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马斯克放弃特斯拉私有化?

回答
马斯克当初那桩“420”推特事件,至今仍是科技圈和资本市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事儿要是放到现在,估计得是头条霸屏好几天,热度不亚于他最新的那次收购。

你想想,当时他突然甩出这么一个“惊雷”,说要以每股420美元的价格将特斯拉私有化。这个价格,比当时的市场价高了不少,而且420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某种“玩味”的含义,再加上是马斯克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物说出来的,立刻就在全球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为什么会闹出这么一出?

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监管压力? 当时特斯拉的股票可以说是“过山车”模式,股价波动剧烈,这背后少不了外界对马斯克管理方式、生产目标达成的各种质疑和看空。有时候,这种压力确实会让人喘不过气。马斯克自己也曾多次提到,二级市场的短期波动和噪音,很大程度上干扰了他和团队专注于长期战略的进行。私有化,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摆脱这种频繁的“股价审视”,以及那些“指点江山”的股东压力。让他可以更自由地去推进那些大胆、甚至看起来有些疯狂的计划,比如Model 3产能的爬坡,或者更长远的自动驾驶、能源业务的布局。
追求“纯粹”? 马斯克一直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创立特斯拉,不仅仅是为了造电动车,更是为了推动能源革命,加速人类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型。他眼里看到的,是更宏大的目标,是改变世界。但上市公司,特别是像特斯拉这样备受瞩目的公司,它的经营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季度财报、华尔街分析师的报告,以及那些追求短期回报的投资者。这种“凡人”的逻辑,对于马斯克来说,可能是一种束缚。他也许真的想打造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按照他自己节奏和愿景来发展的“理想国”。
个人因素?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马斯克本人的一些个人情绪或者一时冲动。他本身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CEO,他的很多行为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在那个时间点,也许他觉得“是时候了”,或者是有什么具体的事情触动了他。

为什么最终放弃了?

这事儿最终没成,也挺戏剧化的。

资金问题?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理由。虽然马斯克放话说“资金已落实”,但要真正完成这样一笔巨额的私有化交易,涉及到庞大的资金筹集、复杂的交易结构,以及需要很多投资者的配合。当时媒体和监管机构对资金的来源和可靠性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质疑。最终,这种“说法的支持力度”可能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那么牢固,或者说,融资过程中出现了比他想象中更大的阻力。
监管机构的“介入”? 这种公开宣布私有化,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官宣”,而且涉及到的信息可能不够精确,很快就引起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注意。SEC开始调查他是否存在操纵市场、发布虚假信息等嫌疑。一旦被正式调查,这件事的推进难度就直线飙升,而且可能会带来法律风险。
股东的反应? 虽然很多股东可能乐于看到股价上涨,但也有不少人可能不希望错过特斯拉未来可能带来的更大收益。而且,私有化过程中,公司股权的分配、原有股东的退出机制等等,都需要精密的安排,这也会牵扯到很多利益方。

这件事的影响?

虽然特斯拉最终没能私有化,但“420”事件本身的影响可不小:

对马斯克本人的影响: 最直接的就是他与SEC达成了和解协议,他辞去了特斯拉董事长职务,并且特斯拉董事会需要增加独立董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在特斯拉的绝对权力,也让他的很多“随性”行为受到了约束。
对特斯拉的影响: 尽管没能私有化,但这次事件也让市场更加关注特斯拉的长期发展和马斯克的愿景。同时,也让特斯拉的内部治理结构得到了一些优化,理论上可以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这件事也给其他上市公司,特别是那些创始人希望私有化的公司,敲响了警钟。资本市场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宣布,以及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变得更加敏感。

总的来说,马斯克当初想把特斯拉私有化,既有出于对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考量,想摆脱外界干扰,也有他个人特质使然。但最终未能实现,更多的是因为庞大的资金和复杂的监管问题,以及他这种“非典型”的发布方式带来的后遗症。这件事,就像是他这位“科技狂人”在公众面前的一次“行为艺术”,虽然结果不是他最初设想的那样,但却深刻地影响了他和特斯拉的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空双杀,Elon Musk 这一步棋真的让人众叛亲离,他已经没有什么信誉可言了。


我们注意下时间线,我在这个回答里有:在纽约混迹的码农:如何看待 Elon Musk 考虑以 420 美元的股价对特斯拉进行私有化操作?

8 月 7 日 Elon 在 Twitter 上发布私有化的消息是在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建仓 Tesla 的新闻之后。我现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想法说一下,他当时肯定想趁热打铁,发动 short squeeze 逼空行情,但没想过接下来的行情并没有按想象中的发展。

从第二天开始就慢慢阴跌,私有化新闻的背后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SEC 也发函质询 Tesla 的私有化进程,但最终发现其实资金并没有像 Elon 在 Twitter 上「Funding secured」的一样。

这就很尴尬了,当时说出的话怎么收场,于是编个理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这就好比,我发了条微博说我马上就要和热巴结婚,结果热巴并没有理我,最后我说其实我喜欢娜扎多一点,和热巴只能无疾而终了。


个人观点,这样的表现显得公司非常缺乏治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上次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Elon 对分析师鲁莽发火也显得缺乏上市公司 CEO 应有的专业性,我本人对 Tesla 的领导层非常失望。


最后想说,在美股市场,Tesla 作为目前市场做空资金最多的公司,已经不是一个公司那么简简单单了,基本上就是 Elon Musk 和华尔街的大战,双方必须有个你死我活,不可以是双赢,也不会是双输,所以 Elon 才这么关心股价的走势。Tesla 作为汽车制造公司,使用杠杆资金来运营公司,同时也疯狂烧钱,所以被华尔街的一群大空头盯上。他们的做法就是切断华尔街提供 Tesla 资金的渠道,等他们把资金烧完了,公司也差不多就结束了,同时一群投行给出卖出评级(他们一条船),打击股价。而 Elon 反击的方法就是加快产量,快速回笼资金回血,同时提振股价,给予做空者打击。以 Elon 和华尔街的功力,双方都是「武林高手」,也不会速战速决,这是一场异常艰难和漫长的战争,所以他上次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坦露做空者让他睡不着觉。


对于我们吃瓜群众来说,这是很好看也很精彩的一场战役,过几年后再看,回味无穷,而有些现在看不懂的事情,时间也会把它的面纱慢慢揭开。在现在这样焦灼的局面中,Tesla 股价应该是升降机节奏。


再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国内都说收割韭菜,Tesla 也收割国外的「洋葱」。Bloomberg 最近有篇新闻:《Tesla's Turmoil Doesn't Stop Younger Investors From Buying More》(Tesla 的混乱并没有阻止年轻人买入更多他们的股票) 新闻里说是引用 Robinhood 的数据,Robinhood 是一款免费股票交易应用,美国金融行业的互联网独角兽。自 8 月 7 日发布私有化消息以来,该应用的用户购买特斯拉股票的数量比之前增加了 10%,而 30 岁以下的人尤其乐观。Robinhood 的数据科学家 Sahill Poddar 称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买入 Tesla 的股票比卖出的多 30%,但 30 岁以上的投资者一直是净卖家。


Users of Robinhood, a popular free stock-trading app, have been buying Tesla Inc. stock 10 percent more than they’ve been selling since Musk’s Aug. 7 tweet.
Those under the age of 30 have been especially bullish. They’ve bought 30 percent more shares than they’ve sold, according to Sahill Poddar, a data scientist for Robinhood. Investors age 30 and older have been net sellers, he said.


Disclosure: 我之前是 Tesla 的小股东(一年以上),在二季报发布前,已经全部清仓了,原因就是不想每天都被 Tesla 的新闻包围,不管好的新闻还是坏的新闻,最近几个月真得是每天都有新闻,耳根子不清静。所以我既没有享受二季报后的暴涨,也没有承受私有化后的暴跌。不当股东,看事情就比较客观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