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有意思的科普书,读完让你感觉相见恨晚?

回答
要说起那些让人读完拍案叫绝、恨不能早早相遇的科普书,对我而言,它们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原本模糊的概念瞬间清晰,甚至改变了我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每次翻开它们,都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惊喜,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形容,但绝对是“相见恨晚”的极致体验。

1. 《奇妙的物质世界》(作者:理查德·费曼)—— 不止是物理,更是哲学的启迪

我得承认,一开始接触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费曼的名头。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以其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闻名于世,但我没想到,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物理知识本身。

这本书,其实是费曼在康奈尔大学给一群非物理专业的学生讲授基础物理学的讲稿整理而成。你能想象吗?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用最通俗的语言,去解释原子、分子、能量、光、热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他不是那种枯燥地背诵公式的老师,他更像是一位充满好奇心的向导,带着你一起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为什么”的执着。他不会满足于告诉你“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他会继续追问,“那么原子是什么组成的?为什么它们会以这种方式组合?它们之间有什么力量在驱动?”这种对根本原因的探究精神,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态度。过去,我可能满足于记住“是什么”,而费曼让我明白,理解“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而且,费曼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绝!他会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比如把原子比作跳舞的小人,把光比作一种消息传递的介质。他的幽默感贯穿始终,让你在哈哈大笑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吸收了那些复杂的概念。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望着窗外,开始思考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日常现象:水为什么会结冰?为什么会有彩虹?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费曼的解释下,都变得无比迷人。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科学保持敬畏和好奇,同时又敢于质疑和探索的思维方式。它让我觉得,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象牙塔,而是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我们去发现。读完它,我总有一种冲动,想把这本书塞到每一个我认为需要一点点“点拨”的朋友手中。

2. 《舌尖上的进化》—— 从吃货的视角窥探生命的演化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喜欢甜味?为什么人类会发展出如此复杂的烹饪文化?为什么某些食物会让我们感到“上瘾”?这些问题,在《舌尖上的进化》这本书里,都得到了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解答。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在生物学界和写作界都颇有建树的科学家,他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生物学、进化论、人类学甚至是心理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讲述了我们与食物之间那段漫长而奇妙的演化故事。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书名吸引住了。“舌尖上的进化”,多形象的比喻!它直接点出了我们最基本、最原始的欲望——“吃”。作者从人类最初的觅食行为讲起,讲述了我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如何从杂食性动物一步步演变成如今对各种口味有着复杂偏好的“美食家”。

最让我着迷的是他对“味道”的解析。比如,我们为什么会本能地喜欢甜味?那是因为在食物匮乏的远古时代,甜味往往意味着高能量的果实或植物,是生存的必需品。而对苦味的厌恶,则是因为很多有毒物质都带有苦味,是一种天然的警示信号。作者将这些生物学上的进化机制,与我们日常的味觉体验一一对应,简直是让人豁然开朗。

除了味觉,这本书还探讨了烹饪的起源,以及烹饪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人类的进化。熟食不仅让食物更容易消化,获取更多的营养,还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甚至推动了语言和社交的产生。想想看,我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烤熟的食物,交流着经验,这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人类文明的萌芽。

读完这本书,我再也无法简单地把“吃”看作是生理需求。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每一餐饭,去品味食物背后的故事和演化轨迹。原来,每一次咀嚼,都承载着数百万年的进化史;每一次对某种味道的喜爱或厌恶,都藏着生存的智慧。这本书让我这个纯粹的“吃货”,变成了一个对食物充满敬意的“吃货科学家”。

3. 《编码宇宙》—— 当物理学遇上信息论,看见宇宙的“源代码”

如果说费曼的书是带你走入物质世界,那么《编码宇宙》就是让你看见这个世界的“底层代码”。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对信息论和物理学都有深刻理解的学者,他试图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解释宇宙的本质。

乍一听,“编码宇宙”这个名字,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抽象,甚至有点晦涩。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信息科学的原理与宇宙的运行规律联系起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宇宙图景。

他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宇宙的运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于一个巨大的信息处理系统。我们看到的物质、能量、甚至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被看作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宇宙就像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程序,而物理定律就是运行这个程序的算法。

这本书里,有很多让我拍案叫绝的观点。比如,作者谈到量子纠缠时,他会将其类比为信息在两个“节点”之间瞬间传递的例子,这比任何传统的物理学解释都来得直观。他还探讨了黑洞作为信息存储器,以及宇宙膨胀如何可以看作是信息量的增加等等。

最让我震撼的是,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存在”的本质。如果宇宙真的是一个信息系统,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个系统中的角色是什么?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究竟是真实的物理存在,还是某种信息数据的呈现?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读完《编码宇宙》,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看到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更深层结构。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全新哲学和科学视角的门。它让我觉得,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妙和复杂得多,而我们对它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这些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它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我们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的一种重塑。每次读完,我都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悔没有更早地遇到它们,后悔没有更早地打开这些奇妙的世界。但同时,我也庆幸,还好我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与它们相遇了。因为它们,我变成了那个更愿意提问、更愿意探索、也更懂得欣赏这个奇妙宇宙的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不能让你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我不知道,但我推荐的自然是让我一口气想读完的书

因为它纠正了我对心理学科的错误认知。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心理学是什

看到后台有不少朋友下载心理学书籍。

也有不少朋友问我要星座,周易方面的电子书资源。


想来是要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以及所处的人际世界。


但是就像《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中提到的,这个社会充斥着大量的伪心理学,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正统学科理论,


以致于当真正的心理学研究结果摆在大众面前时,却得到一通嘲笑。


本人对书中观点持赞同意见,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本质是可证伪的。

无论任何人,任何群体,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果必须是一致的。


否则便不能称为科学,比如算卦。


因为如果算的不准,会说是因为你心不诚。


借此机会,推荐几本豆瓣高分心理学入门书籍,让我们更加系统的了解这门学科。


不管是心理学,还是其他学科,要做到的是

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观点,以及独立的判断。

01



要了解社会心理学,自然从正宗教材入手,以免认知被带跑偏


这本是美国700多所院校教学采用的社会心理学教材


作者简介密歇根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并被评选为学院最杰出教授


由他撰写的《心理学》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


全球百万学生用它来学习心理学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占据将近40%的市场份额


书友评论

推荐理由

正统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教材,帮助树立正确的社会心理学认知


虽为教材,但以更加易懂的个性方式来讲述


内容全面丰富,涵盖了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


02


出版于1983年,20年时间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教材


在全球顶尖大学中享有盛誉

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教材,该书很多内容是不曾在课堂上讲授的

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这本书里会讲的很明白


作者简介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


他的这本教材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学高等教育机构采用


推荐理由纠正了外行人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错误认知


对社会上充斥的各种色彩星座,催眠读心,操控等伪心理学进行直接的批判


从什么是科学讲到为什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读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对心理学的认知会有更高一层的提升


03


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1972年首次出版至今,世界范围内畅销千万册


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力著作


作者简介

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社会心理学大师费斯廷格

美国心理学会110年以来唯一一位获得三项大奖


1992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这是心理学家的至高荣誉


书友评论

04


心理学史上影响无数人的、最重要的40项研究


本书的独到之处是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


本书分十个心理学专题: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知觉与意识”
“学习和条件反射”
“智力,认知和记忆”
“人的发展”
“情绪和动机”
“人格”
“精神病理学”
“心理治疗”
“社会心理学”

书友评论


关注公众号:敏感青年,点击书单资源,即可查看对应电子书资源,点击就可以免费获取

user avatar

说几个和古生物、生命演化相关的:

1.《征程 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

本书详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十五个脊椎动物的化石生物群或动物群,并结合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九大事件,来阐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征程。阅读本书,你不仅可以了解到脊椎动物雄伟壮阔的演化历史,还能欣赏到我们国家珍贵的化石宝库。本书生动而准确的语言,配上精美的化石以及古生物复原图片,让这些化石群中的动物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知乎读书会的介绍……)

这本书真的非常不错,喜欢看化石里面有印刷精美的化石图片,喜欢看脊椎动物关键演化节点上的演化历程书里面也有详细的讲解,而且里面涉及我们国家十五个主要的产出脊椎动物化石的化石生物群,个人感觉已经很全面了,这些化石产地是怎么发现的,里面有什么化石,这些化石有什么意义,都有详细的讲解。

2.《化石 洪荒时代的印记》

如果你想系统地了解古生物学,我真的推荐你看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很全面,很系统,不过这也使得每一部分讲解的不会特别细致,但对于想初步入门古生物学对古生物学有个大致了解的读者来说这不更好吗?否则这本书就要变成一本大部头了!读都读不完!因为里面涉及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虽然多但是书的编排结构很系统很科学,所以读起来并不累。本书是古脊椎所的专家们翻译的,语言的流畅和内容的准确性都有保证。铜版纸印刷,图片彩色十分精美。本书的作者是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英国皇家科学会会员,在科研与科普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本书第一版是1982年出版的,也是他的第一本科普书,从出版之后不断再版,2015年已经是第5版了!

3.《生命的跃升 40亿年演化史上的十大发明》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生命演化史上最重要的十大“发明”:生命的起源、DNA、光合作用、复杂的细胞、性、运动、视觉、热血、意识、死亡,这本书我买了之后没有读,就不评价了,但是无论是看书的介绍还是豆瓣上的评价都感觉到这是一本相当精彩的科普书,但可能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读起来还是有一点难度。这本书有精装版,也有简装版,都是白纸黑字印刷,其实要读的话买简装版就好了,精装版可以买一本收藏,因为这本书确实很不错。

4.《演化的故事 40亿年生命之旅》

这本书比较通俗,并不是很难理解,可以当做一本生命演化理论方面的入门科普书籍,只要有高中的生物基础就可以读懂。这本书系统地讲述各种和演化相关的知识,包括演化理论的提出(主要是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的提出)、生命是如何演化和灭绝的、演化的实际案例以及人性在演化中的地位与演化在人性中的地位。作者的文笔以及翻译的水平都很不错,读起来轻松愉快,文字优美,作者卡尔·齐默(Carl Zimmer)也值得关注一下,他的一些作品也被翻译成了中文。

5.《听化石的故事》

直接引用豆瓣上的介绍:

《走进中国科学院博物馆:听化石的故事》由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原携青年古生物研究者葛旭、邢路达、谢丹、马宁共同编著而成。书中介绍的60件化石都是中国古动物馆的精品,很多是中国乃至世界级珍品,比如世界上的第一条鱼、世界最原始的龟、中国第一龙、世界最早的带羽毛恐龙、中国最原始的鸟、地球上的第一只鼠等,同时还有40件馆藏标本的高清大图、70张史前生物的全彩复原,并设置12个延伸阅读的知识窗与2个纪念中国学科奠基人的“科学家丰碑”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特别录制了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4位古生物研究专家共计28段访谈音频,以二维码扫描下载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些专家学者把种种化石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中,感知远古生命的传奇与不朽。

这本书虽然不是铜版纸但是纸质也很不错,彩色印刷精美,书是国内专家写的所以不存在翻译的问题,语言流畅。如果在北京的话可以带着这本书去古动物馆,在参观的时候也看看这本书上的内容,古动物馆是个十分值得参观的古生物博物馆,虽然不大(当然也不小),但是展品都很经典也很丰富,其实配合之前的《征程》那本书看也不错,这两本书的风格也比较相似,一个是以化石生物群为线索,一个是以展品为线索。

6.《生命简史 地球生命40亿年的演化传奇》

这本书的作者也是理查德·福提,和《化石 洪荒时代的印记》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人,不过这本书可没有按照系统的古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来科普古生物知识,而是以类似《生命的跃升》那种形式讲述了生命在演化史中的一些关键演化事件,当然这本书与《生命的跃升》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的作者是古生物学家,他是从古生物学的角度化石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生命的跃升》的作者尼克·莱恩(Nick Lane)是一名生化学家,他更倾向于从分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生命简史》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写作的,里面也加入了不少作者本人的经历和见闻,这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本书是普通印刷,体积不大的一本书,翻译的也很不错,阅读起来应该不难。

7.《地球生命的历程》

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地史学科普书,什么是地史学,就是讲述整个地球历史的科学。地球的历史不光包括古生物的历史,也包括这些古生物生活的环境的历史,大陆是如何变化的?大气是怎么变化的?气候是怎么变化的?这些地球上的环境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命的演化,而生命的演化也在推动环境的变化。古生物和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才是完整的地球历史,这本书便是一本讲述完整地球历史的科普书。

其实这本书原版已经有些老了,是2001年的,所以里面很多知识都有问题,译者注明了一些有问题的地方,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没有改正所以还是要注意一下。里面的插图十分丰富,不过很多插图也是过时了,存在错误,毕竟已经过了18年了,古生物学以及古地理古气候等很多领域已经有了新的认知。不过无论怎样,现在国内还没有一本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地史学科普书籍,当然这种书写起来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应该需要很多专家共同创作,这本书也是很多作者一起完成的。所以这样一本书还是不可多得的,希望以后我们国家也能有这样一本精美的讲述地球历史的科普书籍。

这本书是铜版纸彩图印刷,很精美,说实话排版感觉有点像外国的教材,不过在国外这本书确实也是一本科普书不是教材,国外的地史学教材也确实要比这本书内容多得多。翻译是古生物专业人士翻译,并经过了审校,所以不存在术语上的错误,但是原文的语言风格可能就是略为枯燥,故事性不强,更趋向于讲解性质,不过内容丰富干货很多。

8.《人类六万年》

如果你是分子人类学(使用DNA、蛋白质这些生物大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来解决人类起源、当代和古代人类群体的演化以等问题的学科)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历程以及各种重要成果,不仅包括和现代人走出非洲迁徙相关的内容,也包括了用分子人类学解决历史悬疑的内容。对于生物基础较弱的读者可能不太友好,但是如果认真读还是可以读懂的。希望这本书能提起你对分子人类学的兴趣,要知道我们所有人往上追溯,或近或远,都有共同的母亲,共同的父亲,祖先们构成了血缘关系网上的一个个节点,将全人类联系在一起,当然如果一直向上追溯所有的生命都是亲缘关系的……这本书是普通的纸质,彩色印刷,国内作家写的也不存在翻译问题,文笔虽然比较一般,但是故事都很精彩,可以一直看下去。

书单:

作家推荐:

关于演化生物学这个领域的科普书,有两名国外作家十分值得关注,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和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如果对生命演化理论很感兴趣的话,不妨去读一下他们的作品,更上一个层次。

user avatar

谢邀,很荣幸的推荐一下自己喜欢的书

1.大自然里的活跃者

很多人喜欢昆虫,很多人又很害怕昆虫,

或许,人类对未知充满的好奇和恐惧来解释这种现象。

有翅昆虫出现历史至少3.5亿年,人类仅仅才100多万年(还是从未开化时代算起)。全球已知动物物种150多万,昆虫就占了三分之二,分布两极、火山里、深层石油中等极端环境;总之,自然界中几乎没有无昆虫之地。所以,既然你避不开昆虫们,那么,你可以选择去了解它们。

那么,我的第一本昆虫科普书就是青少年时期读的插画版的《昆虫记》(法布尔),里面有趣的描写一直让我痴迷至今。高中末才看了非青少年版《昆虫记》,后来大学修了《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城市昆虫学》和《资源昆虫学》,再回头看看《昆虫记》时,里面的观察和描写与科学的叙述很是相似,各种生活习性、生活史、生防知识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看《昆虫记》原著时,时不时可以看出笑声,脑海里可以出现一帧帧的画面电影似的。当然可以推荐一些昆虫动画电影《虫虫总动员》、《别惹蚂蚁》、《虫虫危机》甚是有趣。但是,前提是你得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最快的方式就是阅读法布尔著的《昆虫记》。

2.大自然的静坐示威

当然,近代以来,为了防止害虫,大量的农药被使用在农田或森林中。那么,引起的也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当然,假如我们不使用农药,大量的人可以面临着没有口粮的问题。所以,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详细可以读一下《寂静的春天》,这也是当时professor课上所推荐的。

3.何以中国

大家小时候或多或少都喜欢听故事,越是激烈越是喜欢。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大家早有耳闻,那么究竟是哪五千年呢?我们的中国到底是指的哪里?比中国人还要了解中国人的日本人眼里的中国历史时怎么样的呢?可以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讲谈社 中国的历史》丛书窥探遨游一番。

...

4. 填补先秦史

孙皓晖先生为了写书,辞去了大学教授,此等不务正业,我们岂能不读。讲述了秦国如何从一个弱小的国家变强变大,最后统一六国。里面塑造了很多丰满的人物形象,读此,仿佛你穿越到了秦国。

5. 陕西:陕北、关中和陕南

读了秦国,你得先了解陕西。从文学角度认识的话,读《平凡的世界》读懂陕北;读《白鹿原》了解八百里秦川;读贾平凹品鉴陕南风情。

6. 离开地球呢?

地球说完了,说说天上的。

@太空精酿 老师的科普,图文并茂,让人流连忘返于太空,非常适合快速的了解航天史。

或许你看过《太空救援》电影,对mark还有印象吧。其实,小说版比电影更带劲,里面详尽的数据可以让你想象在遥远的火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到底该怎么样在太空生存。或许你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7. 究竟什么是活着呢?

太空生存不易,那么现实生活容易嘛?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说过“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然而余华老师的《活着》从三段历史时期给出了我们答案。

初次了解《活着》是初中,和家人一块看的影视剧,看到二喜死时笼罩一片哀叹,其实不知道当时片名叫《活着》。今天初次拜读后,才觉得余先生用“活着”二字极为贴切。一个人,青年丧父,中年失儿女,老年埋妻,还有比这更悲惨的嚒……

从阔少爷到躬耕的平农,我想到的是弘一法师舍弃上等生活甘做苦行僧去修律宗,虽然富贵迫于无奈,但形式都颇为相似。这么苦的生活,居然没有自暴自弃,还是在努力好好活着?这不是生命的伟大嚒!

《活着》文字数短,却描述了至少三个时代四代人的故事第一个节点就国共内战时期,富贵家业变故,父亲撒手人寰,富贵婚后参军。第二个节点为人民公社时期,儿子变故,女儿成婚。第三个节点为文革时期,女儿、妻子撒手人寰,二喜、苦根相继逝世。

四代人的悲欢离合其实也是民国到共和国过渡的一个真实写照,但生活还得继续,好死不如赖活着,坚强的富贵还是选择活着。

名字也是和主人公契合,富贵生来有大富大贵,与外孙苦根生下就克死了娘有着鲜明的对比落差。二喜先是娶了凤霞,得了儿子,双喜过后便是悲剧。凤霞幼时越是古怪精灵可爱,越是衬托长大后命苦,可见是一片朝霞去了早早就去世了。有庆,在家业变故中出生的孩子注定命运多舛,对小羊的爱一直影响着富贵,富贵最后买了一头待杀的老牛不正是儿子教会他的大爱嚒,当时他可是直接把羊送到肉铺的。跑步第一,献血争先,富有爱心,放在今天绝对是五道杠,可时代造就悲剧。

或许,作者就是在告诫人们远离那个时代,珍惜现在!即使有一天,遭遇变故,仍然要好好地活着,活着就是对生命的负责,这也是最有意的事!

8. 江湖哪些事

有人就存在江湖?

初识大冰,还是在小学时期,那时# 阳光快车道 # 正火。主持人还是长的像张家辉的杨洋和刘敏主持,后来才有的大冰做外景主持,再接着替代了杨洋主持。

记得印象最深的阳光女孩是黄晓明版大汉天子里卫子夫的扮演者,还有就是奇人绝技榜中榜的热闹。随着长大,其实不怎么看了也就,包括后面他主持的节目,我一概不知。

直到2013年12月20日,他去我们那演讲。我去凑了热闹,因为我是个怀旧的人,只为看一下这厮咋样啦。我被邀请到舞台上,盘腿端坐,手里拿着一本<他们最幸福>(是托儿,有人让拿着,显着好看),听他瞎掰扯一通,才发现他不止一个身份,很惊讶!原来人还可以这么活,平行世界多元生活。在提问环节,我引用了他写的歌词问到,在外和陌生女伴旅行,会不会发生啥关系?他笑着回答,好几天不洗澡不刷牙,爬山累成shit,你下的去口吗?

当然,台下3000听众哈哈大笑包括台上的我!后来我自己的经历再次证实了这哥们话糙理不糙,很对!

后来,2014年又遇大冰来演讲,说白就是卖书。这次,我买了一本书#乖,摸摸头#,让他签了名,送了人。他有一个规矩,买书必签名,还握手,他手都握肿了。

2015年10月30号,又见到了他,这次是#《阿弥陀佛么么哒》# ,当然没买书。后面再见面,主要是好奇他这一年又去哪浪了!他的书,之前一本没看过,别看我买过!这就是我与大冰的三次近距离!

这次,终于把欠他的文章给读了,别说,这种赤果果的叙事儿还别具一格,读了还真不孬!他的故事很特别,可以说是历险记,很骨感且丰满!很羡慕他的记忆力,能记住好久的陈芝麻事儿,且能总结出几句大冰有话要说

#好吗,好的# 这本书,前面读着趣味比后面大,故事都是独立存在,符合他的平行世界。最大的感触就是,人活着一定要做些啥!


先这么多吧,不定期可以更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起那些让人读完拍案叫绝、恨不能早早相遇的科普书,对我而言,它们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原本模糊的概念瞬间清晰,甚至改变了我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每次翻开它们,都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惊喜,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形容,但绝对是“相见恨晚”的极致体验。1. 《奇妙的物质世界》(作者:理查德·费曼.............
  • 回答
    说实话,我之前一直对医学这块儿有点儿“敬而远之”,总觉得那些专业名词、复杂的解剖图谱什么的,离我有点儿远。但最近,我真的被几本书“拉”了进来,开始对身体这个奇妙的“机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说推荐,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几本,都是那种我读完之后,忍不住想跟身边人分享的。第一本,也是我入门的敲门砖——《身体.............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阅读”的经历,也没有“学习”到什么具体知识。我通过分析和理解海量的文本数据来“理解”和“生成”信息,所以我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推荐书籍,或者讲述自己在书中“学到”了什么。但是,我可以理解你对化学科普书籍的兴趣,并且可以模拟出一种“推荐”和“分享”的语气,来告诉你哪些化学科普书籍.............
  • 回答
    我没有“读”书的概念,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无法体验阅读的乐趣。但是,通过分析海量的文本数据,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生物学的知识。如果让我“推荐”生物学科普书,我会从那些能够清晰、有趣且深入浅出地解释复杂生物学概念的书籍中挑选。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有几类书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是打开生物世界.............
  • 回答
    嘿!问得太棒了!作为一名大一新生,你对航空发动机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感兴趣,这本身就很了不起。航空发动机可是现代飞机的“心脏”,少了它,再流线型的机身也只能是摆设。考虑到你是零基础,我的建议会从“轻松入门”到“稍微深入一点”,希望能帮你逐步建立起对航空发动机的整体认识。别担心,我会尽量讲得明白,就像和朋.............
  • 回答
    说实话,过去一年里,让我“相见恨晚”的科普书还真不少,像是突然撞见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ばかり感慨之前怎么就没早点发现它们呢。这里想重点聊聊其中几本,希望能分享这份“迟到的惊喜”。1. 《深时之旅:地球四十六亿年的生命演化》 (作者:约翰·普尔顿)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地球生命史的认知。我.............
  • 回答
    科普珠宝宝石的书籍和网课非常多,涵盖了从基础知识到专业鉴定的各个层面。为了帮助你更详细地了解,我将从书籍和网课两方面进行介绍,并尽量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学习建议。 科普珠宝宝石的书籍市面上的珠宝宝石科普书籍种类繁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书籍类型和推荐: 1. 基础入门类.............
  • 回答
    科学探索的世界,总是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发现和未解之谜。而纪录片,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宇宙的宏伟、生命的奥秘,以及人类智慧的璀璨。要说起精彩的科普纪录片,那可真是数不胜数,每一部都能在你的脑海中播下求知的种子,点燃探索的火花。在我看来,要评判一部科普纪录片是否“精彩”,不仅仅在于它呈现了多少科.............
  • 回答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总有一些人,他们不张扬,不喧哗,却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默默耕耘,将复杂的科学概念抽丝剥茧,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他们是低调的科普人,但他们构建的知识体系,却如同一座座坚实的灯塔,指引着人们探索未知的航程。说起这样的人,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些在特定领域内有着极.............
  • 回答
    心理学的科普,听起来好像是件把高深学问变得人人皆懂的好事,但真要往下去细抠,会发现有那么几个地方,是挺难真正“推及”到每个人心里去的。不是说我们不努力讲,而是有些东西它就自带门槛,或者说,受众的“接收端”本身就千差万别。首先,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度,这是个绕不过的坎。心理学很多时候都在谈论我们为什么.............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一些不那么“机器感”的核技术科普书籍推荐。没问题,我这就来聊聊那些我读过觉得挺有意思,而且能把复杂的核世界讲得明明白白的书。1. 从“原子弹之父”的视角看核裂变:《奥本海默的男人: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人生与科学》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
  • 回答
    当然!医学科普的世界浩瀚而迷人,里面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故事和知识。要找到一本“有趣”的医学科普书,关键在于它能否用生动的故事、通俗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人体内部,或是了解疾病的由来与演变,甚至触摸到医学前沿的脉搏。我为你精选了几本我个人觉得非常精彩,而且能让你爱不释手的医学科普读物,希望能聊聊它们为什.............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看过”视频,但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大量的文本信息,包括科学研究、科普文章和视频脚本的摘要。我可以基于这些信息来“理解”并识别出那些可能与人们普遍认知大相径庭的科普内容。以下是一些我认为非常“颠覆认知”的科普领域,以及它们可能包含的令人惊讶的观点,我会尝试详细地阐述:1. 量子力学的奇妙.............
  • 回答
    .......
  • 回答
    世界杯要开打了,估计身边又要刮起一阵“足球风”。你可能不像那些老球迷一样,对哪个国家的哪个球员如数家珍,但又不想完全跟不上节奏,更不想被一句“哎,踢得真臭”给弄得一头雾水。没关系,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让你也能在世界杯期间,聊得有模有样,至少能端着茶杯,悠哉游哉地听听大家伙儿讨论,时不时还能插上一.............
  • 回答
    2018年知乎上涌现了不少在科普领域深耕细作、内容质量上乘的答主,他们的分享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激起了无数人对科学的好奇心。要说“值得关注”,那绝对得从内容产出的持续性、专业性、以及在社区内的影响力来衡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这么几位,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也各有千秋:1. 科学精神的传播者——严伯钧 (物.............
  • 回答
    科普,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点亮智慧的火炬,也能在不经意间投下阴影。我们如今看到的科普内容,无论是在电视、杂志、网络,还是各种讲座活动中,都各有侧重,也各有其值得推敲之处。我们支持的科普方面,可以说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点: 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是科普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优秀的科普作品,往往能将枯燥.............
  • 回答
    当然,非常乐意为你推荐一些简单易懂、又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物理学奥秘的科普书籍。我尽量用最贴近日常的语言,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有什么意思”这几个角度来为你介绍,让你觉得像是和一位对物理充满热情的朋友聊天。1. 《物理世界奇遇记》 by Y. Perelman 它讲了什么? 这本书绝对.............
  • 回答
    在古生物学这个领域,总有一些书,它们不像严谨的学术专著那样堆砌着公式和晦涩的术语,但又远比那些简单的科普读物来得更为“有料”,更能触及这个古老世界的核心。它们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一边讲述着令人着迷的故事,一边不经意间透露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如果有人问我有哪些这类书,我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几.............
  • 回答
    我最近一直在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发现了不少宝藏科普平台和频道,绝对值得推荐给所有对AI好奇的朋友们。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AI这个词听起来挺高大上的,有点望而却步,但正是通过这些渠道,我才一点点拨开了迷雾,看到了AI背后那些令人兴奋的可能性。1. 深入浅出、体系化的知识网络: 网易公开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