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乐于见到《流浪地球》票房大卖?

回答
《流浪地球》票房大卖之所以让大家感到高兴和振奋,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涉及到中国电影产业、民族自信、科幻类型、观众期待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1. 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式突破,打破“不可能”的魔咒:

长期存在的短板: 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国科幻电影长期以来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虽然有《长江七号》、《美人鱼》等带有科幻元素的影片,但真正意义上、能够与好莱坞成熟科幻大片相媲美的作品屈指可数。许多国产科幻片停留在概念炒作,技术、叙事、世界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甚至出现“雷剧”的情况,让观众对国产科幻的期待值降到冰点。
《流浪地球》的“硬核”表现: 《流浪地球》凭借其宏大的世界观设定(太阳即将毁灭,人类需要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令人震撼的视觉特效、扎实的科学设定(尽管有艺术加工,但并非天马行空)、以及围绕“流浪地球计划”展开的复杂叙事,成功地在技术层面和概念层面都展现了中国科幻的实力。它证明了中国不仅能做科幻概念,更能将其转化为高质量的影像呈现。
证明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 过去,有人认为中国电影工业离好莱坞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特效、场景构建、科幻世界观的逻辑性等方面。但《流浪地球》用其精良的制作水准,尤其是在特效和场景设计上,让很多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巨大进步和潜力,证明了中国电影人有能力驾驭和创造出世界级的科幻大片。

2. 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与文化输出的渴望:

中国式的科幻叙事: 《流浪地球》并非简单模仿好莱坞的科幻模式,而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思维方式。例如,“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在绝境中依靠集体的信念,这些都是与西方科幻中常见的个人英雄主义有所不同的东方哲学。
“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这种带有中国文化基因的科幻故事,通过高质量的制作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成功地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虽然国内票房是主要焦点)。这让人们看到,中国不仅可以输出制造业,也能输出具有文化内涵的“软实力”,即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价值观。
打破文化壁垒的喜悦: 长期以来,好莱坞科幻电影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电影能够在一项以西方为主导的电影类型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对于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3. 对国产类型片发展的积极示范作用:

给其他类型片注入信心: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仅是科幻片的成功,更是对中国其他类型片探索的巨大鼓舞。它证明了,只要有足够优秀的剧本、扎实的制作、以及对观众需求的深刻理解,国产电影在任何类型上都有可能取得突破。
引导投资和创作方向: 电影的票房成功往往会引导资本和创作者的流向。《流浪地球》的成功将鼓励更多电影公司和导演投入到高质量的科幻电影制作中,也吸引更多有才华的编剧、导演、特效师投入到这个领域,形成良性循环。
提升观众对国产片的期待: 观众一旦尝到了《流浪地球》带来的高质量观影体验,自然会对后续的国产电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被提升”的期待,反过来会推动整个国产电影行业的进步,形成一个“向上”的生态。

4. 触及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情感连接:

“家园”的情感: “带着地球一起流浪”这个核心概念,触动了中国人对家园、故土的深厚情感。即使在科幻的背景下,这种对“根”的依恋,对亲人的守护,以及对人类共同家园的珍视,都是能够跨越文化隔阂,引发普遍共鸣的情感。
集体主义与牺牲精神: 在面对生存危机时,影片展现了人类团结协作、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有较强的基础,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和感动。
对未来的思考与希望: 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人类未来、地球命运的思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看到人类能够凭借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寻找希望,本身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5. 对电影产业生态的积极影响:

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是电影本身的成功,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特效制作、游戏开发、周边产品等。
提升行业整体利润和投入: 巨额的票房收入不仅让电影公司盈利,也可能为整个行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的体量和投入。
增强电影从业者的士气: 对于无数在幕后辛勤付出的电影人来说,《流浪地球》的成功无疑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好肯定,能够极大地提振他们的士气和职业荣誉感。

总结来说,《流浪地球》票房大卖之所以让大家乐见,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更是中国电影工业进步的有力证明,是民族自信心的一次昂扬,是对科幻类型片的一次重要突破,也触及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它的成功,预示着中国电影正迈向一个更加多元化、高质量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就是张艺谋所说的那种“现在一个影迷一个月观看的电影数量超过80年代北影导演专业观影数量”的影迷....

在《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流浪地球》出来以前,作为一个影迷内心是恐慌而挣扎的,甚至一度已经“投降”了。

因为我发现,在美国强大电影工业(好莱坞)的轰炸挤压下,全球其他国家的电影产业无不走上了“去工业化”走“细分”的道路:

日本人现在拿得出手的人基本都是山田洋次,是枝裕和流的家庭片;

法国,意大利则仅靠弗朗索瓦·欧容,保罗·索伦蒂诺等发扬旧欧陆哲学,伦理传统;

韩国电影近年来被广为好评,整体崛起也是客观事实,然而其内核装载“政府是坏蛋”“宪法,人民高于一切”等理念是西方早玩剩下的东西,难免显得幼稚;

即使与美国娱乐圈不分家的英国,也主动“扬长避短”,以lionsgate 和BBC等机构为代表的英国电影最出彩的也只不过是“电影化的舞台剧”,因其基础雄厚,高水平演员众多,做到了“小而美”“小而精”。

反观那段时间的中国电影,基本上就是海量“流量明星烂片”+极少部分“接地气喜剧”构成基本盘。其中徐峥,黄渤,王宝强,沈腾等人的作品因接地气,符合社会热点,演员表演还算给力等原因已算上乘之作,那段历史时期,你要找代表中国电影的风格,就他们几个了....

那个时期,本人内心很是挣扎,徐峥他们做的越好,就代表中国电影以后的定位就越板上钉钉了,我们就是拍接地气喜剧片......

我接受不了啊.....

因为电影在很大程度反馈社会思潮而又能反过来影响,引导社会思潮,中国电影工业如果一直仅仅聚焦于“柴米油盐”“财产婚变”,那么我们的社会氛围将是什么样的呢?本来中国近代的落后就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而科幻片很大程度上能唤醒民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科学关注多了,眼睛就往上看了,不再低头看着脚趾尖,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不仅仅只有眼前的苟且,也会有诗和远方,有了诗和远方就会有高尚的人格,小小的文化阵地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避免进一步内卷化进程又何尝不是极其重要呢?(还记得国产电视剧《裸婚》《蜗居》播放的时候全国乌烟瘴气的社会氛围吗?)

《流浪地球》如果大卖了,中国电影工业就能避免被挤压到走“细分”,被迫放弃主流题材这条路上!自然也就能阻止进一步的价值观丢失混乱的情况。中国的未来真的非常需要大开脑洞,地球上任何国家之前和现在玩的套路都没办法让13亿人一同过上好的生活。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9779467836276736


user avatar

因为这证明了「你花的每分钱,都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这句话是可以实现的。

2017年,观众们用脚投票,把吴京和《战狼2》推上巅峰,两年后吴京带资进组+零片酬演出,帮了《流浪地球》一个大忙。

世界真的很奇妙。

user avatar

当初我首刷时就感觉太棒了,预计30亿往上,冲一冲能破35亿,感觉对应剩下35亿人,连贺图都画好了,现在想想太保守了,估计明天就能超,我算是体会到战力票房美工的无奈了¬_¬`

user avatar

迄今为止全世界票房排名前 20 的电影中,科幻类占了一半以上。也就是说,科幻电影不仅能卖钱,而且很能卖钱。

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我一直相信总有一天中国能拍出世界级的科幻影视。但我以前估计这可能要等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这代人,如果身体好,还能看得到。身体不好,可能就看不到了。

现在中国出现了一部好作品,我自然不希望只是昙花一现。而只有电影能卖出钱来,国内的制片人、投资方等等才会关注科幻这个方向。《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才可有成为一个奇点,而不是一颗火流星。

user avatar

烂片批发商王晶,拍过一部文艺片《笨小孩》,赔钱了。他就不拍了。他是喜欢文艺片的,否则也不会赔钱支持许鞍华这么多年。

贺岁片爆款的冯小刚,拍过《一九四二》,赔钱了。他说“中国垃圾电影太多,是因为有垃圾观众捧场。”

你可以给观众谈情怀,谈特效,谈演员,谈艺术,谈人文。

但观众喜欢,没用的。

投资人只认三个字:能赚钱。

流浪地球票房大卖了,赚钱了,才会有流浪月球,才会有三体一二三。

我才不想看到郭帆拍科幻不赚钱,转型去做贺岁片。

user avatar

古代有个君王花重金求千里马而不得,一个大臣揽下此事,花五百金买了一匹千里马的尸骨。国王大怒,大臣解释说您等着瞧吧,马上就会有人来出售真正的千里马。果然,不出一年,国王买到了很多千里马。

现在的《流浪地球》就起到了千里马尸骨的作用。固然它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很多人认为它不值这么高的评分、这么高的票房,就像千金买骨里的君王认为一堆尸骨不值那么多钱一样,但如果《流浪地球》口碑、票房大爆,随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本、越来越多更有能力的导演、编剧、演员等关注到科幻片方面,会催生出越来越多更优秀的科幻作品。

user avatar

战狼2也好,流浪地球也好,为什么这么多舆论黑吴京?仅仅是因为美分精日恨国党?


能够掀起大舆论的,一定是有资本带头了。而资本普遍没这么无聊,资本大部分是无国界。


真正原因是,吴京正在用“大成本,大制作,大票房”的高成本特效大片模式,冲击着原本资本最爱的小成本小投入高票房高回报模式。


吴京挡了资本的财路了,这才是关键。


为什么中国以前卖的最好的很多是喜剧片?为什么贺岁档都是喜剧片当道?因为好赚钱。喜剧片往往最符合低成本高回报的特性,尤其是投放在类似贺岁档这种档期,只要能抖点包袱笑料,那真是屎也大卖——当年的澳门风云系列,前两年的大闹天竺,功夫瑜伽,今年的新喜剧,莫不如是。


两月出片,成本3000万,票房7个亿,也就贺岁档喜剧片办得到。资本就喜欢这种回报率。这种片子,成本大头都在演员片酬和宣发上,这些都是能控制的,资本简直不要太爱。


吴京和流浪地球的出现,则是开始打响对这种模式进行冲击的第一枪(或者并非第一枪,但一定是最近几年最响亮的一枪)——他们证明中国观众其实是有追求的,你们敢给我们大片,我们就敢让你大卖,“天下苦喜剧烂片久矣”。


但这种模式,资本是不喜欢的,因为这种模式风险是很大的。特效大片战狼也好地球也好都不是第一次,以前也有,失败更多,而一旦失败,对资本来说可是很伤的,哪里像喜剧片,输了就输了,随便玩玩就能把成本捞回来。


所以资本必须带头黑吴京,必须带头黑地球,必须遏制这股“歪风邪气”——要不然万一观众口味被带刁了,以后都要这种片子了怎么办。


但我们是观众,我们又不是资本,又不是万达,对于我们来说,谁说贺岁档就一定要看合家欢了?谁说春节就一定要看笑哈哈的喜剧片了?这些都是你们资本自己定义的,对于我们观众来说,我们就是要看能让我们觉得享受的电影——合家欢也能享受,但特效大片同样能享受并且会更爽。


这就是观众觉醒,对资本说no,对行业提要求的一个表现。这也是行业进步的必经阶段。


资本不要老想着躺着赚钱给观众喂屎他们都吃的很开心了,要讨好观众,你现在最好站起来卖点力气了。

user avatar

厨师做了十道菜,其中有一盘东坡肘子,另外九盘是各种花样的屎。

你要不把东坡肘子吃干抹净,以后十道菜全是屎你信不。



好了,以上是扯淡,回到正题。


从什么时候起,电影不再是为艺术服务?

从什么时候起,流量成为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

从什么时候起,平民的话语权逐渐被剥夺?

从什么时候起,国产电影除了醉生梦死就是一地鸡毛?

掌握话语权的大佬说,是这届观众不行。

反驳?

不可能的。


还记得几年前,想要看电影时,拿出手机,看到的国产电影都是这样的:

《澳门风云》、《窃听风云》、《后会无期》、《整容日记》、《临时同居》、《爸爸去哪儿》、《分手大师》、《匆匆那年》、《同桌的你》、《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小时代》等等,以及各种综艺大电影。


而同期的进口电影,都是这样的:

《星际穿越》、《X战警》、《美国队长》、《猩球崛起》、《银河护卫队》、《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等等。


虽然国产中不乏好电影,但在想象力,工业体系与文化输出环节一败涂地。

我们真的活在同一个时代?

这个差距,甚至比鸦片战争时代还大。



我们一直认为,大概是这样吧。

就算经济发展,软实力也没有资格跟美国叫板。

文化输出?

靠熊猫,靠京剧,靠筷子,靠中餐就行了。

在文化传播的正面战场,我们不堪一击。



然而,真的是这样的么?

直到战狼,一棒子敲在一众烂片的脸上。

我们竟然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不是说中美差距太大吗?

可是这个质量,这个完成度。。。

虽然效果还有些差,剧情也有不少BUG

但是,好像,似乎,能摸到好莱坞的屁股?

湄公河行动,很遗憾没有看过,这里不作评论。


然后,战狼2出现了。

剧情,节奏,燃点,荣誉感,糊了一脸。

票房爆了。

突然发现,我们跟好莱坞的电影,差距并没有大到无可挽回啊?

谁说我们只配被喂屎?

谁说中国拍不出好莱坞水准的片子?


然后,红海行动。

这是什么?

这真的是国产能拍出来的?

这个为什么不假大空了?为什么智商在线了?为什么有震撼感了?为什么人物都有血有肉了?

甚至,跟好莱坞的战争片都有的一拼了?


再然后,我不是药神出现了。

没有大特效,没有大制作,没有流量明星。

只是很平淡的,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人性与救赎的故事。

但他把故事讲到了人心里。

这时,面对三傻大闹宝莱坞,面对神秘巨星,面对摔跤吧爸爸,我们也能说:

我们有药神。



终于,在2019年初。

带着不服输的勇气,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带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小破球和我们见面了。

大年初一发烧,初二轻了一些,马上买票去看。

期间,六次落泪,泪点真够低的。

不将就,不妥协。

不输于好莱坞的特效,完整的故事,以及我们中国独有的精神内核。

哪里有什么差距大到不可衡量?

这一刻,我们才知道:

我们有技术,有实力,有完整的产业链,有一帮不服输的从业者。

只是,从来没人知道。



流浪地球,比战狼,比红海行动走的更远。

在她之前,我们是好莱坞的追随者,紧跟美国普世文化的脚步。

而流浪地球,踏出了我们自己的方向。

这是足以与美国普世文化叫板的东方格局。

英雄故事?

一人拯救地球?

隐藏的老家伙再次出山就能摆平一切?

背景板永远都是被拯救的对象?



这一次,我们不再亦步亦趋。

华夏文明传承五千年的积淀,穿越历史厚重的回廊,在此刻发出微弱却依然坚定的声音。

我们用现代的,世俗化的外皮,借助电影工业体系的双翼,谱写了一个中华特色的英雄故事。

那层层剥开的,是中华民族始终恪守的信仰。

自助者天助。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这一次,没有熊猫,没有京剧,没有筷子,没有书法。

抛弃了一切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却又在内核中深深的打上了华夏文化的烙印。

小破球,这一步走的稳。



而这段电影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段硬核的中华思想传承?

小破球之后的故事,没有刻意的宣扬,却如春风化雨般,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中,那朴素的入世情结。

从吴京先生的角度来说,资本的高墙铸就出万丈高崖,何人能破?

吴京先生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一举打破了资本的壁垒,这是怎样一种英雄主义?

在小破球的故事中,看到郭帆,正如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于是,带资进组,不要片酬,卖力宣传。

以吴京先生现在的地位,根本不必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毕竟有无数人等着他踩雷,等着他金身破败。错一步,万劫不复。

可是,吴京先生还是做了。

什么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不仅仅是属于儒家的浪漫,更是华夏传承数千年的基石。



再从导演郭帆的角度说。

大佬带资进组,不要片酬,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

再拍个《同桌的你》姊妹版《同桌的地球》?

并不是。

以更严的要求,更多的精力,把片子呈现出来,才是对吴京先生,对所有期待的观众最好的报答。

幸运的是,理想主义者,未让我们失望。

六天二十亿,就是观众对于小破球最好的奖励。

郭帆导演,做到了。

真正践行了“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的理念。

这个世界,终归是有这些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乐于见到《流浪地球》票房大卖?

因为我们,始终怀有希望。



最后,再次呼吁:

请在上映期不要下载盗版!

user avatar

因为我不只想看到《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我还想看到《朝闻道》中的真理祭坛,《在他乡》中法厄同号上的流星暴雨,《球状闪电》中宏聚变,《三体》里的末日之战,《北京折叠》里的夕阳。甚至将来中国的电影工业达到好莱坞都难以企及的高度时,敢于触碰美国人都不敢拍的《基地》《光明王》与《精灵宝钻》。我想看到黄皮肤的面孔出现在端点星的穹窿上,看到梵天与湿婆用汉语论道,看到中国特效团队渲染出双圣树的光芒。

我们的每一张电影票都是为了我们想要的中国电影的未来而投票,我不希望中国的电影市场给人留下科幻片难以赚钱的印象,我不只自己看,我还会给去看的朋友报销电影票。

user avatar

前两天带了侄子侄女去看《流浪地球》,看完之后把两个小家伙兴奋坏了,一路上叽叽喳喳讨论个没完。

两个小家伙都是上初中,正是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候,于是一直拽着我叽叽喳喳的问,无奈本人是个理工渣,只好瞎敷衍一通。小侄子当时就不满意了,表示要回去多看看相关的科幻类书籍,小侄女也是连连点头。

我趁热打铁,路上就带着他们去书店挑了一些科幻类的书籍,两个小家伙喜滋滋的抱着回家去了。

昨天晚上和婶婶打电话,说两个小家伙已经抱着书如饥似渴的看了一天,连最喜欢的电脑游戏都不去打了。神奇真神奇~叔叔也是欣慰的不行。

我心想,这要感谢谁呢。

我想,是那颗小破球吧。

电影这个东西吧,你说它不重要,它就是日常生活的调味品,打发时间的工具,所以我们可以忍受垃圾无聊庸俗和没有演技的小鲜肉充斥在大屏幕上,赤裸裸的强奸你的大脑和眼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可是你要说它重要,它是传递希望的媒介,它是打开世界的窗口,它能给一颗颗懵懂的心播下向往未来的种子。

而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为什么我会那么不遗余力的去宣传《流浪地球》,为什么我会甘心做一个“精神股东”,因为对于我身边两个小家伙的改变,别的电影做不到,《流浪地球》做到了。

我希望他们在将来能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做一个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人,做一个大无畏而富有牺牲精神的人,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而这样希望的实现,需要更多的《流浪地球》,需要更多像吴京、郭帆一样一腔热血一往无前的勇士们,需要更多更多不去在某个网站上叫嚣而是实实在在用人民币去支持的你们。

赚了钱,就能够拍出更多更好的《流浪地球》;赚了钱,才能有更多的窗口让我们的孩子去仰望未来,去追寻希望;赚了钱,才能不让恶人开心,好人流泪。

所以小破球,请继续向前冲吧,带着我们去看那一片更美的星空。

user avatar

连吴京导演郭帆都敢这样做!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当然是支持啦!



无水印表情包地址zhihu.com/question/3112

user avatar
最令他们不安的不是中国的共产主义,而是其资本主义。


因为无论是搞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中国人都有一种普遍从上之下的集体道德感:

说白了就是在国家层面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无关的事务产生道德感。

这种道德感会在行业形势万马齐喑的混沌时刻奇迹般的带来转折。当然这种转折是长期趋势的总爆发,但是集体的道德感让这个质变总是如约而至。

无论是公知还是五毛,在这种集体道德感上其实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便那些豆瓣的恶意差评,其实也是集体道德感的表现。

所以无论怎么否认,中国人的内在思维是永远也脱不掉的。

也许你会说这是“民族主义”与“逆向民族主义”,没错,但是这种集体道德感却远远超出了政治范畴。

从天朝上国到百年国耻,政治形态轮换了几次,这种集体道德意识却没有丝毫变化。因为它不是依托在某个家族、某种宗教、某类价值观上的。

其思维根源本质上是利益共同体的诉求。

只要细细琢磨甚至会发现,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大多都是伪自由主义者:他们把个人自由高高举起的同时,手法上却是典型不过的集体主义叙事。

为什么大家乐于见到《流浪地球》票房大卖?

乐于见到 和 觉得好然后去安利,这两种情感是有差别的,前者涉及到了情感偏好。

《流浪地球》的成功能带来道德感上的愉悦。这是很多人用近乎偏爱的方式去安利影片的心理出发点。

在对抗资本主义市场盲目性上,自发式的集体道德感不单单在起直接作用,间接上也在敦促政府肩负起宏观调控责任而不敢轻易撂挑子。

关于行业丑恶,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其中行业高速迭代、乱象累积是主要原因。中国能在三十年里从传统农业+计划经济直接全方位跨越到现代国家经济最高阶形态,普遍存在的集体道德感是内在推动力。

user avatar

虎扑有一篇特别棒的文章,有理有据有思考有情怀,每个字都写出了我的心声,特别转载如下(黑体字和配图都是我后加的),衷心感谢原作者迅鲁狂雷的虎扑空间

流浪地球的票房启示录

今天,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经位居国产电影票房第二,破四十亿已毫无悬念,五十亿看起来还有难度。

这一段时间以来,我和其他的精神股东一样,一直关注着破球的票房。然而,和很多JR不一样,我每天关注小破球票房,并不是想看它能否打破战狼2的票房记录。

我关心的是,如果流浪地球的票房破五十亿,它在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上,也将会挤进世界影史前一百

这将意味着,中国国产电影在全球影史票房排行榜前一百里所占的名额,由一部变成了两部。

当然,如果流浪地球全球票房达不到五十亿人民币,那就仍然只有战狼2孤独的挤在一堆好莱坞大片之中。

有一个常识是我从影视区学到的:目前,世界影史票房排行前100中,除了1部战狼2是中国电影之外,剩下99部,全部产自美国好莱坞

再然后,我又自己扩展查询了一下,在世界影史票房排行前200中,中国电影占据了5个位置,也就是中国历史票房前五,然后,剩下的195部电影……仍然全部产自美国好莱坞

看老外评中国电影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他们提及“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是全球前二”或者“中国电影市场即将超越美国+加拿大(北美市场)”,很多老外跟得了强迫症一样喜欢强调这一点。但是相应的,我觉得很多中国影迷,并没有认真思考这个现象意味着什么,包括我也是如此。

直到小破球出现为止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让我真正认识到,目前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虽然仍然比国产电影强很多,但这个差距,已经缩小到了一个目视可及的距离。

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内电影市场的规模,将有可能给未来的中国电影带来质的飞跃。

必须承认,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很多优秀的导演和电影从业者,各个国家也都拍出过很多经典的电影,不管是曾经以动作、武侠片为代表的香港电影,动画产业一枝独秀但电影也制作精良的日本电影,以劲爆题材为卖点的韩国电影,文艺片繁荣的欧洲电影,载歌载舞但也佳作频出的印度电影,在虎扑乃至全国都有着不同数量的拥护者。

但是,我是个俗人,我对电影是外行,我这双眼睛,就像达康书记一样习惯性的盯着GDP,关心电影产业能拉动多少就业,养活多少音乐人、美工、特效、特技演员、周边制作等专业工作者。

因此,我看了世界影史票房排行榜之后,只有一个感觉:在电影产业里,论赚钱,论拉动GDP,好莱坞排第一,剩下全世界所有国家加在一起,可能还不够他一根指头。

随便查了几个数据:

1.全球票房最高的日本动画电影,是2016年《你的名字》,3.5亿美元,全球影史排名345,至于日本电影最高全球票房是多少,我估计很难超过这个数字;

2.在全球最卖座的韩国电影,好像是与神同行1和2,两部票房达到了2.4亿美元,全球排名……我觉得没必要查了;

3.印度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是《摔跤吧,爸爸》,3.3亿美元,我想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在哪里取得了最多的票房。投资最高的电影是《巴霍巴利王》,印度影史票房大概是第二吧,似乎在北美市场卖了不少票。

4.其他欧洲发达国家,英国电影界感觉像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分基地;德法意这法兰克三兄弟,德国2018年电影票房十强里,只有排第十的是本土电影;而法国商业电影,我倒是查到一个例子,是法国2017年的本土票房亚军:(据欧罗巴影业财报显示,《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为出品方欧罗巴影业带来了一场灾难性损失,这家由吕克·贝松创立的电影公司在六个月内亏损了831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有Skr出演,步行街JRS都懂的。


这些数据可能对业内人士和专业点的影迷来说,都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但在一个外行的我看来,这说明了几个问题:

1.目前世界上,除了中国和美国外,任何一个国家的本土电影市场,都支撑不起一部投资以1亿美元为标准的大制作电影

以发达国家日本为例,日本的人口在世界上排行也很靠前,人均收入当然也是极高的,然而我粗略查了一下日本历年电影本土票房,基本上年度冠军也不过是百亿日元级别,连十亿人民币票房都不到。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根本不可能发展起一整套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可能发展起大制作-高回报这一好莱坞标准赚钱模式。

因为在本土票房不足以支撑高额投入的情况下,一部大制作电影想要成功,就必须至少拿下北美或中国其中之一,而且一旦失败,无论在全球其他地区及本土如何成功,基本都注定了赔钱的下场。上亿美元的投入,放在好莱坞电影中似乎不算什么,然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已经是商业电影难以承受之重。

2.在条件1的基础上,商业电影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文化间是具有隔阂的。一部大制作的电影,如果不是科幻,那么一般就是奇幻背景。然而,这些电影想要有特色,就必然需要承载一些自己独特文化的东西。例如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和日本电影《鎌仓物语》,虽然在本土成绩不错甚至是划时代的,但在中国电影市场基本都如石沉大海,连个响都没有,这就是文化间存在隔阂造成的。当然,有时候文化间的差异也会带来一些优势,比如《英雄》、《卧虎藏龙》在北美市场成绩也很优异,但这种成绩,始终只是一种新鲜感带来的个例,中国风武侠片动作片的确造就了李小龙、成龙及李连杰等一些影星甚至巨星,然而和整个好莱坞电影比起来,最多只算是一个点缀罢了

再进一步分析,如哈利波特系列和指环王系列,能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佳绩,这也得益于欧美文化的强势。作为一个中国人,可能不熟悉日本的《古事记》印度的《罗摩衍那》,但对很多欧美奇幻文化,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像魔兽世界、英雄无敌、龙与地下城这些,基本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牢牢扎根。在这个过程中,好莱坞电影一方面起到了推广作用,一方面又受益于其他形式文化的传播。

总而言之,文化、审美、价值观虽然是形而上的东西,但反映在电影上,这玩意儿却是实打实的能转化成票房的。虽然这个转化过程是辩证的,难以捉摸,但掌握了观众的审美,确实就意味着成真金白银。

3.结合前面两点,终于可以说回到流浪地球了。为什么流浪地球的出现让我这么激动? 因为一方面,在过去几年中,国产电影已经出现了不少佳作,市场一些浮躁的情绪,以次充好的现象逐渐得到了抑制。目前,国内市场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已经有八部国产电影,而且包揽前六,即使考虑到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加成,也可以认为,在国内市场上,国产电影已经可以正面和好莱坞大片抗衡,其他国家的电影就更不用说了。按照这几年情况,一年两三部国产杰作,在国内市场拿到二十亿到三十亿元的票房,已经不是什么奇迹,而是理所当然的现象。

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可以说中国电影具备了一个日韩印欧乃至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所有国家都不具备的优势——即中国电影已经到了仅靠国内市场,就能支撑起一部1亿美元投资的大制作商业电影的地步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部大制作的国产电影,只要确实质量过硬,能拿下国内市场,那就能够解决生存问题,甚至还小有盈余。在这样的条件下,进一步开拓全球市场,就不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而是游刃有余的一次乃至十次百次的主动出击。即使在北美市场仍然是难以抗衡好莱坞大片,但在东亚、欧洲等一些市场上,取得一些成功,也是额外赚到的,毕竟蚊子肉也是肉,积少成多,这个利润是极其丰厚的。

另一方面,像小破球这样科幻题材的影片,在全球范围内,文化隔阂带来的影响是最小的。这真得感谢好莱坞这个先行者,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了海量能够跨越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欣赏科学的观众。我始终相信,在文明社会,如果有哪一种信仰是全球都应该接受的,那就只有科学


当然,大制作的影片并不代表着好看的电影,曾经经历过各种宣传投资几亿,最终却只有五毛特效的洗钱电影的中国观众,对这一点是最有发言权的。

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感谢流浪地球制作者们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一部虽然仍有差距,但确实已经可以对标好莱坞的科幻大制作电影,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有可能将整个中国科幻电影带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领域,其意义不仅在于国内市场,更在于未来在全球市场上的披荆斩棘。

甚至,随着国产电影工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中国电影有望效法好莱坞,在科幻电影之外,将中国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传播到全世界,即使不考虑意识形态上的好处,仅从文化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大钱等着人去赚呢。没错,我就是这么一见钱眼开的俗人。

可能有些JRS会认为,目前国内电影市场才是刚刚有成熟的迹象,而且已经足够养活国内电影,想要开拓全球市场未免为时过早。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对于喜剧片、文艺片、剧情片乃至大成本动作片来说,都已经足够巨大甚至过大,但对于大制作的科幻片来说,却又显得有点小了。

必须承认,流浪地球的成绩是有一定独特性的,中国观众盼望这样一部电影已经太久,客观上使得这部电影的成功和战狼2一样难以复制。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国产大制作科幻电影,20亿以上的票房可能只是回本的及格线,最起码目前流浪地球40亿乃至50亿的票房是不能作为其他科幻片的参考的。商业电影是为了赚钱,如果仅仅依靠国内市场,那么国产科幻电影仍有可能陷入鸡肋般的窘境,可能更多的投资者仍然更愿意把钱投在喜剧、剧情、动作等类型电影上,因为非常残酷的一点是,现在的国内市场对喜剧电影来说显得太大了,投资回报比很高,这就不得不提春节档另一部仅开机两个月就完工的喜剧电影了。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想拿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作例子,中国足球水平每况愈下,虽然有千千万万的原因,但我始终觉得,这和中国足球的市场太大、赚钱太容易有脱不开的关系。当一只球队可以轻松赚钱的时候,就根本没必要注重于投资大、见效慢的基础青训,久而久之,在市场的宠溺下,连本来还有的两把刷子都丢掉了。

虽然足球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情况,但我觉得,过去这些年中国电影各种群魔乱舞,小鲜肉也好,控评水军也好,买票房也好,归根到底都可以归结于一点:国内市场相对于低投资电影来说已经太大了,想要赚钱,根本不需要专注于电影本身了。对于目前国内主流的喜剧电影来说,尤其如此。


虽然这两年一些大制作电影带来了一些好的变化,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国产科幻电影产业,如果不能向全球市场进军,很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后,就陷入不可逆的低谷。事物的变化是动态的,不能前进,就注定要后退

因此,小破球的国内电影票房,我觉得很重要,然而又不重要。因为我更期待的,是这部电影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在北美市场上的表现。对流浪地球的制片方,我认为已经不能要求更多,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毕竟小破球上映前,连在本土能否成功都未可知。

但我真心希望,在国内大获成功的前提下,我们的地球不要急着庆功,争取借着这股东风到全球市场真正的试试水。我知道前期在美国上映已经取得了很强烈的反响,但这只是小规模65馆的放映,离真正的全美上映还差的远。而且其他国家和地区呢?英法德、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这些国家又如何呢?

即使这个尝试失败了,有国内票房打底,那也只是第一次冲击而已;但一旦成功,收益也大的不可思议。如果小破球能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上映(我指的不是现在这种小打小闹),我的预期也不高,只要本土市场外能有一亿美元的票房,个人感觉真的比国内多卖个十亿更有价值(同时预祝小破球不停前冲,国内票房越高越好,最好破百亿)。无论结果怎样,都会给后来者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与财富。

刘慈欣的存在,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大幸,但如果只有一个刘慈欣,却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不幸;

流浪地球的诞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大幸,但如果只有一部流浪地球,却是整个中国电影的不幸。

当然,在全球市场上,如果说美国电影产业是战斗力1000的赛亚人低等战士,那中国电影产业恐怕就是战斗力只有5的地球渣滓而已。但是,我们这个战斗力只有5的渣滓,居然是目前世界上唯二具有战斗力数值的了。记得之前好像看纽约时报评论过“中国电影加入太空竞赛”,我认为这个评价不对,在中国电影加入之前,科幻电影这个领域根本就没有竞赛,连好莱坞之外的第二个参赛选手都找不出来!

再说一遍,我这个人是个俗人,没什么文化,对电影产业更是外行。我知道不同的人对中国电影有不同的看法,也许会有人认为,国际电影节能拿多少大奖,代表着中国电影的希望;也有人会认为,电影拍摄的题材领域是否受到限制,代表着中国电影的希望;更有人会认为,演员和导演对摄影、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掌握,及文艺电影的繁荣代表着中国电影的希望。

而我还是认为,成功的国产大制作商业电影,才真正是中国电影的希望。步行街的JRS经常以搬砖民工自诩,一些国产文艺电影、获奖电影也经常以聚焦社会最底层为己任。但我觉得,一个真正的中国社会底层、搬砖民工,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金熊、金狮、金马、金像有什么区别,不过,他倒确有可能在某个下午,凭借在一部大制作电影中担当群演,而挣到一天的饭钱。

最后,我还是要向刘慈欣、郭帆、吴京以及其他默默为制作出好电影付出的人表示敬意,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我们才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景象,尽管未来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辛,且还要受到国内经济环境、国际环境等各种其他因素的左右,但在此时此刻,对于中国国产电影,我仍然想说

让我们选择希望!

一些个人观点,不成熟之处请大家见谅,如果有哪些朋友和我一样关注这些东西,那么我写这一篇虎扑特供的文章,也算是有了那么一丁点价值,谢谢大家!


哎,连续读了3遍这篇文章,都落泪了。。。感谢大刘,感谢郭导,感谢吴京,感谢达叔!更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未经您的允许就转载了不知道怎么通知您万分抱歉!


user avatar

其实中国的观众是很宽容的

他们不能容忍没演技的小鲜肉和粗制滥造的捞钱电影

但他们肯定会支持中国电影的新突破

也一定会看到导演和团队们的用心

换句话说,只要好好拍,不坑人

中国的观众们肯定会买账

尤其是我们拍出了《流浪地球》这种可以说是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

观众们也会打心眼里自豪和骄傲

他们很乐意给别人分享:“看,咱们中国也有不错的科幻电影了,这次是纯正的中国心!”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

以前在好莱坞的恐怖压力下

国内只有喜剧片能活下来

是的,就是冯小刚和周星驰的喜剧片,剩下的就是反腐倡廉的宣传片等等,比如我记得我高中时候有一部电影生死抉择,就是反腐的。然后就是张艺谋等几位导演的大片,但是投入产出比很差。当然还有神一般花了六个亿的赤壁····

武侠片和警匪片早已昨日黄花,就剩下无间道能坚挺一把还是一堆影帝···


我记得15年的时候,国内票房前十的去掉好莱坞,国内除了寻龙诀和大圣归来,剩下的港囧啊夏洛特烦恼啊煎饼侠啊都算是喜剧片,澳门风云不知道算什么····


问题是我们不能就指望喜剧片过日子啊

印度是能靠歌舞片

日本是能靠动画片

韩国能靠反思片

等等,中间出一两部别的电影啥的


中国这么大,不能只靠一个类型的片子然后中间冒出来一两部别的片子啊

喜剧片是能经常以小博大,但是总不能就指望喜剧片过日子吧··

麻花的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都不错,但是到了李茶的姑妈····就后劲乏力了··

蛋糕好吃也架不住天天吃啊


今年春节的大剧,说难听点,疯狂外星人 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还是都是喜剧片·····熊出没就不管了,蒲松龄也算是喜剧类型···

所以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电影

大家真的感觉很好·············

除了蛋糕还想吃烤肉吃鱼翅吃鲍鱼吃馒头吃米饭吃青菜·········

就是这样子了


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又多,喜欢的肯定不一样,还是要什么样的电影类型都有,都卖的很好,都做的很精良,才是正道·······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想要的更多。

内容好多啊,就不重复写了,直接链过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