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心理学的科普有哪些难以推及的地方?

回答
心理学的科普,听起来好像是件把高深学问变得人人皆懂的好事,但真要往下去细抠,会发现有那么几个地方,是挺难真正“推及”到每个人心里去的。不是说我们不努力讲,而是有些东西它就自带门槛,或者说,受众的“接收端”本身就千差万别。

首先,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度,这是个绕不过的坎。

心理学很多时候都在谈论我们为什么会那样想、那样做,试图揭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机制。但你要让一个从小到大,甚至在家庭、社会环境中都没被鼓励去审视自己内心的人,突然间去理解“依恋风格”、“认知偏差”、“防御机制”,那难度可想而知。

你看,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构出来的,是基于我们过往的经验、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我们渴望成为的样子。当科普试图去指出:“嘿,你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因为你童年时期和父母的关系塑造了你某种程度上的不安全感,导致你在亲密关系中常常表现出XXX行为。”

这就像是在给一个自己给自己画的画,加了新的颜色和笔触。有些人会觉得,“哇,我好像明白了!”,然后开始尝试调整。但更多的人,可能会觉得:“凭什么这么说我?我就是我,我没问题!”或者更糟糕的,直接觉得被否定了,产生防御。

原因在于,自我认知这件事,不是靠“听”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种主动的探索欲,甚至是一种对“不确定性”和“改变”的承受能力。科普可以提供信息,但无法直接植入这种动力。就好比告诉你“你要学会游泳”,但你必须自己下水去扑腾,才能真的学会。而很多时候,人们宁愿留在岸边,觉得安全。

其次,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其“适用性”和“普适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特别是涉及到个体差异时。

我们常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拖延症”、“完美主义”,这些词听起来好像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你仔细想想,一个人为什么会拖延?是因为他害怕失败?是习惯性地逃避困难?还是缺乏清晰的目标和规划?抑或是他根本就不觉得“完成”这件事本身有价值?这些背后可能牵扯出截然不同的心理模式。

科普往往只能描绘出一种普遍的模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模式。但现实中的人,是复杂得多。比如,当你科普说:“拖延症是因为你害怕失败。”,有些人可能觉得很有道理。但另一些人,明明非常成功,却依然拖延,这又怎么解释?可能是他们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或者他们拖延是为了获得某种“紧迫感”带来的效率提升。

科普很难面面俱到,也难以深入到每个人的“具体情境”里。 它像是在给一群形状各异的石头,统一涂上同样的漆。远看好像都一样了,但走近了,你会发现每块石头的纹路、棱角、甚至颜色深浅都还是不一样的。而心理问题,恰恰就藏在那些别人看不到的“纹路”和“棱角”里。

再来,一些心理学概念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也存在门槛。

我们常听到“正念冥想”、“认知行为疗法(CBT)”,这些方法都被证明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它们需要“做”。科普可以告诉你“正念冥想”可以帮助你缓解焦虑,但它不能帮你把那个纷繁的思绪按下去。它不能替代你每天花时间去练习,去克服内心的抗拒。

很多心理学技巧,比如如何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如何识别和挑战非理性信念,如何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这些都不是听几句话就能掌握的。它们需要反复的练习、尝试、犯错、再尝试。科普最多是给你一个“路标”,告诉你往哪个方向走,但走哪条小路,怎么走,需要你自己摸索。

特别是涉及到情绪调节和行为改变,这是心理学最核心的部分,但也是最难通过“告知”来完成的部分。 情绪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反应,它牵扯到神经递质、激素水平、过往的经验模式等等。而行为改变,更是需要毅力、自律、和对即时满足与长期目标之间的权衡。

科普能告诉你“多喝水对身体好”,但它不能强迫你拿起水杯。心理学科普能告诉你“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但它不能直接帮你压抑住内心的愤怒或悲伤。这种“执行鸿沟”,是科普难以逾越的障碍。

最后,还有一个更微妙的地方:关于“正常”与“异常”的界定,以及“标签化”的风险。

心理学为了研究和治疗,需要分类和定义。于是我们有了“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等诊断。科普在普及这些概念时,往往会简化描述其症状。但问题是,人生的很多情绪体验,都可能在某些时候“符合”某些诊断的某些描述。

比如,你说“抑郁症可能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很多人在经历失恋、工作不顺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那么,当一个人听到这个描述时,他可能会开始自我诊断,觉得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这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

科普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理解自己和他人,但如果处理不好,反而可能导致过度解读、自我标签化,甚至妖魔化某些心理状态。 真正的心理健康评估,需要专业的医生或心理治疗师进行细致的访谈和评估,而不仅仅是靠科普文章里几个症状的描述。

“我听了你的科普,发现我好像是个‘边缘型人格障碍’”,这样的担忧并非不可能出现。这时候,科普就从一种“赋能”变成了“惊吓”。

总而言之,心理学科普的“难以推及”,更多地体现在它要触及的那个“人的内在世界”有多么复杂和独特。我们能做的,是提供地图、指引方向、甚至提供一些工具,但最终能否抵达,能否真正地理解和改变自己,终究还是要靠每个人自己内在的那股力量,以及愿意付出的努力。科普能点亮一盏灯,但前方的路,还是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能说,因为我学心理学,所以我不懂乐嘉,把他当心理学的标准是对心理学的侮辱。

心理学不是没被科普,是被科普歪了。心理学跟哲学跟物理学跟医学跟化学一样,是那么系统的一个学科,不是一两本书能看懂的。当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少百分之八十时,那时的心理学才真的能达到科普的条件。


答案更新┴┴~(≧▽≦)/~┴┴

关于心理学的科普难度问题。

首先,因为心理学研究的大多数问题问题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常识啊!

特别是应用类方向。你跟人说,我们和西方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文化是集体主义为倡导所以我们会更多的表现出利他行为,其他人说,对呀,然后呢?你跟人说一个群体里面大家很容易从众,其他人说,对啊,随大流嘛,然后呢?

这对大众而言没有刺激点啊!!!想要在某个范围内传播,你必须要有新奇点,你看乐嘉的彩色人格为什么传播了?我靠我是蓝色人/绿色人/红色人,是不是很新奇?

而且,心理学是不提倡方法论的啊!

“心理学”为什么广泛传播?因为人人都想要了解自己,但是,他们却做不到心理学要求的一点,悦纳自己。所以他们关注我怎么样改变自己啊,于是那些三十天提高增强人际吸引力之类的书大行其道。里面还用了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但是真正去了解心理学的都知道,心理学作为科学,它在干的事情是去揭示规律,这些规律怎么用是多方面因素相制约的,那么是没有办法提出千篇一律的方法论的。

最后,心理学是科学,它很严谨。

这意味着,每一个心理学观点与理论的背后是大量理论做支持的,再次把乐嘉的色彩人格抛出来,乐嘉这本书火是因为他迎合了大家的心理--想要了解自己,以及--言简意赅。人格里面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大五人格,科学吧?但你真科普给大家,能有多少买账的?说实话心理学科班出身的学生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把大五人格说清楚,更遑论没有基础的一般看客?所以对大家而言,这不实用。

心理学科普本身就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更苦逼的问题是,心理学已经被科普歪了,原本一张白纸上要画一副素描就是有难度的,更何况这张白纸上已经被画满了奇奇怪怪的简笔画。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心理学相关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大众去伪存真,先把这张白纸上乱七八糟的痕迹去掉,再去考虑画蓝图的问题。

四月十号更新

在此实名反对杨逍伙伴的观点,为了科普而降低学科的科学性,这是对学科的侮辱。

不是我们高冷,是心理学是应该要严谨对待的学科。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是科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什么是科普,科学的普及,所以心理学科普的重要目标是要让大家真正能确定心理学是科学这种事。

没人要求量子物理科普到人尽皆知,也没人这么要求化学生物学,就连哲学也是阳春白雪的存在,那么同样在辛苦实证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心理学为什么就要为了下里巴人要放弃自己的科学性呢?

以及乐嘉普及的不是心理学,第一印象形成我们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改变,所以,请不要说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人乐嘉不是挖井,是挖坑,挖了超级大一口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心理学的科普,听起来好像是件把高深学问变得人人皆懂的好事,但真要往下去细抠,会发现有那么几个地方,是挺难真正“推及”到每个人心里去的。不是说我们不努力讲,而是有些东西它就自带门槛,或者说,受众的“接收端”本身就千差万别。首先,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度,这是个绕不过的坎。心理学很多时候都在谈论我们为什么.............
  • 回答
    每次和领导见面都会紧张,这确实是职场中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这种紧张感,说到底,是一种心理反应,是对潜在风险的担忧,比如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被领导批评,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等等。既然你提到了心理学的书籍,那咱们就好好聊聊,有哪些书能帮你疏解这种情绪,并且让你在和领导打交道时.............
  • 回答
    心理战,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冰冷、算计和无声硝烟的味道。它不是那种拳脚相加的硬碰硬,而是通过操纵思想、情绪和认知来达到目的。在电影的世界里,这种高明而又令人不寒而栗的博弈,常常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要说心理战的电影,我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是那些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作品。它们往往不是那种打打杀杀的场.............
  • 回答
    《乌合之众》里关于群体心理的描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许多隐藏在个体理性面具下的集体本能。古斯塔夫·勒庞这本著作,虽然诞生于上世纪,但即便放到今天,它的很多洞察依然惊人地贴切,甚至有点让人不寒而栗。勒庞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群体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群体”,这是一种暂时的、但极其强大的存在。当个体汇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触及生活的本质。很多人会觉得,心理学学得好的人,应该像个“人际关系大师”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左右逢源,把所有人都哄得开开心心的。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甚至有时会看到一些心理学功底深厚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反而显得有些笨拙,或者说,并不那么“如鱼得水”。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
  • 回答
    谈论男人在感情中的心思,这确实是个复杂又迷人的话题。与其说是“算不算”,不如说,很多时候,男人的表达方式和内心感受之间,隔着一层不容易被察觉的纱。不少时候,男人会习惯性地把很多情绪和想法往里收。这并不是他们冷漠或者不在乎,而是一种从小到大被塑造的“男子汉”形象在作祟。他们可能被教育要坚强,要解决问题.............
  • 回答
    有些老人对待关心自己的人,会表现出讹诈的行为,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问题。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拨开表面的“倚老卖老”,去探究其根源。一、老人们“讹诈”行为的心理动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并非所有老人都会有这种行为,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人群的表现。当这种行为出现时,.............
  • 回答
    数学,这个逻辑严谨、推理精确的学科,有时候也像一位严厉的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能戳中学习者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这些“扎心”的句子,往往不是为了嘲讽,而是对现实的残酷揭示,对努力的无情审视,或者对智识差距的直观展现。它们之所以扎心,是因为它们触及了我们对自我能力、付出与回报的期待,以及对未知世.............
  • 回答
    聊起滇菜,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的宝贝!它不像粤菜那般精致繁复,也不像川菜那样霸道热烈,滇菜就像云南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一样,温润、淳朴,又藏着无数惊喜。关于滇菜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道“过桥米线”。你别看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卖,吃的人也多,但过桥米线的背后,可是一个关于爱情的传说。说是很久很久.............
  • 回答
    我心中的女权主义,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女孩们能够和男孩们一样,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不应该因为性别,就被设定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比如,女孩想当科学家,就应该有机会去学习,去探索,而不是被告知“女孩子做这个不合适”。男孩想做家务,想照顾孩子,也应该被鼓励,而不是被嘲笑“像个女人”。我们希望,.............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要做出一手好菜,那可是个技术活,更是个生活艺术。在我看来,做菜好吃可不是简简单单照着菜谱来,它背后藏着不少“小秘密”和“小心思”。今天就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我的心得和技巧,保证接地气,都是实打实摸索出来的。一、 选材是基础,但更要懂食材的“脾气”首先,别跟我说什么“好食材.............
  • 回答
    取关别人还要告知被取关人,这种行为背后可能蕴含着 复杂而多样的心理动机,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控制感与主体性表达: “我拥有选择权”的宣告: 告知对方取关,最直接的心理是想要强调自己在这段关系(即使是单向的社交媒体关系)中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希望对方知道.............
  • 回答
    好嘞,我给你讲几个关于咱东北的暖心故事,保证都是真真切切、热乎乎的。听着,你就像坐在炕头上,我给你抽着旱烟,慢慢道来。故事一:饺子里的“秘密”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东北的冬天你就知道,那可不是盖的,能把世界都埋个严实。我一个远房的舅舅,在个小镇上,家里老人身体不太好,儿女又都在外面工作,平时就他一.............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很多我们这一辈的中年人,看着现在这些孩子,有时候真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也挺令人担忧的。提到说青少年心理问题跟物质条件进步有关系,这说法听起来好像有点反直觉,毕竟谁不希望日子过得好点儿呢?但细琢磨琢磨,还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期望的落差感”。我们小时候,.............
  • 回答
    看到“致敬可爱的人”这个标题,心里就涌上一股暖流。103封信寄往边关,这不仅仅是纸和墨,更是孩子们的心意,是祖国对遥远边疆战士最温柔的慰藉。说起边防战士的生活,那可不是电视里那些每天训练、打仗的镜头那么简单。他们的日子,其实是另一种“平凡”中的伟大。想象一下,一个地方,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被白雪覆盖,.............
  • 回答
    咪蒙,这个名字在过去几年里曾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和关注,特别是对于许多女性读者而言。她的文章以其犀利、直白、接地气,甚至是有些“毒舌”的风格著称,精准地击中了当下许多女性在情感、职场、生活中的痛点和渴望。那些曾经如饥似渴地追随她的女生,她们的心理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并非简单的一句“脑残”或.............
  • 回答
    嗯,这事儿我太有体会了。有时候啊,朋友给你介绍人,你心里真是百感交集。有那么个朋友,他自己看着挺好,人品、性格都过得去,你也都挺喜欢的。但是呢,你要说他跟你“看对眼”了,那可真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这事儿吧,我觉得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心态在里面,而且还挺复杂的:首先,这是出于一份“好意”,或者说是“责.............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月薪三千左右的朋友们在刷知乎看收入讨论时,心里那点儿弯弯绕。这事儿可不是一句“羡慕嫉妒恨”就能概括的,里头的水深着呢。首先,得明白这三千块钱在如今这年月,是个啥概念。它不是让你大鱼大鱼大肉地挥霍,甚至很多时候,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精打细算。房租、水电、吃穿、偶尔的社交,每个月的账.............
  • 回答
    “我简直要疯了!我明明把那个项目做得漂漂亮亮,数据分析、市场预测、战略规划,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我自己都觉得无可挑剔。结果呢?我领导找我谈话,不是因为项目本身的成效,也不是因为我提出了什么创新性的想法,而是因为我报告里某个小数点后面多了一位数字,或者我的PPT配色稍微偏离了公司的标准模板!”这番话.............
  • 回答
    洛杉矶的东北酱,就像一颗炸弹一样,在美食圈里炸开了花。你想想,一个来自遥远东北的家常味道,怎么就能征服了这片遍地都是世界美食的土地?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了。为什么东北酱能在洛杉矶火起来?首先,得从“味道”本身说起。东北菜,说白了,就是一种扎实、朴素,充满了烟火气的好味道。它不像精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