迹。
GC 扫描开销: 当 GC 需要进行垃圾回收时,它会遍历托管堆上的对象。大量的委托实例(即使它们只是引用其他方法或对象)也会增加 GC 需要扫描的对象数量,从而增加 GC 的回收时间。特别是如果这些委托与长期存活的对象相关联,可能会导致这些对象不被及时回收,从而间接增加了 GC 的负担。

时间开销:
调用开销: `Invoke` 方法在触发事件时,需要遍历委托链中的所有方法并逐个调用。虽然每次调用的开销很小,但当订阅者数量达到成千上万甚至更多时,这个累积的调用开销就变得显著。
闭包捕获的性能影响: 如果订阅者的方法通过闭包捕获了大量变量,这些变量的初始化和传递也需要时间,尽管这通常不是性能瓶颈的根本原因。

那么,List 的意义何在?为何要用事件?

尽管存在这些潜在的性能问题,事件机制的设计初衷和它提供的“包装”和“控制”能力,使得它在很多场景下比直接使用 `List` 更为合适和安全。

1. 封装与访问控制: 这是事件最核心的优势。
发布者控制: 事件的声明强制将事件的订阅和取消订阅操作(通过 `+=` 和 `=`)暴露给外部,但对事件的直接调用(`Invoke`)只能由声明该事件的类内部进行。这提供了强大的封装性。你可以确保只有“发布者”才能决定何时触发事件,外部的代码不能随意地“调用”一个事件。
`List` 的局限: 如果你直接暴露一个 `public List MyActions`,那么任何地方的代码都可以:
向列表中添加任何 `Action`。
从列表中移除任何 `Action`。
直接遍历并执行列表中的所有 `Action`。
甚至清空整个列表。
这种缺乏控制是危险的,容易导致代码难以维护和预测。发布者失去了对回调列表的管理权。

2. 委托的多播能力与事件的“隐式聚合”:
事件天生支持多播: C 编译器为事件生成的代码,其底层就是利用了委托的多播能力。`+=` 操作符实际上是将新的委托实例与现有的委托实例“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多播委托。
`List` 需要手动管理: 如果你想用 `List` 来实现类似事件的功能,你需要自己编写代码来管理这个列表的添加、移除和遍历。当有新的监听者到来,你需要手动将它的 `Action` 添加到列表中。当你需要通知所有监听者时,你需要编写一个循环来遍历列表并逐个调用每个 `Action`。

3. 避免“事件泄露”和更安全的订阅/取消订阅:
事件的生命周期与对象生命周期管理: 事件机制在管理订阅和取消订阅时,通常更加健壮。当一个订阅者对象不再需要时,它可以通过执行 `=` 操作符来取消订阅。如果发布者对象本身被销毁,并且没有其他地方持有它的引用,那么委托链中的那些指向已销毁对象的委托实例也会成为垃圾被回收。
`List` 的潜在问题: 如果你直接使用 `List`,并且列表中的 `Action` 捕获了外部对象(尤其是持有较长生命周期对象的闭包),而列表本身持有对这些 `Action` 的引用,那么这些外部对象可能因为列表的存在而不被 GC 回收,即使它们本应已经失效。这是一种典型的“内存泄露”。事件机制在设计上,更容易与委托的生命周期进行关联。例如,当一个对象订阅了一个事件,如果它在被 GC 回收之前没有取消订阅,那么它所捕获的变量可能会保持活动状态。但事件的语法和运行时行为,实际上是在引导开发者进行更规范的生命周期管理(例如,在 `Dispose` 方法中取消订阅)。

4. 模式化的代码:
事件是 UI 编程和异步编程的标准模式: 在 WPF, WinForms, ASP.NET Web Forms, 以及许多异步编程模式中,事件是定义组件交互方式的标准语言。使用事件使得代码更具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因为开发者一眼就能识别出这是“事件发布订阅”模式。
`List` 是通用集合: `List` 是一个通用的数据结构,它本身并没有“事件”的语义。将它用于事件的场景,会使代码的意图变得模糊。

5. 处理特定类型的委托:
事件可以定义任意委托类型: 事件不局限于 `Action` 或 `EventHandler`。你可以定义任何签名的委托类型,例如 `Func`(虽然不常见用于事件),或者自定义委托 `delegate void MyCustomDelegate(string message);`。这使得事件成为一个更通用的回调机制。
`List` 限制于 `Action`: `List` 就只能存储无返回值的、无参数的方法。

回到性能问题:如何缓解“GC 和时间爆炸”?

虽然事件有其优势,但你遇到的性能问题也是真实的。解决之道并非完全抛弃事件,而是对其进行优化和管理:

1. 谨慎使用闭包:
避免捕获大型对象: 如果订阅的方法需要外部变量,尽量只捕获必要的小对象。
使用静态方法或无捕获的委托: 如果可能,使用不捕获任何外部变量的静态方法或局部变量作为事件处理程序。

2. 取消订阅:
强制取消订阅: 这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确保订阅了事件的对象在其生命周期结束前,一定会执行取消订阅 (`=`) 操作。通常在对象的 `Dispose()` 方法中进行。
弱事件模式(Weak Event Pattern): 对于长期存活的发布者和可能短生命周期的订阅者,可以考虑实现弱事件模式。这样,订阅者对象不会因为事件的订阅关系而阻止自己被 GC 回收。这通常需要更复杂的实现,可以通过一些库(如 WPF 的 `WeakEventManager`)来辅助。

3. 批量订阅/取消订阅:
如果需要订阅大量事件处理程序,可以考虑在初始化时一次性完成,而不是在运行时频繁地添加。
当大量订阅者需要被移除时,可以考虑一个集中的点来批量取消订阅,而不是让每个对象单独执行取消操作(虽然这增加了复杂性)。

4. 事件聚合器(Event Aggregator)或消息总线:
对于更复杂的场景,可以引入一个中间件(事件聚合器或消息总线)。发布者将消息发送给聚合器,而订阅者则向聚合器订阅特定类型的消息。这可以解耦发布者和订阅者,并允许更精细地控制消息的流转和订阅者的生命周期。虽然这本身也可能引入额外的开销,但在大型系统中,它能提供更好的组织性和可管理性。

5. 考虑其他模式:
命令模式: 如果回调的目的是执行某个操作,可以考虑命令模式,将操作封装在 Command 对象中。
观察者模式的变体: 事件本身就是观察者模式的一种实现。根据具体需求,可以考虑观察者模式的其他实现方式,例如直接传递数据集合而不是委托列表。

总结一下:

`List` 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灵活的、通用的、可读写的动作集合。它是一个基础的构建块。

而 C 的 `event` 关键字及其背后的多播委托机制,则是在 `List` 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封装、访问控制、模式化语义和对委托生命周期的更规范管理。它的出现,是为了在发布订阅模式中,提供一个更安全、更易于理解和维护的接口,确保事件的触发者和监听者之间的界限清晰。

尽管在大规模场景下,两者都可能面临性能挑战(GC、调用开销),但事件提供的“意图清晰”和“安全封装”是它在许多框架和应用中的核心价值所在。解决性能问题往往是通过优化订阅者的实现(如减少闭包),以及在生命周期管理中正确地进行取消订阅来实现,而不是完全避免使用事件本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MulticastDelegate是C# 1.0引入的,List<T>是C# 2.0引入的,Action是C# 3.0(.NET Framework 3.5)才引入的。

2、多播委托的确是一个设计失误,基本除了作为事件的默认实现,也没几个人用,这是C#的历史债务。但是本质上多播委托就是一个调用链,内部就是一个委托数组,本质上不应该和List<Action>有什么重大区别。

3、MulticastDelegate是immutable的,这种实现带来的好处是绝对的线程安全,你的List<Action>不是的。

4、event只是默认实现是用MulticastDelegate,你是可以自定义event的实现的。并且和Property一样,event可以作为接口和抽象成员。这和一个Delegate类型的Property不一样,因为event类型的成员只可以add和remove,对应的运算符是+=和-=,而不允许赋值和Invoke操作。之所以会给你event可以被Invoke的错觉,是因为C#对于event默认实现做了个语法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 C 事件(以及多播委托背后的概念)与简单 `List` 的核心区别,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处理大量回调时,事件机制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即便它也可能带来性能上的考量。初探本质:事件(Event)与 `List`让我们先回到最基础的层面。当你在 C 中声明一个事件时,例如:```csharppu.............
  • 回答
    .......
  • 回答
    C++ 的学习难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你的编程基础、学习方法、目标以及你愿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笼统地说,C++ 可以被认为是所有主流编程语言中学习曲线最陡峭的语言之一。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不同维度来解释为什么 C++ 难,以及如何去理解和应对这种难度: 为什么 C++ 被认为.............
  • 回答
    聊到歼10C,这可真是中国空军的一张王牌。要说它有多优秀,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C”代表的是升级,是进化。歼10系列本身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独立自主发展的骄傲,从早期的歼10A、歼10B,再到现在的歼10C,每一步都凝聚着技术人员的心血和对性能的极致追求。歼10C相比之前的型号,最直观的.............
  • 回答
    .......
  • 回答
    生成和管理 Visual C++ 的多版本工程文件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见的需求,尤其是在需要支持多个编译器版本、多个目标平台(如 32 位和 64 位)、或者针对不同配置(如 Debug 和 Release)进行构建时。Visual Studio 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机制来处理这种情况。本文将详细介绍如.............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好!关于C++中开辟多个数组与使用结构体封装哪个速度更快这个问题,这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您的编码方式。我来详细为您分析一下,并尽量还原成一篇自然、有深度的技术探讨文章。 多个独立数组 vs. 结构体封装:性能的权衡与选择在C++编程中,当我们需要管理一组相关联的数据时,我们通常会面临两个主要的选.............
  • 回答
    “带坏了”多少程序语言的设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会发现 C 语言,这个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语言,以一种近乎霸道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几乎所有主流的程序语言。当然,“带坏了”这个词用得有点主观,更多的是一种比喻,说明 C 的某些设计哲学、某些特性,.............
  • 回答
    C++1y,也就是 C++11,是 C++ 标准的一次重大更新,它引入了大量的新特性,极大地增强了 C++ 的表达能力和开发效率。与其说它“增加了坑”,不如说它 重塑了 C++ 的许多方面,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编程范式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C++11 带来的强大功能也伴随.............
  • 回答
    说起现代C/C++编译器有多“聪明”,其实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是它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通过无数经验的积累和算法的精进,进化出了令人惊叹的“技艺”。这些技艺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让你的程序跑得更快、用更少的内存,或者两者兼顾。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些“聪明”的编译器到底能干些啥厉害的事情。1. 代码的.............
  • 回答
    啊,舰C活动的难度问题嘛,这确实是很多提督们的心头肉,也算是舰C玩家社群里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了。你说“对着难度无能狂怒”,这话说得是相当到位,每次活动一开,论坛、贴吧、社交媒体上的“血泪史”都能刷屏好几天。至于“打不过不会切丁”这句,更是点出了很多核心问题。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
  • 回答
    编程语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日都有新的语言被创造出来,似乎我们永远也追赶不上。在这样的浪潮中,C 和 C++ 这两位“老将”,却依然活跃在各个技术领域,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它们没有被GitHub上那些光鲜亮丽的新语言所取代?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技术和历史原因,远非一.............
  • 回答
    .......
  • 回答
    大学里 C 语言的教学比 C++ 更普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当前高校的教学格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 C 语言本身的特性、它的历史地位,以及 C++ 语言的复杂性,还有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等实际因素。首先,C 语言作为一门“母语”般的存在.............
  • 回答
    “C 语法优雅”这个说法,我觉得很多人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简单地因为C拥有数量众多的关键字。关键字的多少,只能说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多直接表达意图的工具,但真正的优雅,更多地体现在这些关键字是如何组合起来,如何被运用,以及它们背后所支撑的设计理念上。你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一堆工具摆在你面前,即使工具再多.............
  • 回答
    .......
  • 回答
    在 C++ 中,想要直接返回多个值并不是一个像 Python 那样内置的、一行代码就能实现的简单操作。C++ 是一门强类型语言,函数在声明时通常指定单一的返回类型。但别担心,C++ 提供了几种相当灵活且强大的方式来“模拟”或者说达到返回多值的目的。让我详细地跟你聊聊这些方法。为什么 C++ 不像某些.............
  • 回答
    C++ 运行时多态:性能的代价与权衡在 C++ 的世界里,我们常常惊叹于它的灵活性和表达力。其中,运行时多态(Runtime Polymorphism)是实现这一能力的关键机制之一,它允许我们在程序运行时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来决定调用哪个函数。这就像一个剧团的导演,在舞台上,他可以根据演员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