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目前,哲学最前沿在研究什么问题?

回答
目前哲学最前沿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广阔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没有一个单一的、明确的“最前沿问题”可以囊括一切。相反,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互相启发,并常常挑战传统界限的问题所构成。这些问题可以大致归纳为几个主要方向,它们不仅继承了哲学悠久的问题谱系,更因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面貌。

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当前哲学研究的一些主要前沿方向和核心问题:

一、 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领域:

这是当前哲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与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学科深度融合。

意识的本质与难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这是哲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简单来说,科学可以解释我们大脑的物理过程,比如神经元的放电、化学物质的传递,这些是“简单的困难”(easy problems),例如信息处理、注意力、记忆的机制。但“困难的困难”(hard problem)在于,为什么这些物理过程会伴随着主观体验(qualia)?为什么当我们看到红色时,会有一种“红”的感觉,而不仅仅是神经元在特定模式下活动?
前沿探讨:
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 试图用信息整合的程度来量化意识,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要能够整合大量信息,就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
高阶思维理论(HigherOrder Thought Theories, HOT): 认为意识就是对自身状态的一种认知(一种“思维的思维”)。
表观理论(Representationalism): 认为意识体验就是对世界的某些属性的表征,这些表征在某些特定方式下具有主观色彩。
取消主义(Eliminativism): 甚至有哲学家认为“意识”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科学概念,未来科学会将其“取消”。
物理主义与非物理主义的辩论: 意识是否能完全还原为物理过程?是否存在非物理的“心”或“意识本体”?
人工智能的意识、智能与伦理: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哲学家们开始认真思考:
机器能否真正拥有意识? 如果可以,我们如何判断?图灵测试是否足够?
机器能否拥有真正的智能? 还是仅仅是高度复杂的模式匹配和数据处理?
AI的伦理地位: 如果AI拥有意识或情感,它们是否应该拥有权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们?
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风险与机遇: AGI的出现会对人类社会、生存带来哪些哲学层面的影响?
心灵与身体的二元性与统一性: 仍然是一个核心问题。虽然物理主义占主导地位,但如何解释主观体验的独特性,以及心灵如何影响身体(比如意念如何控制肢体),仍然是挑战。

二、 认识论与科学哲学:

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新科学发展带来的挑战。

真理的本质与认识的局限性: 什么是真理?是否存在普遍的、客观的真理?我们能否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前沿探讨:
后实证主义与科学的社会建构: 科学知识是否受到社会、文化、权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建构”?是否存在纯粹客观的科学?
证据与证词的认识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如何对待他人的证词作为知识的来源?
“知识图谱”与“AI知识表示”的认识论: AI系统如何“理解”和“表示”知识?这与人类的知识过程有什么异同?
科学的界限与非科学: 如何区分科学与伪科学?什么是好的科学实践?
前沿探讨:
量子力学的哲学解读: 量子力学的奇异性(如叠加态、纠缠、观察者效应)对我们的实在观、因果观提出了深刻挑战。不同的解释(哥本哈根解释、多世界解释、德布罗意玻姆理论等)背后有着不同的哲学预设。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 系统论、混沌理论等如何改变我们对因果性、预测性和涌现性的理解?
生物学与演化论的哲学: 基因、意识、自由意志在演化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的?
认识论的社会维度: 知识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社会因素。
前沿探讨:
集体认识论(Epistemology of testimony, collective knowledge): 群体如何形成知识?信任在知识传播中扮演什么角色?
后真相时代的认识论: 如何应对虚假信息、后真相现象,并维护健康的知识环境?

三、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关注道德的本质、价值的来源、公正的社会以及人类的未来。

新技术的伦理挑战:
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伦理: 基因编辑(如CRISPR技术)是否应该用于人类生殖细胞的改变?“设计婴儿”是否道德?这涉及人类的定义、自然的干预等深层问题。
人工智能伦理(详见前文): 偏见、自主性、责任归属、AI的权利等。
数据隐私与监控伦理: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的边界在哪里?大规模监控对自由和社会意味着什么?
气候变化伦理与代际正义: 我们对未来世代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气候责任上是否平等?
虚拟现实与数字身份伦理: 虚拟世界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数字身份的构建与操纵对现实世界有何影响?
政治哲学的前沿问题:
全球正义与全球化: 如何在日益紧密的全球联系中实现正义?贫困、不平等、跨国犯罪的责任如何划分?
民主的未来与挑战: 身份政治、民粹主义、信息操纵如何影响民主制度?数字民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政治的合法性与权力: 在后民族主义和跨国组织的时代,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是什么?
社会契约的新思考: 在多元化和个体主义日益增强的社会中,社会契约的意义和形式是什么?
美德伦理的复兴: 区别于规则(义务论)和后果(功利主义),美德伦理强调个体的品格和德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和实践美德?

四、 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研究存在的本质、实在的结构、实在与意识的关系。

实在的本质与模态: 世界的根本构成是什么?是否存在不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前沿探讨: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辩论: 抽象对象(如数、概念)是否独立于我们而存在?数学、逻辑的实在性问题。
时间与空间: 时间是真实的还是幻觉?空间具有“终结”吗?时空的量子化是否会改变我们对其本质的理解?
因果性: 因果关系是否是世界的根本属性?能否被统计学或信息论取代?
个人身份的连续性: 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使得一个人“是同一个人”?身体的连续性、记忆的连续性还是心理的连续性?
前沿探讨:
大脑移植、意识上传后的身份问题: 如果大脑可以移植,或者意识可以上传到数字世界,原有的身份还会保留吗?
克隆、基因改变的身份影响: 新的技术如何挑战我们对个人身份的传统理解?
宇宙论的哲学: 宇宙的起源、终结、是否有生命?这些问题与形而上学的终极问题交织。

五、 语言哲学与符号学:

关注语言的意义、指称、使用以及其与思想、现实的关系。

意义的本质与语用学: 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是固定的还是情境化的?
前沿探讨:
自然语言处理(NLP)与语言哲学: 人工智能如何“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这是否会帮助我们解决意义的难题?
符号与意义的关联: 特别是在数字媒体、互联网时代,符号的生成、传播和解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语言与思想的边界: 语言是否是思想的必要载体?是否可以有无语言的思想?
元语言哲学: 关于语言的哲学,以及如何使用语言来谈论哲学问题。

六、 存在主义、现象学与解释学(后现代思潮的延续与发展):

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经验的意义以及理解的本质。

意义的危机与个体经验: 在后现代社会,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如何理解个体的生存体验?
权力与知识的相互作用: 权力结构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他者性与身份构建: 如何理解“他者”的存在?我们如何通过与他者的关系来构建自身的身份?
解释的无限性: 任何文本、经验、行为都可以有多种解释,这种解释的开放性对真理的追求意味着什么?

总而言之,当前哲学最前沿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 跨学科性(Interdisciplinarity): 哲学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科学(特别是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社会学、心理学等进行着深刻的对话与融合。
2. 技术驱动的哲学问题(TechnologyDriven Philosophy): 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生物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直接催生了大量新的、紧迫的哲学伦理问题。
3. 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反思(Reflection on Human Existence): 从意识的本质到身份认同,再到生命的意义,哲学始终在探索“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此”等根本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新技术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4. 对传统概念的重新审视(Reexa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oncepts): 诸如真理、知识、实在、原因、自由意志等传统哲学概念,在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展面前,不断被挑战和重新定义。
5. 对未来社会与人类命运的关切(Concern for the Future of Society and Humanity): 哲学试图为人类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寻找方向,应对挑战,并规划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理解哲学最前沿的研究,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认识到哲学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它与我们当下生活、未来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探索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找到新一期的philosophical review/mind/PPR,开始看abstract,然后就会发现两件事:(1)写啥的都有但(2)我却啥也看不懂。

先从mind 开始吧

第一篇(language loss and illocutionary silencing)作者认为语言的消亡会造成这些语言社群失去做出一些语言行为的能力。我估计这可能会联系到一些文化身份或者权力之类的东西吧。属于女性主义语言哲学的内容。

第二篇(equal opportunities in Newcomb’s problem and elsewhere)应该是关于决策理论的。不想看abstract了,但newcomb’s problem是个挺有趣的问题:假设你在一档真人秀上,主持人现在要给你一个选择奖品的机会。盒子A里装有100块,盒子B里有多少钱你看不到。但是你知道盒子B里有多少钱是由一个预言家决定的。如果预言家认为你两个盒子都会拿走,他就不会在B里放钱。如果预言家认为你只会拿B,他就会在B里放10000块。假设你知道预言家的语言不会错,那么你应该拿两个盒子还是只拿B?(想一想博弈论)

第三篇(knowledge from vice: deeply social epistemology)是社会认知论的东西。大概是关于一些在传统认知论中被认为是缺点的机制是如何在社会认知论中产生知识的。

第四篇(the rationally supereogatory)是关于额外行为的。一般都是指道德额外行为。(例如,就一个快淹死的人是一个责任,但把自己的工资捐给非洲孩子们就是一个额外行为,它是好的但不是强制性的)这里的作者认为在非道德的决策中也有额外行为。

这里的第一篇(from paradigm-based explanation to pragmatic genealogy)应该是关于起源谬误的。(不是很确定)起源谬误说的是一种行为的起源和发展不能解释这个行为现在的用处。

第二篇(against person essentialism)显然就是反对人格本质主义的。人格本质主义认为如果你是人,那么你在所有可能世界只要存在就依然是人。你不可能是一只蟑螂(卡夫卡对不起)。

第三篇(on the possibility of hallucinations)是关于感知哲学的。感知哲学中有种看法认为,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直接的、没有其他中介的。但是这种看法的问题是我们的感知有时是和世界没有对应的(例如幻觉)。这个作者显然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篇(grading modal judgement)是关于认知模态的。在认知逻辑里,“我相信p”这句话会被刻画为“Bp”。但这样的刻画方法就把信念这种东西当成二极的了:你要么信要么不信。然而,我们生活中的信念一般都是有程度的。我十分相信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我对森林狼夺冠的信念就弱很多。这个作者似乎就是想把这一点考虑进认知逻辑里。

哈哈既然这么多人想看就再加个PPR吧 谢谢支持

第一篇(Bertrand’s paradox and maximum entropy principle)是关于概率哲学的。概率论中的无差别原则认为在已知证据不偏向两个猜测中的任何一个时,我们应当给两个猜测分配一样的可信度。但这就会带来一些问题。(Bertrand’s paradox有些复杂,但你可以想象类似关于上帝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没有证据时我是给无神论和有神论各50%呢还是给无神论基督教佛教等等全都一样的概率呢)贝叶斯理论可以试图通过给更简单(更少假设)的猜测更高可信度的方式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差不多就是maximum entropy principle)但这里的作者认为这还是解决不了原本的问题。

第二篇(classical opacity)是关于弗雷格的疑问的。弗雷格认为一个命题的真值不会因为其中一个词被替换成了另一个指称相同的词而改变。但虽然“特朗普”和“美国总统”指称一样,“我相信特朗普是sb”和“我相信美国总统是sb”却可能有不一样的真值。(因为我不知道特朗普是美国总统)作者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篇(why truthmaking is not grounding)是形而上学里的。使真者(truthmaker)是世界中指使得一个命题为真的东西。(例如,“桌子上有水杯”这句话的使真者就是桌子上的水)奠基关系(grounding relation)则是一个个体和一个更加基础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只包含了我的水杯的单元素集就被我的水杯奠基)很多人认为使真者的关系也是一种奠基关系。(一个使真者为一个事实奠基)这个作者反对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奠基关系的起源是亚里士多德,只在最近几年才被ted sider Jonathan schaffer等人复兴。(如果对这个感兴趣可以去看看jonathan schaffer的 “on what grounds what” 据说要成为经典了,这种讨论基本性而不只是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也是近几年的风潮。好像还给叫做了“post-modal turn”了..)

第四篇(empathetic understanding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关于政治哲学的。一种看法认为民主制度的好处在于大多数人的选择更可能带来知识。(epistemic democracy)这里的作者同意这个看法但她认为这里的知识应该理解为人们的互相理解而不是怎样治国有效这样的真信念。(我觉得这个说的超对啊,大选迫使想法不一样的人们互相交流理解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虽然在某国就变味了……)

第一篇(what is an extended simple region)是关于形而上学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延展性是否是一片时空的内在属性。这个问题似乎和时空形而上学里时空实质主义和时空关系主义之间的对决有关。

第二篇(is iconic memory inconic?)是关于映像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visual working memory)的。作者认为这两种能力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区分,但两者的表征模式不一样。而这个区分对于感知与认知的界限、非概念的感知等等有很大关系。(感觉像是把神经科学应用到了myth of the given?听起来很酷)

第三篇(respecting the game: blame and practice failure)是在攻击一个对于可责备性的普遍看法。普遍看法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做了错事时才可以被正当的责备,而这个作者反对这个看法。

第四篇(the moral worth of intentional action)说的是一个行为,如果它是符合正确的道德理论的,那它就是一个好的行为。但仅仅如此不足以使这个行为有价值(moral worth)。一个有价值的行为必须是出于道德原因而做出来的行为。(也就是说不能只是做了好事,还得有好心)这个应该和strawson的名篇freedom and resentment有关。

其实我也就是大概翻译和解释一下abstract,顶多看个introduction,大家其实也可以自己去鸭。最后再加两张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和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截图给大家感受一下哲学研究的多元性吧。(这abstract我也看不懂了lol)


user avatar

还是分两派吧。美国的分析哲学和欧陆的后现代派吧。前者越来越转向认知哲学,其实可以改名为认知科学中的哲学思想。真正的哲学还是要看欧陆,后结构,反罗格斯,应该没有什么最新的革命性思想了吧

user avatar

我就说一个例子,仅供参考。

上次有一个复旦大学的教授来给我们做讲座,讲的内容是关于框架问题的,The Frame Problem。

框架问题本来是一个 AI 中的问题,但是由于和认识论有很大的关联,所以不少哲学教授也在研究这个东西。

我们在刻画认知过程,尤其是在刻画归纳过程的时候,我们会进行判断,比如说我们要验证「苹果是红色的」这一个命题,那么正常人类的思路是去找一个苹果,看它是不是红色的;找第二个苹果,看它是不是红色的;找第三个苹果,看它是不是红色的。看到的苹果越多,并且如果其中没有出现反例,那么我们就越发能够确信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检验了 100 个苹果,里面有 99 个是红色的,我们在默认的情况下会进行缺省推理,也即,如果有人告诉你 X 是一个苹果,那么你就会立刻联想到它是红色的。这是人的认识过程:归纳 - 验证 - 应用,或者是:获取某个判断 - 验证 - 应用。

但是机器的思路很奇葩。这里的思路奇葩是指在验证的过程中思路奇葩。

机器的思路是,要验证「苹果是红色的」,就要找出这个命题的所有等价形式,然后才开始验证。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苹果是红色的」等价于「不是红色的东西不是苹果」。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机器和人是一样的。首先如果机器识别到了一个苹果,并且确认它是红色的,那么会在两个计数器上加一(和这一事件相关的计数器至少要记录两个值,总值越大表示结论越可靠,观察和命题相符的次数与总值的比值表示一般情况下命题正确的概率,比如说 99% 的时候表示几乎总是如此, 80% 表示常常等等)

问题是,如果机器识别到了一个黑色的东西,比如说一坨屎,并且确定这个东西不是苹果,那么计数器上也会加一,因为这证明了「某个不是红色的东西不是苹果」,进而支持了「不是红色的东西不是苹果」,而这等价于「苹果都是红色的」。并且这在逻辑上好像真的没有问题,但就是不符合人类的认知模式。

这就是问题的一个具体情况。

概括来说就是,我们是怎么样判断两个事件之间的关联度的?(注意,这个地方是「我们是」,而不是「我们应该」,这个问题是一个实然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应然性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注意,实际上我们最后在建模的时候,建出来的模型只是一个好的模型,而不(一定)是一个正确的模型。)

而那个来给我们做讲座的教授做的事情,就是找到了一个好的理论,没错,是找到而不是创造,然后发展了这个理论,之后和那个理论的创始人一起找赞助商。

现在的哲学,尤其是认知方向的哲学,有不少都是在做这一类事情。当然,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这的确不是哲学家做的事情,但是那个教授是哲学教授,拿的学位是哲学学位,他追随的那个家伙也算是一个哲学家,那我也没办法啊……就像我想否认马克思是哲学家,但是你们不肯那样……

现在已经很少能够有像是康德、休谟、维特根斯坦那样几乎是各自为战的大家了。大部分哲学家都是抱成团做事情,比如说一个人忽然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用来解释某个现象的模型,然后剩下的拥护者们就要去拉赞助去实现它。(别以为 AI 相关的实验不用花钱,程序员们可以想一下进行认知模拟是一个什么级别的问题。)

其实各个学科都是这样啊,以前一个人一个实验室就可以当化学家了,一个人一个电路就可以当物理学家了。现在呢?

唉……

对不起我又伤感了……

啊啊啊,言归正传。所以说现在的哲学家不是像你们想象的那样,他们也是要码代码的,他们也是要做实验的。至少和认知相关的那一部分哲学家是这样的。当然,研究哲学史的那些人自然还是在各种翻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还是在那里孜孜不倦地从第一卷翻到第几十卷。(虽然我始终认为哲学史不是哲学而是收藏学,但是这个我还是没有资格说话啊 QAQ)

你可能会问,哲学不是和数学一路嘛?怎么也沦入实验之流了?

原因很简单啊亲。我问你是不是所有满足 x=x^2 的 x 都是正数,你找到一个 0 不就反驳了么?在没有系统解法的情况下,像个无头苍蝇那样乱撞也算是实验啊 =w=。再比如说,一个根据物理模型建立的数学方程组,如果解出来和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比如说结果差了一个数量级,那么在方程没有列错的情况下,我们自然会回去检查是不是我们的计算过程有问题。哲学同理,我们研究人类理性界限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最后找到一个和人类大脑等价的系统,而无论是要检验这个系统,还是利用这个系统,我们都要先把这个系统造出来才行啊。虽然思想实验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但是具体到细节上的技术问题,果然还是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呢。

另外我还是应该不忘记吐槽大业才是的。

哲学里面的前沿问题其实是一个挺别扭的说法,因为哲学和科学不同,哲学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办法避免前人的观点,基本上我们说过的东西前人都已经说过了,不像是物理学里面那样,古希腊的人、中世纪的人或者是牛顿他们就是没有办法想象宇宙不是非欧空间,没有办法想象不确定性那样。物理学或者是化学,又或者是生物学,甚至包括心里学,的发展都是非常明显的。数学的发展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哲学不同。

数学里面没有什么人会忽然把一个已经被抛弃了的观点,比如说朴素集合论拿出来说事,化学里面也不会忽然重提燃素说。但是哲学不同,这不,上个世纪又有人在提德性伦理学了。所以说……╮(╯▽╰)╭

当然,可别以为哲学完全没有发展哦,至少现在没有什么人会提唯心主义、二元论以及像是行为主义这样的理论了。在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领域内,也有不少重要的概念被澄清了。所以说呐,哲学还是很不错的,就是稍微慢热了一些,而且纵观历史发展,哲学在近代虽然比不上科学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是以前却是在不停地进行澄清,并且把自己已经做完了的部分扔给科学。无论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还是政治科学都是这样。

最后再次澄清一遍:我真的不知道大部分哲学家们在研究什么。我所说的这个例子只能代表我所见到的某个特定的尖端研究是什么样的,就像@吴昊 同学所说的那样,现在数学中也有很多很漂亮的关于数论的结论,但是数论并不是现在数学的主流。

user avatar

20年最后一天总结一下今年(这几个月,前半年记不起来)看过的最喜欢、最有意思的五篇论文(2015年出版的一篇,17年2篇,20年两篇),正好也能反映很小的一部分哲学前沿问题,之所以是很小一部分是因为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心智哲学、认知科学哲学领域,更进一步主要围绕的是意识和自我意识问题,这只是前沿哲学研究涉及的问题中的很小一部分。这些论文也许和一部分朋友对哲学的印象有些差别,原因之一是它们都具有跨学科性质,多涉及自然科学提供的经验证据基础上的概念分析和哲学思辨(也涉及一些有时被视为怪力乱神,但在国外已经是较为成熟的科学研究对象的一些现象)。实际上历史上的经典哲学家们多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有过了解和研究,所以这或许本来就是哲学部分领域的应有之义。下面我主要根据印象写几句关于这些文章的介绍,感兴趣的话还是看摘要或者自己去下载论文全文吧。

  1. 各种各样的无我The varieties of selflessness-Raphaël Millière 2020
    这篇论文的主旨在于反对一个历史悠久的论题,即所有的意识经验必然涉及自我意识作为其构成性要素。Millière归纳了六种不同类型的自我意识,并且根据各种精神病理学、致幻剂等经验研究案例指出,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意识经验的必要条件。最后,作者指出存在一些极为特殊的意识状态缺乏上述六种自我意识中的任何一种,因此存在着完全无我(total selflessness)的意识状态。完全无我的意识状态主要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中:1. DMT引导的自我消融;2. 高阶冥想者在冥想中达到的三摩地状态(samādhi)和不二觉知(non dual awareness)3. 清明的无梦睡眠(lucid dreamless sleep)。

2. 自我无界:致幻剂经验中的自我消融Self unbound: ego dissolution in psychedelic experience-Chris Letheby and Philip Gerrans 2017
本文中Letheby和Gerrans以预测处理(predictive processing)、Metzinger的自我模型理论和致幻剂中的自我消融的实验室证据为基础论证一种无我的自我意识观。自我模型理论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意识到的自我是自我模型运作的产物,而自我模型是透明的,这意味着在意识中我们能体验到的仅仅是它的产物,即自我,而不能看到它生成自我的过程。自我模型的运作涉及将许许多多不同的特征赋予一个虚构的自我,推断存在一个自我作为我们思维和行动的发起者,以及这些思维行动导致的感官输入的原因,这样能提高信息的整合程度,更好地做出预测。但这不意味着自我确实存在,致幻剂中的自我消融经验展示的正是自我模型整合自我功能出现问题后的情形。简而言之,自我模型并不指称一个实际存在的实体或殊象,自我的构造是工具性的,只是进化历史中为了更好地整合信息进化出的功能。

3. Being for no-one:Psychedelic experience and minimal subjectivity——Chris Letheby 2020
(这篇论文的标题不知道怎么翻译,但是很有趣,是对Thomas Metzinger的masterpiece Being NO One的改写。)文中Letheby详细分析和反驳了现象学家关于前反思自我意识(pre-reflective self-consciousness)或for-me-ness的论题,即所有意识状态中都存在着前反思自我意识。如Zahavi所说,意识状态的what-it-is-likeness更合理的称呼应该是what-it-is-like-for-me-ness, for-me-ness是所有意识状态中必然存在的最小主体性(minimal subjectivity),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状态缺乏这种前反思自我意识或for-me-ness。Letheby的论证主要是将for-me-ness置于一个两难中,要么for-me-ness确实构成了意识经验的一部分内容,要么没有。前者在致幻剂研究中有明显的反例,后者则与现象学家们的论述,以及他们想用这个概念达到的论证目标相冲突。


4. 无我和拥有的现象性No-Self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Ownership-Monima Chadha 2017
这篇论文中,Chadha辩护了一种源于阿毗达摩佛教的自我意识无我观。她将这种古老的观点诠释为no-ownership view(无拥有观),并置于当代心灵哲学和相关科学关于拥有感(the sense of ownership)、尤其是身体拥有感的复杂讨论中。在日常经验中,我们似乎对所有的意识经验都有一种“拥有感”,就心智状态的拥有感来说,例如,当我感觉到愤怒时,我知道是我在愤怒,愤怒这个心灵状态属于我,我拥有这个心灵状态。就身体拥有感来说,如在著名的橡胶手错觉中,受试者会感觉到橡胶手成为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他们拥有橡胶手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躯体失认症的患者在可能保留身体部分的痛觉和触觉的同时否认他们的一只手臂是他们自己的。这些特殊情况似乎暗示我们对我们的肢体有一种特殊的拥有感。Chadha根据她对世亲菩萨的诠释重构出了用于否认所有关于拥有感的说法的论证。接着她以无拥有感观为背景解释了通常的拥有感现象:首先,拥有感只是普通的身体感官(触觉等),并没有独特的拥有感的经验;其次,诸如躯体失认症的案例并不是因为缺乏拥有感,而是拥有特别的异化感或不拥有感(senses of disownership),即感觉到相关肢体是一个异物。

5. 心智自律M-Autonomy-Thomas Metzinger 2015
这篇论文中Metzinger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主张每个人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没有心智自律(mental autonomy/M-Autonomy)。简言之,心智自律指的是我们能够自由地终止当前的心智内容的能力。标准的、范式性的有意识的思想并不具备上述特征:意识内容自行展开,我们通常没有办法阻止或终止它们(这对于所有冥想练习者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冥想经验也许并不重要,想象被某个音乐洗脑后脑内不断重播音乐片段的情况吧)。只在少数时间中,我们是真正的心智自主体,大部分时间我们更像是梦游者,即使我们醒着。

新年快乐!

——————————

关于最后这篇论文的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读这篇Metzinger的普及文章aeon.co/essays/are-you- 五星推荐!

以前翻译的一小段视频

其他相关答案


user avatar

哲学前沿目前有三大问题:内外双循环;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入关

众所周知,三大问题有四个,所以还有: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目前哲学最前沿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广阔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没有一个单一的、明确的“最前沿问题”可以囊括一切。相反,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互相启发,并常常挑战传统界限的问题所构成。这些问题可以大致归纳为几个主要方向,它们不仅继承了哲学悠久的问题谱系,更因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面貌。以下我将尽量.............
  • 回答
    要说中国目前在世的“哲学大牛”,这绝对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毕竟“大牛”的定义本身就比较模糊。有些人看重理论的原创性,有些人看重思想的影响力,还有些人则更在意他们的学术生涯是否辉煌,著作是否等身。不过,如果非要挑几个在学术界和思想界都非常有分量,并且至今依然活跃在视野中的学者,我觉得以下几位是绕不开.............
  • 回答
    关于当前防疫措施是否过度以及如何调整生活方式,需要结合科学依据、疫情动态和个体需求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防疫过度的定义与判断标准防疫过度通常指防疫措施超过疫情实际风险,导致生活受限、经济负担加重或心理健康问题。判断标准包括:1. 疫情传播强度:是否处于高传播期(如病毒变异导致传染性增强);.............
  • 回答
    美国是否正在走向衰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衰落”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并且观察角度和衡量标准不同,结论也会截然不同。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当前美国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衰落迹象,以及其相对的优势和反弹的可能性。一、 表明美国可.............
  • 回答
    公务员被认为是“最好的职业”,这种观点在中国社会有其普遍性,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和社会环境下。你问到未来20年公务员是否还“吃香”,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当前公务员“吃香”的原因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目前公务员如此受欢迎:1. 稳定性与安全感: 这是最核心的吸.............
  • 回答
    朝鲜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由于信息的限制和官方宣传的因素,外部世界难以获得真实、全面的数据。然而,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各种信息来源,尽可能详细地描述目前朝鲜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状况。总体概况: 经济体质: 朝鲜经济高度集权,以计划经济为主.............
  • 回答
    目前的人工智能在“颜值”打分方面,可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能力,但要达到人类主观感知那样精准、 nuanced 的评分,还存在不少挑战和局限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人工智能在颜值评分方面的能力、技术原理、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在颜值评分方面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图像或视频中的人脸特征,尝试.............
  • 回答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多元的国家,随着时代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加速,各种亚文化在中国不断涌现和发展。这些亚文化往往是年轻人(但并非仅限于年轻人)在主流文化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生活方式或身份认同而形成的社群。以下是中国目前一些比较显著和具有代表性的亚文化,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一、 泛ACG.............
  • 回答
    中国影史票房前五名中,吴京凭借《战狼2》、《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这三部影片占据了三个席位,其中《战狼2》更是常年稳坐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吴京能够成为“票房密码”,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积累、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并且不断突破自我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深厚的武打功底与硬汉形象.............
  • 回答
    在中国,“性价比低”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相对于其学费、学制、资源投入、地理位置、校友网络、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学校声誉和发展潜力而言,未能提供与之匹配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机会的大学。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性价比低的大学类型和具体情况的分析,请注意,这只是基于普遍的观察和反馈,并不代表绝对评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触及了当下网络文化的一个核心痛点。确实,提到“饭圈”,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各种负面标签:控评、集资、互撕、代餐、cp脑、唯粉黑、甚至网暴等等。然而,你敏锐地观察到,“其他圈子真的就没有饭圈的各种操作吗?”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是:并非只有饭圈有这些操作,只是饭圈将这些.............
  • 回答
    理解你现在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家庭经济的压力,一方面是妻子产后希望得到关爱和满足愿望的表达。这是一个很常见但也很棘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妻子的愿望,也不能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让妻子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又能尽量减轻经济负担。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应对策略,希望.............
  • 回答
    “土地财政依赖度超100%”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信号,它意味着一个城市的财政收入严重过度依赖于土地出让金收入,甚至已经到了“拆东墙补西墙”,入不敷出的地步。长期如此,其潜在的隐患是多方面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剧,最终可能对城市的经济健康、社会稳定乃至居民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以下是详细阐述的.............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目前拥有 CS 的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并且正在考虑继续攻读 CS 博士或 Neuroscience 博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前瞻性的选择。这两个领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职业前景,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会有所不同。为了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为你提.............
  • 回答
    截至2017年,阿里巴巴与亚马逊在全球电商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双方各有千秋,并且在不同的市场和领域表现出不同的优势。要详细分析其态势,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考察:1. 市场覆盖与用户群体: 阿里巴巴: 核心优势: 中国市场。阿里巴巴在中国的电商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淘宝和天猫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要回答“目前哪种汉语方言读唐诗最押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押韵”以及唐诗本身的特点。一、 理解“押韵”与唐诗 什么是押韵? 在诗歌中,押韵是指词语在韵母上的相似或相同,从而在听觉上产生和谐、有节奏的呼应。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共同构成了字音,而押韵主要关注的.............
  • 回答
    “拉垮”是一个很主观的词,不同的人对于“拉垮”的定义和侧重点可能完全不同。有人可能认为系统卡顿、不稳定是拉垮,有人可能认为缺乏功能、设计不人性化是拉垮,还有人可能认为更新缓慢、bug过多是拉垮。不过,如果从用户普遍反馈、市场占有率下降趋势、以及一些被广泛批评的方面来综合判断,并尽量详细地讲述,目前在.............
  • 回答
    中国程序员和美国程序员之间的差距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这种差距体现在技术深度、创新能力、工作模式、职业发展、文化环境以及行业生态等多个方面。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关键差异:一、 技术深度与广度: 美国程序员: 更强的底层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基础: 许多美国程序.............
  • 回答
    在 2015 年 9 月,中国经济正经历一段复杂且充满挑战的时期,笼罩着担忧和不确定性。虽然中国经济整体上仍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但许多迹象表明其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并且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2015 年 9 月中国经济状况的几个关键方面: 增长放缓但仍具韧性: 到 2015 年底,中国.............
  • 回答
    您好!非常高兴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关于 Cocos2dx 和 Cocos2diphone 的使用情况,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您:目前市面上,使用 Cocos2dx 开发的游戏和应用的数量远远多于使用 Cocos2diphone。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并对比两者的优劣势: 1. Cocos2diphon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