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结婚,就一直做科研会怎么样?

回答
不结婚,一直做科研,这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并非只有一条既定的轨迹。它会带来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个人的性格、你所从事的科研领域、你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你对“幸福”的定义。

内在的充实与专注:

最直接的影响,或许是你能够获得一种极大的内在充实感。科研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需要高度的专注、严谨的逻辑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当你不必分心于家庭的责任、伴侣的情感需求,你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时间和心力投入到你所热爱的研究中。

想象一下,你可能拥有一整个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不受打扰地沉浸在实验数据中,反复推敲理论模型,或是熬夜攻克某个技术难题。那种“豁然开朗”的时刻,那种每一次新发现带来的激动,对于许多科研人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你的智力会被不断挑战,你的知识边界会被不断拓宽,你的学术思想也可能因此变得更加深刻和独到。

你的生活可能会围绕着你的实验室、你的研究课题、你的学术会议和你的学术论文展开。你的朋友圈子,也可能更多地是你的同行,大家可以就某个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分享最新的发现。这是一种以知识和智慧为核心的社交,有时也会带来深厚的友谊和精神上的共鸣。

挑战与牺牲:

然而,这条路并非没有挑战,也需要做出牺牲。

情感的真空与亲密感的缺失: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难以回避的一点。婚姻和家庭,不仅仅是社会角色的扮演,更是人在情感连接、亲密关系方面的天然需求。当你不结婚,你就可能需要独自面对孤独感。尤其是在人生某个阶段,例如看到身边的人成家立业、享受天伦之乐时,你可能会感到一种失落。周末的空闲,节假日的团聚,这些对很多人来说的“理所当然”的温馨时光,你可能需要自己去填补,或者用工作来填充。
社会压力的审视: 尽管社会观念在变化,但“适龄结婚”的传统观念依然强大。你可能会遇到来自父母、亲戚、朋友,甚至是一些不了解你选择的人的质疑或劝说。“为什么不结婚?”“一个人做科研太孤单了。”“等你老了怎么办?”这些问题可能会成为一种隐形的压力,需要你有强大的内心去消化和回应。
生活琐事的单打独斗: 科研之外,生活依然需要继续。吃饭、穿衣、生病、养老……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在没有人分担的情况下,都需要你一个人去处理。这意味着你需要更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更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生活不至于因为过度投入科研而变得一团糟。
科研生涯的不确定性: 科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竞争、经费的压力、项目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遭遇的失败。当你在职业生涯遇到低谷时,没有一个伴侣可以在情感上给予你支持和安慰,那种打击可能会更加沉重。
传承与延续的缺席: 对于一些人来说,生育和养育子女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的延续,也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选择不结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拥有自己子女的机会。这并非对所有人都是遗憾,但对于一部分人而言,这可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缺席。

个人价值与生活满意度的多元化:

重要的是要明白,人生价值的实现并非只有一种模式。

精神上的满足: 许多人选择不婚而专注于科研,是因为他们能从科研工作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和成就感。这种满足感可能超越了许多世俗的幸福标准。他们的价值感来自于对人类知识的贡献,来自于对未知的探索。
自由与独立: 不结婚也意味着更大的自由和独立。你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不必迁就他人的生活习惯和节奏。你可以随时为了科研项目而迁徙,不必考虑伴侣的工作和家庭。
广阔的社交网络: 即使不结婚,你依然可以建立丰富的人际关系。你可以有知心的朋友、导师、同事,甚至是同性伴侣,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你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体验爱与被爱,例如照顾亲人、帮助朋友,或者参与社区活动。
为社会做出贡献: 你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在医学、环境、科技还是人文领域,都可能为社会带来进步和福祉。这种“为他人”的贡献,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价值实现和快乐来源。

最终走向何方:

不结婚,一直做科研,你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学者,你的名字可能会被载入史册。你也可能在一个相对平静而充实的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节奏。

当然,你也可能在晚年时,因为缺乏家庭的支持,而面临更多的挑战。但这并非绝对。有些人会提前规划好晚年生活,例如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或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生活。

关键在于,这是一个 个人选择。如果这是你真正想要的,并且你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么它完全可以是一种精彩而有意义的人生。你需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付出努力,同时也要坦然面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

这条路,或许会少一些喧嚣的家庭烟火气,但可能会多一份宁静的思考,一份深邃的探索,以及一份不被世俗定义的,属于你自己的生命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入行十年的全职科研行业从业者,我现在已经相当反感这种把科研看成一种脱离尘世的高尚行为。

几乎永远听不到人问

  • “不结婚,就一直做公务员会怎么样?”
  • “不结婚,就一直做程序员会怎么样?”
  • “不结婚,就一直做快递员会怎么样?”
  • “不结婚,就一直做老师会怎么样?”
  • “不结婚,就一直做运动员会怎么样?”

这些都是荒诞无稽的傻问题。

那么为什么“做科研”就放在这个问题里和一些宗教职业一样,如和尚尼姑道士阿訇等等,好像一点都不违和呢?说明一般民众的心目里,科研人员,那就和苦行僧一样,是要为某个崇高的目标奉献奉献再奉献的;是得有点怪癖,有点不像常人的,是得穿布鞋,拿矿泉水瓶装热水,拿塑料袋装包子在搞科研的间隙当饭吃——反正如何吧,“低级趣味”是要脱离的。当今的宣传也强化的这一点,你看宣传什么模范科学家,就好像那些大国工匠一样,活的不惨是不行的。

但是,实际以我一个从业人员的经历来说,科研行业的价值观非常赤果果接地气接到了地沟油里。如贱贱老师所说,就是俗,天天啊呀你数据怎么样、论文怎么样、基金怎么样、title怎么样这些话,满眼的欲望不忍直视,都不用靠近就知道他要说什么,全部生活就这么点事,太无趣了……尤其到评点职称和帽子的时候,又是什么谁是谁的学生,谁是谁的人,谁挺谁……更有甚者,当个审稿人看到同行的稿子,或者什么评审,都想打个电话过去让人家欠个人情,好拿好处……如果你觉得这样就真的得到什么大好处了,那也未必,因为即使上个大帽子,可以人五人六的了,如果没有下一个帽子戴上,年薪也不过五十万,还只能拿几年,难得不焦虑。总体来说,这个行业位卑俸低,蝇营狗苟。更别提底层无偿搬砖的研究生们了。

更提这个行业的超级内卷,如我之前的答案

如何看待对于「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的提议,教育部表示「意义重要,将充分采纳」?

如何看待“当北大博士都去了三流学校任教……”这篇文章?

美国博士毕业回国,年龄马上就 35 了,该去 211 做特聘副教授还是走人才引进去一本二本算了?

林林总总,关注我的常看到。

科研这个行业在中国需要去魅。回到本题,倘若一个底层科研人员没结婚,那理由很难如大众想象的那样即他或者她为了什么高尚目标献身了,而是巨大的工作和经济压力之下,没法弄;这和蜗居陋室的民工只能租鸡青一是一样样的;即,有那么一个盘剥体系,让人口的再生产这种生物本能都无法维持了。如在我的一条想法下面的留言所说:

“现在搞科研的赌徒越来越多,好多人不能认清自己,这些人压上了自己的青春,压上了自己的后半生,关键是有些人家境还不好,这种更是压上了全家,到最后出不来成绩大多搞得家破人亡。”

求大家关爱底层科研人员,望XX百万漕工学阀,给科研民工一点活路,谢谢了。

user avatar

说一下我的亲身经历吧。我在中科院的一个研究所读研。在刚入所的时候,我就在食堂看到一位老奶奶。老奶奶气质很好,满头银发,但是已经驼背了,不过老奶奶眼不花耳不聋,思维逻辑也很清晰。后来也经常看到她在所里的食堂吃饭。一次偶然机会,我和她聊了一下。才知道,她八几年就在我们的研究所工作了,但是她没有结婚,无儿无女,现在也是一人生活。之前本来是可以结婚生子的,但是由于工作心强,一心搞科研,错过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她聊了一些她的过往生活,最后说了一句我现在依然记忆犹新的一句话,“三十岁之前可以把心放在工作上,三十岁之后,可一定千万要考虑生活”。她的背越来越弯了,路上还会和别人聊几句,问问现在是几号了。

老奶奶并不缺钱,但是我能感受到,她内心渴望能有人的陪伴。年轻的时候,有朋友陪伴,年纪大了,自己的好朋友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们会把时间放在自己的家庭上,也不会像现在一样,可以说走就走,一起玩耍旅行。等年纪大了,自己的亲人也会去世,那个时候,你几乎没有了所有的亲人。如果不结婚,那么万家灯火是别人的,而我们什么的没有。

现在搞科研,也不像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舍小家为国家。不结婚一直搞科研,还是不提倡的。第一次写这么多,只是不想把那位老奶奶的遗憾在其他人身再次发生吧。

user avatar

对于”做科研“来说,结婚与否真的是最无所谓的事情了。由于高达97%的淘汰率,你要解决更现实的问题:如果你被腾牛踹客(Tenure-Track)踹走,那么还能”一直做科研“吗?


数学界也不是净土。以下三件事单独任何一件似乎都很寻常,但是三件事加起来就很魔幻了:


一,丘成桐牵头,清华搞了个”数学领军计划“,招初中生高中生做八年数学;

二,清华数学中心女博后怀孕,被要求”限期出站“;

三,知乎有人爆料丘成桐染指回龙观经济适用房,其个人在全球有几十套房产,被【当事人丘某】举报后删除。


当然,数学科研无所谓这个,即使是被踹走,只要在网上加几个数学群就能继续讨论学术。那么问题来了:


不上班,不赚钱,不混教职,靠当全职太太/全职煮夫/炒股炒币/写公众号生活,一直做数学,又会怎么样?

user avatar

我母亲骑电动车时避让自行车而摔跤,60岁的身体早已骨质疏松,就这么一摔就是个小腿粉碎性骨折,幸好她有丈夫,她的孩子(我)也从东莞赶回来了。

她躺在病床上可以埋怨丈夫笨手笨脚的不太会照顾人,她不用太照顾丈夫的情绪,因为把老公气跑了还有儿子会来照顾自己。

她躺在病床上无法行走,但她不用求别人帮忙办理住院的所有手续,丈夫及儿子会把这些事情做好。

她不用数着钱包担心治疗费用的问题,因为丈夫及儿子哪怕东凑西借也会安排好。

她甚至不用担心她种的那点菜会不会没人浇水施肥,会不会长草,不用担心养的鸡会饿死,不用担心孙子会冻着饿着,不用担心家里没人而被小偷光顾。



她没有老无所依的恐慌,她的儿子(我)已经辞去职务在老家谋得还算体贴的新工作(虽然收入腰斩)

她很开心,她的两个儿子虽然不是很孝顺很听话,但是她无法照料自己的时候,孩子们总会回来陪伴,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总会有个傻傻杵在那里陪着她的亲人!

她开心的听着两个孩子在微信电话里讨论在厕所装马桶装扶手的事情,然后觉得孩子在浪费钱说不想装,然后被孩子们一口回绝了。

她年轻的时候也曾认为自己没有嫁给爱情,但爱一直在她身边!






在这里我不去说什么韭菜论,爱情论,也不劝告你选择将就生活还是尊重自己。

你想做什么,你想怎么做,这都是你个人的自由,法无禁止即是可行,道路是自己选的,提前告诉你一些选择的后果让你去参考是我唯一能帮到你的方式。

你享受着单身时自由自在的快乐,就要做好品尝老无所依时的苦涩。

你想要一个被亲情环绕又不算孤独的晚年,那么你就要接受中年时为家庭付出自由及金钱。



来得时候赤条条

走的时候赤条条

你的人生旅程由你自己选择,莫要悔之晚矣

user avatar

权力结构会惩罚不追求知识的人,同时也会惩罚只追求知识的人。

现代人经常把贪欲和奋斗当成一回事。

现代消费主义也希望你们把它当做一回事,权力结构也用这个当做萝卜诱导你成为奴仆。奋斗,我不认同左派污名化的反击,我认为奋斗是将事业作为一种人生天职(志业);而贪欲,则是希望透过事业想获取远超自己命格所能获取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其实很能理解一些同跻的想法:我一辈子都在努力,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读完博士,回到社会,反而成为了社会的loser了?

韦伯在《将学术作为志业》中就已经吐槽过科研的辛酸了。年轻人从校园里出来,博士博后出来,已经大多三十岁了。这时候看看以前那些看不起的初高中同学,做生意的已经豪车娇妻了,当官的已经处长副局了。自己却要做临时工,享受着一节课30块钱的羞辱。男生大多会被当做“读书读傻了”的反面典型,女生则被当做“不男不女”的剩女怪物看待。

都说我们民族是尊重教育的,其实不然,我们尊重的是通过教育获取的权势。科举之所以重要,不是科举真正有知识,而是科举能做官。北大清华出来,如果不能大富大贵,就会成为一般人眼中的笑柄,作为他们不愉快的读书生涯的出气筒。在知识的列车中,要把握好时间及时跳车,把自己金闪闪的学历换成真实的黄金。否则在知识列车到站后(读完博士),就带着破棉被下车。

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我想你正在迷茫地站在车站,手中拎着破棉被,正在被路过的旅客嘲笑。

我们都感同身受。

很多人继续信仰着赵二的信条,继续努力,不妻不子,指望通过学术努力而突破鄙视链。

博士真是很有意思的生物,他们很容易就能搞懂量子力学、语言哲学,却想不清一千年前一个篡位者的鬼话。

书中根本就没什么东西

掌握东西的只有权力结构,权力结构利用知识增加它的合法性,这不等于知识本身能获取资源。

我不否认少数人能突破这一屏障,但是权力结构给学术界分配的资源其实相当地少。指望通过知识获取更多的资源,你在十年前就该跳车了。继续不婚不子,最终一条麻绳终结你悲凉的一生。

可怜吗?

我认为是活该。你们一个个都绝顶聪明,会想不通这点吗?只不过自我催眠、自我欺骗,希望其他人也相信。赛博时代知识分子失去了最后一块阵地(言论),这个职业即将走到它的尽头。我们是知识分子王朝的最后一代人,这个王朝即将被民粹王朝所取代。

学术界内的大佬一方面对着政商摇尾乞怜,一方面对着硕士博士讲师继续洗脑。这只不过是为了维系他们在这个体系内的权力结构而已。年轻人继续努力,等你50岁的时候,大佬们就80岁了。但是你是一辈子单身的副教授可怜虫,大佬80岁还能玩女人开讲座继续发C刊。这就是你继续做科研的代价。

话说回来,读博士为了啥?

既然后已经与权势、财富、异性脱钩了,还剩啥?

“没有经历过人生的人,没有资格说人生不值得过。”

明白,两个字而已。

在我看来,不结婚一直做科研的人,除了一无所有外,连唯一的“明白”都失去了。

除非你是真不想结婚,不然不要为了任何事业、他人、目标不结婚,没人会可怜你,也没人会感动。也许将来会有个文青给你写一篇文章,掬一把便宜泪,赚点阅读恰点烂钱。

人死了以后,会让你选择是否投胎到原来的世界。

大多数人要在过上几辈子,才会选择否;读了博士的人,应该在毕业后就选择否。

书中自有黄金屋?

扯淡,再不和你玩了。

user avatar

实验室里有一个中国博后师姐,当时已经34了,一直单身。性格很强,我们中国孩子都怕她,因为她管组里的行政和实验耗材的下单,是老板最强壮的左膀右臂。即使组里最混不吝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唤她一声姐,不知不觉就丢了气势。

你如果不知道哪里得罪了她,她一定会让你过得很不舒服,以最快的方式。当你意识到这点后,你要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对她权威的认可和顺从、以及自己有眼不识泰山的悔恨,她才会放过你。就是这种人。

曾有几个学生和博后向老板抱怨(也包括我)。老板蔫坏蔫坏地说:“她这么大年龄了,一个人在海外待着,多不容易呀,一个女生,干啥都只能靠自己。你们就多担待点儿....”

你说说,老板的话,是不是有几吨的道理?

有一次,她在实验桌旁站着,弯着腰写字。她身后的走道很窄。我要经过,对她说,“师姐,你让一下。”

她连头也不抬,只自顾自地写字,淡淡地说了一句,“你过不去?”身子动都没动。

我平时随便惯了,顺口说“你的屁股真是太大了,不怪我。”

她突然直起腰来,往前顺了顺,一转头,居然满脸娇羞的笑,胖胖的脸上两朵红晕,粉红极了。

“你咋这样说话!”语气里还有些许嗔怪的味道。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笑。

我一时语塞。没想到师姐的脸,也可以荡漾青春的神色。原来,她缺的不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师弟师妹,而是被视作一个女人的待遇呀!


user avatar

据我观察, 找到人结婚比发Nature难;所以结不结婚不是你想不想,而是你能不能。

据很多人观察,单身的科研狗很多都抑郁了。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今年优青评审结束后,学院一位女教授嚎啕大哭,哭诉今年是最后一次评选优青,但是仍然没中。年龄大了,孩子也没生。

像她这样的人不结婚,一直科研不结婚的人大有人在。但是,真的值当吗?

科研是一种工作而已,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科研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了美好生活,搞科研无可厚非,拿title,多赚钱,值当。但是,是不是意味着可以不结婚一直科研呢?

身边也有那种一直科研,不结婚,然后拿到title,飞黄腾达,跨越阶层。

每个人的情况真的不一样,一概而论,不区分每个人的情况说,某个人一直科研,不结婚,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来。大多数人也是按部就班,该结婚结婚,该科研就科研。

结婚也可以干科研,二者并不冲突。

user avatar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林巧稚曾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城乡,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等书。 [8] 率先对妇产科学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结果发表于《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等文章中。这些都是中国以往妇产科医学史所未涉及到的领域。(注:外文文献中林巧稚署名为Lim KT)

论文

林巧稚.用造袋术治疗腹壁囊肿一例.中华医学杂志,1930,16.

Lim KT.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In new born.Chin Med J.1932,46:986.

Lim KT.On foetuses with cephalic malformations delivered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July 1st 1922-Jan 1st 1934.Chin Med J,1956,49:624.

Chin TL,Lim KT.The yeast-like fungi found in the bagina of 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women.Chin Med J,1936,50:1211.

Leach CN,Zia SH,Lim KT.Attempt to immunize newborn infantants to tetanus neonatorum through administration of tetanous toxoid to Pregnant mother.Am J Hyg,1946,24:439.

林巧稚.乙酰胆碱在正常分娩机制中的作用.中华生理学杂志,1949,17.

林巧稚,连利娟,唐敏一.从病理检查和尿绒毛性腺激素定量试验讨论子宫绒毛膜.上皮癌的预后.中华妇产科杂志,1957,2:128.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研组,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市88988居民地区子宫颈癌普查结果初步报告.中华妇产科杂志,1960,8:99.

林巧稚,连利娟.24例良性葡萄胎及恶性葡萄胎转移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1963,9:271.

林巧稚,连利娟.恶性葡萄胎85例诊断及预后的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64,10:370. [4]

林巧稚.避孕、人工流产和输卵管结扎术的几个问题.人民军医,1964,5:32-27.

著作

林巧稚,主编.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林巧稚,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林巧稚,主编.家庭育儿百科大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林巧稚,主编.妇科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

最后说一下五万人是个什么概念,五万人相当于美国海军陆战队四分之一的兵力;或者是四个82空降师的兵力。

user avatar

在985大学里,这样不结婚一直做科研的人很多,男的女的都有。并非他们科研做得多好,或者多喜欢科研。只是在大学工作,是社交恐惧症的天堂。它可以让那些不愿意和人接触的人,完全避开所有的人。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所以那些不是非要结婚的人,就完全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了。赚的钱也不少,时间也很自由,享受生活多好的。

所以这就是很多人以科研为名不结婚的缘故,人家过得都可潇洒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user avatar

我看了下其他知友的回答基本基于分析与假设

我来告诉你一个我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 将一生奉献给了科学事业。

我们院有个老教授,姓李,个子不高其貌不扬,每天戴着眼镜扎着马尾辫暗色的衣服,属于走在大街上扎人对认不出来的北京老太太。

她就是题主问的一辈子搞科研,不结婚的例子。无儿无女,没有结婚,具体原因不详,不妄加评论。因为我们是学生,老太太已经退休,接触不多。但因为老太太做了一辈子科研,在圈子里有一定威望,很多项目都是挂着老太太的名字申请,申请下来下面的年轻老师一起瓜分,所以有时候报账需要找她签字。

总的印象就是:脾气大。要求很严苛,上交的样品纯度差0.1%都会被她打回去从做,说不合格,但实际上那0.1%是他们机器和我们机器不同造成的误差(手动哭一会儿)。跟她解释,就是不行,老太太认死理,你就要过我的机器……(我再手动哭一会儿)

我觉得吧,你要是不结婚,一直做科研你也会这样,毕竟科研就是要一板一眼,认认真真,就是要较真儿。

最后,听说,老太太退休的时候学院党委给的评价是:将一生奉献给了科学事业。

我觉得,你要是不结婚,就一直做科研,甭管成绩怎么样。踏踏实实做,党和国家也都会给你个正面评价:将一生奉献给了科学事业。

我觉得吧,这也算一种人生,选择不同罢了。

The End

user avatar

我的小导师算一个...

41岁没有结婚,长得很娇小但盛气凌人,每次跟她交流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会被她强烈的气场惊吓到...能把qq聊成邮件往来的正经模式,交接任务的时候每次都会自闭,觉得自己总是有哪句话哪个字说的不合适。

她对科研和教学的热情是我所有的同学公认的,虽然对她平常雷厉风行的作风退避三舍,但涉及教学方面总是对她评价很高。

她作为我舍友的主要导师,跟进学生课题还是挺积极的,况且平常的课很多(我们院老师比较少,分配到各个老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不是在科研就是上课,个人觉得她分配给个人生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忙着评职称的话(现在她已经是副教授了/2021.9.9修改 好久没跟老师交流 才知道她已经是教授了),时间更是少了。


我们平时上课看到她总是觉得她眼里在闪着一些光,结婚与否我觉得对她已经影响不大了,在混沌的世界里这么能让自己这么清晰直接而果断,想必本身已跃于世俗之上。但还是希望她能在个人热爱的路上越走越远。

user avatar

我曾经认为学术,知识,科研应该是一个人(我)唯一的追求。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但是在我单身多年之后,逐渐明白,自己这样的想法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很难做到只关注于科研,只关注于知识本身,而忽略掉生活中的美好。不是因为日子很难过,相反的,活着太美好了。我不想单独走过。

当站在鲜花盛开的暮春时节,当湖边毛孔张开听到蝉鸣,当走过黄叶飘零的街道,当来回踩过门口的一片雪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开心得像个孩子。可是转念一想,周围只有我一个人,我环顾四周,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分享这种快乐。人与人之间存在太多的隔阂,失落感瞬间爆棚。

现在我们可以拍了几张照片,发在了朋友圈,收获寥寥数赞,可惜点赞的这些人都不会永远在那里。这时我都在想,哪怕只有一个人,我都能够在生活的舞台上肆意狂舞,即使她看不懂,但仍然觉得好奇。哪怕这个人只是在旁边待着,不用做什么都可以。

人本质上是一个理性和感性交织的动物,人不仅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情感上的慰藉。

后来,我遇到一个可以托付真心的人。当我获奖或论文过审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她,她会鼓励我真棒。快乐会在第一时间分享。当我碰到美景的时候,拍下照片发给她,她表示很好看并计划着什么时候一起看。我们一起走过巍峨的故宫,爬到腿软的香山,散步于不知名却安静的紫竹院公园。哪怕是一顿普通的饭菜,两个人吃也要比一个人吃的香,哪怕都忍受着冬日的寒风,一句路上小心,一个戴围巾的动作,也能感受到另一个温暖。

我觉得人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每个人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甚至每个人都有缺点,阴暗的一面,当两个人不为人知的一面相互坦诚并彼此接受时,我,就变成了我们。这样的两个人组成了非常坚固的堡垒。这样多了一份理解,就多了一份安心,她会经常问我,我们今后要去哪里。我说,不管到哪里都行,只要我俩在一起,在哪里都是我们的家。

茫茫人海中,有一人相伴足矣,也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我们不会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待婚姻,尤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谈婚会色变。只是对于我们来说,结婚无它,只是想更好地生存着。我们想要一份安定平静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在遇到开心的事时可以共同分享,共同庆祝。人生从此有了一个可以听自己唠叨的人,见证自己一生的人。这是非常美好的事。人生中还有很多美好,最好不要错过。虽然组建家庭并不轻松,这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但只要想得到的更多,就要付出的更多,科研亦是如此。

那些一直做科研不结婚的人,可能从别处得到了很多吧。

希望大家都可以幸福过完这短暂的一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