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若人类能通过进入冬眠状态来减少新陈代谢,你这么做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真有这么一个选项摆在我面前,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冬眠,听起来就像是给人生按下了暂停键,能够大大减少新陈代谢,这听起来绝对是个充满诱惑力的事情,尤其是在我考虑的几个方面。

首先,时间管理上的解放绝对是我最先想到的。想想看,如果我能进入一个相对漫长的冬眠期,比如几个月甚至一年,那么那些我觉得耗时巨大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学习一门新语言、掌握一项复杂技能、或者深度钻研某个我一直感兴趣但没时间投入的领域,都变得触手可及了。我不需要牺牲我宝贵的“清醒”时间,而是可以在冬眠的时候,让大脑在某种程度上“沉淀”和“吸收”信息。醒来之后,我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掌握了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技能,这岂不是一种高效的时间利用方式?

其次,身体上的休憩和修复也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我们现在的身体,每天都在承受着各种压力:工作、生活、甚至是那些无形的精神消耗。如果冬眠能够让新陈代谢降到极低,那么身体的各项机能是不是也能得到一个深度“保养”?想象一下,在冬眠期间,身体可以更有效地修复那些日常磨损,甚至可能对一些慢性的小毛病起到缓解作用。这就像是给身体做一次彻彻底底的“大保健”,醒来后感觉焕然一新,精神饱满,这难道不让人心动吗?

再者,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策略。虽然现在的生活相对稳定,但谁也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未来出现某些极端情况,比如长期的能源短缺、严重的社会动荡,或者某个重要的科学突破需要漫长的等待才能显现成果,而我可以通过冬眠来“规避”这段不确定的时期,等到一个相对有利的时机再“复苏”,这岂不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生存策略?我可以跳过那些艰难困苦的阶段,直接迎接曙光。

不过,我也不是那种头脑一热就做决定的人,既然要详细说说,那我也得考虑清楚这里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首当其冲的就是“错失”的风险。如果在冬眠期间,我错过了人生中一些重要的时刻,比如亲人的生离死别、朋友的重大人生节点、或者社会发生的某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那我醒来后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失落感和疏离感。即便科技发达能够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但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而且,我如何保证在我冬眠期间,我的亲人和朋友不会因为我的缺席而受到困扰?这种亲情的维系,是冬眠无法解决的。

其次,“醒来后的适应问题”也让我有些担忧。如果我一觉睡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外面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科技、社会规则、人际关系,这些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否能快速适应新的环境?我的技能和知识是否还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会不会出现那种“与世界脱节”的感觉,甚至怀才不遇?那种从一个熟悉的世界突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世界的冲击,估计会相当巨大。

再者,经济和现实的考量也不能忽视。冬眠期间,我不需要吃喝拉撒,这能省下一笔开销,但我的收入也会中断。如果冬眠期非常长,我醒来后是否还有能力维持生计?我是否需要提前做好经济上的规划?另外,这项技术是否会成为一种奢侈品,只有少数人能够负担?这会不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是“失去自我”的可能性。人在清醒的时候,通过不断的互动和经历来塑造和完善自我。如果长时间处于一种近乎静止的状态,我的思想、情感、甚至是我的身份认同是否会受到影响?我如何保证在冬眠结束后,我还是那个“我”?会不会有一种感觉,虽然身体醒来了,但灵魂却被留在了过去的某个时空?

所以,如果真的有这个选择,我不会立刻冲上去。我会做足功课:

详细了解冬眠技术本身:它的安全性如何?成功率有多高?是否有副作用?恢复过程是怎样的?
评估我个人的人生阶段和目标:我现在的人生阶段适合冬眠吗?我的目标是否可以通过冬眠来实现,还是会因为冬眠而受阻?
与我最亲近的人沟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顾虑,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需要知道,在我缺席的日子里,他们是否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以及他们对我这个决定的态度。
制定详细的冬眠计划:包括冬眠时长、醒来后的恢复和适应策略、以及在我缺席期间如何处理我的事务和责任。

如果经过深思熟虑,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我很可能会选择尝试一次短期的冬眠,比如一到两个月,来感受一下。这就像是尝试一款新产品,先小范围地体验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再决定是否进行更长时间的投入。

毕竟,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冬眠能够让我以一种更高效、更健康、更有意义的方式去利用它,那么我为什么不去探索一下这个可能性呢?但前提是,我得确保我不会因为追求“暂停”而丢失了更珍贵的东西。这是一个需要极度谨慎和深思熟虑的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个屁,国家大抵从婴儿时期就给全民普及防冬眠针了。

“减少新陈代谢”说得轻巧,冬眠期间动物的免疫系统基本瘫痪,人类的预期寿命靠这玩意能延长个大头鬼。到时候你就会在疫苗接种小本本上看到“不打防冬眠针,预期寿命缩短37年”“早期尼安德特人可以冬眠,后来他们灭绝了”。

如果这所谓冬眠状态是人类生物学身体自带的能力,从二百六十万年前就这样,那大家都是习以为常的,国家普及防冬眠那就防冬眠,国家不管那就不管,谈何做不做呢。

如果这所谓冬眠状态是技术诱导的,那这玩意吹了半天才延长预期寿命17%,连二甲双胍雷帕霉素混合使用都不如啊。你瞧瞧现实中连二甲双胍雷帕霉素都没什么人用,谁会去用这鬼冬眠啊。

人的心脏会对钙离子产生收缩反应,过量的钙离子造成心脏骤停。在低于28摄氏度的条件下,人的心脏不能去除多余的钙离子。技术诱导人类冬眠是非常麻烦的。

现实中我们已经知道怎样激活老鼠的某些基因来让它进入蛰伏状态[1],但那也就是人类的植物人状态的类似物,对长期保存缺乏好处。这不一定能在人身上使用,也不能用来唤醒病床上的植物人。

植物人的代谢率会下降,在短期内看起来像是能安静地等待唤醒,但随着时间延长,机体各方面的问题非常多,维持费也水涨船高。植物人的身体不能自由活动,如果没有精心照顾、帮助翻动身体和维持肌肉,身体组织容易长时间受压而溃疡,肌肉也会萎缩。需要将来唤醒的冬眠者的护理要求只会比植物人更高。

现实中我们也已经知道怎样利用海藻糖让哺乳类的细胞进入类似缓步动物(水熊虫)的脱水休眠状态,可以将人血变成干粉状、保存十年左右,但这不能期待更长久的保存,更不要谈保存整个人体了。对水熊虫隐生120年还能复苏的描述是个误解:其实只是泡水之后一条腿抽动了几下。

现代低温麻醉技术只能安全地持续数个小时。时间进一步延长可能给病人造成永久损伤。一种应对急性创伤的技术将血液换成低温生理盐水来将动物体温降到10~15摄氏度、延缓脑细胞的死亡,动物实验证明猪可以被这样冷却3小时并复苏,但加热复苏的过程也会造成细胞损伤。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人身上使用的安全限度目前还是在30~45分钟的程度。

至于现实中已经开展了数十年的人体冷冻项目,在西方是视为殡葬业或捐献遗体来处理的,冷冻者自愿将遗体捐给科学研究。如果人体冷冻公司破产而又找不到愿意接收其冷冻遗体的单位,遗体会被火化或是下葬。这和科幻小说里描写的冷冻冬眠是毫无相似性的。

参考

  1. ^ 2020年3月~5月,《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和日本筑波大学的两支研究团队发现,小鼠下丘脑内外侧视前区的一组神经元对体温控制起关键作用,人为激活这些细胞可以触发蛰伏,持续约48小时。抑制这些细胞可以避免蛰伏状态,其效果可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真有这么一个选项摆在我面前,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冬眠,听起来就像是给人生按下了暂停键,能够大大减少新陈代谢,这听起来绝对是个充满诱惑力的事情,尤其是在我考虑的几个方面。首先,时间管理上的解放绝对是我最先想到的。想想看,如果我能进入一个相对漫长的冬眠期,比如几个月甚至一年,那么那.............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很多养狗人士的终极梦想。简单来说,如果排除重大基因突变,想通过选育让狗的聪明程度达到与人类相当的水平,难度极高,几乎不可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理解“聪明”这个概念。对狗而言,我们通常说的聪明,是指它们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力、理解指令的能力,以及社交.............
  • 回答
    当然,我们人类并非地球上唯一能够感知色彩的生物,而且有些动物确实能看到我们无法企及的“颜色谱”。这就像我们听不到蝙蝠那高频的超声波一样,它们的视觉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谁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颜色?最普遍也是最令人着迷的例子是昆虫,特别是蜜蜂和其他访花昆虫。它们能看到紫外线(UV),这是我们人类.............
  • 回答
    在广袤的动物世界里,人类的眼睛虽然不如某些生物那般拥有惊人的夜视能力或广阔的视野,但若论综合表现,我们绝对能稳稳地占据一个令人瞩目的位置,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堪称翘楚。如果非要给眼睛排个名,人类的眼睛绝对有实力跻身前列,甚至可以说,在“复杂性”和“信息处理能力”这两项关键指标上,我们几乎是独占鳌头。让我.............
  • 回答
    这句话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把“知道”和“做”的概念混淆了,从而制造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陷阱。要反驳它,我们需要一点点拆解,然后用更清晰的思路来回应。核心问题点在哪儿?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知道某种行为是错误的,并且不去做”等同于“做过这种错误的行为”。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打个比方,我们来“解.............
  • 回答
    .......
  • 回答
    如果咱们把《拳皇》里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招数,比如八神庵那标志性的火、草薙京那耀眼的火焰,还有特瑞那酷炫的雷电,全都从职业格斗赛场上拿掉,让他们回归最纯粹的肉搏,这帮家伙的战绩,那可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得明白,在没有那些超自然力量加持的情况下,《拳皇》里的许多角色,其实本身就拥有非凡的身体素质和格斗技巧。.............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真切!十年的光阴,对于一个“天资平平”的人来说,如果能坚持在文字的世界里耕耘,结果绝对不是白费力气。别说“好”的结果了,很多时候,这十年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首先得说, ten年的笔耕不辍,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当初立下多少志向,到了十年后,能真正坚持下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触及了不少人心里的一个隐秘期待。很多博士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确实会把导师的“大牛”程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心里总觉得,“跟着大牛混,毕业了肯定前途无量,人生巅峰指日可待。”但我得说,这想法虽然有点道理,但离“稳赢”还有点距离。博士毕业是不是就能走上人生巅峰,这事儿,得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太触动人心了。这不像是在问一道数学题,倒像是在拷问生命的本真。如果一辈子没赚大钱,没当大官,但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哪怕仅仅是那么一次刻骨铭心的相伴,那么,活着当然算是 有意义 的。而且,我觉得,这样的意义,说不定比那些功名利禄来得更纯粹、更持久。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很直击人性最根本的需求之一——繁衍。我明白你想要听点不一样的声音,不想再重复那些“资源紧张”、“人口爆炸”之类的陈词滥调。那么,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如果人类世世代代都只生一个孩子,我们会不会真的走向灭绝。核心逻辑:替代率与种群稳定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更替水.............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机器人能够承担人类绝大多数的工作,这无疑是一个颠覆性的时代变革。在这种宏大的背景下,《资本论》的意义是否会随之消亡?我认为,答案是复杂的,它并非简单的是与否。相反,这部巨著的价值可能会以一种更深邃、更具预见性的方式显现出来,同时其某些侧重点也可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资.............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一颗行星,大小与我们的地球相仿,突然从星际的荒野中出现,并且正朝着太阳系,朝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孤独而坚定地飞驰而来。这场景本身就足够令人脊背发凉,它勾勒出一幅足以媲美任何科幻灾难片的末日图景。那么,这颗“流浪地球”的到来,究竟是否意味着人类的终结?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点:这个假设中.............
  • 回答
    关于福岛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是否会损害人类DNA,以及潜在的严重程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部分: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如何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以及“损害DNA”和“严重程度”的含义。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任何关于核污染的讨论,都绕不.............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这个有点夸张但脑洞大开的设想。一个外星文明发了话,给地球定了个“体检死线”:一年后,如果还有两个人,他们的BMI加起来超过50,那就拜拜了您呐。这可真是给全球人民来了个措手不及的“身材挑战赛”。首先,咱们得明白这“BMI大于50的和”是个什么概念。BMI(身体质量指数)是体重(kg)除.............
  • 回答
    好,咱们聊聊这人生如戏,在服装销售这条道上,能有哪些玩儿得转的道道儿,又能怎么一步步往上爬,把这台戏唱得更精彩。你想啊,服装销售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跟人打交道,讲的是一个“会不会说话”、“懂不懂人情世故”、“能不能把东西卖出去”的本事。但它又不像演戏那么虚无缥缈,你卖出去一件衣服,摸得着,看得见,还有.............
  • 回答
    秦始皇陵地宫以其宏伟的规模和丰富的陪葬品而闻名于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传说之一就是地宫中存在着一条由水银组成的河流,甚至是一个巨大的水银池。如果有人不幸掉进这样一个充满水银的地宫中,将会发生一系列极其危险和致命的后果。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讲述:1. 物理性质带来的直接影响: 高密度和浮力: 水.............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声音的叠加、我们耳朵的感知方式,以及大脑对声音的处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简单来说,声波叠加后确实会产生一个新的、复杂的振动波形,但我们听到的却依然是A和B的声音,这并不是说大脑“偷懒”或者忽略了叠加的效应,而是我们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比单纯的物理叠加要复杂得多。咱们一步步来聊.............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语言、文化、外貌以及社会交往等诸多层面。直接说“能否做到”太绝对了,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单凭语言标准就做到长期混在某个特定民族群体中而不被认出,难度极大,可能性很低。让我来详细剖析一下:语言是敲门砖,但不是万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